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8篇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时是学习笔算的起始探究学习,经受探究、沟通算理的过程形成算法,实现算理与算法的结合。围绕这样的目的,我预备了这节课。虽然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有些许的圆满,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但通过参与这次说课、讲课也让我在思考后获益多多。
思考一: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的年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意识的宏大培育者,又是才智的制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动手操作学数学,有利于学生“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获得的自主构建,26+12就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利用小棒拼摆,计数器摆数,进而形成竖式模型。在操作的过程中,切实感悟一样数位对齐的算理,感受到学问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尽管课前预设到一年级孩子组织纪律会很乱,教师的课堂要求必需精确、到位、直接。但当孩子们手里拿到小棒,小棒的新颖往往大于教师的问题,以致耽搁了时间,甚至个别孩子始终沉醉在小棒的乐趣中。因此,熟知一年级的学生兴奋点停留时间的长短,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点。另外,我们在课堂上,要依据一年级学生的的年龄特点,要准时操控课堂的进程,学生的兴趣一但调动起来,不能盲目的放手,抓住争论的争论点抛给学生。在放与收的过程中,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质的转变,引导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思考二:创设气氛使学生主动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表达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设计时借助小朋友在大海边沙滩上捉螃蟹、捉小虾等富有情趣的赶海活动激起学生兴趣,这样就抓住了学生认知的最近进展区。通过主题图,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整理信息这是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力量的首要环节。当其次个学生直接问题,我没有准时调整思路,认为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差异大,试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轻松的沟通气氛,引导学生捕获有价值的信息充分感知。正是在这个局部处理的过于拖沓,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致使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设计既要表达层次感,又要在参加的过程中表达问题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明确这个环节本课时中所占的地位,要在时效性的根底上表达环节的针对性。
思考三:利用评价,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中,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在个体评价的同时,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评价的整体,哪个同学表现优秀,就可以为自己的小组的一颗星,这样提高了本组同学的学习热忱,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评价不但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调控课堂节奏的成效。
纵观本课时的教学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好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探究力量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连续思索和探究的问题。。通过这次活动的,也让我对青岛版的新教材,对这群闪烁着灵动、布满着变异的一年级孩子有了更多的熟悉,可谓收获多多。
收获一:让学生经受数学化的过程,表达计算教学的价值
通过备课,研读教材,我明确了在第一学段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主题图和情景,要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要留意算法多样化,注意让学生经受数学化的过程。首先通过详细情境——直观操作——自主建构,帮忙学生建构竖式模型;其次注意让学生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再次注意让学生经受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尝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最终注意让学生经受计算技能的形成过程,在提高计算精确率的根底上,提倡适度训练,加强根本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技能,提高计算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擅长挖掘计算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练习,一样可以精彩纷呈。
收获二:好的说、听、评、比习惯的养成,是课堂教学的坚实根底。
“什么是教育,简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我国闻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良好的说、听、评、比等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课堂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根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力量和沟通力量。通过试讲,到正式讲所用的都是别人的学生,两次次上课经受了两次不同的闪烁着灵动孩子、演绎了布满着变异课堂。从两位教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不少技巧,使我对叶老的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从低年级培育了好的说、听、评、比习惯的养成,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开出明丽的奇芭,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我们的计算教学也会变得魅力无穷。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二
学期接近完毕,一年的新教师培训考核也随之而来,本次考核分为课堂考核和综合考核两局部。其中课堂考核是两位新教师为一组,由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以100分值来评定。
正由于接近期末的缘由,数学教学内容只剩下一个单元“统计”,接下去都是总复习了。争取了指导师的意见后,把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笔算”这一内容作为课堂考核的课。定下课题,我就集中精力,查阅网络上的资料,专心设计教学流程,必要时也找同事商议争论。接着进展了两次磨课,在指导师的细心的引导下,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一篇相对来说比拟完整的教学设计。
很快就迎来了5月24日——课堂考核的日子,一起床就绷着筋,一鼓作气,在紧急与期盼中上完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导入新课,简洁有效;新课绽开,环环相扣;练习设计,层层递进;语言表达,轻重缓急,特别美丽……”考核教师给的这些词,虽是简短几字,但给我了极大地鼓舞,是对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极大确定,欣喜若狂。
但其中确定还存在种种缺乏,考核教师也一一指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要准时进展学问之间的必要沟通。本节课先抛出算式36+30=,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出来的。这道题学生用了①口算。先算30+30=60,再算60+6=66。②摆小棒。先摆好3捆6根,再在3捆的下面摆好3捆,最终是6捆6根,就是66。③列竖式。先写36,再在3的下面写好“3”,在6的下面写好“0”,结果是66。教师先确定这三种方法都行,接着让学生用自己认为又快又对的方法做下一题:35+34,结果发觉列竖式计算是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这样学生就心甘情愿地承受列竖式计算。但是已经学习的口算和摆小棒与这节课的新知竖式计算是不是一样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在学问的认知构造中,还不能建立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设计一个让学生去找找这三种不同算法的共同点是什么的环节。经过争论沟通,发觉“一样数位对齐”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这样一个比拟、发觉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促进对新旧学问的联系,有利于建构一个清楚的学问网络,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头脑负担。
(二)要懂得利用学生的错误进展有效的教学。在根底练习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42=。这课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竖式计算,学生可能会认为6+4=10,所以6确定写在2的下面,学生的错误率相对降低。但细细一想,这并不是列竖式时“一样数位要对齐”的算理,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算理,最好把题目改为:5+42=。这样就可以供应一个让学生去犯错的时机,便可抓住错误进展辨析教学,明白一样数位对齐的算理。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地方进展突破,可提高课堂效率。特殊是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有时很可怕课堂上学生的“答非所问”,最好学生一步步顺着教学设计走,使课堂行云流水。但有时可以利用教学机灵,准时捕获学生的有用信息,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进展教学,可以事半功倍。说到这,对某些教师说的“课堂上只怕学生不出错误。”有了理解。
(三)要加强学科本体学问的学习。在根底练习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先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问题,列出横式和竖式进展计算。我的情境是这样的:动物园里有4只老虎,44只鸟,40只猴子。学生就可以很简单提出:老虎和鸟一共有多少只?老虎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鸟和猴子一共有多少只?这个环节看上去合情合理,但是认真想想这三个加法问题,缺乏现实性。老虎加鸟等于几只,算出来的答案是老虎的数量呢,还是鸟的数量呢?假如题目改成“小老虎和大老虎一共有几只?”这样算出来就很准确是老虎的数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需加强学科学问的学习,不仅要理解学问,还要考虑学问的现实意义。
磨课促使我进步,望以后争取时机,多多熬炼。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三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把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教学过程中消失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索。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先让学生进展了口算练习,包括两数个位相加是10的,以及两数个位相加是十几的。通过口算,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预备。复习之后,创设了收集邮票的情境,从贴近生活的大事入手,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注意引导,表达学习的自主性
本课的学习注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之后再问:先算什么?个位满10要怎么办?向哪一位进1?进1在竖式上怎么表示?再算什么?5怎么来的?例题与试一试完成之后,让学生比拟两道题的计算过程,师生共同总结笔算加法的留意点。
三、重视语言表达,稳固算理
为了能够稳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除了笔头计算,还要重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计算过程。从例题34+16就开头训练学生的述说。可以这么说:先算个位,4+6=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再算十位,3+1=4,4+1=5,十位写5。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对算理的再一次稳固,同时边说边写,还能起到调整作用,调动学习的气氛。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一样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把握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的根底上初步把握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预备
口算卡片、磁力板、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0+4050+20xx+20xx+1647+285+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34+5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答复:先算4加5得9,再算30加9得39.教师明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从这节课开头我们就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首先学习不进位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横式:34+5=_________
教师演示:先在磁力板上摆出3个整捆的和4根单根的小棒表示34,再在4根单根的小棒下面摆5根单根的小棒.
学生争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当把5根小棒和哪一局部合起来?引导学生得出:5根单根的小棒要和4根单根的小棒合起来.
教师讲解:写竖式时一位数5要与两位数的个位数4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在其次个加数的左边空出十位的位置写上加号,然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边讲边板书:
教师提问:写坚式时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哪一位对齐?为什么?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是9根单根的,3个整捆的.
教师讲解: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把个位上的4和5相加,得数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整捆的小棒有3捆,也就是3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3.
在原板书的根底上连续板书:
(3)阅读教科书例1,填上得数.
教师说明:书上虚线方框中的式子是为了说明计算过程,以后做题时不用写出来.
(4)反应练习:完成第7https://./5页“做一做”.
32+6=3+45=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写在书上.订正时强调: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得数的个位也和个位对齐.
3.教学例2.
(1)竖式的写法.
我们会用竖式计算34加5,那么34加25怎样算呢?(板书:34+25=)
教师演示: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出25根小棒,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单根的和单根的对齐.
学生争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算?启发学生得出:单根的和单根的相加,整相的和整捆的相加.(教师点拨:也就是一样单位的数相加.)
学生争论:写竖式时应当怎样对位?启发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教师点拨:也就是一样数位对齐.)
板书:
提问:写竖式时怎样对位?
(2)教学计算方法.
教师演示:先把单报的小棒合起来一共有9根,再把3个整捆的和2个整相的小棒合起来,是5个整相的,一共是59根,所以34加25得59.
小组争论:计算时先把哪一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哪一位上的数?
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合在一起是9根,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4加5得9,在横线下面个位上写9.再把整捆的合在一起是5个整捆,也就是5个十,在横线下面的十位上写5
教师板书:
(3)阅读教科书76页例2,填上得数.
回答下列问题:①在上面的竖式里是怎样对位的?
②在上面的竖式里,是从哪位加起的?
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一样数位对齐,先加个位上的数,再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从个位加起.
告知学生:以后做题虚线方框中的式子不用写.
(4)反应练习:完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24+63=52+36=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对位,然后填写上面的括号,再让学生说说从哪位加起,然后计算出得数.
4.看书,质疑.
(三)全课
笔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时要留意: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随堂练习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位加起的.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提示学生:写竖式画横线时要用直尺,书写要工整,对齐数位,仔细计算.
2.笔算下面各题.
82+7=70+20=61+25=
35+42=3+44=30+69=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例134+5=39例234+25=59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篇五
这局部的教材内容是这样的:
教材上先呈现主题图,一至六年级各班级的人数(每段两个班),后面是两道例题:33+36(不进位);39+44(进位)。例题1中呈现两种口算的方法:一是把36分成30和6,33+30=63,63+6=69;二是“30+30=60,3+6=9,60+9=69。”之后是依据主题提两个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
下午第一节课发觉孩子们很疲乏,天气闷热,找了一首林妙可的《教师》,全班齐唱了一会儿感到大家的状态稍好些,开头数学学习:
出示一份学校里各班级人数统计表,你能看懂这里的数学信息吗?(三年级5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5、46、44、45、46人)
生1:我们班有46人。
生2:我们三年段共有226人。
师:你们能依据这里数学信息提一个问题吗?
吴依晨:三(4)和三(5)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此时,班上消失了两种声音:91和81,后者的声音尽管很微弱,依旧听得清晰。
生汇报算式:45+46=91(人),许多人表示赞同。
师:刚刚我听到有人说是81,你能告知他为什么是91,而不是81吗?
生:40+40=80,5+6=11,80+11=91。
师:那么,这位同学脱口而出说81,你知道他可能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可能想,个位相加是11,就写1,而十位相加是8,就写8,把个位的满十进一给忘了。
师:看来,我们得特殊留意进位这种状况。
周文欣:三(1)和三(3)班一共有多少位同学?
有了上述问题的争论,这道不进位加法的难度就大为降低了。我们的教学预设总是先易后难,然而课堂的生成让你无法料及,不过先消失进位加法也无碍,学生有力量去解决。
接下来的环节:利用教材上两道例题当练习;之后让学生看书,思索:书上的第一种想法是什么意思,在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大局部学生还是选择其次种方法完成口算,而第一种是遵循教材的规律起点,并非学生学习的真实现状。
课至此,还有近8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本》。
发觉了两个问题把握不好:一是进位口算;二是找规律填空——17,34,51,68,()。
改完作业,一学生跑来开玩笑地说:“吴教师,你怎么都喜爱用学校里的东西来上课?”
“是吗?”
“你上次用学校里的作息时间表啊”。
“哦,这样上课你们喜爱吗?”
“还不错!”说着,她跑开了。
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身边的素材上数学课?自我“辩护词”是:表达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亲和力”,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性。另外,这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考验”,就算是吧!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正确地进展计算。
2、经受探究笔算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究方法的不同策略,进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力量。
3、在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数学意识,培育思维力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把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理解。
教学预备:
主题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谈话:我们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怀和爱惜。你们看,有一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正乘汽车预备到全国闻名的景点青海湖去旅游呢,他们多快乐啊,听一听他们说了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教学例题
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认真观看挂图,读图中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图中看懂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之后在自己的小组里相互说说,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一说。
在挂图下出示“两辆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人”的数学问题,学生连起来读挂图中的对话和下面的问题。
读完后提问:同学们读了题以后,知道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学生自己独立思索,再同桌争论,然后进展小组沟通,最终指名说说想法,达成共识。
提问:你们能不能借助自己的学具(小棒、算珠)或者利用已有的学问进展计算。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索后在小组里沟通,最终推选代表汇报结果。
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刚你们用小棒计算时,把4捆和3捆合在一起,把5根和1根合在一起;用计数器计算时,40和30都拨在十位上,5和1都拨在个位上。有的同学心中想的算法是先算40+30,再算5+1。想想,这些算法的一样点是什么?
叙述:在计算加法时,必需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同学们刚刚提到的几种方法计算以外,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竖式中看出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
谈话: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也就是一样数位对齐。想一想,为什么要一样数位对齐?
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然后针对学生试算状况,让学生说说计算挨次,对于先加个位上的数或先加十位上的数,都予以确定。
2、教学“试一试”
谈话:依据我们刚刚学习的用竖式计算加法的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这题减法吗?
学生试算,然后同桌沟通,教师巡察,最终请一名学生板演。
3、归纳笔算的方法
提问:列竖式计算加、减法时要留意什么?小组争论后指名发言。
小结: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必需把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对齐的数相加减。
三、稳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在学习小组里沟通批改。
3、“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读题目要求,学生自主观看题目,作出推断。
提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要留意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观看插图,把对话和问题连起来读。
各自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看图填空。全班共同订正。
提问:你发觉了什么?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谈话:今日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特别仔细,都能积极思索,主动合作,现在同学们再回忆这节课所学的学问,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加、减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受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把握进位加法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进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念,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4、培育学生作业书写格式标准、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根底上把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收集邮票?收集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增长学问,可以培育办事仔细的习惯和毅力。你们看,有两位小朋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正在数自己的邮票张数呢。(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猎取新知
依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并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三、实践操作,探究算法。
1、学生尝试计算34+16。
(1)“34+16=?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来争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看哪个小组争论的最好。”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察,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算法。
反应方法1:我们组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把个位上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
反应方法2:我们组用小棒来摆的。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捆是5捆就是50根。
反应方法3:列竖式,并引导学生争论应当从哪一位算起?说说自己的理由。
十个
34先算个位4加6得10,向十位进1
+16位写0;
50十位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
全体齐复述后,再指名复述练习。
2、试一试
6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请几个学生板
+28演,集体评议、订正。
3、结合两道算式,请小组争论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留意什么?
①一样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稳固提高,练习实践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并选择其中的几道题说说笔算的过程。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模型和数据要素赋能一网统管解决方案
- 食品发酵考试题+答案
- 水工建筑维修灌浆工职业技能考试题库
- 烃的结构与性质(核心考点)-2024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 生活现象之热现象(一)-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题型突破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及答案02
- CN120199580A 一种可限位的电子变压器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复习:完形填空15篇(含答案)
- 2015年7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配镜护理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申请表
- 文化政策与法规课件
- 社区社群团购新团长培训案例课件
- 外科学教学课件:食管癌
- 露天矿开采技术课件汇总全套ppt完整版课件最全教学教程整套课件全书电子教案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教学设计)
- 钢结构钢梁计算(PPT33张)
- 幼儿教师——散文诗
- 创伤骨折院前急救ppt课件(PPT 50页)
- DB3302_T 1130-2022建筑垃圾运输管理规范(高清-可复制)
- 锚杆、锚索锚固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