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竣工验收报告_第1页
项目竣工验收报告_第2页
项目竣工验收报告_第3页
项目竣工验收报告_第4页
项目竣工验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0'页'"第24页项目竣工验收报告马什好项目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侧葫芦河上游,由北向南由马莲川河、塘家河、什字河、好水川河(简称马什好)4条完整支流组成,总面积820平方公里,其中原州区境内面积20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80.6平方公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宁夏马什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可行性行性研究报告》中将原州区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按其较大一级支流划分张易、红庄、毛套、黄湾等四个小流域(片)治理单元。项目区地处六盘山西麓,是原州区雨量丰润、粮食单产最高的区域,历史上最大年降水量700毫米,最高亩产冬小麦500公斤。但是由于长期的陡坡耕种、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该区域肥沃的黑土层逐渐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单位面积载畜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极聚恶化。2003年,财政部、水利部及时起动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宁夏马什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下达原州区各项计划指标为:梯田21600亩,水土保持林22665亩,经济林4800亩,种草13500亩,保土耕作61125亩,封育治理42810亩,小型水保工程284座(处、眼),综合治理面积111平方公里,下达总资金1737.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20.00万元,地县配套432.00万元,群众自筹585.00万元。项目区各流域(片)计划任务见表1-1。表1-1马什好项目原州区各流域计划任务表项目流域名称流域面积(km3)流失面积(km3)计划批复计划治理面积(km2)工程措施资金(万元)梯田造林经济林种草保土耕作封育治理小型水保工程道路总资金国补其它亩亩亩亩亩亩处公里(万元)(万元)(万元)马什好项目原州区张易55.64229.42645057151500370552052155511320500.2190.83309.4红庄58.657.731.5372005805150034952029590008415512.6204.53308.1黄湾36.63219.643750400510052700135004500386312.5127.39185.1毛套53.248.930.41420071407953600221257755499411.3197.25214小计204180.6111216002266548001350061125428102845017377201017项目下达后,原州区委、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原州区水利局局长、水保站站长任负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根据项目实施要求,编制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了建设任务,制订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劳力安排。为项目实施指明了方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原州区农牧局、林业局、张易镇及其它涉农部门在技术、人力、物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项目工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及流域内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根据宁水保发[2005]31号文件精神,在各年度验收资料的基础上,对各项措施的保存情况进行复查验收。验收依据《国标》、《宁夏回族自治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标准汇编》及原州区水保站编制的《原州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验收办法实施细则》,验收组根据年度验收资料,全面查看了该流域各项措施完成数量、质量,并对小流域实施进度图与现场实施面积进行对位,随机抽取不同比例的措施面积,实地丈量核实。其中梯田抽验总面积的10%,林草抽验7%,其它小型水保工程抽取20%,以抽验比例的合格率推算各流域措施的保存率,由于验收工作细致扎实,达到了预期目的。验收数量详见表1—2。现提出验收报告,请审查。一、基本概况1地形地貌该项目区属六盘山土石山区,东西两山似两条长蛇直指六盘,形成由梁峁、沟坡、沟谷川地、现代冲沟所组成的低山丘陵地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基岩裸露,沟壑密度1.1公里/平方公里,流域北起张易河源头—原州区张易镇驼巷沟,自北流向南,至西吉马莲水库,流域由一条主河道张易河和两条较大“Y”字形支沟红庄沟、张易沟组成,在主河道和两条较大支沟上又有十多条较小平行“Y”字形支沟,主要有樊马沟、东沟、玉乐沟、驼巷沟、红庄沟、盐泥沟、盐水沟、上滩沟、毛庄沟、贺套沟、隆德沟、孔昌沟等。干沟长23公里,河源地高程2470米,河口高程1940米,高差530米,比降20.38‰。2土壤植被(1)土壤根据土地资源调查资料表明,流域区内分布的土壤类型有黑垆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粗骨土、石质土、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八大类。1)黑垆土:是黄土母质在干旱草原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分为黑垆土和浅黑垆土两个亚类,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86%,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土壤结构疏松,孔隙度大,蓄水保墒,耕作性好。是优质的农业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1.7%,全氮0.05~0.1%,全磷0.1~0.15%。2)黄绵土:黄土性土主要分布在山坡地、川台地、沟地、塬地上,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6.5%,是流域内主要的耕作土壤,物理性状良好,质地软绵,孔隙度大,通气良好,渗水性强,由于有机质含量低,水稳性结构差,土壤遇水极易崩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侵蚀过程较成土过程强烈,加之施肥量小,因此土地瘠薄,常处于半生土状态,这也是流域内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的客观因素。3)红粘土:红粘土分为裸露第三纪红土,部分为侵蚀搬运后的次生红土,约占总面积的0.3%。4)新积土:新积土主要是在水力与重力迁移堆积物上形成的,分布在丘陵低洼处,山前洪积扇与河流两侧,剖面中土层变化大,无明显发育特征,占土壤总面积的4.3%。5)粗骨土:为岩性土,无明显发育特征,为半分化状态的岩石碎屑与细土混合物。砾石含量大于30%,主要分布于石质山地阳坡和近山丘陵的陡坡,植被稀疏,侵蚀严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0.5%。6)石质土:为岩性土,基本为半风化状态,即岩石碎屑,下面为基岩层,仅在六盘山阳坡有分布。地形陡峻,青沙露面。7)灰褐土:是森林植被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六盘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4%,8)亚高山草甸土:在本区内分布较少,只分布在六盘山主峰香炉山。(2)植被流域植被区划属森林草原地带向典型草原的过度带,主要植被类型有:⑴落叶阔叶灌丛,多属中生和早中生类型,在六盘山土石山区少量零星分布。(2)草甸草原类草场,分布于六盘山及近山丘陵区,主要植物群多为杂草、柳叶菜、大油芒、苔草等,植物种类丰富,中生杂类草较多,覆盖度85-95%。(3)干草原类草场:分布于流域中下游东西两山,主要物种群系有长芒草、茭蒿、百里香、草木樨、黄茂等。由于长期过渡放牧等原因,草场退化严重,载畜量降低。(4)低湿地草甸类草场:零星分布于各地冲沟底部、河滩、水库和湖滩周围,为隐域性植被,植物以中生、湿生植物为主。经过综合治理,2005年底项目区内人工林面积3.6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2.06%,人工种草1.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9%,封坡育草4.2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02%。项目区植被情况见表2-1表2-1项目区植被状况统计表名称人工林人工草封育草合计面积(万亩)3.531.714.299.53占总面积的%11.55.5914.0231.143气象水文气象:项目区气候为半湿润寒温气候区。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在4.9℃-5.8℃之间,平均为5.0℃,年降水量在230毫米-7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在季节分布为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项目区内≥10°积温2084℃,无霜期120天,3米/秒以上大风日数28天,年平均风速2.7米/秒。年日照时数2660小时,总辐射量122.8千卡/平方厘米,其中5-6月份作物生长期的生物辐射量占全年的70%。受六盘山地形海拔高度的影响,降雨量较为丰沛,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该区多冰雹、暴雨灾害频繁,生长期4月份多出现干旱少雨状况。径流、泥沙:项目区多年平均径流深92毫米,年径流量1877万立方米,年侵蚀模数520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量93.91万吨。项目区气象、降水及径流特征值详见表2—2、2—3、2—4。表2—2马什好原州区项目区流域气候特征值表气象站气温℃≥10℃积温无霜期(天)大风天数最高最低平均固原站34.6-19.65208412028表2—3马什好原州区项目区降水特征值表雨暴站名面积(平方公里)年降水量(毫米)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多年平均暴雨次数最大最小多年平均量年份量年份固原站204700196423019655603597表2—4马什好原州区项目区径流特征值表测站面积(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汛期径流量多年平均洪水次数最大最小多年平均量年份量年份固原站20439031964135919651880131654社经情况项目区内共有18个行政村,截止2005年底有农户0.82万户,人口4.11万人,劳力1.65万个,人口密度201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7.5亩,人均耕地4.1亩。(1)土地利用状况及各业生产发展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综合治理期末(2005年)总土地面积30.6万亩,其中农耕地17.04万亩,占总面积55.7%,林地3.53万亩,占11.5%,草地6万亩,占19.6%,水域0.015万亩,占0.05%,牧荒地2.66万亩,占8.7%,其它用地1.21万亩,占4%,未利用地0.14万亩,占0.45%。土地利用率为90.8%。农、林、牧、副业发展状况:农业以种植为主,农作物种类有春小麦、莜麦、菀扁豆、荞麦、糜谷、洋芋。经济作物有胡麻和芸芥,经济作物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0%。人工造林面积累计达3.35万亩,林地分布于梁峁坡、道路、村庄四旁、梯田地埂及隔坡梯田隔坡带上。牧业生产在流域占比重较大,现有存栏大家畜1.64万头,羊只2.01万只,生猪2.11万头,家禽6.6万只。家畜家禽户均分别为大家畜2头、羊只2.5只、猪2.5头、家禽8只。家禽主要有鸡、兔、鹅等。其它产业有运输、加工、劳务输出。(2)农业经济结构:治理期末流域农业总产值为7686万元,其中农业4303万元,占总产值的56%,林业285.8万元,占3.7%,牧业1040.7万元,占13.5%。工、副业2056万元,占26.7%,目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商品、运输、加工业正在兴起,现有商品小卖部122个,年营业额在61万元,粮油加工厂15个,年产值22.5万元,手扶拖拉机1124辆。(3)群众生活状况:综合治理期末(2005年)人均有粮447.4公斤,人均油料40公斤,人均纯收入1214元,群众的温饱基本解决。群众生活、生产及牧业需要的燃料、饲草奇缺的状况基本得到解决。肥料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缓解,群众文化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消费水平逐年增长,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科技兴农风气日渐浓厚。使过去封闭落后的山村初步摆脱了贫困,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5水土流失情况开展综合治理前,流域内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96.9%。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有面蚀、沟蚀,并以面蚀为主,局部地区有重力侵蚀,据调查测算,其面蚀占流失面积90.6%,沟蚀占9.4%。侵蚀强度;中度以下侵蚀占总面积74.3%,强度侵蚀占18.1%,极强度侵蚀占7.1%。据有关资料分析,每年流域内流失的土壤达93.91万吨,其中含氮939.1吨,磷1408.7吨、钾18782吨。影响本流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起伏大,多直线型坡,坡长而陡峭,以及黄土的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加之植被覆盖低,保土能力差。同时由于多暴雨、历时短、雨强大,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直接动力。大面积的荒坡、耕地是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人为因素方面,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广种薄收,载畜量过大等,造成草场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展。水土流失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1)破坏耕地、土地肥力下降。据开展治理前调查,主沟道及支毛沟沟头延伸,沟岸扩张,坍塌蚕蚀了大片农田。流域内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4.1%,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土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群众生活困难。(2)淤积水库,影响下游灌溉及安全。流域内荒坡及坡耕地大量的泥沙由坡面聚集于沟道,造成水库的严重淤积。(3)造成沟壑发展。支沟发育、沟头延伸迅速,一遇洪水沟道下切,崩塌、滑坡不断发生。二、综合治理情况1综合治理情况治理前,项目区内共有水平梯田12587亩,种草3100.5亩,造林3366亩,累计治理面积12.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1%。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这一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并遵循以下原则:(1)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2)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路子不动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封禁治理力度,通过综合治理,切实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并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发展。(3)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效益驱动、科技推进、多种经营,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农民奔小康创造良好条件。(4)在规划布局上,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一是坚持兴修基本农田保证农民吃饭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二是坚持生态自我修复与六盘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农业综合扶贫开发与改善基础建设相结合。四是把治理开发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相结合。综合治理期末,共建成水平梯田3.73万亩,,造林3.20万亩,其中乔木林1.17万亩,灌木林1.55万亩,经济林0.48万亩;人工种草1.40万亩;封禁治理4.29万亩;保土耕作6.64万亩;修建治沟骨干工程4座,谷坊、土园井等小型水保工程297座(眼),修建乡村道83公里。新增治理面积128.4平方公里,新增治理程度达到71.1%,年均治理进度23.7%,累计治理面积141.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8.2%。另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部门资金,立项建设了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5处,舍饲圈棚670栋,引进优良牛种2400头,配套铡草机200台(套),发展发脱毒马铃薯、冬小麦品种改良等特色种植面积7.5万亩,形成了以脱毒马铃薯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部门项目不计入工程建设总投资)。各项治理措施历年完成情况见表3—1。表3—1各项治理措施历年完成情况表项目200320042005小计现状合计基本农田梯田(亩)12146160569133.5373351258749922坝地(亩)150150小计12146160569133.5373351273750072造林乔木林(亩)85401885.512691169421511908.5灌木林(亩)74073000505215459315118608.5经济林(亩)37651051.548174817小计(亩)197124885.57372.531970336635334种草(亩)75292746.53736.414011.53100.517112保土耕作(亩)690023929.535609.56643966439封禁治理(亩)1111531786.54290242902骨干工程(座)4415淤地坝(座)1小型水保工程谷坊(座)2212324涝池(座)沟头防护(处)土园井(眼)1801381274153427小计1803982297169451道路(km)40438383综合治理面积(km2)30.8639.1658.43128.44.4141.2治理程度(%)17.121.732.3571.17.178.2从表中可以看出:(1)、坡面措施主要措施是水平梯田、造林、种草、保土耕作、封禁治理,以上五项措施面积分别占措施总面积的19.4%、16.6%、7.3%、34.5%、22.2%。(2)、在各项措施中,基本农田、沟坝地保存率达到95%,林、草措施为85%以上。(3)、沟道工程除修建设4座骨干坝外,其它如谷坊、大口井、涝池等小型水保工程297座。通过治理,流域内农业生产的外部生态环境都大为改善,山坡郁郁葱葱,水文状况好转,耕地土壤水分和肥力提高,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农、林、牧业生产出现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实践证明: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需建立一个新的具有较强承载能力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建立必需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才能实现。2措施布局针对项目区治理基础差,经济文化落后,群众生活贫困,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在综合治理过程中,一是通过以坡耕地改造为主,建设水平梯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减少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并为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二是以沟壑治理为目的建设淤地坝、谷坊等水沙拦蓄工程,控制沟壑侵蚀发展;三是建设林草植被以涵养水土、防风固土,改善农业小气候和水文条件,解决农村“三料”(即肥料、燃料、饲料)俱缺困难和促进林牧业发展;四是修建水窖、涝池、塘坝和沟头防护等铺助性工程,拦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控制沟头发展,并为抗旱保苗和发展山区微灌工程提供水源;五是在流域上游的六盘山区,配合必要的围栏、封禁等人工措施,促进项目区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六是积极开展以等高耕作、丰产沟、沟垄种植和地膜覆盖种植为主的保土耕作措施,探索、寻找多途径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七是通过修泉水改造、截流引水、打土园井等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八是多方筹措资金,开展以舍饲圈棚、优良畜种引进、配套铡草机等为内容的舍饲畜牧业建设,提高项目区畜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九是大力发展以脱毒马铃薯、冬小麦品种改良等为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建设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三、综合治理分析评价1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形成项目区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初步形成了从坡面到沟道完整的两大综合防护体系。(1)坡面防护体系:在5~15°的缓坡耕地上,选择距村庄近、位置低、坡面完整的地块上,兴修水平连台梯田。另外,根椐农牧业发展需要,在项目区还偿试性地修建了一些隔坡梯田,实行梯田种粮、隔坡造林种草的布局方式,为项目区农、林、牧协调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大于15°坡耕地,通过水平沟、漏斗式集水坑、水平带子田整地开展造林、种草,发展畜牧业。(2)沟壑防护体系:通过骨干坝等沟道工程的合理布局,谷坊、大口井、涝池等小型水保工程的适当配置。形成了沟道防护体系。通过两个防护体系的建设,实践证明是合理的。一是抓住了本地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这一对突出矛盾,正确运用了使暴雨洪水流而不失和就地入渗的理论,实现了工程与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减轻了水旱灾害;二是形成了以水平梯田为主体的稳产高产粮油生产基地和人工草地与天然草地相结合的牧业基地,为稳定解决群众温饱和发展畜牧业优势提供了基础条件;三是初步开发了水土流失防护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林种结构,即带边网相结合的地埂林,四旁、沟壑乔木林,荒坡灌木林、庭院经济林,大大提高了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克服了过去盲目上山,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被动局面;四是上述防治体系有利于与目前以农户为单位经营土地的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2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项目区在治理过程中,坚持把水土保持改善环境条件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统一起来的原则,从土地的适宜性、经济的合理性及社会需求性来考虑调整农、林、牧的用地结构和布局。采取大力兴修基本农田,有计划的退耕陡坡地,增加人工草地面积,荒坡、荒沟造林,使林草面积大幅度增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1)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开展综合治理前人均土地9.3亩,人均耕地5.4亩,土地资源丰富,耕垦指数较高,但生产效率低,利用结构布局欠佳。治理期间,一方面兴修基本农田,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土地资源,在荒山、荒坡大力造林种草使林草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三年来使林地面积由治理前的0.34万亩增加到3.53万亩,林业产值由治理前的23万元提高到285.80万元。治理期间,在陡坡退耕地、荒坡大力种植优质牧草,使牧草地面积由治理前的0.40万亩发展到6万亩。治理期末大家畜存栏数为0.82万头,户均达到2头,羊存栏数为0.83万只,户均达到5只,牧业产值由治理前的466万元增加到1040.7万元。林草面积占到宜林、宜草面积67%、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73.6%,提高到90.8%。大搞基本农田建设,使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1.27万亩增加到5.00万亩,原来的“三跑田”变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提高了土地肥力。根据有关资料分析计算,新增基本农田每年拦泥8.16万吨,相当于增加有机质1036吨,氮肥70.4吨、磷肥81.6吨。(2)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治理期末,农地由原来占总面积69.5%调整为55.7%,林地由原来1.1%提高到11.5%,牧草地由1.3%增加到19.6%,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73.6%增加到90.8%,农、林、牧及其它用地比例结构由治理前的69.5:1.1:1.3:28.1调整为55.7:11.5:19.6:13.2,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3)从目前土地利用方式来分析。农、林、牧用地的安排,既符合土地适宜性,又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还方便了经营,因此目前这种利用布局结构是合理的。3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显著(1)治理期间,主要以等高耕作、丰产沟、沟垄种植和地膜覆盖种植为主的保土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可蚀性,增加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经调查,采取了保土耕作措施的农田比没有采取保土耕作措施的农田增产20公斤/亩,土壤保水能力增加50%,保肥能力增加30%。(2)治理期间,积极争资立项建设了张易、田堡、毛套等人畜饮水工程15处,解决7000多口人的饮水困难。使项目区大量劳动力从每天早起晚睡抢水、排队驼水、担水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走出农村,为工副业发展创造了条件。(3)治理期间,开展以舍饲圈棚、优良畜种引进、配套铡草机等为内容的舍饲畜牧业建设,项目区共建设舍饲圈棚670栋,引进秦川牛、西门达等优良牛种2400头,配套铡草机200台(套),提高了项目区畜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4)项目实施期间,每年发展脱毒马铃薯、冬小麦品种改良等特色种植面积7.5万亩,形成了以脱毒马铃薯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四、治理投资分析1坡面治理投资分析治理期间三年共完成投资1859.9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20.00万元,占总投资38.7%。地方配套953.82万元,占51.3%,群众自筹186.12万元,占10%。在总投资中,基本农田1076.23万元占57.86%,植物措施454.38万元,占24.42%,封禁措施97.18万元,占5.23%,保土耕作措施102.28万元,占5.5%,水保工程88.37万元,占4.8%,道路建设41.5万元,占2.2%;按措施分布部位分:坡面工程1730.07万元,占93.02%,小型水保工程88.37万元,占4.75%,道路41.50万元,占2.23%。三年新增治理面积128.4平方公里,单位面积总造价14.50万元/平方公里,单面积国家补助5.61万元/平方公里。治理期间流域内群众自筹资金186.12万元,投劳11.07万个。各项治理措施投劳为:基本农田3.65万工日,占投劳33%,植物措施5.63万工日,占50.9%,封禁措施1.06万工日,占9.5%,保土耕作措施0.40万工日,占3.6%,小型水保工程措施0.33万工日,占3%。2骨干工程投资分析由于骨干工程属于项目配套建设内容,其投资末计入工程建设总投资,故不进行分析。五、综合治理效益拦蓄效益经过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以初步控制。治理期末各项治理措施年拦蓄径流438.74万立方米,占径流量23.4%,拦泥50.81万吨,占侵蚀总量54.1%。侵蚀模数由5200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到2500吨/平方公里.年。经济效益随着治理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粮食产量逐步增加,各项治理措施经济效益正在逐渐得到提高。治理期末,粮食平均亩产量107.9公斤,总产量达到1837.7万公斤,人均有粮达到447.4公斤。各业总产值7686万元,比治理前增长1.5倍,人均纯收入1214元,比治理前增长1.3倍。治理期末的2005年,新增基本农田增产324.8万公斤,占总产的17.7%。治理期末各项治理措施年增产效益达808.5万元,人均197元。社会效益随着治理程度和水保防护功能的提高,社会效益也随之提高。一是产业结构改善,经济作物和豆类作物面积占种植面积40%,产值比治理前增长15%;二是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治理的开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治理期未,流域内贫困户由治理前占总户数15%下降为2.5%,有97.5%的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为向小康水平迈进打下了基础。据调查,流域内70%的农户家中分别购置了电视机、收录机和高档家具,有80%的农户搬进了新屋,学龄儿童入学率由治理前的85%提高到100%。三是“三料”俱缺状况基本得到缓解。治理期末流域内农户薪柴占有量户均达到7吨,牲畜、羊只饲草总量达到6423万公斤,基本满足了饲草的需求量并有结余。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肥源。目前流域农家肥施用量达到每亩2000公斤,化肥施用量达到每亩8.4公斤。生态效益治理期末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31.2%,人均林草面积由治理前的0.16亩增加到2.4亩,林草面积占到宜林、宜草面积65%以上。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化。六、综合治理的几点做法与体会1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是项目实施的前提项目开展初始,原州区委、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原州区水利局局长、水保站站长任副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原州区水利局成立了由水保站站长负责,工程技术人员具体落实,乡、村领导协调配合的项目实施机构,下设工程技术组和综合治理组。工程技术组负责项目的验收、内业管理及技术服务工作。综合组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乡(镇)长、乡村干部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施工、劳力调配及质量管理等工作,形成了从内业到外业工作的联动体系,有力地保证了进度与质量。为了抓好流域的治理工作,站领导经常深入治理现场检查指导,解决治理中的难点问题,为了强化施工管理工作,治理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负责、任务包干,使治理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施工有安排,中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验收的一体化工作制度。2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项目实施的保证项目实施开始,原州区水保站就制定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验收办法实施细则》,严格要求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规定执行,实行了新的运作模式,即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兑付,加强了项目管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保证。3管好、用好资金是工程实施的基础流域治理经费由主管单位原州区水利局配备专人、设立专帐。为了管好、用好资金,成立由水保站领导、施工员、技术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