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_第1页
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_第2页
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_第3页
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_第4页
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指的是通过音乐教育而收到的音乐以外的成效;音乐教育的内在审美指的是通过音乐教育领略和体验音乐自身而产生的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是统一的,甚至以为审美也是音乐教育的功利之一。然而,只要详细地、微观地检测或评估一下音乐教育的实效,就会发现二者是不可兼得的。当前,音乐教育思想上的困惑和教学方法上的混乱与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的双重目的的奢望,或音乐教育外在功利与内在审美的二律背反有很大关系。一、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其实现途径功利是指通过某事物或某手段到达符合主体需要的成效或利益,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指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的音乐之外的实用性成效或利益,即通过音乐教育的中介,使受教育者把对音乐的感受与所接触的事物相联络后所产生的态度和所使用的言行的改良。整合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功利的表述,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点:第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标准人的言行,使人遵守秩序、遵循法度的自律性得到加强。第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平息人的心境,使人们明白伦理,各得其位、各安其所,产生普遍的满足感,从而不会产生非分的欲望和邪念。第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使人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增加为理想、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决心。第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进步人的交往合作才能,使人可以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的人和睦相处。第五,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思维才能,培养人的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使人们的智商和“情商〞得到进步。第六,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学习更多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矗音乐教育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功能难以一一表述,这些众所周知的功利真的可以实现吗?音乐教育果真有如此神效?最早对音乐教育功利的真伪提出质疑的是春秋晚期的魏文侯,当时他发现新乐听起来让人不知疲倦,古乐听起来就想打瞌睡,可为什么还要推崇古乐压制新乐?于是魏文侯问孔子的学生子夏,为什么“吾端冕而听古乐,那么唯恐卧。听郑、卫之音那么不知倦〞?子夏劝告魏文侯需慎重对待好新乐恶古乐的个人嗜好,新乐虽然听起来悦耳,却可能淫色害德,古乐听起来虽然枯燥无味,但却可以使官序贵贱各得其所,使尊卑长幼各安其位,可以教化天下臣民遵从社会秩序。西周王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不仅已经宣告礼乐制度的破产,而且也证明,仅仅凭借音乐教育去维护社会秩序是软弱无力、不实在际的。自此,中国的古乐逐渐演化成一种音乐理想,音乐的教化功能也成为一种空洞的理论口号,虽然再也没有人对这个口号提出疑心,但这个理论口号也没有得到实在、一贯地施行。难道是西周王朝的决策者和儒家诸贤们夸张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实际上,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思想所根据的音乐理论是巫术祭祀音乐,而巫术祭祀音乐理论又是与巫术和祭祀活动严密联络在一起不可分割的;问题在于,先秦儒家学者们在概括和表述音乐的社会功利和价值意义时略去了与音乐不可分割的巫术与祭祀。上古祭乐衰落以后,祭乐的社会功利与价值意义的思想沿袭下来,从巫术、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的音乐的社会功利与价值意义作为音乐的思想理论指导着后世非巫术、非祭祀音乐的理论;然而,后世的种种非祭祀音乐的理论又总是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或理想。子夏答魏文侯的这段话透出了这样的信息:新乐与古乐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用于不同场合的音乐。古乐是用于祭祀的音乐,它有着明确的使用目的,那就是教化臣民遵从社会上的官序贵贱、尊卑长幼的秩序。此时的古乐是与同时进展的祭祀活动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古乐不能脱离祭祀而单独存在,所以古乐不能像新乐那样专供人欣赏。古乐与祭祀仪式同时进展,表达官序贵贱、尊卑长幼的祭祀仪式所实现的功能同时也是音乐的功能。可见,音乐的功能并没有被夸张,而且确实收到了成效。因为让臣民各遵其序、各安其所的祭祀仪式,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四平八稳、令人昏昏欲睡的音乐背景,也正是通过这种四平八稳的古乐,才能把尊卑长幼的观念于不觉之中深化人们的内心深处。西方古代音乐同中国古代音乐一样,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两千多年间,音乐和各种仪式也是严密结合在一起的,直到巴洛克后期,进入作曲家个人创作的音乐新时代以后情况才有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音乐的社会功利是音乐同仪式或其他社会活动共同实现的,如假设单从音乐上寻找其外在功利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实现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选择适当的音乐;第二,把音乐教育放到仪式或其他社会活动之中进展。这两个条件的建立在中外音乐教育史上都有成功的范例,如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的功能,中国古代雅乐选择了四平八稳的音乐,并将这种音乐的教育放在各种祭祀、典礼仪式之中;为了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中国的学堂乐歌和救亡歌曲选择了进展曲风格为主的音乐,并将这种音乐的教育放在集会、游行、出征、行军等仪式或活动之中;为了宣传博爱、仁慈的基督精神,西方教会选择了合唱音乐,并将这种音乐的教育放在教堂的仪式之中;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匈牙利选择了匈牙利民歌音乐,并将这种音乐的教育放在中小学课堂之中;为了理解世界和进入世界各地,美国在多元文化的旗帜下选择了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并将这种音乐的教育放在中学和普通大学进展。指望一种音乐和一种音乐教育环境就能实现所有的功利是不现实的。而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也需要不同的音乐教育功利。二、音乐教育的审美与审美的实现条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下属学科,始自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之后。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始自巴洛克后期音乐作品以作曲家个人创作为主的音乐新时代。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的标志是审美价值作为评估作品价值的中心位置确实立,表达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是作品的创新性。这就要求作曲家的作品既不能同别人的作品相似,也不能同自己已有的作品相仿,作品的雷同被视为艺术低劣的等义词。在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音乐听众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音乐音响本身,而对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的注意逐渐淡化,作曲家的注意力也转移到音乐音响自身的创造;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逐渐淡化,甚至否认音乐作品内容的存在。在以审美为中心的价值观驱动下,标新立异作为美的代名词逐渐成为作曲家追逐的目的。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以后,音乐的音响美成为听众和作曲家共同关注的对象甚至成为唯一的对象,音乐完成了由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现象向单纯的艺术品种的转化。正是在这种艺术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确立了,音乐教育是美育的组成局部的观念诞生了。实现音乐教育中的审美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音乐家们必须不断创造出自认为美的音乐作品供音乐教育选择。第二,音乐教材和音乐老师必须选择学生可以理解的美,特别是可以领略和体验的美的音乐作品供学生审美。第三,音乐家创造音乐作品时的美的标准和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是因时因地变化的,作为审美教育而使用的音乐作品必须跟随这个变化不断更换。音乐的审美教育的成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旦某个条件的欠缺或某环节上的过失,音乐的审美就无法实现,从而导致整个音乐教育的无意义。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音乐教育的功利与审美的抉择音乐教育的基点是放在外在功利上还是放在内在审美上?抑或同时放在功利和审美上?假如音乐教育可以同时实现两种价值,当然是音乐教育梦寐以求的美妙理想,并且这也一直是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的,甚至有的音乐教育家认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er〕认为:二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事〞。①但是,只要冷静地从哲学逻辑来看,或详细地检测、评估一下音乐教育的实效,就会发现二者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逻辑关系,所以二者是不可兼得的。首先,从哲学逻辑上看,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是矛盾对立的。音乐音响既不像语言音响那样具有确定的意义所指,也不像自然音响那样具有现象与声音的对应关系。所以,音乐在传达信息或听众从音乐中领略信息时,总要借助其他表达形式或理解形式的辅助。这些辅助形式主要有剧情、唱词、讲解词、标题、表演、舞蹈、民俗、仪式等等。音乐经过这些辅助形式的注解,必然带有倾向性的功利价值,而音乐教育特定的具有实用性的功利也正是通过这些辅助手法得以实现的。但是,音乐音响本身又是超功利的,它既不能充饥又不能御寒,听众从音乐中领略到的除了那些辅助形式传达确实切所指外,还有音乐本身的美和领略美时的心理冲动,但是,这种心理冲动是被音乐的辅助形式定向了的或标准了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教育都非常强调其功利性,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未对此有所疑心或批判。当人类音乐文化〔由欧洲率先〕走进了作曲家个人创作的新时代以后,美的〔创新〕价值逐渐上升为音乐的主导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基点也不断得到强化,“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为音乐而音乐〞等艺术主张成为20世纪西方艺术的时尚。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曾被狭义地理解为政党或阶级的政治功利。其实,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指的是广义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成效,表达在受教育方那么指的是“通过音乐教育进步受教育者的思维才能、行为才能和社会才能〞。要实现这些功利,就必须把音乐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就必须把音乐放在其他艺术形式和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同时,学生自身还必须积极地投身到音乐活动之中。而音乐审美,如上文所述,是音乐艺术不断“提纯〞后形成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要实现音乐的审美,就必须排开音乐的各种实用性功利,必须把音乐从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提取出来,必须区分表演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悉心领略和欣赏音乐的美而不是以拙劣的技术和简陋的乐器草率地表演音乐。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如此对立然而又不可思议地统一在音乐之中。两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并存,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国民音乐教育,尽管许多音乐教育家试图把二者合而为一,但由于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二者矛盾对立的本质致使其最终无法在教育理论中实现折中的统一。其次,从当前的音乐教育实效上看,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也是矛盾对立的。把外在功利和内在审美统一起来的设想是美妙的,也是较少争议的。而且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思想,二者的有效统一在中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教学理论,应该说中国的音乐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里也获得了空前的业绩。音乐师资队伍的壮大、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善和音乐教育的地位都到达了音乐教育史上的最好状态。但是,20多年的音乐教育实效与其投入预期是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小学毕业生根本上不具备读谱才能的现状与以视唱和根本乐理为中心的教科书体系的不相称;第二,各级学生对非提倡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的爱好以及对提倡的音乐作品和风格的冷漠与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相称;第三,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普遍现象与音乐教育所希望实现的社会功利的不相称。音乐教育的投入与音乐教育的实效的不对称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把音乐教育的外在功利与内在审美这个本来二律背反的价值观合而为一的音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