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假如没有灰尘》教学案例_第1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假如没有灰尘》教学案例_第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假如没有灰尘》教学案例_第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假如没有灰尘》教学案例_第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假如没有灰尘》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3页共43页五年级下册语文:《假设没有灰尘》教学案例五年级下册语文:《假设没有灰尘》教学案例。备课设想:1、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理解根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2、教学目的⑴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⑷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启蒙教育。2、学生分析^p学生从三年级的课文《赵州桥》开场已经接触了说明文,学习了《太阳》、《秦兵马俑》等说明性的课文。本学期又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掌握了根本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些应用说明表达的根底。3、施行目的的方法、途径激发设想、读文印证、理解灰尘的特点作用、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练习。教学案例:1、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启蒙教育。2、教学方法设想法、自读印证、创设情境法、说明文练笔3、所需教学资多媒体网络、投影机4、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板书:灰尘。激趣设疑:同学们,我们都很熟悉它。看到这个词语,你们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灰尘的害处〕2、师:通过你们的说法,我得出一个词:令人讨厌。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对吧?〔学生可能答:对〕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设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假设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要求同学们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学生记下想法,指名写在板书上〕3、师:好了,我们来读读12课:《假设没有灰尘》理解课文中的说明,假设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读上下文或理解生词。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3、师: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形呢?你们的想法有几条得到了印证?4、小组活动: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哪些想法是符合实际的?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自然段〕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第二段〔2自然段〕设问过渡。第三段〔3—6自然段〕灰尘的作用很大。告诉我们包括灰尘在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2、重点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运用的说明性表达方法。⑴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做读书标记。⑵出示句子比拟:①灰尘很小很小。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再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人眼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比照的说明方法〕C体会说明的好处:更详细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师表达:陆地上空灰尘的主要来是工业排放物、燃烧烟尘、土壤扬尘等。此处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小东西称为“粉尘”。⑶利用手电筒光线,引导学生拍衣服、扫地、跺脚,或结合平时看到的沙尘暴,汽车尾气等方式观察灰尘的运动。3、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各自然段写灰尘有什么作用?⑴师出示:〔学生理解填空〕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灰尘能灰尘能灰尘能⑵画出第三、四、五段的“假设没有灰尘,……”句式,联络课文内容,想想这四个意思是怎样写明白的。⑶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说明灰尘四个作用的说明方法。⑷指名答复,师适当点拔。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作用的。4、观看新华网上有您提供一组“利用汽车上的灰尘作画”的图片。5、学生结合生活及安康知识讨论灰尘的利与弊。师举例:有报道称陕西出土的兵马俑等文物已被有害工业粉尘侵蚀;大雾天气高速公路关闭;机场关闭等。学生制表比照。6、师小结:灰尘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包括灰尘在内的任何事情都有其利弊两面性。四、说明文小练笔1、学生继续以《假设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好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理论的根据。2、运用说明方法仿写一种事物。例如:假设没有〔手机、电视、书、网络、游戏机、电脑、高速公路等〕板书设计:假设没有灰尘说明方法灰尘特点大小及来列数字比照使阳光变柔和比照正面作用使天空呈白色比照自然界气象万千保持良性循环反面作用〔学生板书〕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假设没有灰尘学习目的1.认识4个生字.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对待事物.3.稳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搜集资料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络.◆查字词典,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一起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创造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精读课文.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全班交流汇报.a.灰尘的特点:(1)小.(2)来于土壤和岩石.(3)在空中飘浮.b.灰尘的作用:(1)反射光线.(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理解,假设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出示句式:假设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小结说明方法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池上》《池上》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根底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1、师:如今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4、学生齐读题目。5、简介作者白居易。〔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老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贫寒,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2〕齐读诗歌。〔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妙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淘气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③朗读前两句,考虑: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得意、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3、熟读成诵。五、布置作业,稳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3、根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案例: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学目的: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得意。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提醒诗题1.导入诗题2.理解诗题〔二〕理解诗句1.朗读全诗2.回忆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三〕总结练习1.指导朗读、背诵。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3.老师总结。〔四〕稳固练习1.形近字组词钓〔〕稚〔〕遥〔〕钩〔〕准〔〕摇〔〕2.多音字组词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4.背诵《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案例: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师:假如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搅我钓鱼。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答复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答复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非常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非常得意。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评析]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留神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开展成脑组织纹路,开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安康向上的美妙心灵。这位老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展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标准的准那么,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五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欢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教学重点: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展说话训练。教学准备:老师课件学生1、读课文,自学以下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2、根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提醒课题1、演示:天窗〔1〕启发学生考虑:“天窗”的特别之处〔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齐声读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化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说明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考虑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终究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一〕自读课文考虑天窗是什么样的?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板书:一个小方洞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课文中“慰藉”指的是?板书:慰藉〔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3〕读句子〔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表达过程。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读一读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2、学习第五小节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体会“卜落卜落”〔声音轻巧〕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得意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指名读〔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猛烈的风雨雷电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些风声、雨声和雷声。出示课件理解:扫荡〔3〕指导读第五节〔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小结: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但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从看到下雨想象到风声、雷电之声。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得到抚慰。板书:看到想象到〔二〕而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的孩子们来说,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1、学习第六、七小节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读读作者当时的感受。指名读课文的第六、七节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得意的星;看到的是一朵云,想象到的是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的是一条黑影,想象到的是蝙蝠、夜莺、猫头鹰。学习句中写作方法——排比、想象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读读课文,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说详细。满天的繁星就像,又像,还像。奇幻的云彩好似的山,的马,的巨人,的。齐读: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夜景啊!引读,读出气势:偶然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孩子们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2、小结: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抚慰,就是想象所带来的无穷的,也是的乐趣。3、指导学生背诵第7节说明第5、7节的教学设计运用媒体促读,句式训练,想象说话等多种手段打破教学难点——体会学习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时机,老师以读代讲,学生有感而发,到达训练的目的。四、总结升华,引导质疑,认识作者〔一〕学习第八节,体会“神奇”出示句子: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假设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1、怪不得作者感慨——指导读句,注意三个感慨号!〔指名读,男女生读〕2、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神奇”表达在哪儿?板书:神奇〔二〕引读第九节,质疑1、引读:创造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2、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出示最后一句话。〕3、引导学生考虑: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4、学生自读第4——7节讨论,交流①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假设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②解疑:“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文中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历,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会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理解:真切5.总结:第八节中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些时机,积极动脑,展开想象。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三〕认识作家茅盾,出示资料说明对第9节的理解,是全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反而会使学习水到渠成。在讨论释疑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回忆来再次体味作者写文的真意所在——要学着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妙的生活。在学完课文后,再来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学生对作者的敬仰才会更真切,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五、学习方法,布置作业1、考虑: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小结:通过仔细的观察从声音、数量、形状、颜色等多方面展开的合理想象。2、“说写双通道”练习指导。〔根据以上“小结”引导思路。〕3、作业: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可以用上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写详细。说明本文的修辞是一大特点,特别是有关想象的描写。但学生会将多角度的合理想象与胡思乱想混为一谈,结尾时有章法的提炼是很有必要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语言,深化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气氛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教学难点:突出比照,营造气氛。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聊天1.说说表示很快乐的成语。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2.假设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响?提醒课题,板书课题。三、检查预习情况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2.纠正读错的字音。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四、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2.考虑、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响,从哪里体会到?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第二课时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2.随机交流〔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表达?〔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局部〕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假如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方法及效果读一读。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即就收到了效果?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3〕第八自然段: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B、老汉假如不拖,会是什么后果?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4〕第十二自然段: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烈的念头是。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3.学习结尾局部:〔1〕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答复: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答复〕读这样的老汉──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1〕师配乐朗读〔2〕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络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3〕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4〕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答复〕〔5〕〔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1〕自由站起来汇报。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员的人格!二、品味练笔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冬不拉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络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教学重点: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英勇无畏的品德。教学难点:琴声分别描绘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教学准备:〔弹冬不拉的一段录像〕、演示文稿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络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2、理解文章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教学过程:一、读课题,导入新课1、放录像,看冬不拉琴的样子,听弹奏冬不拉的乐曲。导语: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你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2、能说说冬不拉琴的由来吗?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什么?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2、学习生字详细步骤:〔1〕判断正确读音冥思苦想〔mí____íng〕骏马〔jùnzùn〕依恋(luànliàn)匕首(bǐbì)〔2〕把正确字填在〔〕里一〔〕莫〔〕自〔〕〔〕勇如〔〕如〔〕〔〕〔〕不安〔〕死如〔〕〔〕眉不展〔3〕带读词语〔4〕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见书〕三、理清顺序,理解文章构造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布置作业: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书中的成语。2、读课后考虑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板书生字〔易错字〕1、瞎熊伤害人畜冬不拉2、王子除害牺牲3、琴声讲述故事第二、三课时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指导学生背诵15、16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的过程,体会王子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难点:阿肯的琴声是怎样使国王理解事情的经过的,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感悟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准备:演示文稿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你说一说“冬不拉”指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看一看这种乐器得名的由来。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1、出示填空:本文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是按照的顺序记叙的。2、能根据填空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三、抓住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情感。1、默读2-10自然段,考虑〔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画批。〔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老师最后梳理顺序〕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出示文字片步骤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②联络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联络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任务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思。〕要点二: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6自然段〕①先读一读②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决,胆大心细。〕③写黑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这局部写出了黑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时危险万分的。〕要点三:英勇无畏,____〔7自然段〕①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②指名朗读,大家评一评。③你感到这场面怎么样?2、小结:〔1〕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2〕理清文章层次,先写什么又写什么。四、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情感。1、“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联络上文〕2、想出什么方法?3、读琴声这一局部,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4、找出与琴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读一读。〔同桌对读〕5、理解“视死如归、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的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6、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应的故事情节。〔1〕指名朗读〔2〕说一说这几个情节。〔出示填空〕7、带着想象,配乐朗读。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9、试着背一背,介绍自己是怎么背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