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飞天揽月_第1页
嫦娥五号,飞天揽月_第2页
嫦娥五号,飞天揽月_第3页
嫦娥五号,飞天揽月_第4页
嫦娥五号,飞天揽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嫦娥五号,飞天揽月素材标签航天事业梦想科技强国自强控素材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背登陆,玉兔二号月球车如今仍巡视在月球背面的“永夜之地”,入夜则眠,日出则醒。时隔近两年,中国航天器又重返月球。这次嫦娥五号的任务,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过的区域收集尘埃和碎片并将其送回地球,以便于分析月球形成演化历史。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采集月壤的国家,而距离上一次成功采集月壤,已经过去了40多年。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终章,它的成功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技术能力,这无疑给载人登月直至月球科研站的设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意味着中国向航天强国迈出有力的一步。借用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话,可以说,嫦娥五号的一小步,可能是未来载人登月的重要铺垫。控角度角度1.意义非凡,承前启后。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后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续不断的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对于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整体规划而言,嫦娥五号任务是收官之作;对于未来的月球探测而言,又是一个奠基之作。从这个角度看,嫦娥五号任务意义非凡,堪称探月工程乃至中国航天事业承前启后的重要里程碑。嫦娥五号任务的收获也将是惊人的。嫦娥五号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过复杂航天技术将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对天文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来说,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物质,不仅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还能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角度2.自立自强,拾级而上。嫦娥五号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相对于此前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成功实现的绕月探测、落月探测来说,嫦娥五号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术跨越。从地外天体采样,到从地外天体起飞,再到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携带样品高速返回地球,对于中国航天都是第一次尝试。而只用20多天完成从奔月到返回地球,如同探月工程专家所形容的,如此短的时间内拍出一部“太空大戏”,难度可想而知。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开了一个好头,但对这一次探月之旅来说,一路上的风险不可预料,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不只是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累计飞行超过3亿公里,不断抵近目的地火星;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送去源源不断的服务信号;空间站建设也在按计划展开……选定目标,把握节奏,全力以赴,经过十几年努力即将实现“绕、落、回”的我国月球探测,是中国航天探索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毫无疑问,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这样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角度3.国旗展示,关注细节。嫦娥五号还实现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独立展示”,这面旗可不简单。虽然是一面红旗,但是科技含量非常高。仅选材就花了1年时间,最终决定采用某种新型复合材料,保障了五星红旗能够抵御月表恶劣的环境,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而且红旗展示系统涉及解锁、支架展开、支架固定等步骤,整个系统只有1公斤。原本有多种展示方式,但是通过试验发现,只有卷轴形式展开的国旗比较平整。而国旗之前被密封收纳在“旗杆”里,期间要经受高温高热的考验,密封圈至关重要。月球重力环境也不同,所有细节都要模拟月球环境,甚至细节到了弹簧,就知道这次月面展示科技含量有多高。而这次五星红旗展示不仅关乎尊严和荣誉,也是对未来载人登月宇航服材料,以及月球基地材料的一次探索,这也让美俄欧止不住感叹。角度4.九天揽月星河阔,嫦娥取土位置新。嫦娥五号的取样地址也很有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嫦娥五号将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脉附近着陆,此地从未有其他国家的探测器到访过。风暴洋相对较年轻,富集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该地存在大约13亿至20亿年前的玄武岩,获得这些年轻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将有助于推进对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的认识。正如11月5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刊文所言,嫦娥五号可以填补科学家对月球火山活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此前对美、苏获取月壤样品的研究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在35亿年前达到顶峰,然后减弱并停止。但对月球表面的观测发现,某些区域可能含有最近10至20亿年前才形成的火山熔岩,这与嫦娥五号着陆地区的年龄相仿。如果嫦娥五号采回的样本能够证实这段时间月球仍在活动,将改写月球的历史。角度5嫦娥奔月,发射首功。“嫦娥五号”将执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是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作,发射的成功为探月三期工程的圆满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火箭院第6次执行探月工程任务,此次发射的“嫦娥五号”重量更重,约8.2吨,是此前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重量的2倍还多,因此要由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来发射,将其送到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0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大火箭”与“嫦娥”携手奔月。为了让“嫦娥五号”更节省推进剂,在研制阶段,火箭开展了精细化的“窄窗口多轨道”关键技术验证攻关,可以在连续3天内,每天有50分钟的窗口,每10分钟一条轨道,共规划15条轨道,每条都可以将探测器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样“嫦娥五号”踏上奔月旅程后,可以减少轨道偏差的修正次数,既能节省燃料,也能更快地到达月球。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嫦娥五号”奔月,虽然要求比较高,但“大火箭”却照样应对自如。角度6中国探月精神的延续如果能圆满完成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将会创造中国探月工程的多个首次。这历史一瞬的狂欢背后,藏着的却是比人们所见还要艰难百倍的漫长摸索。人们都期待,“嫦娥五号”的奔月能为这个满是坎坷的2020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如今,中国的探月三期工程已经走到了胜利收官的阶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探月工程的谢幕。事实上,探月工程的四期任务早已铺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作为嫦娥五号备份的嫦娥六号将成为我国探月四期的排头兵,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因此,中国的探月事业又将带着全新的热情从新的起点开跑,航天工作人员们“严慎细实”的探月精神也将不断延续。角度7目光长远,中国奋斗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整个探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和保障,离不开无数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和雄厚积累,离不开全国人民从各个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关注。正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这是中国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太空中的每一小步,对应着科研领域的一大步。“嫦娥奔月”的背后,是中国科技领域创新自强的盛大图景。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蕴藏了科技创新机制的突破与变革。中国创造正以昂扬的姿态惊艳世界,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打造世界创新之高地。控速用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将刷新世界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新纪录,中国有望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如今,中国正处在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重要节点,要继续发扬航天精神、探月精神,以高昂斗志阔步前行,不断建设现代化的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添彩。敢想敢为,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关于月与嫦娥的诗作不胜枚举,古人以无瑕明月表达志向、寄托相思,借嫦娥奔月抒发对宇宙星空的无限想象。几千年过去,不畏困难、永怀梦想的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成功登月,还率先在月背留下了中国足迹,今天又将通过嫦娥五号到月球上采集月壤岩芯,厘清月球年龄,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实施探月工程,圆的是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而航天梦也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迈进“十四五”新征程,不仅是航天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蓝图,奋勇拼搏、努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挥洒青春和汗水,成就光荣与梦想。勇攀高峰,做探索星空的圆梦者。创新决定未来。宇宙广袤无垠,神秘莫测,探索星空的漫漫征途,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唯有突破才能独占鳌头。回首人类历史上的探月历程,上一次从月球取得土壤样本还是在1976年8月22日,苏联月球24号带回来约170克,距今已经过去了44年。今年,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成为人类探索月球新的里程碑,有望创造五个“中国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约2公斤样品,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为了实现这些突破,研制团队协同攻坚、迎难而上,攻克了产品重量、体积、功耗等技术难题,打造了有着“太空邮差”称号的嫦娥五号轨道器,采回的样本将填补月球火山活动认识上的空白。中国航天有实力、有魄力,敢于独自前行,勇于开拓进取,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重重阻碍,登上科技高峰。合作共赢,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自2004年实施探月工程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嫦娥五号发射成功,赢得全世界普遍关注,月球村协会主席、意大利籍科学家评价说,“中国在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探月任务可惠及世界”。多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但是,要想进一步探索月球,开发太空资源,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特别是航天大国、航天强国更应该体现责任担当,作出应有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航天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好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航天技术和航天人这是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此次奔月之旅,不仅要成功落月,还要实现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个首创性任务环节,被形象比喻为一趟月球“挖土之旅”。这不仅将成为我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也将为进一步认识月球提供重要支撑。期待“嫦娥五号”平安、顺利返回,为大家带来来自月球的问候!“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自古以来,皎洁明月总是寄托着人们缱绻不尽的情感,更激发着人们探索未知的豪情。但与神话传说中嫦娥靠仙药飞升广寒不同,今天,我们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嫦娥奔月”,开启了探月圆梦的旅程。在向着星辰大海的进发中,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带着他们的付出和担当,为中国航天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注入不可或缺的力量。控范文嫦娥奔月,中国骄傲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将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是我国探月计划的收官之战,其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下一个里程碑。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嫦娥五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在漫漫银河中与辉煌成就“邂逅”,与伟大精神“相遇”,每一步,都标志着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迈得更稳更远,不断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回眸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从零“起飞”,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登月、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等一系列的航天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接续奋斗,充分彰显着中国责任、中国速度、中国智慧。航天事业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航天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把航天事业作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国为重、以民为重的发展取向,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有序推动行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其已经深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民生领域的保障与改善,都离不开航天技术,航天事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向往,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事业更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嫦娥五号”带着人民群众的梦想破浪前行有多远,就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贴得有多近。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航天技术作为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是各国必须优先抢占的最重要战略高地。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航天技术主动权,主动融入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航天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浪潮激荡前行,毋庸置疑,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再一次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再一次提升的重要标志,在这种背景下,坚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变,以航天事业发展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飞天揽月看今朝,航天为民看中国。“嫦娥五号”飞天,航天强国称号实至名归,我们要做真正的引领者,瞄准航天事业高质量建设目标,积极主动融入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航天技术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天空篇章。控素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月亮充满了向往,以其为意象的诗词歌赋、神话故事已经数不胜数,其中“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我国探月工程大抵也因此得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三期,目前我国已经圆满完成了一二期的任务,此次通过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就属于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它将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从月球上采集月岩、月壤样品返回地球,使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这一系列的成就,离不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他们都是中国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功勋者,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他们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一步一步成为现实。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的风险评估人张履谦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作为我国的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和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张履谦成功研制出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为建立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的空间测控网和月球、太阳系行星探测的深空测控网,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张履谦说:“天上的稳定性需要在地面下功夫,要求科研人员反复做实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覆盖性。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繁复的工作,科研人员要有耐心。”正是靠这种精神,张履谦才谱写出他功勋卓著的人生。嫦娥向导的铺路人叶叔华2012年时,一座口径65米、高70米、重2700吨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在上海佘山脚下建立,它能依托射电甚长基线(VLBI)技术清楚地听到来自宇宙深处微弱的射电信号,为我国深空探测项目提供定规观测。作为VLBI技术应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说,中国VLBI天文测量网作为测控系统的测轨分系统在嫦娥一号测轨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为“嫦娥”奔月指明前行的方向。在叶叔华看来,登月既为找能源,也为找家园。她说:“我们不但要到月球上去,很快还要到火星上去,也许有一天我们跑去把它绿化了,温度也低了,那么十代、二十代、一百代以后可以移民到那儿去。”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他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一个集体,而是靠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在各种场合下,总是谦虚地重复一句话:“有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航天人很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每次被授予奖励,领奖时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来代表大家接受这一项荣誉。”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一个人,三个院士头衔,他就是“嫦娥之父”、我国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他指出,当代的深空探测已经进入到月球探测是起点、火星探测是重点、小行星探测是热点、木星与木星系探测是亮点的新阶段。我国的月球探测已经成功实施无人月球探测阶段的绕月探测(嫦娥一号和二号)和落月探测(嫦娥三号和四号),即将实施月球采样返回(嫦娥五号和六号),进一步还要逐步建立月球科学探测基地。他说,“我们的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