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第1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第2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安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实地体会到布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行或缺的珍贵精神财宝。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家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设计理念:

基于家乡背景,设置情境,围绕“什么启蒙了‘我’”这个覆盖全篇的主问题,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细读品尝,层层深入地理解“母亲”和“月光”这统一的意象,进而丰富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义,梳理内容

1.检查生字,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内容。

①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

②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并稍作改动概括文章内容吗?

(出示:母亲用民歌、故事、童谣、谜语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追溯字源理解“启蒙”,把握主要内容。

①(出示:)这就是“”,它下、上分别是什么?整个字是什么意思?“启蒙”呢?(“蒙”字下面是一只鸟,上面是一个盖子,用盖子盖住鸟是遮挡的意思;“启蒙”就是翻开盖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②(指上句)人启蒙前怎样?启蒙之后呢?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启蒙了我呢?

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致、深邃的全息图画。教师带着学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与字义之间的严密联系,学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启蒙”是文眼,结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启蒙”,再结合语境理解“混沌”、“豁然开朗”等词语,它们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情景复原,唤醒歌谣

说是民歌、故事、童谣、谜语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这些我们也都读了,我们被“启蒙”了吗?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1.民歌。

①读民歌,批注出你的理解。

②你对这两首民歌有什么理解?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

③课文讲民歌是母亲唱的,我们来听一听。

④歌声美吗?这一唱,民歌好像已经被唤醒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故事。

①入夜,坐在院子里,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女生讲故事《嫦娥奔月》)

②听着这迷人的故事,神奇莫测的夜空好像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齐读这段话,想象那些神话故事。

3.童谣。

童谣好玩在哪儿呢?大家可以自由读一读。

4.谜语。

谜语是用来猜的,我扮演母亲,你们来猜。

设计意图:民歌童谣、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具有奇妙的魔力,能为孩子翻开一扇隐秘的传统文化之门,但它与学生阅历之间存在着隔膜,假如不能让文字背景中的美妙事物复活,那么文本只是文本,作为读者的学生不行能领会到其中的精彩。这个版块教学,通过设置详细情境,师生一起倾听民歌、神话故事,诵读童谣,猜谜语,文本就能得以复活,民间文学的魅力也能得以呈现。

三、品词析句,走近母亲

1.你看民歌、故事、童谣、谜语好像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已经复活了,可是我们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吗?仅仅是这些启蒙了“我”吗?(更有母亲的爱)

2.扫瞄课文,划出写母亲的句子并批注。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马上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悦耳的歌谣。)(一是由于“洗完澡”母亲有洁净的体香,二是由于“搂着我”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

试想躺在母亲怀里,倾听着民歌的芳香音韵,然后美美地读这句话。

②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联系第5节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③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醉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从这一句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3.这一读可以发觉我们读歌谣时缺少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联系、反复揣摩,引燃学生情感点,把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置于“母亲”这个背景里,使原来孤立的文字更多了一份浓浓温馨的感情颜色,母亲勤劳、聪颖、圣洁的形象,就可以伴随着民间文化扎根到学生心灵的沃土上。

四、拓宽背景,走进家乡

1.是母亲给了我爱,是爱和歌谣使我豁然开朗。读课文第5节思索:为什么却说是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爱”给了我呢?

①“长歌谣”是什么意思?

②小结:这些歌谣由大地长给人们,又由人们一代一代相传,这歌谣其实是大地的声音,所以“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是说把家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其实就是“大地”的象征。

③在理解的根底上重读这段话。

2.正是这些歌谣、这样的爱带着我走进了民间文化的王国,读最终一段。(按诗的格式分行改写)

①“母亲不识字”,不识字就是“蒙”,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教师?

②小结:“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间文学”、“民歌民谣”是这片大地上祖祖辈辈文化积淀的美,把这些给了孩子,孩子就能在诗意中成长。带着这种诗意再读最终一段。

设计意图:家乡即母亲,母亲即家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提升了对唱谣、故事、谜语等民间文化的熟悉:它是家乡祖祖辈辈积淀的文化,是我成长的摇篮,就是我的“母亲”。

五、融合意象,品尝月光

1.到这里我们渐渐明白,是母亲用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用爱启蒙了我,可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

2.出示第一段:

①“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这”指什么?这个时辰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②“白布褂子”又不是好衣服,为什么要写出来?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比方吗?

3.出示朗读:

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翻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才智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幽默的民歌民谣,使我绽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醉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4.总结:其实,细读整篇文章就会发觉,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的,母亲是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母亲为“我”制造幸福童年生活的月光。对于来说,他说月光的时候,示意的是母亲,由于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爱,月亮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星球而已;但是没有月光,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安静、漂亮、圣洁,是母亲用歌谣把家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所以,题目是母亲启蒙,是月光启蒙,是月光母亲。

5.最终我们来读一读孙友田的原文《月光母亲》。(开头结尾教师读,月夜、音韵、故事、谜语个别角色扮演读,民歌听音乐,童谣一起打拍子读。)

设计意图:借助对母亲、月光融为一体的诠释,月光和母亲的意象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形成,他们也会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