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的发展历程_第1页
晋剧的发展历程_第2页
晋剧的发展历程_第3页
晋剧的发展历程_第4页
晋剧的发展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剧的开展历程在开展过程中,晋剧保存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扬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动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暴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拟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扬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美丽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暴与细腻奇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宠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动听、流畅、曲调美丽、圆润、亲切、道白清楚,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过去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开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4为拍;夹板为2/4拍;二性为1/4拍;流水为1/4拍;另外还有介板、倒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很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很多花腔。

晋剧非常留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沟通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伸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唱歌,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索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伤的心情。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那么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椰壳,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马尾竹弓,音质严厉,酷似男中音声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协作伴奏。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开心心情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急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假设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重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万马奔腾攻战的气概。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依据剧情开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协作人物捶胸、顿足、立坐担心的动作与呼喊节奏。?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着急心情。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协作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寻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急的状态。

晋剧中,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晋剧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时大致与蒲州梆子的脚色行当相同,后渐渐开展变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红〔胡子生〕、黑〔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红、老生〔正红、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胡子生行当中还有老生。红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长者,挂白三缮或苍三绺,表演以倡做为主,苍老、凝重、朴实是其主要特色。红生戴黑三绺,勾红脸,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纱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穷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纱帽生,戴纱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仪态端庄潇洒。翎子生以头插锥尾为主要标志,多扮演武将和文武双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为这类脚色绝活。巾子生,戴巾于,穿褶子,持折扇〔故又称扇子生〕,主要演风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风流潇洒、儒雅俊秀。穷生,穿素道袍或富贵衣扮演落魄书生一类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穷困潦倒及贫而有志的神情形态,娃娃生,扮演少年儿童,戏的重量不重,多由童伶、学员扮演。武生:分短打、长靠两种。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罗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为主,武生扎大靠,着厚底靴,表演上以开打、功架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闺门旦〕、小数点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正旦,又称大旦、青衣,多扮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妇女。以唱做为主,安静端庄、晓理贤慧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戏中的未婚女子〔所谓“闺门旦〞〕。也由正旦应工,正旦常与胡子生配戏,戏的重量一般都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区分在于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点。小旦多扮演正派纯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为主。以活泼伶俐、天真烂漫、举动灵敏见长。花旦那么以做功和念白为主,多扮演放浪泼辣或妖艳俏丽的青年女子,以泼辣刁狠为主要特点。正旦、小旦为梆子戏中的主要行当,故有“一窝旦〔正旦和小旦〕吃饱饭〞,“一旦挑八角〞之说。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彩旦,也称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妇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为小装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马旦兼任。刀马旦、多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身扎大靠,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并重。这类脚色大都由功底扎实的小旦演员扮演,故亦称为刀马小旦。

花脸行:也称净、黑头。分大花脸、二花脸。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质特异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脸〔即在面部勾画各种颜色的脸谱〕为主要标志。大花脸,偏重唱、念、做、举止稳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彦昭等。大花脸有花脸、白脸、黑脸、红脸、净脸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行为所定。如包拯黑脸,以示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诈、残忍,勾白胸;关羽勾戏脸,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质和英武坚强的性格。过去,有“花脸不挑班〞之说,但也有个别艺术成就高的演员仍可以挑班,如晋剧花脸学员乔国瑞〔狮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过去,梆子戏有代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