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红苗”语言消失的原因与思考,文化论文_第1页
富宁“红苗”语言消失的原因与思考,文化论文_第2页
富宁“红苗”语言消失的原因与思考,文化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宁“红苗〞语言消失的原因与思考,文化论文富宁“红苗〞语言消失的原因与考虑时间:2020-05-21学术堂所属分类:语言是人类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少数民族语言也不例外,它同样是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难免会渐渐失传,这是人们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寓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花甲乡境内的红苗虽被视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但他们对自个的语言却一窍不通。为此,笔者结合红苗的大体历史、语言失传等原因,就保卫和传承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基本观点。一、富宁红苗迁徙的传讲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所拥有的苗族支系诸多,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州苗族总人口已达481239人,华而不实寓居在富宁县花甲乡境内的红苗,仅属于州内诸多苗族支系之一。固然他们原有的语言与其他支系有所不同,但因战争四处漂泊的历史与其他苗族支系大致一样。调查中,富宁县花甲乡坡背后村年已65岁的退休小学老师麻秀成〔红苗〕讲,他们迁徙到花甲定居已是7代人,按每代25年计算,累计也有近200年历史,并且从当初的郎舅弟兄两家发展到如今,当前已有7个自然村共157户636人,龙、麻两姓居多。因寓居地势偏僻、自然环境恶劣,加之信息闭塞,如今生活水平仍居全乡其他民族之后,文化程度较低,华而不实大专生5人、高中生和中专生31人、初中生89人,在外工作人员仅21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迁徙到这里来寓居的呢?笔者于2018年9月和2020年4月到花甲乡开展民族调查和文物征集,坡背后村69岁的红苗老人龙兴祥和65岁的麻秀成共同讲述了祖辈迁徙到此的历史。苗族还在黄河中下游寓居的时候,红苗支系的龙、麻两姓都有人在久黎部落里当头领,并被称为苗族中的贵族.至今在该支系内仍流传着这样四句诗:平原干沟捞泥哇,君王杆上过天涯,龙麻太子麒麟种,弟兄同坐永不差。意思是当时龙、麻两姓都有人在部落里做官,属于苗族中的贵族。龙、麻两姓日常亲如弟兄和睦相处,无论谁家有事都互相帮衬,两家人丁兴隆,家财相当。蚩尤战败后,红苗就迁徙到江西,后又到湖南的桃源、凤凰等地寓居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到明末清初时,龙姓中有一将军骁勇善战,并被朝廷派到贵州省火红盘沙县〔现贵州盘县〕戍边,其亲属也就跟随到盘县寓居。此讲法虽无史料记载,但已延续几百年的红苗(还傩愿〕①路程记中讲道:此路程记是明末清初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从湖南到贵州时,将所路过的州郡逐一作过描绘叙述后,又通过祖辈口头传述整理,才被用于后来(还傩愿〕开山大将傩神词段而演绎出来,以祈祷祖先保佑后人平安。这一讲法,既是富宁县境内红苗支系日常举行(还傩愿〕中不可缺的词段,也是他们迁离湖南后依靠口头传承下来的唯一史料。至于这支红苗人又为何从贵州盘县迁到富宁花甲来的讲法有两种:一种讲法是因在盘县寓居期间,龙、麻两姓中有人看到县令大人的一匹宝马后,起了贪财之心,欲将此宝马占为己有,于是引发官司,遭到县令大人赶杀,逃脱的龙、麻郎舅弟兄两72家远逃到富宁花甲一带来隐居;另有一种讲法是跟随龙姓将军到盘县戍边后,清朝中后期麻姓中又有人闹苗王,处处与清廷作对,皇帝只好下诏剿灭,龙、麻九族弟子唯有郎舅弟兄两家逃脱,这两郎舅弟兄不得不再次举家迁徙到富宁花甲来隐居。后者讲法还十分提道:从盘县逃难出来过盘水时,前有滔滔不绝的大河,后有凶猛而来的追兵,是麻家饲养的一只大黄狗跳入河中引路,人们紧跟着跳入河中,然后,一人捉住狗的尾巴,其他一人捉住一人的裤脚渡过此河,郎舅弟兄两家才逃脱此劫,迁徙到现寓居地繁衍生息。红苗的迁徙传讲虽无文献记载,让人无从考证,但笔者以为,不管它真实与否,如今已没有必要佐证。既然红苗是苗族中的一个支系,那么,他们的迁徙历史应当与其他苗族支系一样,同样是由于战争才四处漂泊。所以讲富宁县花甲乡境内的红苗与其他苗族支系的迁徙历史基本一样,这应是不争的事实。二、富宁红苗语言失传的原因富宁县花甲乡境内的红苗本来拥有自个的语言,且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支中的湘西方言.他们迁徙到花甲至今近200年。为何短期内他们的语言和服饰就完全失传?概括起来原因有下面几点:受婚姻因素影响。红苗迁徙到花甲一带时,本身就只要龙、麻郎舅弟兄两家,由于周边近邻都无红苗村寨,在族内完全丧失互相通婚的条件,为繁衍后代,红苗子嗣与汉、壮等民族通婚,为方便沟通,日常均以汉语沟通为主。久而久之,红苗语言悄然消失,且完全被汉化。如今除70岁以上红苗老人依稀记得族内生活用语中的个别单词外,60岁下面的红苗连本族最基本的语言单词都一无所知。受战争因素影响。红苗本来也有自个的服饰,不管男女老少头上均戴着一块红头巾,衣袖和裤脚上各镶着一道红布条。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头上戴着红头巾,衣和裤上镶有红布条的红苗人也遭到株连。所以,在南迁过来的路上,这支红苗再无人敢穿本民族的服饰,也不敢讲本族语言,加之后来所娶的媳妇又都是其他民族,她们不穿也不会缝制红苗服饰,如此一来,不仅红苗服饰完全被汉化,就连当初迁到花甲来的第一、二代红苗人也不再讲自个的语言,久而久之,红苗语言便自然丢失。受环境因素影响。这支红苗迁徙到花甲后,由于周边都是其他民族,缺乏本族语言环境,不管日常的生产生活,还是一般的赶集或节庆等社会活动都以汉语沟通为主,初迁徙到花甲来寓居的第一、二代红苗人渐渐便淡忘了自个的语言,随后几代更是未听到过本族语言。因而如今60岁下面的红苗人都讲,固然他们听讲红苗有自个的语言,但如今大家都不懂了。受他族欺压影响。苗族是一个自尊心较强的民族,更是受封建制度压迫最深的民族之一。诸如他族平常骂自个不听话的孩子都经常会讲你这个苗子养的,或是意见不统一时也会讲你怎么这么苗等等。为摆脱他族的欺压和歧视,红苗在刚迁徙到花甲来的时候,除不讲本族语言外,还一直隐瞒着自个的族别,直到中国成立,各民族社会地位一律平等之后,他们才敢公开成认自个是从外省迁徙而来的红苗.固然导致富宁红苗语言失传的原因还有众多方面,可概括起来离不开上述四个因素。笔者在分析红苗语言失传原因的同时,不得不为之叹息:既然红苗人的语言已经完全失传,那么,他们不是开场步入人类社会的语言同类化了吗?三、富宁红苗语言失传的考虑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语言最终要走向同类化。这个发展经过无疑是弱肉强食,也就是讲在人类社会的所有民族中,谁发展迅速或强大,最终谁的语言就会占主导地位。因而,为保卫和传承好中华各民族语言这朵文化奇葩,结合富宁红苗语言失传的实际,笔者提出下面几点考虑。〔一〕保卫和传承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不同民族都讲着不同的语言,华而不实固然同属一种民族但却寓居在不同区域的,也有着不同的方言,但无论怎样,语言都是各民族发展、进步与繁荣的基石。现代民族学者石朝江先生在(中国苗学〕一书中谈及苗族语言时就讲:人们学习和使用自个民族语言的经过,也就是学习、继承自个民族文化的经过。有共同语言,民族的历史、文化、科学才能代代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语言是任何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奠基石,是各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座博物馆.可见,民族语言在各民族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保卫和传承民族语言的唯一宗旨,就是要让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和弘扬。所以,在为红苗语言消失可惜的同时,应从中汲取教训,尽力做好各民族语言的保卫和传承工作,这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二〕保卫和传承民族语言是具体表现出一个民族完好性的重要前提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对一个民族认同的详细媒介。没有了自个的民族语言,就谈不上一个民族的完好性。记得孩提时代,祖辈在传承本民族语言时就曾讲:以前的先祖就讲过,民族语言是民族的本色,假如忘了自个的母语,那就是忘了自个的根和本,我们必需要将自个的语言代代传承下去。言简意赅的祖训,从一定程度上讲明,语言同民族密不可分,不然祖辈怎么会将语言的传承担作根和本?同一民族互不相识的人在用相互熟悉的共同语言沟通后亲情又怎会油然而生。可见,一个民族一旦丢失了自个的母语,那就是丢失了自个的根和本,即使别人成认你属于某个民族,但因无言以对,心中也自然不会以为你是这个民族中的完好成员。这就好比用一套漂亮的苗族妇女服饰套在一棵树桩上或者穿在模特身上,远看它固然非常漂亮,但本质上并不是有血有肉的苗族妇女。所以,要保证一个民族的完好性,就要保存自个完好的民族语言。〔三〕保卫和传承民族语言应施行的详细办法及措施1.要保持母语传承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语言传承的基础,缺乏必要的环境,仅靠一个个单词进行口授,即使能学会民族语言,但传承的速度和纯度,无疑不如自然传承。就比方,一个咿呀学语的少数民族儿童,假如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民族村寨里,哪怕父母不教他学语,仅凭平日与小伙伴的玩耍就能很快学会一口流利的民族语言。相反,假设从学语开场就生长在城市或汉族村寨里,即使父母都是同一民族,也能坚持用民族语教授,可学语的进度和纯度就始终差池,甚至还会渐渐淡忘。红苗语言之所以提早失传,就是缺乏必要的语言传承环境所致。语言环境是母语传承的基础,只要保持必要的语言环境,少数民族的子嗣才能全面地继承自个的民族语言。2.要在文字传承上下功夫。相传,远古时我们国家的很多少数民族就创造有各自的文字,后因种种原因,不少民族的文字都失传了。如今所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大多是20世纪50年末在和的关心支持下应运而生的,只因普及和推广力度不够,至今仍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没有把握本民族的文字。要保卫和传承好民族语言,除保持必要的语言环境外,就是要在各少数民族中做好民族文字的普及与推广工作。当然,少数民族文字的普及与推广,除应坚持在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办妥双语教学外,还应在农村民族村寨中开展必要的少数民族文字扫盲教学,尽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把握自个的文字,促使他们经常性地使用自个的文字记录语言记录各种祭祀礼仪等重要活动,这样,才能长期保障民族语言的传承。3.要在婚配上考虑语言传承的因素。人们常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语言传承也是如此。假如父母都是同一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坚持以民族语进行沟通,那么孩子就能从咿呀学语开场听到或效仿母语的发音。如今固然已是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通婚的社会,但从传承民族语言这层意义上讲,我们不能不讲父母都是同一民族,子女在民族语言的传承上会比拟容易,反之难免会造成一定障碍。当然,如此之讲并非是反对各民族间互相通婚,而是讲在婚配上要多考虑为子嗣搭建学语的良好平台,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民族语言的优良传承环境,其它民族语言才不至于像红苗语言那样提早消失,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民族复兴才会更有望。总而言之,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根本标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