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_第1页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_第2页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_第3页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_第4页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迷惘的一代”与海明威解读“迷惘的一代”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精神幻灭的青年一代及作为他们代言人的青年作家。这一名词来源于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斯泰因(GertrudeStein,1876-1964)对海明威说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Youareallthelost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初期,受狂热的军国主义的驱使,美国一批青年人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但屠杀和死亡使他们身心受到摧残,传统文明的破产加剧了他们的精神危机,他们厌恶斗争,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内心感到失落、怅惘,思想空虚。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特色(TheLostGeneration)一、沉重的人生幻灭感及悲剧意识一战击碎了美国曾有的志向主义的谎言,使年轻人体会到世界的虚无和人生的苦痛,因此迷惘、悲观心情就成了20年头美国思想的基调。菲兹杰拉尔德(F.ScottFitzgerald,1896-1940)《人间天堂》(ThisSideofParadise):“全部的神明都已死光,全部的仗都已打完,全部的信念都已完蛋”,“我们整个一代人都骚动担忧。”《夜色和顺》(TenderistheNight):以战后美国人的失落、沉沦与怅惘为主题。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e,1900-1938)《天使,望家乡》(LookHomewardAngel):“我们中的哪一位不恒久是生疏人并孑然一身呢?”——沃尔夫“啊,迷惘,风声揪人心,鬼魂啊,归来吧!”——尤金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1926):在这场灾难中,孤独的人无能为力,就象“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最终被烧死在火里。二、猛烈的厌战心情海明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最糟糕的屠杀。谁不这样写,谁就是说谎。”在这场斗争中,“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事物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场,所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安葬罢了。”肯明斯(EdwardEstlinCummings,1894—1962)《大房间》(TheBigRoom,1922):描写一个好人怎样被关进集中营。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士兵的酬劳》(Soldiers’Pay,1926):写飞行员马洪因头部受伤失去记忆而被毁了一生。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士兵的酬劳》(Soldiers’Pay,1926):写飞行员马洪因头部受伤失去记忆而被毁了一生。主子公马洪不仅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个别受伤的士兵,而且也是全部在斗争中受伤的士兵的代表,是一切被斗争毁灭了幻想的士兵的代表、一切受到社会不公允待遇和家乡亲人挚友误会的士兵的代表。多斯帕索斯(JohnDosPassos,1896-1970)《三个士兵》(ThreeSoldiers,1921):揭露了斗争如何摧残个人的奇异志向与纯真的天性,如何驱使千万青年在战场上做毫无意义的牺牲,而且显明地表现出年轻一代对现实的悲观心情。海明威

ErnestHemingway1899—1961一、传奇般的人生阅历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歌剧演员,从父母那里秉承了对于体育、音乐与文学的酷爱。一生与斗争、暴力和死亡结下不解之缘。未到19岁便加入美国红十字车队赴意大利参与一战,阅历过很多苦痛的考验。1936,作为战地记者赴西班牙。50年头末,患抑郁症,1961年7月2日开枪自杀。

海明威故居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1924)(TheTimesofOurs)以尼克为代表的一类青年,在战火里死里逃命,在战后心灰意冷,灵魂空虚一片,成为“迷惘的一代”的雏形。《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会谁而鸣》(1940)《老人与海》(1952)

二、海明威小说的常见题材:斗争以及斗争对人的戕害。亲身阅历的两次世界大战成为他视察社会人生的视点,与斗争戕害同时俱来的死亡意识与悲剧意识渐渐成为其主要创作题材。他作品的魅力正来自于在暴力与死亡威逼之下人性的苦痛、迷惘、无望、抗争等形成的巨大张力。海明威的死亡主题(一)沉重的死亡阴霾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覆盖在人物四周的死亡的阴影,他不仅描写死亡,还表明白对死亡的理解与敬重,尤其是人在面对死亡这一必定命运时的从容、坦然的心态。《印第安营地》、《乞力马扎罗的雪》、《世界之都》、《永别了,武器》等。(二)悲剧性的孤独个体悲剧的核心是主子公的孤独——弗莱《指责的解剖》海明威的人物大多是孤独的个体奋斗者,除了《丧钟为谁而鸣》外,其他作品中的主子公大多是独个担当苦痛、独自面对苦难的孤独英雄,他们独自面对斗争的摧残、命运的不公、生活的不易。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三)西西弗斯式超越无望的抗争海明威死亡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超脱,他将西西弗斯式的无望与奋斗相融合,这使其作品呈现出醒悟冷峻的现代悲剧意识。因此,海明威作品的死亡审美意义在于他把他的永恒主题——死亡,写成一种志向,一种英雄主义。《太阳照样升起》(TheSunAlsoRises,1926):小说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情感苦痛、精神空虚失落和百无聊赖、放纵无度的生活阅历。主要人物有男主子公杰克·巴恩斯,女主子公勃莱特·阿施利,犹太青年罗伯特·科恩,年仅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破产商人迈克·坎贝尔等。人物介绍:杰克——一个失去灵魂家园的精神流浪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他既是一个斗争的受害者,又是一个社会的视察者;既是“迷惘的一代”思想与行为的参与者,又是他们的代言人,并已显现出“硬汉子”性格的端倪。勃莱特——战后首批理短发、穿短裙、嗜烟酒、追求“性解放”的女性“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她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其他人内心的失落与迷惘。思想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差不多全都是“迷惘的”,这些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均遭遇斗争蹂躏、心灵麻木的人物形象是美国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小说塑造了精神飘舞,失落了灵魂家园的一群人。海明威在酒吧狂饮书名的寓意:“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恒久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圣经》“迷惘的一代”不过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忙过客终将消逝,他们惟一的选择只能是强忍伤痛接受失败、面对严酷的现实接着生活下去。《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1929)以大战中的意大利为背景,通过一个美国中尉弗雷德里克·亨利自述的形式,描述了斗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斗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一、反战主题小说书名一语双关,示意斗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揭示出斗争是“迷惘的一代”精神悲剧的酿造者。(一)斗争中的士兵小说并未用一大堆残酷与恐怖的画面来痛斥斗争,而是集中刻画了某些战地微小环节,以突出其反战主题。(二)斗争中的爱情海明威对斗争中的爱情的表述:首先,残缺的爱情是人格破损的象征。其次,爱情努力的失败源于精神的无奈。再次,形形色色的爱情悲剧表明战地流放者们别无选择。他笔下的女性与爱情,终将成为斗争灾难的另一种殉葬品。二、亨利:战后资产阶级文明崩溃时期的“反英雄”形象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海明威式主子公”的斗争阅历和思想状态,反映了“迷惘的一代”所代表的共有心理状态和精神危机。

(一)对斗争:从满腔热忱到深恶痛绝。只愿逃离斗争,与斗争永别,去找寻爱情的庇护所,期盼与心爱的人过离群索居的华蜜生活。(二)对爱情:从游戏人生到真挚、负责,但爱情的失去使亨利华蜜和安静的精神庇护所瞬间荡然无存。(三)对挫折和厄运:艰辛抗争却漫无目标,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三、阴雨——一种悲剧性的象征1、苍凉、萧条2、惆怅、伤感3、无望、懊丧4、无奈、哀痛阴雨伴随着一系列的灾难、苦痛与不幸,与之相反,晴天则伴随着短暂的爱情与华蜜。这是一种缘情写景的手法,从中能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人物潜藏的心情。硬汉性格及《老人与海》塑造精神不败的“硬汉形象”,为在苦痛世界中迷惘的人们找寻出路,既是“迷惘的一代”精神发展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升华,也是海明威作品的又一基本主题。“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在冰冷裂开、颠倒混乱的世界中,在那些孤独苦闷、迷惘空虚的西方精神流浪者面前,塑造出的既风流倜傥又无所畏惧,言辞干净利索、行动果敢有力的在重压和失败面前照旧保持着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战胜的,你尽可以把他歼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TheOldManandtheSea(1952)作品以对人的生存境遇中的荒诞和暴力的高度概括,人在这种情境下孤独的抗争以及面对失败时的看法等等,而获得了深远的寓意。《老人与海》的情节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连出海八十四天,虽未捕到一条鱼,但不甘心失败,第八十五天接着独驾孤舟,最终捕到一条比自己的渔船还要大的马林鱼,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搏斗后,老人制服了大鱼,不料途中又接二连三地遭到鲨鱼群的攻击,一场与鲨鱼的搏斗又起先了,老人拼尽全力,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极度困乏的老人挣扎着回到家沉沉睡去,梦中出现了蓝色的海洋和威猛的狮子。小说表现了属于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内容:精神与现实,奋斗与命运。作者一方面歌颂人类的宏大力气,另一方面又对命运作弄下必定失败的人生表示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但作者希望人在失败中仍要不失尊严、英勇而不妥协——这正是海明威晚年思想的集中表现,一个精神上的悲剧,一个不屈服于失败命运的“硬汉子”的性格。老人与海和鱼的关系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世界就像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充溢了惊涛骇浪和暗礁险滩。它是凶狠,野蛮和深不行测的,是海明威那个现实社会的典型象征。老人同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类同自然界、命运进行搏斗的壮丽颂歌,老人的失败便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成功。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