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7页共27页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学习目的:1、本文的论证方法。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5、通俗易懂,深化浅出的语言。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以下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1、1+1=?2、4+9=?3、5+7=?4、6+18=?附答案:1〔里〕+1〔里〕=1〔公里〕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二、检查预习: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bó〕根深蒂固:比喻根底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三、整体感知: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构造本文的构造如何划分?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分析^p问题:〔3~12段〕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2、课文开头的图形提醒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很详细,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翻开大的打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开展下去。9、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主要阐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阐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展论证的。四、课堂小结: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教案扩展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初步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阐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重要性。再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培养创造才能【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学难点】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阐述的方法。【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考虑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2.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设问:1+1=?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形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参谋。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局部人”是他的名言。2、明确学习目的:知识目的: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阐述的方法,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才能目的:进步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才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才能。3、检查预习汲取(jí)汲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沉结实,不可动摇。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考虑以下问题:(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p其作用?(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老师点拨: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创造创造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创造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创造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四、文章小结: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论证过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五、扩展练习: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照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开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才华者是莎士比亚。”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____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创始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奉献.(其余略。)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3、发挥你的创造力: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六、布置作业: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p,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教学反思: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安康成长。2、导入局部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3、学生活动设计比拟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机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考虑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局部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开掘他们的知识储藏,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创造性思维。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络自身。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考虑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的:1、本文的论证方法。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5、通俗易懂,深化浅出的语言。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以下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1、1+1=?2、4+9=?3、5+7=?4、6+18=?附答案:1〔里〕+1〔里〕=1〔公里〕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5〔月〕+7〔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二、检查预习: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bó〕根深蒂固:比喻根底稳固,不容易动摇。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三、整体感知: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构造本文的构造如何划分?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分析^p问题:〔3~12段〕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2、课文开头的图形提醒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很详细,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翻开大的打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开展下去。9、本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主要阐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阐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符合“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展论证的。四、课堂小结: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初中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自读导言]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色彩。老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自读要求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③完成课后习题。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学习重点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讲解: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才能;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制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缺点。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化考虑。)[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②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2.细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①本文的构造如何划分?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讲解:自读程序分三步表达循序渐进的原那么。老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划分本文构造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应适时适度点拨。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拓答复途径。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自读点拨]1.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关于本文构造:应注意下面的两点: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4.关于本文的开头: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拟。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6.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7.关于课后习题:(1)习题一: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开展知识。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2)习题二:第一问如前所述。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理论(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3)习题三: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讲解:这里的点拔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自读考虑]阅读下面的短文,答复文后的问题: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遨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如今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如今学业要完毕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如今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如今我们坐在原野里。”哲学家又问:“原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原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原野里长满杂苹,如今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讨论人生微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方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原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答复都不正确?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答复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参考答案1.种上庄稼用美德2.无论是从外表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4.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5.因为哲学家把原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答复,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答复了。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夜月夜1刘方平更深2月色半人家3,北斗阑干南斗斜4。今夜偏5知春气暖,虫声新6透绿窗纱。一作者简介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世。他一生没有出仕做官,过隐居的生活。他的诗多咏物写景,尤以绝句见长。二注释1.《月夜》:一作《夜月》。2.更深:指夜深。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当在三更子夜前后。3.半人家:指地面上的景物,一半浸浴在月色里,一半沉睡在暗影中,假设明假设暗。4.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夜深的景象。北斗、南斗:星名。阑干:即栅栏,以关门的横栏喻北斗七星在天上排列的由竖而横,这时已过子夜,北斗星即将隐没。阑:○粵[兰],[lan4];○漢[lán]。5.偏:偏偏,出乎寻常或意料之外。6.新:初,刚。三赏析重点这首吟咏月夜景物的小诗,诗人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细腻,体物入微。夜已深,一轮明月渐渐西沉,斜斜照地面上的屋舍,景物或明或暗。这时,北斗星已横挂在天上,南斗星也斜在西方。今天晚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LED设备买卖合同经典版4篇
- 报建代理协议4篇
- 农业种植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研究报告
- 琵琶行课件专家评价
- 理财经验讲解课件
- 理疗护理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东莞方案工程师(3篇)
- 球阀维护保养课件
- 电采暖工程安装方案(3篇)
- 安全文明施工培训安排课件
- AM咨询I治理方法论
- 22.鲁迅 《过客》.电子教案教学课件
- 《艺术学原理》第一讲艺术学原理概述版剖析课件
- 万用表使用方法课件
- 转基因生物安全审定程序
- 教学课件-现代酒店管理基础
- 日语作文細やかな(细小)幸せにも感謝の気持ち 讲义-高考日语二轮复习
- 2009-2022历年河南省郑州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笔试试题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3
- 新老物业移交表格(全套)
- 改装课件b737增压系统终定版
- 环境地学-1绪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