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文档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word版含解析2_第1页
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文档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word版含解析2_第2页
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文档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word版含解析2_第3页
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文档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word版含解析2_第4页
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文档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word版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11/12/第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学法指导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联系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等资料,理清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尤其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又在东京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2.酝酿(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2)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中做宣传组织工作。(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务空虚。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果断起义,占领武昌。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内容eq\b\lc\{(\a\vs4\al\co1(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选举、被选举权。,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2)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2)过程①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次日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②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2.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功绩(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4)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纵横】(教材第63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历史纵横】(教材第64页)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失败的危机。面对革命浪潮,列强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袁世凯。【名师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深受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同时又为个人专门设法具有人治色彩。【图解历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条件【误区警示】(1)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仅仅是结束了绵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2)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主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评价[史料探究]1.内容及意义史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①体现了主权在民。②体现了平等的原则。③三权分立。思考(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意义?提示①原则:主权在民原则;民族平等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②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史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几个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注:①限制临时大总统。思考(2)依据史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构建的特点。有何意义?提示①特点:实行责任内阁制。②意义: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维护共和政体。2.局限性史料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①,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②。——N.佩弗《远东》注:①指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②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思考这种政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史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提示(1)原因:盲目照搬美国政体。(2)理解: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史论形成]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5)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名家论史]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观点:“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毛泽东导读: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但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主题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史料探究]1.进步性史料一注:注意图片中辛亥革命斧头砍向帝制这一信息。思考(1)图片反映了辛亥革命怎样的历史意义?提示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史料二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的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①、神位被黜、洋货畅销②、西学昌盛③……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注:①反映了社会习俗的变迁。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西方文化的传播。思考(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提示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史料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①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注:①说明辛亥革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思考史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提示(1)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2)理由: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史论形成]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3)从社会史观看: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4)从文明史观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从全球史观看: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尤其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拓展延伸]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名家论史]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史料: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导读: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2.在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汇下,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4.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据下图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A.兴中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解析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故答案为B项。答案B2.(2015·福建学业水平)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解析十八星旗为武昌起义的标志旗帜,根据这一信息可以得出武昌起义。答案D3.(2016·河南学业水平)下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A.1911年北京 B.1911年南京C.1912年北京 D.1912年南京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答案D4.(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废除了君主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但封建制度没有终结,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答案A5.(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说明“革了皇帝的命”;“革了辫子的命”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答案C6.(2016·新疆学业水平)下图是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纪念章,纪念章上将中华民国的“国”写成了“囻”。汉字“国”中的“王”为“民”所代替,其突显的政治理念是()A.三权分立 B.君主专制C.民族独立 D.人民主权解析图片中用“民”代替“王”,说明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答案D7.(2017·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节选)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或中央政令直达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了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学思之窗(教材P62)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提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美法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当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时,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就发表言论反对民主革命思潮。二、本课测评(教材P65)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的权利受宪法的限制,国家政体采用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精神。三、学习延伸(教材P65)收集外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封建势力妄图复辟的资料,同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进行比较,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提示(略)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豫西南高中联考)1902年,户部奏议说:“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办法就是向人民征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结果导致1910年秋至1911年春“民变”此起彼伏。这些“民变”()A.客观上造成革命形势的成熟B.表明清朝财政危机逐步加深C.刺激了清政府着手政治改革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解析题干中的“民变”包括了辛亥革命前一系列武装起义,它们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故A项正确。答案A2.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A项正确;B项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项无法体现漫画所表达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项。答案A3.(2017·福建厦门高一期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北京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南京,故A项正确。答案A4.(2017·四川德阳高一期末)下表是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宣布独立的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身份背景。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新军将领革命党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13人5人3人3人1人1人1人A.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奠定了共和制的基础C.沿袭原有政治制度 D.爆发的社会基础广泛解析根据表格信息,武昌起义后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混入大量的立宪派、旧官僚,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A项正确。答案A5.(2017·广东佛山高一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A.实行三权分立 B.限制总统权力C.规定主权在民 D.保障自由平等解析材料“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体现了责任内阁制原则,以限制总统权力,故B项正确。答案B6.(2017·四川宜宾高一期末)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解正确的是()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辛亥革命揭开政治民主化的开端,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D7.(2017·山东邹城高一期中)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该对联讽刺的是()A.《临时约法》的内容B.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C.清帝退位D.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解析注意材料中“民国建立之初”,而袁世凯当总统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因此说“不是东西”,故B项正确。答案B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