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河北省邯郸市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物种是()。A.稀有种B.伴生种C.优势种D.亚优势种

2.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繁殖单位是()

A.种类B.个体C.种群D.群落

3.下列群落中,动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草原

4.下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是()。A.沼泽B.深海C.沙漠D.果园

5.从人类的食性来看,我们所处的营养级是()

A.第一、二级B.第二、三级C.第三、四级D.第二、三、四级

6.牛与瘤胃中的微生物的关系属于()

A.偏利共生B.原始合作C.寄生D.互利共生

7.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为群落中的常见种,包括了除优势种以外的一种规模很大的植物,这样的种属于()。

A.伴生种B.优势种C.习生种D.劣生种

8.“-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A.密度效应B.产量效应C.温度效应D.边缘效应

9.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当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纳量时,则趋向于()。A.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D.增加;增加

10.阳性植物的特点是()。A.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B.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C.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高

D.在弱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光补偿点较低

11.下列作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A.油菜B.冬小麦C.水稻D.甜菜

12.陆地群落的外貌,主要是通过植物特别是高等优势种植物的()表现出来的。

A.生长型B.生活型C.生态型D.生态适应性

13.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耐干旱B.光饱和点高C.光补偿点低D.光补偿点高

14.下列各组生物之间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是()。

A.青蛙捕食昆虫B.松鼠吃蘑菇C.鸟吃松毛虫D.蝗虫吃水稻

15.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老虎B.蝗虫C.真菌D.水稻

16.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17.草原的优势植物以______为主。()

A.禾本科B.豆科C.莎草科D.菊科

18.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A.荒漠化B.酸雨C.温室效应D.水体富营养化

19.构成能量的潜能部分体现在下列的()。

A.太阳的光能中B.燃烧时产生的热中C.储存在高山水库中的水中D.肌肉收缩过程中

20.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A.内因性演替B.快速演替C.次生演替D.外因性演替

21.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

A.雨量充沛B.温度适宜C.阳光充足D.食物丰富

22.下列各项中的生物之间,属于种内互助的是()。

A.犀牛与犀牛背上生活着的食虫小鸟B.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C.海葵与寄居蟹D.培养液中的大小两种草履虫

23.农业上最好的土壤结构是()。A.网状结构B.团块结构C.团粒结构D.块状结构

24.生态学是研究()A.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科学

B.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科学

C.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D.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5.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即()。

A.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性B.物种的丰富度和信息的紊乱C.物种信息的紊乱和均匀性D.物种的均匀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

26.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A.二氧化碳B.氧化亚氮C.二氧化硫D.一氧化硫

27.实验证明,()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A.红光B.青光C.紫光D.蓝光

28.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A.生态型不同B.资源不足C.生活型不同D.年龄相同

29.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景观B.生物圈C.种群D.群落

30.生理有效辐射是()。A.红光、橙光、蓝紫光B.红光、绿光、青光C.红光、橙光、绿光D.绿光、青光、蓝紫光

31.下列关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多B.年龄锥体呈金字塔形C.老龄个体少,幼龄个体多D.幼龄与老龄的个体数大致相等

32.下列矿质营养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的是()。A.锌B.铝C.磷D.锰

33.生态系统的功能是()。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4.当用网将留种用的草地罩上后,却发现草的叶子被害虫吃了很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环境污染B.食物链被破坏C.缺少光照D.植被破坏

35.下列有关有效积温公式K=N(T-T0)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K是变量B.K只随N的变化而变化C.K是常数D.K与N、T、T0无关

36.板状根现象常见于()。A.北方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D.热带雨林

37.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

A.磷B.钙C.氮D.铁

38.下面关于动物婚配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单配偶制B.群婚制C.一雌多雄制D.一雄多雌制

39.下列生态系统中对太阳能利用率最高的是

A.稀树草原B.淡水湖泊C.荒漠D.常绿阔叶林()

40.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A.生物个体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41.下列群落中,动物种类最少的是()

A.北方针叶林B.草原C.苔原D.荒漠

42.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A.气候项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项级

43.生态型是哪个选项的分类单位

A.种以下B.种以上C.科以上D.属以上

44.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A.1~2B.2~3C.3~4D.5~6

45.C4植物与C3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相比()

A.C4的高B.C4的低C.两者相同D.结果不确定

46.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波动D.季节性消长

47.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48.在我国,黑龙江省是种植水稻纬度最北的地方,此现象是()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的表现。

A.日照长度B.日照强度C.常年温度D.有效积温

49.下列生物类群属于k对策者的是()。

A.昆虫B.种子植物C.细菌D.藻类

50.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

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

二、填空题(20题)51.生态对策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52.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______。

53.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种内竞争,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化,这样的种群调节方式是______。

54.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_______。

55.土壤有机质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56.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为______。

57.反馈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58.种群的调节功能是通过种群的增长潜势和共同作用的。

59.按人类的需求,由人类设计制造建立起来,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__________。

60.一般来说,物种的生态幅越宽,其分布范围越________。

61.生理死亡率叫________。

62.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浓度逐级升高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

63.绿色植物处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第___________营养级。

64.植物根和芽、叶、花等排放出的生物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或者某些有益的作用,这种现象被称______。

65.我国东北草甸形成的______是最好的土壤。

66.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67.______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

68.能够被植物叶绿素吸收利用的太阳辐射称______。

69.______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和蓄水性能弱,热容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

70.种群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___。

三、判断题(10题)71.玉米与大豆或花生间作是利用了它们之间原始合作的共生关系。[]

A.正确B.错误

7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

73.

第44题根据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结构,可将陆地生态系统区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

A.否B.是

74.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其生态幅无关。()

A.正确B.错误

75.每个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衰落和灭绝的过程。()

76.随着海拔升高积温不断减少,因此农作物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A.正确B.错误

77.大熊猫属于K对策生物。()

A.正确B.错误

78.钾在植物—微生物—土壤—植物间的循环属于生物循环。()

A.正确B.错误

7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80.森林中鸟的数量与森林的周长成正比,是因为服从边缘效应。[]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82.简述二氧化碳使气候变暖的原理。

83.简述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84.逻辑斯蒂曲线常被划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代表什么生态意义?

85.什么是生态型?根据其形成的主导因子不同可分哪几种类型?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87.叙述水生群落演替的过程。

六、单选题(0题)88.有关种群容量,下列说法中有误的是()

A.种群容量指的是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

B.温、光、水、养分等因子或食物、空间等资源所构成的环境决定了种群容量

C.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减少

D.食性、行为、适应能力等种群的遗传特性也决定了种群容量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D

6.D

7.A

8.A“一3/2自疏法则”描述了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密度效应。

9.B

10.C阳性植物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方能进行正常生长,光补偿点较高。

11.C日照时间必须超过某一暗期,才能转向生殖生长,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是短日照植物。这类植物通常在早春或深秋开花。如烟草、大豆、水稻、芝麻、牵牛和菌类等。

12.B解析:生长型与群落外貌无关,是一个物种的自身特点,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适应不同环境而区分为不同生态型,生活型指不同物种适应同一环境而具有的特点,群落中优势种的生活型反映了群落外貌特征,故选B。

13.C

14.D

15.C

16.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17.A

18.D

19.C

20.A在裸岩上最先登陆的先锋群落为地衣和苔藓,以后又渐渐长出一年生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内因演替的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首先是它的生境发生改变。

21.A

22.B

23.C

24.D

25.A

26.C

27.D

28.B

29.B

30.A生理有效辐射一般指波长在380~760nm的可见光。尤以波长在620~760nm的红光和波长在490~435nm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重要,红橙光为叶绿树最容易吸收的部分。

31.A

32.C

33.D

34.B

35.B

36.D

37.C

38.B

39.D

40.D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41.C

42.A

43.A

44.D

45.A

46.B

47.B

48.D

49.B解析:k对策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四项中只有B项符合,故选B。

50.A

51.K-对策;r-对策

52.分解者分解者

53.自动调节

54.种群波动

55.腐殖质;非腐殖质

56.内禀增长率

57.正反馈;负反馈

58.环境阻力环境阻力

59.人工生态系统

60.宽(或广)

61.最小死亡率

62.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

63.【正确答案】:

64.他感作用(异株克生)

65.草甸黑土

66.群丛群丛

67.生物量

68.生理辐射

69.沙沙

70.种群波动种群波动

71.A

72.N生态学研究的具体情况视研究目的而定,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等。

73.Y

74.B

75.Y

76.A

77.B

78.A

79.Y

80.A

81.(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82.二氧化碳影响地球能量平衡,即热量的辐射。能量主要是以光线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要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热外流越受阻,从而地球温度升得更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除二氧化碳以外,大气中的甲烷、氮氧化合物等气体浓度的增加,都能引起类似的效应,但在全球增温作用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约占60%以上。

83.(1)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同但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2)若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是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1)不同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同,但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这是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2)若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结果仍可以得到相似的生态效应,这是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84.(1)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度的一半(即N=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缓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容量K处于饱和状态。(1)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度的一半(即N=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缓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容量K,处于饱和状态。

85.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也可以说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性集群。根据形成生态型主导因子的不同可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也可以说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性集群。根据形成生态型主导因子的不同,可把生态型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86.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严格服从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