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整理_第1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整理_第2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整理_第3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整理_第4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仇湖小学四年级科学复习题第一单元空气的性质:有质量、具有流动性、能被压缩、能够占据空间空气和水的异同:相同: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不同: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日常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有哪些?给轮胎、球类充气,玩空气枪压缩空气有弹性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孔明灯、热气球都是利用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也就是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孔明灯是中国发明的,热气球是法国人发明的)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2)取暖器应放置在下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的气体叫做氧气。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dàn)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21%氧气+78%氮气+1%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空气)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使澄(chéng)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饼干放久了会变软,夏天的自来水管外壁上有水珠等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1)植树造林(2)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3)不焚烧垃圾(4)不吸烟(5)少用电器(6)不随地吐痰等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不能(开始会流进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应把食物放在冰块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第二单元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一杯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的。因为热水温度高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的很快。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继续下降。如果有足够长的时间,这杯热水的温度会降到和室温一样。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标,用℃表示。1593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1603年造出了空气温度计。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36℃~37℃,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水结冰时)是0℃,沸点(水烧开时)是100℃热的三种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物体形态的影响,另一个是对物体体积的影响。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形态。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的:(1)瘪(biě)了的乒乓球变圆(2)弯曲玻璃管(3)炼钢(4)预留铁轨缝隙水在冻成冰后体积不但没有收缩,反而膨胀。不同物质的吸热散热性能不同,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而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也不同,通常是深色比浅色好。冰箱后面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是因为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在炎热的中午,海边沙滩的温度很高,甚至有些烫,而海水却很凉,是因为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第三单元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才有声音,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各个方向)传播的。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差。声音在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速度快。“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人的耳朵中的。“伏罂而听”是指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yīng)后会引起罂壁内的空气振动,于是通过空气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用双手捂住耳朵,我们仍然可以听到咀嚼食物的声音,而且比不堵耳朵时听到的声音更大。听自己说话的录音时感到陌生,觉得一点也不像自己的说话声,这是因为传声媒介的不同。人耳的构造: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人耳的各部分构造作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听小骨是由三块骨组成的,每一块比一粒米还小。耳蜗的外形就像一个小蜗牛,里面充满了液体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它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同情、理解、关心、帮助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音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一个物体发出强的声音的时候,是因为振动幅度大。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一根弦发出高的声音的时候,是因为振动快。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第四单元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六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想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油脂,可以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涂抹,如果白纸上留下油迹,就说明含有油脂。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取少量食物放在火上烧,如果发出类似烧焦头发的气味,就说明里面含有蛋白质。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鱼、虾、肉、蛋类鱼、虾、肉、蛋类油、盐、糖类每天不超过25克(吃最少)豆、奶类每天150克每天125克—200克水果每天100—200克蔬菜、水果类蔬菜每天400—500克粮食类每天300—500克(吃最多)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箭头表示食物的消化过程)[肝(胆)、胰腺也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它们分泌的胆汁、胰液也帮助食物的消化。肝和胆是两个器官]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胃挤压、磨碎、搅拌食物,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使食物变成糊状,小肠消化食物时,食物被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养料,并被吸收进入血液,消化剩下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倒立吃东西时,食物会进入胃里,是因为胃肠的逐段蠕动推进食物向下一个目标前进。消化道是用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你认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细嚼慢咽、饭后走一走、荤(hūn)素搭配、饭前洗手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水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占人体体重的65%,在血液中高达90%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物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怎样注意食品安全?买加工食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买回来的蔬菜水果多清洗,多浸泡(3)少吃腌腊食品(4)多吃绿色食品(5)尽量不买、不吃不卫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色素、香料、防腐剂等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色素类添加剂:苋(xiàn)菜红、胭脂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等;防腐类添加剂:苯(běn)甲酸钠(nà)、山梨酸钾(jiǎ)、亚硝(xiāo)酸钠、乳酸等第五单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分类就是把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