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题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题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练习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题一、单选题(1.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不仅主张仁人君子应该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应具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之所以大力倡导君子之道,是因为孔子()A.不满礼崩乐坏现实 B.主张重建社会制度C.对士阶层提出希望 D.反对进行社会变革2.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莫不如此。《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A.社会动荡 B.经济发展 C.士人崛起 D.百家争鸣3.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A.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4.“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见,是为平定宋国的动乱。后宋国违背盟约,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率几国诸侯伐宋,迫使宋国求和,此即为‘九合诸侯’的第一次。”这表明当时()A.王位世袭制度消亡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5.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出售,与民争利)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通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型商人出现6.近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国家按照军功大小封爵赐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7.子贡问政,(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商鞅则强调“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据此可知当时()A.儒法两家相互借鉴融合 B.粮食安全得到一定重视C.抑商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变迁强化重农意识8.农战理论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商鞅强调“利出一空(孔)”,即让人们只能从一条途径上满足自己的名利欲望,他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必须控制全部的“利”源,“开公利而塞私门”。商鞅“利出一空”的主张()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不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D.强调官府需垄断工商业的经济利益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当时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都把“仁”作为核心观念 B.都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C.都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D.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10.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可以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要求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正确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这反映了()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得以呈现B.立场差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与认识C.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D.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11.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由振奋人心的醒狮表演拉开序幕。这支醒狮队曾参加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有醒狮老师傅说:“中国被比喻为一头醒狮,醒狮文化是国粹,我会把舞狮传承下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醒狮文化()A.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涵养了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C.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方式 D.推动了澳门地区的胜利回归12.孔子提出“仁”,老子提出“无为”,孟子要求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墨家要求“兼爱”。这些主张共同反映了当时()A.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B.宗法等级趋于崩溃C.政局动荡社会转型 D.农民起义比较频繁1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A.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C.周王室为了巩固王位世袭制的需要 D.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即无差别的爱)“非攻”和“尚贤”,这些学派的共同之处是()A.都注重探讨社会秩序维护 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D.都主张“礼”、“法”并用15.西周铭文记载中已有“戎”、“夷”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纷争不断,但无论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大一统成为时代潮流B.生产工具迅速发展C.已出现文化认同观念 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16.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的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等内容。其根本目的是()A.巩固封建统治B.保护农业生产C.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D.抑制富商大贾势力17.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徐州一会,实当时诸候称王之初步,战国惊人一大事”。“徐州相王”的“惊人”之处是()A.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获得较大提升 B.魏齐结盟改变了各国间力量对比C.传统的礼法体制和秩序遭到践踏 D.诸侯国的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18.《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B.以法治国C.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D.加强君主集权19.《诗鲁颂洋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又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推动儒学的学校化教育B.“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推动私学发展C.分封制的瓦解使诸侯失去官办学校的能力D.“礼崩乐坏”使统治者急于恢复礼乐制20.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由此可知()A.百家争鸣局面结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B.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C.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采取与民休息政策D.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观念荡然无存21.有关法家思想兴起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据此可知,当时()四类相关表述第一类人性之中本身就有自私以及恶的一面,因此需要强制性的法律与制度对人进行约束。第二类在战国时期那种激烈的国家竞争关系下,德教、仁政很难维系国家的存在。第三类国家内部阶层斗争导致了法家“强公室,抑私门”的主张。第四类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是法家思想崛起的重要因素。A.儒家思想遭到普遍排斥 B.法家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 D.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22.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一现象()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 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 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23.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地理位置比六国优越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C.置身于诸侯纷争之外 D.制度的变革卓有成效24.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中西方各个文明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下列关于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社会大变革的意识体现 B.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C.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确立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25.韩非认为“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故法莫如显”,才能使“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这表明韩非关于法的思想是()A.法律应严格执行 B.法律要强制实行C.法令须明文公布 D.法令宜反映民意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凡制度、典礼所及者,除宗法、丧服数大端外,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大夫、士止,民无与焉,所谓“礼不下庶人”是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