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学情分析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过程与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拟用学法资料收集法、讨论交流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三、初步感知1.课题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4.交流字词。四、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明确:疑惑不解。(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疑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创设情境,领会意境。二、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三、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把握。总体图标的确立。一级分支绘制。设想二级分支。四、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五、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三、质疑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四、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早产儿健康科普指南
- 肩周炎的健康宣教
- 礼仪技巧与方法
- 白内障术前评估
- 前庭训练认知课
- 简易呼吸气囊使用方法
- 语文教学方法体系与实践要点
- 康复功能评估课
- 动画科普制作方法
- 药物配置方法
- 2024年下半年 软件设计师 上午试卷
- 《新医学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参考答案汇 -U1-U6
- 2025新外研社版七年级上英语单词汉译英默写表(开学版)
- 消化内科出科题目及答案
- 第7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上)-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必背知识手册(沪教版)(默写卡)
- 2025年铅酸蓄电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工伤预防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消防中控员理论考试题库
- 过渡金属催化机理-洞察及研究
- 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配套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 DB37-T4894-2025植物耐盐性田间鉴定设施建设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