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兰溪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兰溪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兰溪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兰溪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兰溪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湖北省黄冈市兰溪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1)—(4)题攀登物理高峰——寻找J粒子的丁肇中

20世纪50年代,丁肇中就对探索新的基本粒子发生了兴趣。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本粒子的新世界。但是,正在这时,非议和疾病向他袭来。l966年至l970年粒子研究的5年是他科学道路上最为艰苦的5年。他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制定攻克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忙着设计制造仪器设备,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但所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始终找不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丁肇中陷入困境之中,然而科学研究的责任心鞭策着他不能停步。他和同事们不断地修改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经常日夜奋战在仪器旁,实验室成了他们的卧室。就这样,他们艰苦奋战5个春秋,科学实验数据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正当他们的实验处于困境的时刻,学术界对他们发出了种种议论。有的说,丁肇中所设想的寻找新粒子的实验是异想天开,已走到了死胡同啦!

1966年至l970年,丁肇中为了在高能物理最厚的地方钻孔,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弄得精疲力尽,全身无力,他虚脱了,不得不去医院治疗。医生在他的病历表上写着:“因经常劳累患神经衰弱症。”医生看看病历表,按一按他的脉搏,又看看丁肇中无力支撑自己身子的样子,耐心地说:“我劝你最好休息一年。”医生的话晴空霹雳似的向他击来,他顿时感到束手无策。丁肇中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口吻说:“大夫,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医生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唯一的办法!”

医生的决断,无疑对丁肇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5年的汗水将毁于旦夕,他只好在医院中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未来。5年来,他领导美国和西德两个实验研究小组,夜以继日的埋头在实验室之中,希望能揭开高能物理的新天地。在这5年里,他受到不少同行的指责,他抛开家庭的天伦之乐,难道这条路走错了吗?他依然有一个信念:“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

丁肇中回顾了5年来的物理实验工作,更加坚定地认为,5年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扫除许多障碍。他下定决心,进一步总结过去5年来的得失,着手修改实验计划。一年来的休假,经过医生的治疗,妻子细心的照顾,丁肇中的体质逐渐恢复过来了。经过冬去春来的考验,他现在精力更加充沛。随着春天的到来,他对未来的事业充满了信心,比以往更加坚定不移,像一颗永恒的星在宇宙中闪光。他说:“我要寻找到宇宙的真相!”

丁肇中的研究是从揭示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开始的。尽管在这以前,科学界曾对基本粒子结构提出种种设想,他们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并没有邯郸学步,而是另辟蹊径。他这样提出问题:难道基本粒子只有3个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吗?它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呢?

研究小组经过长期的观测,l974年8月把能量控制在30~40亿电子伏特时,计数器开始显示出结果了。丁肇中的研究小组对所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一个重大的事实:那就是,在31亿电子伏特附近反应数目急剧增加而形成了一个极端显著的尖锋。丁肇中对这一奇迹般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定在这个尖锋处有一个新粒子存在。为了慎重起见,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丁肇中的研究小组的同事一直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研究组的陈先生曾对丁肇中博士说:“有一只鸟在手中总比在森林中的两只鸟好。”

经过l0年的艰苦奋战,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物理学这个皇冠上添加了一颗珍珠。在丁肇中发现新粒子的同时,美国西海岸的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二人一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1966年至l970年的5年中,丁肇中和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进行一次次实验,虽然一次次失败,始终没有找到使人欣慰的新粒子,但是却为后来获得成功打下了基础。B.在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发出的种种议论,以及不少同行的指责和谩骂中,丁肇中认为“在某一个能量阶层内,一定存在着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是信念支撑他获得了成功。C.由于前辈科学家们的著作和思想对丁肇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基本粒子的新世界,所以他的研究是有继承性的。D.科学界都坚持基本粒子是由3个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的,但丁肇中认为基本粒子是由更多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他率先发现J粒子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说法。E.本文对丁肇中发现新的粒子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对他因寻找新的基本粒子累病,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的描述,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研究精神。(2)作为科学家,丁肇中具有怎样的研究精神?请概括说明。(6分)

(3)丁肇中得病后休假一年,这对他发现新的粒子(J粒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

要分析。(6分)

(4)在认定有新粒子存在的情况下,丁肇中和他的同事想法不同,丁肇中是“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而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请任选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1)【A】【C】答A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B和E不得分。

(2)作为科学家,他具有勇于创新、坚韧执著、严谨务实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上的合作精神。①勇于创新,具有敢于超越前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尖端科学挑战的精神;②坚韧执著,具有不畏困境、不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的奋斗精神;③具有科学研究上的合作精神;④具有严谨务实的精神。(答对三点即可)(3)①回顾以往的研究之路,坚定了继续研究去发现新的粒子的信念;②总结过去5年研究中的得失,修改自己的实验计划,更有利于新的粒子的发现;③通过一年的休假,体质恢复,精力更加充沛,有利于以后发现新粒子的实验研究。

(4)观点一:丁肇中迟迟不向外公开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个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态度。①这种做法表现了丁肇中作为科学家的一种严谨的研究精神;②丁肇中的研究另辟蹊径,所以对新的发现要慎重对待;③丁肇中的研究曾经遭受过学术界的议论和同行的指责,所以更要谨慎从事。

观点二:丁肇中的同事坚持要尽快地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表现了一种更为现实的态度。①既然新粒子的研究已经获得成果,就应该尽快地发布出来;②掌握一种科学发现的发明权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辛勤研究的回报;③在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一旦成功就应该发布,伯顿·里希特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同时也发现了性能相同的新粒子这一事实也说明应该尽快发表。

(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6分)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9分)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其核心是儒家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东夷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文有改动)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地域文化。

B.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之下,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C.齐鲁文化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在山东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

D.齐鲁文化是一种呈现出鲜明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文化。

2.下列对“齐文化”与“鲁文化”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文化、鲁文化都是地域文化,前者是东夷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后者是在华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B.齐文化和鲁文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化系统。

C.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的功利型文化,鲁文化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的道德文化。

D.战国秦汉时期,齐文化和鲁文化的交融日益发展,最终融为了一体,成为齐鲁文化。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黄河文明是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孕育了作为地域文化的齐文化和鲁文化。

C.齐文化和鲁文化与早期的黄河文明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一种地域文化。

D.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是源,而在早期的黄河文明、齐文化、鲁文化则是流。参考答案:1.C(A与B对“齐鲁文化”的本质特征根括不完整;D不是对“齐鲁文化”的定义,而是说它的作用。)2.A(齐文化、鲁文化都是在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产生的。)3.C(“都是一种地域文化”错,原文没有这个信息。)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3小题,共15分)现场目击:“嫦娥”飞天一刻群山颤抖秋日的余晖洒向川西大凉山静谧的峡谷,凉爽的晚风将层层鹅黄渲染在黛色的山峦。一切宛若一幅气定神闲的水粉画,令人丝毫不能察觉一场惊天动地的卫星发射正在逼近。10月24日17时,虽然天色明亮,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场所有灯火已亮起。3公里外的山头上,数以千计的人们都在翘首观望,等待“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瞬间的到来。记者置身距离发射塔800米左右的观察点上,望着耸入云霄的发射塔,禁不住为它的奇伟而骄傲。在西北方向约200米的地下室里,就是“探测一号”卫星发射的最前沿阵地——发射控制室。此时,技术人员已全部到位,一个个神情严肃,气氛显得有些紧张。作为今年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篇章,人们都明白,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发射。17时39分,发射塔架已经全部打开,火箭全部露出。秀丽、挺拔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犹如擎天之柱,高高矗立在发射台上。在火箭上端,“中国探月”蓝色粗体大字在现场灯光映照下,格外醒目。包裹在火箭顶部整流罩中的,就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17时50分,“呜呜……”发射场上再次响起警报。工作人员陆续下塔、撤离现场,环抱火箭的工作平台一层一层缓缓打开……“5分钟准备!”扩音器里传来指挥员清脆有力的口令声音。所有人的心都收紧了,一个个目不转睛地注释着火箭,旁边的空气也似乎凝固。18时04分,进入一分钟倒计时准备,液氢燃料不时地从火箭上挥发,飘起白色烟雾。这时,记者身边的观众有的不由自主地举起双手捂住双耳。“5、4、3、2、1”“点火!”“起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力直刺苍穹。一瞬间,群山抖动,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犹如仙女抛出的长绢,当空飞舞。那一刻,记者一周来的疲劳顿时一消而散,脑海中全都是“嫦娥一号”卫星和火箭的雄姿,耳鼓里全是那激动人心的轰鸣。“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挺直脊梁,托举着“嫦娥一号”在云雾中穿行,大团大团的火焰染红了浓雾,映红了人们的脸庞。人们依稀可以看见火箭的雄姿。很快,火箭就变成了一条橘红色的火龙。它欢快地在云雾里腾挪,忽隐忽显;一会,又顽皮地钻入更加稠密的云雾层里。人们连火龙也看不见了。唯有那震天动地的呼啸声,还在持续,还在人耳。这时候,各个观看点尖叫声此起彼伏,很多人激动地拥抱到一起,有的还燃放起鞭炮,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群山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似大海波涛,似空中惊雷,久久回荡在大凉山峡谷中。快报特派记者刘向红16、新闻开头写道“秋日的余晖洒向川西大凉山静谧的峡谷”,“静谧”一词用得是否准确贴切?为什么?(4分)

17、文中为什么要准确地记录4个具体时间?(6分)

18、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有人说本文客观地记叙了“嫦娥一号”发射的过程,但还穿插了描写、抒情等文字,这些文字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16“静谧”一词用得准确、贴切。写出发射前,场景庄严肃穆;一切发射准备都已做好,人们也是静静地在等待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同时也与“嫦娥”飞天那一刻群山颤抖,人的欢腾对比,以突出人们的欣喜与自豪。(4分)17“嫦娥一号”升天的时刻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作者精确记录下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4个具体时间的活动,反映了其发射的全过程,同时也紧扣标题《现场目击:“嫦娥”飞天一刻群山颤抖》。(6分)ks5u18不同意,穿插描写和抒情,更有利于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场景,也客观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以感染读者。本文作为一篇特写,作者对发射环境、发射过程和人们的欣喜神态的描写,无不融入了欣喜与自豪的情感,这深深地感染了读者,也增添了特写的艺术表现力,扩大新闻价值和传播力。(5分)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19分)孔子世家(节选)司马迁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①,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羧②,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邱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④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⑤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注】①辟:通“僻”。②五羧:指五羧大夫百里奚。③处:安置。乾侯,地名。④滑稽:能言善辩。⑤先:引导。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去鲁

去:到达。

B.其霸何也

霸:称霸。

C.齐人称之

称:称赞。

D.崇丧遂哀

崇:看重。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贫且贱

且庸人尚羞之B.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C.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大中丞抚吴者D.困于陈蔡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B.而立之年的孔子,对齐景公抱着为天下示范的幻想,以“志大”和“行中正”解释了秦穆公虽“国小处辟”却能够称霸的原因,向齐景公展示了“王天下”的途径。

C.景公问政于孔子,但对孔子所提出的“君臣父子”的关系却只从臣要忠于君、子要孝于父的角度作了片面的理解。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的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分)

(2)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4分)参考答案:略5.文言文阅读(18分)(选择题2分一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胜:尽,全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C.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看见D.略考其行事

考:考证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渔父莞尔而笑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况仆之不得已乎C.思垂空文以自见

臣具以表闻D.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9.对《报任安书》中的思想与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B.司马迁认为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C.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写得情真意切;作者“为情而造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D.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10.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解析:选C。C项,“见”,通“现”,表现。8B9解析:选C。C项,说文章“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不妥,应该说作者感情复杂,全文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10答案:(1)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2)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恨吗?

略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武帝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始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戎曰:“君复未见其父耳。”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转豫章内史,以母忧,不之官。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寻征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向京都,以讨长沙王乂,大驾次于城东。乂言于众曰:“今日西讨,欲谁为都督乎?”六军之士皆曰:“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遂拜绍使持节、平西将军。属乂被执,绍复为侍中。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复其爵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

(《晋书·忠义传》,选入时有删节)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人许以远致

许:赞许。

B.大行受大名

受:接受。

C.大驾次于城东

次:驻扎。

D.而赠礼未副勋德

副:符合。6.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嵇绍正直忠义的一项是(

)①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②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③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④时虽不从,朝廷惮焉⑤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

⑥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嵇绍不仅气宇轩昂、仪表堂堂,而且善于鉴别人才,因此深受尚书左仆射的器重。戴晞做官后因为行为不端被罢免,证明嵇绍的确有知人之明。

B.嵇绍疾恶如仇,慎于交友,因不与恶人交往而封爵;他又忠于职守,正直敢言,严词批驳太常奏请加给陈准的谥号,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

C.嵇绍随大驾讨伐司马颙、司马颖二王,受到士众的拥戴,拜为都督,被罢官后,朝廷为了北征,又恢复了他的官爵,足见嵇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D.嵇绍视忠君为天职,北征之役,王师败绩,他奋不顾身,保卫天子的安危,被飞箭攒射而死,使皇帝深为悲伤、感动。死后授太尉,谥忠穆,享用太牢的祭祀,得到了应有的报偿。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译文: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译文:

(3)公王以下皆诣邺谢罪于颖,绍等咸见废黜,免为庶人。译文:

参考答案:5、B(受,授予)6、C(①②均表现嵇绍善于鉴别人才,有知人之明,故有①②的项不选)7、B(“在朝臣中树立了威信”错,“朝廷惮焉”一句,应解释为“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8、(1)这样,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2)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3)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诣”、“废黜”各1分,句子通顺1分)参考译文: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頠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元帝司马睿为左丞相时,承袭前制,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