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案例一)_第1页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案例一)_第2页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案例一)_第3页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案例一)_第4页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案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短文两篇》教案备课素材备课素材一、一、内容解读1.《谈读书》。(1)读书的目的前6句为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读书的目的。第1、2句开门见山,提出读书有三种目的:怡情、傅彩、长才。接下来两句,作者从正反两面分别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读书不尽然都有好处,不善读书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读书耗时太多,容易怠惰;过于讲究文采藻饰,会显得矫揉造作;全凭书本上的条文处理事情,则是迂腐的读书人。既然不能“全凭条文断事”,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要诀就是以经验补读书之不足。末两句总结,书籍本身并不明示其用处,用书的智慧无法从书中寻找,而要在书外,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才能获得。(2)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第7—10句为第二部分,主要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三种不当的态度:存心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言,局限于文字的推求而不推敲细思。要根据不同的书,选取不同的阅读策略:有的书可以简单翻翻,读一部分,浅尝辄止;有的书可以大体浏览,不求甚解;少数的书则需要从头读至尾,全神贯注,细细咀嚼,认真消化;还有些书因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甚至不需要自己读,可请人代读,只浏览其笔记摘要即可。(3)读书的价值第11—17句为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读书的价值。第11—12句从总体上指出读书的价值在于使人拥有知识,内心充实。第13句,则讨论不同的书籍具有的不同价值。第14—17句,则从消极方面谈,指出人在才智上但有滞碍,都可借阅读适当的书加以解除。这里先用类比说理的手法,将其与借助相宜的运动解除相应疾病作比,更易使人理解;又采用例证法,具体说明读何种书可医治何种滞碍,又为何有此功效,显得通俗易懂。这一段译文多用排比句式翻译,气势充沛,文气贯通。2.《不求甚解》。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地把反对不求甚解。文章第1段是个引子,作者从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出发,反向立意,指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第二部分(第2—8段):用具体事例阐释“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第一层(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为什么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呢?文章第2段开始追根溯源。作者先举出人们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误解的例子,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第3段继续围绕陶渊明的读书展开议论,指出:“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是不可能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本段并未接着上一段继续阐述,而是宕开一笔,先从好读书谈起。这是一个铺垫,确如作者所说“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这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第4段,作者提出自己对“不求甚解”含义的认识:其一,读书态度要“虚心”,戒“骄傲自负”。真正体会“书中的真意”并不容易,与其不懂装懂,不如老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其二,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第二层(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证明。第5段先举反面的例子: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却有很多曲解,因而受到列宁的批评。因此,读书时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而要学习得好,则必须活读,即“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这里的论述,实际还是对第4段“不求甚解”两层含义的具体展开。第6段举正面的例子: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比别人“高明得多”,这是古人的成功经验。“观其大略”,在作者看来,就是注重把握书籍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不求甚解”。作者认为,如此读书,“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第三层(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那么,提倡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是否意味着不需要认真读书了?考虑可能会带来的误解,作者做出补充说明。第7段中作者的态度是坚决的,“绝对不应该这样”,因为“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而不是对一字一句的细抠。第8段又举了陆象山的话进一步申述,“不求甚解”就是“未晓处且放过”,而“放过是暂时的”。第三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阐发,作者最终得出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既然书籍一次读懂甚至达到会意不容易,不妨多读几次。读得多了,再有一些“实际知识”做辅助,有滞碍的会“豁然贯通”,不懂的地方慢慢就懂了,先前理解浅的自然也会逐渐地深入了。二、二、技法总结1.《谈读书》。运用多种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道理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③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这样写,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2.《不求甚解》。(1)细腻详实的道理论证和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分析。如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此外,本文还列举了正反两面的事例来论证观点,如第5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6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成功经验。(2)有破有立,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本文的作者在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不求甚解”的出处,指出陶渊明此话的两层含义,提倡“不求甚解”的虚心的读书态度,如此,便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之后,作者又从“会意”的角度入手,举例指出古人读书就是“不求甚解”,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书不要死抠一字一句,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要会意。在文末,作者强调了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作者便是这样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逐步阐明自己的主张的。全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三、三、主题概括《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以及读书的价值等,鼓励人们去求知。《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做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反复阅读开卷有益。资料库资料库1.作家作品。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随笔》多为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真理、读书、财富、美、友谊等,往往见解独到而精辟,给人思想的启迪。《谈读书》即其中较为知名的一篇。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他应《北京晚报》之约,于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多篇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于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启人深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许多篇章,视角新颖,旁征博引,熔思想性、知识性于一炉,《不求甚解》就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篇。2.文体知识。随笔随笔,顾名思义,是随笔一记的意思,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地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杂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论文。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丰富多彩。字词库字词库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怡情(yí) 练dá(达) zhī(枝)节 统筹(chóu)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 shè(涉)猎聪yǐng(颖) 滞碍(zhì) 要jué(诀) 劝jiè(诫)fù(傅)彩 提chàng(倡) 阐证(chǎn) 粗bào(暴)高谈kuò(阔)论 味同嚼蜡(jiáo) zhū(诸)如此类 吹毛求疵(cī)狂wàng(妄)自大 开卷有yì(益) 寻zhāng(章)摘句2.解释下列词语。(1)狡黠:狡诈。(2)诘难:诘问,为难。(3)伦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4)傅彩:涂上色彩。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5)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6)矫:做作,不真实。(7)学究:迂腐的读书人。(8)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9)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10)滞碍:不通畅。(11)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2)要诀:重要的诀窍。(13)务:致力。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片铺天盖地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培根的高论吧!(板书课题)导入二:书是什么?自从有了书,人们给了它各种名称和赞誉。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储藏无数珍宝的宝库,书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前程的方向标之一,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应该怎样读书吗?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英国作家培根是怎么说的。二二资料助读,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检查字词。三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读书的话题提出了哪些观点。读的时候,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画出来。【明确】(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5)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2.请同学们认真品味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分类,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的。【明确】(1)句是论述读书的目的。(2)(3)句是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4)(5)句是论述读书的价值。3.依据上面的归纳,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探讨读书的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探讨读书的价值。四四精读课文,分析内容1.讲解课文第一层。(1)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哪几种不同类型的读书目的?文中重点分析的是哪一种目的?【明确】怡情、傅彩、长才。读书与才干的关系。(2)作者指出不善读书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明确】惰、矫、学究故态。(3)既然不能“全凭条文断事”,为避免“学究故态”,应该怎么做呢?【明确】要诀就是以经验补读书之不足。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做阐发,指出读书可以补天性之不足,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齐规范;而以经验衡量、检验读书所学,则会避免大而无当,使之更切于实际应用。小结:这一部分,主要探讨读书的目的,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读书的目的和负面影响,并指出用书的智慧需通过亲身体验观察才能获得。目的明确了,态度才能端正。是不是有了正确的读书目的就一定能够求到真知呢?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请看课文第二层论述的内容。2.讲解课文第二层。(1)作者认为读书要纠正哪三种不正当的态度?【明确】存心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言、局限于寻章摘句而不推敲细思。(2)对不同的书如何读,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明确】有的书只须读一部分;有的书只须大体涉猎;少数书则须精读,细读,反复读。(3)在求知的方法上,作者除了提倡要读书,还提倡什么?【明确】讨论和作文。(4)作者是怎样强调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作用的?【明确】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小结: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书、讨论和作文。3.讲解课文第三层。(1)读书会产生哪些影响?【明确】能塑造人的性格;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影响的?【明确】对于第一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五五课堂互动,探讨论证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具体说一说。【明确】(1)对比论证。如课文的第一层,从正面论证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2)比喻论证。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天生才干”,是恰当的;“修剪移接”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也很恰切。“自然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接”成美丽的盆景的,同样的,“读书”可以增长人的“天生才干”。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具体、生动、形象。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总括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大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集中加以论证,结构上一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安排。而本文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全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论点,而是围绕论题,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论述了求知的有关问题,但对每一个论题又都没有展开论证。即使这样,由于作者见解深刻,议论精辟,语言凝练,本文仍然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教师小结】《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六六布置作业1.以《论勤奋》为题,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写一篇练笔。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七七板书设计谈读书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导入一: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法颇为相似。对此,马南邨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不求甚解》一文。导入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读书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马南邨能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二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2.文体知识。驳论文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①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②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三三初读课文,把握观点1.“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明确】本义: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含褒义。今义: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2.围绕“不求甚解”,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明确】①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③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④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3.本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作者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证明正确的观点,这种文章属于哪种议论文?【明确】驳论文。四四精读课文,分析论证1.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第2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5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第6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从正面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样知识面会更广泛,了解问题会更全面。作用: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第8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了陆象山的语录,“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作为补充说明。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作者是怎么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错误观点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与同桌进行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不求甚解”四个字的两层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普列汉诺夫、诸葛亮)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更全面、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五五比较阅读,品味探究比较《谈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