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文字版_第1页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文字版_第2页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文字版_第3页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文字版_第4页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文字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概论及其它错觉与图形以下图形提示了错觉的现象,以及观看当中的一些问题。图形大部分来自艺术家的创作,但也一部分出自那些研究视觉现象的科学家之手。即使是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视为是对科学家所提出的概念的一种视觉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揭示了“视知觉”这么一种事实。我妻子,我岳母?大部分人都把这幅图读成年轻女性,而少有人读成老太婆。这里有完形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倾向把图中形理解成我们比较愿意看到的样子。鸭兔双重图。与前面那张具有同样的双重含义。视知觉概念进化过程中有机体的视知觉总是以把握对象最突出的结构而演化。实验证明,在两岁大的幼儿前放两只盒子,其中一只为三角形,盛着他们喜欢的食品;另一只是四方形,没有放东西。经过若干次重复后,孩子对三角形产生深刻的印象,而不管这三角形在大小上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否倒置。有趣的是,当实验心理学家把相同的实验放在白鼠身上时,结果竟然相同。这说明小孩经过刺激后,对特定形状产生了牢固的印象。这一印象证明了视知觉的能力。心理学家曾认为,视知觉的功能总从局部开始,然后逐渐累积,最后形成总体印象。可是,上述实验却推翻了这一认识。人们意识到,视知觉总是对整体立即产生反应。事物的整体性,以及其在结构上的总体特征,是视知觉感受的主要对象。三角形这个观念不是抽象思考后的产物,更不是对个别事物的细节的如实记录,而是一种更为直接的、因而更接近观看本质的恒长的经验。这说明,视知觉是对整体的一种经验,而不是对个别的反应。视知觉辨明对象之整体性,说明对象的个别形象并不包含在这一对视知觉的刺激当中。整体性是解释视知觉的关键。观看一张脸时,我们会认为,脸是圆形的。在这里,圆形的观念并不是刺激的一部分,因为每一个人的脸都只是近似的圆形而已。我们之所以能够感知到人脸的圆形,说明这个圆形已经先于观看而存在于视知觉当中。不过,我们不能据此而认为圆形是先验的,不是刺激的结果。对视知觉来说,刺激总是知觉的开始。当刺激物能够唤起大脑的一种普遍感觉到的样式之后,刺激本身才会有意义,对象才能进入视知觉而被感知。在这里,视知觉其实并不包括刺激物本身,而不论这一刺激物是整体的,还是个别的。视知觉所建立的是一种关于事物外形轮廓的表象。刺激物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其实质状态又如何,对视知觉没有意义。只有其整体的外形轮廓,才会对视知觉产生作用。视知觉的工作是:把感知对象,也就是刺激物在外形轮廓上的普遍性予以辨认,然后保留在记忆中,以形成比感觉更为恒久的表象。由轮廓所指称的外形由轮廓所形成的造型是视知觉把握物像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依此建立物像的空间概念。一般而言,这一空间概念并不包括物像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说,轮廓并不指明物体在何处,其朝向如何。轮廓只是指称物像的外形。事实上,轮廓指的是眼睛所能看到的部分。眼睛并不能看到物像的全部,但视觉却可以想象物像的全部形状。这证明,物像的整体外形并不仅仅由刺激的意象来决定。我们通常只看见球体的一面,另一面则由视知觉想象去补充,以形成“球体”这一表象。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圆球的一半,同时知觉到球体的另一半,并形成球体的全部表象。视知觉包括想象、推理和猜测的因素。视知觉感受到物像的轮廓,然后通过某种暗示而达成对物像全体的认知。这是视知觉的常态。比如,当有人问“螺旋梯”是什么样子时,我们可以通过手指在空中划圈来指明其形状,让寻问者由此产生牢固的印象。事实上“螺旋梯”并没有完整地给描述出来,只是通过对话和比划,让与“螺旋梯”有关的视觉概念建立起来而已。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对话必须在彼此经验都能够与所说的对象有关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才能成立。如果没有关于“螺旋梯”的知识,则对话无法进行,更谈不上在视知觉的水平上建立特定的“螺旋梯”的框架概念。视觉记忆由轮廓所形成的造型并不仅仅从观察而获得,很多时候要受惠于过去的经验。即时的观察不是孤立现象,和观察者过去的经验密切相关。这构成我们的视觉记忆。视觉记忆远比我们的想象更靠近观察本身,而不仅仅是记忆那么简单。也就是说,观察不是孤立的,这和记忆一样,没是孤立的记忆存在。观察和记忆都是彼此相连的一个过程,总体呈现为我们所讨论的视知觉。视知觉是一种认识今天,随着视知觉心理学的发展,对视觉研究的深入,绝大多数学者和科学家已经对视觉现象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发现,视知觉也有其逻辑性,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各种视觉产品,包括艺术品、工艺品、设计、影视作品、装饰品等等,不仅仅是视觉的成果,它们还是人类文化的有效载体。视知觉于是成为人类把握世界和认识真理的一种方式。视知觉是一种认识。视知觉是一种思维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指出:“我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一种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阿恩海姆接着说:“把视知觉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这正是我要加以排除的。因此,我必须把‘认识的’和‘认识’这些字眼的意义加以扩大,使之包括视知觉。同样,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制止人们把视知觉中发生的事情称之为‘思维’。至少从道理上说,没有哪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视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知觉是一种选择阿恩海姆说:“大量事实证明,有机体的知觉能力,是随着能够逐渐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结构特征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来看,视知觉是一种选择,通过辨别不同物体的外形达到和外部世界建立安全空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视知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在低级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就已经存在,它绝不是大脑和意识发展起来之后的产物。昆虫的“向性作用”和人的选择我想仍然引用阿恩海姆的一段话,来说明视知觉如何从低级生物发展到高等生物:“一只昆虫正在形成的用来寻求和躲避光线的‘向性作用’,与一个人对周围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作的警惕的观察有着共同之处。人的灵活性的意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机警,正是原始组织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的生存斗争在进化的晚期阶段上的呈现。”知觉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了视知觉的一般定义与含义,我们知道,视知觉指的是视觉来把握对象的过程。但是,我们在观看时,究竟是先看到对象的细部,还是先看到对象的整体特征?观看当然是看对象的外形。但是,所谓“形状”本身就是一个带抽象性的概念。如果观看首先把握的是整体,这只能说明视知觉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否则,这种现象是不可想象的。这个问题正是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从似动现象到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视知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也可以意译为“完形”,其英文对应词是CONFIGURATION。1912年,正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的惠特海默(WERTHEIMER,1880-1943),就“似动现象”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一篇文章,叫《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并发表。这一年于是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当时集合在惠特海默身边的还有考夫卡(KKAFFKA,1886-1941)和苛勒(WKOHLER,1887-1967),他们共同努力,创建了格式塔心理学,对视知觉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似动现象1910年,惠特海默从维也纳乘火车出门。在火车上,他观测到远处物体随距离的不同而呈现静止或运动的景象,这刺激他产生了一个关于运动视觉实验的想法,用以论证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惠特海默的实验目标是,静止的画面如何产生运动的感觉。因为,显然,画面是静止的,但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惠特海默把这种知觉到的运动称为“似动现象”。在法兰克福大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及苛勒共同建立了一间实验室,配备了速示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线段实验惠特海默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到屏幕上两条线,一条垂直,另一条与垂直线形成20度或30度角。两条线依不同时间投射出来。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是200毫秒或更长时间,被试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直线,没有似动知觉产生。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小于30毫秒,被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直线,也没有产生似动知觉。但如果间隔时间为60毫秒,那么被试看到的是一条直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似动知觉产生了。对似动知觉的四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的结果。第二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由推理产生的。第三种解释:因为被试者没有注意到两段线之间的空隙,所以产生运动的错觉。第四种解释:视觉后象说。运动知觉是由残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造成的。惠特海默不同意上述解释:一,似动知觉是在眼球不移动的状况下获得的;二,推理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一种间隔才产生运动知觉;三,实验证明越是注意两段线之间的空隙,运动感就越强;四,眼球不移动,两段线距离较宽,视网膜上先后接受刺激的部位就不接近,因而刺激痕迹也不可能接近。同时,实验表明,如果似动知觉是视后象造成的,那么眼球移动后所造成的后象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但实际情形却是被试在两个方向上都产生了似动现象。似动现象表明格式塔的存在按照惠特海默的看法,上述四种解释不能成立,原因在于:一,以元素的组合,即两条线的感觉来解释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二,以物理现象来解释心理现象。惠特海默认为:物理现象不同于心理现象,被试所观察到的现象同实际发生的现象不一致。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也不是孤立的感觉元素可以解释的。这说明,知觉本身就是一个被知觉到的整体,是一个格式塔,是大脑整体属性同两条线的感觉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一种朴素的,不能人为进行分析的经验。知觉:整体大于局部这样,惠特海默就得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整体不是元素之和,不能通过各个部分的相加来获得。整体先于局部,并决定着部分的性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觉感受的方式并不是局部加局部,而是对其整体的把握。这说明知觉存在着一种判断框架,用以观察与认识。结论是:知觉是知觉到了的一个整体。整体不是个别之和美国艺术研究学者和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谈到视知觉的这个格式塔特征时指出:“冯艾伦费尔斯在他那篇首次提到格式塔这个名字的论文中指出,如果让12名听众同时倾听一首由12个乐音组成的曲子,每一个人规定只听取其中的一个乐音,这12个人的经验相加的和决不会等同于同一个人听了整首曲子之后的经验。后期格式塔学派所作的一系列试验都是旨在证明,在一个整体式样中,各个不同要素的表象看上去究竟是什么样子,主要是取决于这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视觉是一种逻辑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是: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沙尔夫-西莫恩就艺术的认知方式指出:心灵在为获取一个有秩序的现实概念的过程中,总是以一种法定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从把握最简单的知觉式样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最复杂的式样。艺术属于每一个人西莫恩认为: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艺术专家所特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因为大自然给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赋予了一双眼睛。“心灵主义”的误区随后阿恩海姆就陷入到“心灵主义”的泥坑中了。他说:眼睛在观看一幅简单的线条画之类的简单行为中,表现了一种追求统一和秩序的倾向。这句话是对的。接着,他又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赋予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行为以高贵性的东西只能是心灵。”其实,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已经对“心灵主义”所导致的“白板理论”的错误有过说明。拉卡托斯与贡布里希的认知原则拉卡托斯指出,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一个心灵主义的误区,他称之为“白板理论”,以为人的内心是一块“白板”,可以“正确”摹写认知对象。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也对这种观点进行的分析,他称之为“纯眼”,以为艺术家会有一双纯粹的眼睛来观看。事实上,认知也好,观看也好,我们的内心或眼睛充满了“杂质”。这是讨论视知觉的一个重要前提。纯眼与表现主义所谓“纯眼”也就是一种表现主义理论,以为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他的纯粹的,没有受过外界污染的个人的眼睛来进行的。艺术理论上有时把这“纯眼”解释成是“内在之眼”。几乎所有艺术家都相信这一说法,而认为他们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直觉和创造在阿恩海姆看来,人的诸种心理活动,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活动着的。他进一步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觉就是思维、直觉和创造。对图形的辨识图形是千差万别的,但千差万别中却有规律可寻。对图形的辨识正是以这规律为基础,否则“辨识”就会成为空话。对图形的辨识正是格式塔心理学在长期的实验中概括出来的,它构成我们辨识图形的出发点和用图形进行创意与表达的依据。所谓视知觉,指的就是在辨识当中视觉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所有视觉设计,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设计就是利用这些特征来达到表意目的的一种艺术方式。图形辨识的八项原则1,完形原则;2,简单原则;3,闭合原则;4,定势原则;5,包含原则;6,类似原则;7,接近原则;8,图底原则;完形原则完形原则也可以称之为完形趋向或良好完形原则。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知觉研究的总原则。这个原则的意思是说,知觉的组织作用总是趋向完善或完形。也就是说,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不完全的图形看成是(知觉)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解读成有意义的图形。正是因为人的视知觉有这样一种完形功能,对图形的理解才成为可能。简单原则如果没有别的因素的干扰或影响,人们在知觉时总是倾向于把看到的对象理解成一个简单的或有规则的图形,而不是相反。这就是知觉当中的简单性原则。我们一般会把这两个形的结合看成是一个圆形嵌在了一个三角形里边,而不会看成一个圆形的外面有三个三角形。同理,一个椭圆形和一个方形相交,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图形。少有人把这两个相交的图形看成是一个有缺口的椭圆形和一个同样缺掉一块的方形。闭合原则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不完整的或残缺的图形时,知觉总是倾向把这个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并会尽可能地排除掉其中的“残缺”因素。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不封闭的形时,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它看成是“封闭”的完形。这就是闭合原则。闭合原则:这里的三个形都不太完整,但并没有妨碍我们的知觉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封闭合的完形。其它两个图形相似。定势原则定势原则也叫“客观定势原则”,原因是这个原则是“客观”呈现的,而不是人为造成的。如果我们在观察一些图形时对这些图形形成了某种定势,那么,即使这些图形发生微小的变化(在不改变整体趋势的条件下),我们仍然会以原有的方式去知觉它。前六个圆形我们知觉为两个一组。受这种知觉的影响,我们会把后面的圆形看成是两个一组。看看上下两组,还有两个一组的感觉吗?定势原则:我们继续会用某种定势来看待这些随机的组合。包含原则这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的一个原则。如果我们看到的图形是一个复杂的图形,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图形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