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1页
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2页
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3页
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4页
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22012-2021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历史汇编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单选题1.(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同学列出的历史小论文写作提纲。其论文主题应是主题:

(1)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获得独立(2)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结束了法国长达132年的统治(3)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A.各国独立意识的萌发 B.社会主义制度的扩展C.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2.(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表统计的是《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1985年)》。以下分析正确的是1951—1960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苏联官方统计10.16.57.85.74.43.5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5.64.95.13.02.30.6A.苏联经济始终呈现下滑态势 B.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发展C.二战后的改革没有任何成效 D.美方情报数据不具有参考价值3.(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西欧和北欧的福利国家,在1960—1975年间福利的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A.保证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B.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C.解决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4.(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在1955年底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运动开始后的数月内,马丁·路德·金成了国际知名的人物,不仅因为他主张权利平等,还因为他坚持非暴力抵抗。他的斗争策略效仿的是A.法国的拿破仑 B.印度的甘地C.埃及的纳赛尔 D.古巴的卡斯特罗5.(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二战后,基于对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历史的反思,以及在社会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是A.放弃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B.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C.“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6.(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马歇尔计划规定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将它们在生产和流通方面协调合作定为整个复兴计划的指导原则。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一体化 B.实现了从军事上遏制苏联C.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D.意在缓和各国之间的争端7.(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1947年3月21日,杜鲁门总统颁布了第9835号行政命令,即《忠诚调查法》,成立了联邦忠诚调查委员会。受到调查的美国公民,累计有1300多万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在朝鲜战争中受到剧烈冲击 B.法西斯主义激化了国内固有矛盾C.“9·11事件”造成心理恐慌 D.冷战背景下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8.(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喀麦隆、刚果(金)、索马里等17个国家于同一年独立,因而以“非洲年”载入史册的年份是A.1950年 B.1955年 C.1960年 D.1971年9.(2015·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表是美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①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③国家调整产业结构

④“新经济”在美国出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福利国家”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减轻广大民众的纳税负担 B.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C.缓和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 D.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11.(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间项目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社会总产值4.23.31.8国民收入4.33.21.3社会劳动生产率3.23.11.6A.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快于美国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领域C.苏联的国民收入一直高于社会总产值 D.20世纪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12.(201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结合如图,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A.工业方面 B.人才培养 C.农业方面 D.地方建设13.(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自由放任 B.加强横向联系 C.国家干预 D.建立合作组织14.(2016·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①联合国②世界银行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④关贸总协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2015·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二战后初期,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①“关贸总协定”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世界贸易组织④国际复兴开发银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201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构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包括①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③联合国安理会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2016·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C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A.A B.B C.C D.D18.(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下列选项中,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A.互联网 B.报纸 C.广播 D.电视二、材料分析题19.(2016·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票证是人类近代历史的见证,从中可以认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角度一

认识“新政”这是一张1933年价值1美元的“折扣券”“折扣券”是今天美国“福利券”(foodstamps)的前身,主要用来购买食品(不得购买奢侈品),它可以在参加政府项目的所有商店里使用。福利券至今仍在美国广泛使用。(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这张“折扣券”撰写历史背景说明。角度二

认识“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张北京市粮票(2)依据范例,在图片上标出与“计划经济”相关的信息,并写出其特点。结合所学,说明粮票消失的原因。角度三

认识“福利国家”这是当今法国人的社保卡法语Vitale的译义是生命、生机(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二战后法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0.(2014·北京西城·高一期末)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材料一

美国1925~1945年失业率示意图(1)写出与材料一所示1933年后美国失业率变化相关的重大事件,并指出其实质。材料二

1913至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指标的排名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钢555433(2)依据材料二,说明1928至1937年苏联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概括取得此成就的主要原因。材料三

二战后苏联工业改革的措施摘录领导人措施赫鲁晓夫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勃列日涅夫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管理戈尔巴乔夫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3)依据材料三,归纳苏联改革的思路或脉络。材料四

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4)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述以上三国的改革之路带给我们的启示。21.(2013·北京西城·高一期末)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1)如图为2010年8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反映的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概括这种生活方式出现的经济条件。(2)请将下列农具与其出现并运用于农业生产的朝代、及描述其功能的史料进行连线。1829年,一位英国诗人描述曼彻斯特:“很难想象,在如此拥挤的街道,所有用砖砌成的房子被周围弥漫的烟雾熏黑。它们之中的繁华建筑,有的大如修道院,却没有它们应有的古朴、美丽和圣洁。有的只是永不停息的机器所发出的喧嚣声。而当铃声响起,可怜的人们知道要忙着去工作,而不是去祷告。”1890年,清朝某小吏感慨:“(火车)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3)根据材料,归纳两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2013年4月8日早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早在1970年担任教育及科学大臣时,撒切尔夫人取消了给7岁至11岁儿童免费供应牛奶的政策。她认为,牛奶付费并不会增加英国家庭的负担。这确实节省了大量开支用于改进教育,却也为她招来恶名,《太阳报》戏称她为“牛奶掠夺者”。(4)结合所学,试评价撒切尔夫人取消学生免费牛奶的行为。

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印度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可得出这反映出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说明世界殖民体系不断瓦解,D项正确;萌发的说法错误,排除A;BC项与之无关,排除。2.B【详解】根据材料统计表可知苏联经济增长率苏联官方统计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统计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制约了战后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是增长率呈下降,只能说增长速度放缓,并没有始终下滑,故A错误;材料看不出二战后改革的成效,故C错误;美方情报是有参考性的,故D错误。3.D【详解】西欧和北欧国家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由此可知,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D正确;A项错在“稳步增长”,说法欠妥;福利支出未必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故B错误;“解决了收入分配不平等”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领导下,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故材料中的马丁•路德•金就是仿效印度的甘地的斗争策略,故B项正确;法国拿破仑是通过战争方式,故A项错误;埃及是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斗争,故C错误;古巴是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斗争,故D错误。故选B。5.B【详解】根据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新变化”是指利用国家力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不是变化的表现,排除。6.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国家必须在集体拟订复兴规划后才能得到美援,而且马歇尔计划强调在生产和流通两方面的合作协调,这种指导原则和限制条件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的合作,有助于西欧的一体化,A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援助计划,而非军事,排除B;华约的建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马歇尔计划意在遏制苏联,排除D。7.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正是冷战时期,杜鲁门的做法是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控制,故D正确;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年,故A错误;1947年为二战后,法西斯主义并没有激发国内固有矛盾,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9·11事件是在2001年发生的,故C错误。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60年非洲有喀麦隆、刚果(金)、索马里等17个国家独立,故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故C项正确;A、B、D三项时间不符合“1960年”的史实,故排除。故选C。9.A【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50年到1970年,美国工农业就业人数比例下降,就业者收入减少,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收入增加,说明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及国家调整产业机构有关,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新经济”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故选A。10.C【详解】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福利国家”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故选C;AB是资本主义国家还和社会矛盾的措施,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统治,D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11.D【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从1976—1990年,苏联在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数值不断下降,说明20世纪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呈下降趋势,故选D;表格中没有涉及美国的信息,无法说明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快于美国,排除A;通过表格内容并不能看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B;据表格数据可知,苏联的国民收入大多时间是低于社会总产值的,排除C。故选D。12.C【详解】根据“垦荒”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方面,故选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排除A;人才培养、地方建设和图中“垦荒的苏联青年”的内容不符,不属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排除BD。故选C。13.C【详解】受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自由放任政策破产,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兴起,因此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效仿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故选C,排除A;加强横向联系和建立合作组织不属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排除BD。故选C。14.B【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其它国际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是一个综合性国际组织,不单纯是经贸和金融组织,联系所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当今世界经贸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故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排除ACD,所以选B。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15.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①②④正确,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合“二战后初期”,排除③,故选D。16.B【详解】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①②④项正确;③项属于国际政治组织,故③项错误,故答案为B。17.D【详解】A项史实反映的是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资金增加,并不能说明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其实1951--1955年苏联的工农业发展失衡现象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只能说明农业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故B项错误。C项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说明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是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D项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说明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18.A【详解】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故选A。19.(1)背景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或加强国家干预),为此加强了救济工作,发行“折扣券”以提供社会保障。(2)原因: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工农业产品增加,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改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秩序逐渐形成,政府取消了票证供应。(3)示例1:二战后,法国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逐步推广并日益完善了包括医疗、养老、住房、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而且社会保障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所有公民。这些措施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生机。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带来了高税收、高失业率、社会惰性的增长等负面效应,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示例2:二战后,法国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过不断的政策调整,法国实施社会保障的福利对象从工薪阶层发展到全体国民;福利范围从实行最低工资保障、最低养老保障扩展到提供失业保险、廉租房,拥有带薪假期、全民医疗保险等;福利额度从最低工资保障到提供工资收入90%的失业补助金;政府推行福利的力度也从确立制度到实施立法保障。这些变化体现了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完善,它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生机。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带来了高税收、高失业率、社会惰性的增长等负面效应,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示例3:二战后,法国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逐步推广并日渐完善。40年代中至50年代,法国实施的是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如最低工资保障、最低养老保障等,受益人群有限。70至80年代,法国福利制度进一步发展:福利额度增加,如发放1年的工资90%的失业补助金;社会保障普及到全民,如通过立法要求法国人至少参加一项社会保障项目。进入90年代以后,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如提高了普通市镇农村的廉租房比例,并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但出现了社会保障开支过高,失业率持续上升的现象。综上,二战后的法国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养老、住房、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了生机。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高失业率、社会惰性的增长等负面效应。(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特别是时间信息可知,“折扣券”出现的背景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为加强救济提供社会保障。(2)根据“北京市粮食局”可知限定地域,根据“1市斤”可知限定数量,根据“面票”可知限定种类。粮票消失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物资供应得到改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两方面来回答。(3)联系所学可知,法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材料中的“最低工资保障”“最低养老保障”“失业保险”“廉租房”“医疗保险”等信息可知,社会保障的范围广泛。然后可以联系所学对这一做法进行评价,如使公民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生机,但同时也带来财政负担沉重等负面影响。据此通过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来回答本题。20.(1)事件:罗斯福新政。实质: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转由国家干预经济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成就: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或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或实现了工业化;原因:采用了斯大林经济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权力下放,运用经济或市场手段。(答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给)(4)变化: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由放任或计划经济都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依据国情,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互相学习借鉴;遵循经济(市场)规律。【详解】(1)事件:根据示意图看出,1933年失业率明显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业率。实质: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28至1937年苏联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结合图表数据看出,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