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3-4月语文模考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1页
2022届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3-4月语文模考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2页
2022届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3-4月语文模考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3页
2022届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3-4月语文模考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4页
2022届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3-4月语文模考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山西省部分名校高三3-4月语文模考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山西省晋城市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南剑薛悴也曾魏

长乐@富山水,杖履足追游。故人千里,西望双剑黯回眸。多谢扁舟乘兴,

慰我天涯羁思,何必羡封侯。暮雨疏帘卷,爽气讽如秋。

送征鸿,浮大白@,倚危楼。参横月落,耿耿河汉近人流。堪叹人生离合,

后日征鞍西去,别语却从头。老矣江边路,清兴漫悠悠。

【注】@乾道三年(1167年)曾魏被举报“洞泄省中语”,孝宗大怒而出之

为“淮西副总管”,不久又改任“福建副总管",此词作千词人任职福建之时。

南剑,位千福州西一百多公里,又名南剑州。@长乐,位千福州市东部。@大

白,酒杯。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长乐多名山胜水,隐约透露出词人的贬谪生活,为下文抒情张

本。

B.“故人”两句中的"黯”字表现词人对故人的思念和被贬福建的无奈与苦

闷。

c.“多谢“三句直抒胸腮,写词人乘兴荡舟,欣赏长乐美景,却依然不解羁旅

禾火庄]

八土、八二.、0

D.本词为和词,词人写长乐山水带给自己的多重感受,以回复友人对自己的牵

挂。

15.本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C15.@词人倚在高楼,看到征鸿飞过、参横月落、耿耿河汉

等景象是实写。@词人想象自己日后西上南剑州和友人相见时从头聊聊自己在长

乐的生活,是虚写。@下片虚实结合,拓展了词作的意境,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离

合的慨叹和对友人的牵挂。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依然不解羁旅愁思“错误,从“多谢扁舟乘兴,慰我天涯羁思,何必羡封

侯”可见,词人的羁旅之愁得到了抚慰和排解。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下片“送征鸿,浮大臼,倚危楼。参横月落,耿耿河汉近人流”几句,是作者登

楼所见真实景象,目送征鸿远去,观看星斗横空,斜月西沉,银河垂挂人间并饮

酒,是实写眼前景与自己的行为。

”后日征鞍西去,别语却从头”是作者的想象,设想日后自己西去南剑州,和朋

友久别重逢,再话自己在长乐的种种生活,这是虚写。

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作者不止着眼于眼前的一草一木,而是任

思绪跨越时空,暂时抛开自己贬谪的处境,设想未来与友人相逢时的景象,表达

对友人的牵挂之情。"堪叹人生离合”,也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离合的慨叹。

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经炀帝行宫

刘沧0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刘沧:晚唐诗人。@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问句收束,表达了诗人对千当时的浮云流水究竟漂流到何方的追思。

B.第三句中的“香销"应置于“尽”字之后,此句揭露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

C.芳草无涯本是美景,但“怨入“一词使之成了典型的伤痰之景,令人心惊。

D.尾联以景结情,既切合了昹"炀帝行宫”之意,又紧扣了讽晚唐当世之旨。

15.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评本诗颈联:“不言讽而讽味十足,且得思与景借之

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14.(3分)A【解析】错在”表达了诗人对千当时的浮云流水究竟漂流到何方的

追思”,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准确。“浮云流水”是转瞬即逝之物,"竟如

何"的意思是“最终怎样了呢",“浮云流水竟如何”一句实际上是在讽刺隋炀

帝的亡国之速。

15.©上句以残柳点缀行宫,不言讥讽,对炀帝暴政的嘲弄却溢千言表;下句写

烟波浩浩,川水渺渺,暗示龙舟不在,炀帝已逝,不言讥讽而讥讽之味已足。@

颈联描绘出一幅残柳衬着断壁残垣、夕阳照着浩渺烟波的苍凉画面,画面中蕴寓

着浓浓的历史兴亡之情,情与景交融,是谓“思与景偕"。(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程@,余润溢沥援。

机抒蛮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罢程,稻子摇摆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点明雨后,描绘出秋日晴明,景色美好,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颌联写稻浪起伏、稻香阵阵、雨后水涨景象,"溢”字既状水之充溢,又状

雨之润物。

C.颈联写萤声、机抒声交织,臼鹭身影在天空时隐时现,诗人不着动词,动态

之美尽显。

D.本诗没有对秋日时节“红衰翠减"的悲愁,而是别开生面,捕捉到了秋日之

美。

15.诗人是如何表达心中之“幸"的?请简要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C15.参考一:诗人先借景抒情,通过对秋雨后田间景象和男

耕女织乡村生活的描写,表现出农家喜迎丰收的快乐心情,为最后一联的抒情做

铺垫;最后一联直抒胸腮,点出自己“幸"的原因。

参考二:诗人先总写雨后秋容的美丽,表达出喜悦之情;中间两联分别从嗅觉、

视觉、听觉几方面来描写农忙时的场景,借此表达丰收的快乐;最后一联直抒胸

腮,点出自己“幸"的原因是又遇到了一个丰收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白鹭身影在天空时隐时现“错误。因为农者是在"鹭影边”,"鹭影”应

为“白鹭在水中的倒影”。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示例一:

诗歌的首联写出秋天雨过天晴,景色美好;颌联写到稻浪起伏,稻香阵阵,雨后

水涨的景象;颈联写到蛋声、机抒声交织,白鹭的影子倒映在水边。前三联描写

了秋雨后田间景象和男耕女织乡村生活,通过这些景象表现出农家喜迎丰收的快

乐心情,属千借景抒情。

尾联写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啊,又遇到一个丰收年。其中“幸“直接点出作者的情

感,属千直抒胸腮。

示例二:

诗歌首联写出秋天雨过天晴,景色美好,属千总写,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颌联写到稻浪起伏,稻香阵阵,雨后水涨的景象。“新香”指的是稻香,属千嗅

觉描写;而“罢程”是指稻子摇摆的样子,稻浪滚滚,属千视觉描写;同时雨后

水涨也属千视觉描写。颈联写到萤声、机抒声交织,白鹭的影子倒映在水

边。“机抒萤声里“属于听觉描写,而"犁锄鹭影边“属千视觉描写。这两联分

别从嗅觉、视觉、听觉几方面来描写农忙时的场景,借此表达丰收的快乐。

尾联写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啊,又遇到一个丰收年。其中“幸“直接点出作者的情

感,属千直抒胸腮。

山西省晋中市2022届高三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独游雨岩[注]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作千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走,倒影从溪水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

B.上片以溪为中心,用天、人、云三个意象烘托出一幅色调清雅的图画。

c.下片前两句另辟新境,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希望有相和者。

D.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虽抗金志向无法实现,但在山水之间找到归宿的豁达之

情。

15.赏析词作上片“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两句。(6分)

14.D[“在山水之间找到归宿的豁达之情”错。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虽身处逆

境,却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15.@行云本在天上,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妙之处。

@“天上有行云“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

里”句。“人在行云里”中的“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

了“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千

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时可以先分析句子的意思,然后

再赏析表达的妙处及情感等。因为云倒映在水中,给人的感觉像是云和天在水

里,这里体现了词人描攀景物的精妙之处。从结构上分析,因为前面有“天在清

溪底",而后面又引出了“人在行云里”,因此这两句又是承上而启下。从这两

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词人的心境是恬静而愉悦的。

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裴晋公林亭心温庭筠

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阁音徽。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

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

【注】©裴晋公:即裴度。裴度曾徒东都留守,后被朝廷重用,东山再起。

@池凤:池中凤凰,亦指中书省或宰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点题,写正值夏季,林亭周围的暑气渐渐消散,但裴度已音容不存。

B颌联写裴度为天下苍生而东山再起,并夸口说自己年老还要再次回到这里。

0尾联直抒胸腮,写诗人悠然来到裴晋公林亭,深感即使有纷繁的政务也无妨。

D.前三联写裴晋公林亭周围环境以及他的人生境遇,尾联抒发情怀,脉络清晰。

15.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B("夸口说“错,属千误解词意。虚言,自说,徒然说。)

15.(6分)句颈联寓情于景,写池中的凤凰传闻已沐浴春水,小洲上的禽鸟尚伴

夕阳飞翔。@运用白描,营造出林亭幽静和谐的意境,烘托悠然忘我的心境,表

达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池凤“语含双关,又隐指中书省或宰相,暗含渴望经

世致用之意。(每点2分)

山西省长治市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O

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

多。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

波。

【注释】@时诗人被贬南巴尉,中间曾移往洪州暂住,路过江州时作。南巴;在

今天的广东。@淮南:江州在淮南,其地又在古代楚国境。@沧洲:滨海的地

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遣:使,这里是叮吁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被贬官赴任途中的感受,“承优诏"暗含讽意,表达了诗人对不公

待遇的愤港不平。

B.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北雁纷纷南归,淮南木叶凋零,楚地山头因为叶落而更

多地显露出来。

C.颈联中诗人想到寄身洪州能够见到隐士居住的沧洲,心中喜悦,只是镜中白发

己生,又深感无奈。

D.尾联感愧友人送别盯吁的情谊,“风波”一词意带双关,既指江上风波,又暗

喻宦海风波。

(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方面有哪些特点?

【分析】(1)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

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

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

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涉及的具体诗句详细分析。

【解答】(1)A.“贬官赴任途中的感受"错误。首联不是贬官赴任途中的感

受,而是奉诏内移沿海的感受。故选:A。

(2)首联“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意思是“多年沦落的生涯,

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醉饮狂歌的古人"。从抒

情手法来看,这是委婉托讽。诗人奉诏内移沿海,起句字面上称美皇恩浩荡,实

际上用春秋笔法,以微言而寄讽意。诗人曾被贬南巴,此次奉诏内移,只不过是

由极远的南巴内移到较近的近海之洪州罢了。所以“承优诏",实是反说,愤激

不平才是其真意。颌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意思是“江上的

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秋风吹起,淮南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

落叶想必更多"。从抒情手法来看,这是借景抒情。颌联所写即眼前之景:浩荡

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凋零,落叶讽

损,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加了许多。二

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静,上下俯仰,

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而作者的真正用意则

在于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滴天涯的感恨。北

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木讽讽,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联“老”字遥相

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颈联"寄身且喜沧洲近",尾

联"愧君犹遣慎风波”,意思分别是"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

旁”“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动”。诗人因“沧洲近”而感到喜悦,因友人对诗

人的殷殷叮嘱之情,而感愧。从抒情手法来看,这是直抒胸脆。综观全诗,或委

婉托讽,或直抒胸腮,或借景言情,运用多种笔墨,向友人倾诉了因犯土而遭贬

谪的痛苦情怀。

答案:(1)A(2)@委婉托讽。首联表面说“承优诏",实际上含讽刺意味,

委婉表达自己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港不平。@借景抒情。颌联写眼前之景,江水、

明月、大雁、落木、楚山,借以抒发孤凉的心境和贬谪天涯的感恨。@直抒胸

脆。颈联的“喜沧洲近”和尾联的"愧君”,直接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感激愧

疚之情。

译文:多年沦落的生涯,谁知竟得到天子的厚恩。世间万事我都已参破,只想学

醉饮狂歌的古人。江上的月色分外清明,胡雁从夜空飞掠而过。秋风吹起,淮南

已树木凋尽,楚地山头的落叶想必更多。且喜暂时可以寄身的地方,在那沧海近

旁。对着明镜来回照影,萧萧白发徒然地令人心伤。如今你们同我都已经老去,

都一样是这般步履龙钟。你们还叮嘱我要留意风波险恶,真叫我深深惭愧无限感

动。

诗歌赏析:

失州入幕,年岁已垂垂老矣;虽然寄身有地,但心情不能不是感伤多千慰

藉。这首诗即写这种帐触之情。首联写诗人奉诏内移沿海的感受。起句字面上称

美皇恩浩荡,实际止用春秋笔法,以微言而寄讽意。诗人曾被贬南巴,此次奉诏

内移,也是一种贬谪,只不过是由极远的南巴内移到较近的近海之睦州罢了。所

以“承优诏“云云,实是反说,愤激不平才是其真意。对句则由止句之婉讽陡然

转为无可奈何的一声浩叹,是真情的淋漓尽致的倾吐,也将上句隐含的讽意明朗

化了。醉歌,它常常是作为古之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刘长卿两次被贬在其

心灵上留下创伤,借"醉歌”以排遣,已属无奈,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

进一层透出诗人徒知如此的深沉感慨,这就将苦清暗暗向深推进了一步。首联二

句已点出诗人情绪,次联则以江州景色而染之,诗脉顺势而下。颌联所写即眼

前之景一江水、明月、北雁、落木、楚山,渲染清秋气氛,借以抒写宦海浮沉的

深沉感慨。浩荡江水,凄清明月,一群北来南去的大雁掠空而过;江州一带万木

凋零,落叶讽视,原先被树木遮蔽的古楚地的山岭突然裸露出来,似乎比往日增

加了许多。二句写景,一天上,一地下,一写水,一写山,一近一远,一动一

静,上下俯抑,参差交互,成就了二幅水天空寂、江山寥落的江州秋色图。而作

者的真正用意则在千通过这貌似孤立的景物画面,来抒写孤寂凄凉的心境和贬谪

天涯的感恨。北雁南飞,暗寓诗人迁播;落术讽讽,隐含诗人晚景萧条,且与尾

联“老”字遥相呼应;楚山之多亦正好反衬出作者的一己之微。所以,此联妙在

以景传情,情从景出,情景相为珀齐,二者互藏其宅。颈联的感喟即由此种氛

围中生发。"寄身且喜沧洲近",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起,但下句“顾影无如臼

发多”又跌落到感伤中。这一联的脉理很细腻,寄身沧洲,自然是从上联将往淮

南引起的悬想,而“沧洲近",就离自己北国的家乡更远了,其意又隐隐上应颌

联上句的“胡雁过"。"沧洲近”又有悬想此后得遂闲适初志之意,但忽见明镜

里,白发已多多,“白发”又隐隐与颌联下句萧瑟的“楚山多”在意象上相呼

应。生涯如同一年将尽的深秋,遥远的故乡更回归无日,因此这“喜“只能

是"且“喜,而白发缘愁长,却是“无如“其“何”的严酷的现实。“今日龙钟

人共老,愧君狄遣慎风波。”以感愧友人情谊作结,并隐隐透出前路上尚有风波

之险。在关合诗题”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的同时,以"慎风波"暗暗反挑首联

的“生涯"、“世事”之叹。分别之际,诗人感愧万端地说:如今我和你们都已

老态龙钟,多亏二位旧识还盯嘱我警惕旅途风波。在此之前,刘长卿因“刚而犯

上”被贬到遥远的南巴,此次奉诏内移,薛柳二人担心他再次得罪皇帝,故

有"慎风波”之劝。对此,诗人深深地为之感愧。“风波”一词,语意双关,既

指江上风波,又暗指宦海风波。这样一结,既写出了薛柳二人对诗人的殷殷叮嘱

之情,又传出了诗人感愧友人的神态。综观全诗,或委婉托讽,或直抒胸脆,或

借景言情,运用多种笔墨,向友人倾诉了因犯土而遭贬谪的痛苦情怀。语言看似

质实,却不乏风流文采。前人评对长卿七言律诗云:“工绝秀绝。“当不为溢美

之词。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战争或边塞

类。@闲适类。@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爱情类。@民生类。以上九种

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

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清色彩的词语

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

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

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

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

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

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

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

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

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五、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