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_第1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_第2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_第3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_第4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2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一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一石头3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例如: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雎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的“然而”是“这样却……”、“如此,可是……”之意,“然”是代词,“而”是连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然而”。所以——《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孟子•梁惠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所以……”分别表示行为的工具、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原因,“所”是个辅助性代词,“以”是介词。现代的“所以”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连词,与古代的单音词“故”的含义相当(如:《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④可以——《左传•庄公十年》:“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句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能够凭借,,的意思,“可,,是能愿动词,,,以”是介词(它的宾语“之”省略),不同于现代的能愿动词“可以”。其实——《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句中的“其实”是“它们的实质”之意。《后汉书•黄琼传》:“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句中的“其实”是“他的实际情况”之意。,,其”是代词,“实”是名词,“其实”是偏正词组,不同于现代的副词“其实”。非常一《史记•项羽本纪》:“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中的“非常”表示“不同平常的意外变

故”之意。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句中的“非常,,表“非同寻常,,之意。现代“非常,,则是程度副词。⑦于是《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⑦于是《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一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句中前一个,,于是%是介宾词组,含意是“在这个时候,后一个“于是,,也是介宾词组,意为“在这种情况下,,,但其用法与现代连词“于是,,比较接近。现代连词,,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件事往往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它是由后一个介宾词组“于是,,发展而来的。⑧城市一宋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的“城市,,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城,,是,,城市,,之意,,,市,,是动词,意为,,做买卖”⑨母亲《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袁)绍母亲为婢使⑨母亲《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袁绍的母亲亲自做过婢仆,袁绍实在是出身低微卑贱的人。句中的“母,,是“母亲,,之意,作主语;,,亲,,是,,亲自,,之意,作动词,,为,,的状语。⑩树木一《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句中的,,树木,,是

个动宾词组,意为“种植树木”现代的名词“树木”与句中的“木”字含意相当。11禁止——《荀子•王制》:“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句中“令行禁止,,是“号令一发就能施行,禁令一下就停止,,之意,,,禁止,,实际上是条件复句的浓缩,与现代动词“禁止,,不同。12指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这句话意思是:白璧上有一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出王。,,这句话意思是:白璧上有一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指示,,是两个动词连用,不同于现代的双音词“指示,,。13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句中“地”指“土地,,,“方”指“……见方”(“方千里,,即“千里见方,,),与现代名词“地方,,不同。14知道——《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句中的“知道,,是动宾词组,意为“懂得道理(事理)”与现代双音动词“知道,,不同。15生理一方苞《狱中杂记》:“吾辈无生理矣。,,句中的“生理,,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性),,之意。晋嵇康《养生论》:“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句中的“生理,,意为“养生之理儿杜甫《北征》:,,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句中的“生理,,意为“谋生的方法”。上述“生理”与现代表示“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的双音词“生理”不同。16身体——《淮南子•氾论训》:“故圣人以身体之「句中的“身”指咱己的身体力“体”指“体验”。成语“身体力行嘴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现代“身体”是双音词。17责备——《淮南子•氾论训》:“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句中“责备”是动宾词组,意即“要求完美”(“责”表,,求”义,“备”表“完美"义)。成语“求全责备”中,“责备”与“求全”义近。现代“责备”是动词,义为埋怨、指责。18故事——《汉书•楚元王传》:,,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句中的“故事”是“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之义,与现代“讲故事”中的双音词“故事”不同。19放心——《孟子•告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句中,,放心”义为,,放纵恣肆之心”,是偏正词组,不同于现代表“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之义的双音词“放心”。20睡觉——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新睡觉”是,,刚刚睡醒”的意思,,,睡觉”是两个单音词。21后悔——《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韩)非。李斯使人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句中的“后悔之”是“后来懊悔这样做,,之义,“后悔,,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偏正词组。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古汉语中连用的单音词,对于正确掌握古书的含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切不可掉以轻心。二、古汉语的双音词古汉语的双音词可以分为单纯双音词(只含一个语素)和合成双音词(含有两个语素)两类。1单纯双音词古汉语单纯双音词包括重言词和连绵词。①重言词。重言词,也叫“重言形况词”又叫,,叠音词,是重叠两个音节组成的词。例如:《诗经•周南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中的,,夭天,,、“灼灼,,都是重言词。《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句中的“斤斤”也是重言词。重言词是重叠两个音节构成的,有的重言词的含义与记录这个词的字的含义有关。例如:《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句中的,,昭昭,,是“明白,,的意思,“昏昏,,是“糊涂,,之意,它们的含义分别同“昭”的“明亮,,义、“昏,,的,,昏暗,,义有联系。

又如,《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句中的“忡忡,,是“忧愁之貌,,,同“忡,,的“忧虑不安貌,,有关。类似的重言词还有:依依(依恋的样子卜悠悠(久远的样子)、徐徐(慢行的样子卜袅袅(摇曳的样子)、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眈眈(狠狠注视的样子)、悄悄(忧愁的样子),等等。有的重言词的含义与记录这个词的字的含义无关。例如:《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中的“萧萧,,是,,马鸣之声,,,与,,萧,,的本义,,艾蒿,,无关。又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句中的“丁丁,,是“伐木声,,,与“丁,,的本义“干支名,,无关。类似的重言词还有:夭夭(少盛之貌)、霍霍(磨刀声)、离离(繁茂貌)、坎坎(伐木声)、关关(鸟鸣声),等等。般来说,重言词都是形容写貌之词或拟声词重言词在形式上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相同,但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例如,《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句中的“物物,,、“种种”都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含有“遍指,,、“每一,,之义,这是重言词所不具备的。又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走啊走,,,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走啊走,,,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这也是重言词所不具备的。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如“旦旦,,(每天)、“卷卷,,(每卷)、

“朝朝”(每天早晨)、“暮暮”(每天晚上)、“人人”(每人)、“家家”(每家)、“处处”(每处),等等。②连绵词。连绵词,也叫“联绵词”、“联绵字”。“连(联)绵”是连接不断、不可拆开之义。连绵词在书写上是两个字,这两个字只代表构成连绵词的两个音节的读音;这两个字(音)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不可拆开理解。组成连绵词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一般来说,都与连绵词的词义无关。例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句中的“望洋”表示“仰视之貌”,是个连绵词,不可以拆成“望,,、,,洋,,两个字理解成“望着海洋九由于记录连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因此,它们的写法往往不固定。例如往往不固定。例如“望洋,,还可以写成“望羊”,、“望阳”、“旺洋”;,,徘徊,,也作“裴回,,、“徘回,“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委他,,、“威夷,,、“委蛇,,、“委施,,;“匍匐,,也作“匍伏,,、“蒲伏,“噩勉”也作“闵勉,,、“闵免,,、“文莫,,、,,密勿,,,等等。连绵词一般都是描摹事物的声色形状的,也有表示事物名称的,在古代典籍、特别是《诗经》中用得比较广泛。例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表示长短不齐之貌。《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身形体态美好,有人将它译成“苗条”。《楚辞•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憔悴”形容瘦弱萎靡之貌。《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为往返回旋之貌。《诗经•秦风・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兼葭”是芦苇一类的植物。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在语音上往往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或“双声兼叠韵”的关系。这是连绵词在语音上的一大特点。例如:双声连绵词:参差、踟蹰、栗烈、觱发、造次、缤纷、侘僚、容与、突梯、滑稽、忸怩、便嬖、蟋蟀、兼葭、伊威昆虫名)、蓬勃、唏嘘、仓卒、倜傥、恍惚、留连。叠韵连绵词:须臾、窈窕、窈纠、忧受、天绍、^颔、婵媛、崔嵬、苤苜、仓庚、薜荔、金基、彷徨、徘徊、堂皇、蹁躅、逡巡、妖娆、披靡、扶疏、荒唐、逍遥、混沌、扑朔、蹉跎。双声兼叠韵的连绵词:辗转。也有一些连绵词在语音上没有双声、叠韵关系,如:滂沱、浩荡、蜈蚣、狼藉、陵夷、逶迤、跋扈、芙蓉。2合成双音词合成双音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从其结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偏正式、联合式和附加式三类。(1)偏正式合成词偏正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例如:天下、足下、陛下、先生、天子、君子、公子、童子、小人、没人(会潜水的人)、白鹭、黄鹏、太医、太史、太守、县长、县令、屯长、亭长、寡人、寡君,等等。这类合成词是由词组凝固而来,结构稳定,整体表义。(2)联合式合成词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之间,是并列关系,每个语素都表示具体意义,多数还能作为单音词独立使用。根据语素间的意义关系,可分为同义复词、反义复词、变义复词、偏义复词。①同义复词。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组成,这两个语素往往可以单独作为单音词使用。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顾婚姻。”《诗经•郑风•丰序》:“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婚姻”指嫁娶之事,应看成双音词。但“婚”、“姻”又可单用,《尔雅.释亲》:,,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恭敬”是双音词,但“恭”、“敬”可单用,《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

属于这一类的双音词还有:饥馑、恐惧、阻隘、朋友、康庄(康指五通的路,庄指六通的路)、宇宙、弩钝,等等。②反义复词。反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每个语素也可单独成词。例如:乾坤(“乾”代“天”,“坤”代,,地”卜臧否(“臧”表赞美,“否”表批评)、呼吸,等等。③变义复词。变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这两个语素组成合成词后,其原先的含义发生了引申变化,也就是说,词义并非两个语素原义的相加例如,“骨”和“肉”本指“骨头”、“肌肉%它们组合成一个词后,不是“骨和肉”的意思,而是指整个躯体,如《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复于土,命也。”又引申指具有血缘关系的至亲,如《吕氏春秋•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也,此之谓骨肉之亲。”《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又如,“左”和“右”本指空间的两个方位,组合成一个词后,则指代君王或地位尊贵之人的近臣、近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由此义又引申表示对别人的尊称,如《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在书信中,则专指对方,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

晓左右。”属于这一类的双音词还有:社稷——“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五谷神,“社稷”代指国家。消息——“消”本指消失,“息”本指滋长,“消息”引申指“音信”、“音讯”。如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爪牙“爪”、“牙”本指野兽的脚爪、獠牙,“爪牙”喻指爪牙“爪”、“牙”本指野兽的脚爪、獠牙,“爪牙”喻指“国家的猛将”。如《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风水一“风”、“水,,组合成双音词,表示宅地、坟地的地势、方向,用以附会吉凶祸福。等等。④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词义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例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窃其桃李。”例如,《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窃其桃李。”古代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圃”字只作陪衬又如,《史记•文帝本纪》:“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在句中表示“急难之事”,词义偏于“急”,“缓”字只作陪衬属于这一类的词还有:休祲“休”指吉兆,“祲”指妖气,《战国策.魏策》:“怀休祲“休”指吉兆,“祲”指妖气,《战国策.魏策》:“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句中“休祲”指不祥的云气,义偏于,,祲,“休,,字作陪衬。得失——《史记•刺客列传》:哆人,不能无生得失。,,句中的“得失,,义偏于“失”,“得,,字陪衬。作息“作,,指劳作,“息,,指休息,《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句中,,作息,,义偏于“作”,“息,寺作息“作,,指劳作,“息,,指休息,《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句中,,作息,,义偏于“作”,“息,寺陪衬。成败——《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句中“成败,,义偏于“败”,“成,,字陪衬。利害__"利,,指益处,“害,,指害处,《史记•吴王濞传》:“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句中“利害,,义偏于“害,,,“利,,字陪衬。异同一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句中“异同,,义偏于异,“同,,字陪衬。寒暑——《列子•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句中的“寒暑,,义偏于,,寒%“暑,,字陪衬。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都可以独立成词,以两个单音词的形式连用(这时候结成词组)。例如,《盐铁论•本论》:“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句中的“缓急,,就是一个词组,“缓”、“急,,都有意义。又如,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句中的“得失”是一个词组,意为优劣,等等。因此,对这类组合,要细细体会特定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再确定它们是词组还是偏义复词。(3)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类。①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言”、“于”、“薄”、“阿”等。“有”常用于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和形容词之前。如:有周、有夏、有殷、有虞;有政、有帝;有忡、有洸、有溃。“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前面。如,《诗经•邶M-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言”用于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于”也用在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桃天》:“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薄”也用在动词之前。例如,《诗经•周南•葛覃》:“薄汗我私,薄潮我衣。”“阿”一般用于名词前,如:阿爷、阿母、阿叔、阿姊、阿兄、阿弟、阿妹、阿子、阿公、阿姑、阿姨、阿娇(人名)、阿瞒(曹操小名)、阿蒙(人名)、阿环(仙女名)。②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焉”、“尔”、“如”、“若”等,它们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带词尾的双音词几乎都是形容词。例如:潸然、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油然、焕乎、确乎、想焉、率尔、莞尔、荣如、辱如、纷若、沃若,等等。词尾也可用在双音词之后,构成三音节的形容词,如:飘飘然、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等等。合成双音词除了上述偏正式、联合式、附加式三类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形式,如动宾式(将军、司马、司徒、司空、祭酒、执事)、述补式(匡正、扑灭)、主谓式(人定)等等。也有少数双音词与典故有关,其结构比较复杂,难以用正常方法分类。例如:友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意思是只有孝心笃厚的人才会对兄弟友爱。后来,取句中“友于,,二字,表

示“兄弟之间的友爱*如《后汉书•史弼传》:“陛下隆于友于。”有时则直接以“友于”表示“兄弟%如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友于”二字,“友”作动词,“于”是介词,其结构类型难以确定。金兰——《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i气味)如兰。”后来取“金兰”二字表示交友投合、友情深厚。如《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公,山涛;嵇,嵇康;阮,阮篇后引申为结拜兄弟之辞,如“义结金兰”、“金兰簿”等。“金兰”二字似为“联合式”,但又不同于我们上文分析过的各种联合关系。等三、同义词1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例如: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贫、穷一这两个词都有“贫穷”之义。“贫”的本义是缺少钱财,《说文》:“贫,财分少也。”“穷”的本义是“极”、“尽力常用以指仕途不得志。“贫”的反面是“富%“穷”的反面是“达”。“穷”的引申义是,,贫穷”、“穷困力与,,贫”同义。但“穷”在程度上高于“贫九《左传•昭公四年》:“分贫振穷。”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生业。”《荀子•大略》:“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2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商、贾(g近)一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

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郑玄注:“居卖物曰贾。”《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门、户一这两个词都指房屋的出入口,但所指对象有异:《说文》:“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玉篇》:“门,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由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的差别是“门”是两扇的“在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的差别是“门”是两扇的“在区域”,即大门;“户”是一扇的,“在堂房”,即房门。书、籍一这两个词都是指,,书本”。但“书”偏重于文字内容,“籍”偏重于簿册档案。《说文解字•叙》:,,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正字通》:,,凡载籍谓之书。”《说文》:“籍,簿书也。”《释名》:“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作动词用时,,,书,,强调“书写,,,“籍,,强调,,登记”。府、库一这两个词都指收藏物品的库房,但“府”指收藏文书财物的库房,“库”指收藏兵车武器的库房《说文》:,,府,文书藏也。”,,库,兵车藏也。”《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孔颖达疏云:,,府者,藏财之处。”《礼记•曲

礼下》:“在库言库。”郑玄注云:“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吕氏春秋•分职》:“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财物)与众,出高库之兵(武器)以赋民。”句中“府”、“库”的差异十分清楚。(2)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哭、泣、号、啼一这四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史记•高祖本纪》:“汉王闻之,袒而大哭。”“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段玉裁注:“,哭‘下曰:‘哀声也。’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此哭、泣之别也。,,“号,,的本义是高声呼叫,引申指带着言词诉说的呼号,《汉书•刘向传》:“而号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颜师古注:“号,谓哭而且言也。”《颜氏家训•风操》:“礼以哭有言者为号。”《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平之,三号而出。”“啼”指放声大哭,悲痛之声甚于“哭%《庄子•骈拇》:“枝于手者,龁之则啼。”(“枝于手”指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成六指;“龁”是“咬”、“咬掉”之义。)观、察、看、望一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日视,非常曰裁注:“审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日视,非常曰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从…、祭。”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从…,祭声。,,段玉裁注:“从^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的本义是以手加额遮目而望,《说文》:“看,晞也。从手下目。”桂馥《说文义证》:“《九经字样》:,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目。”,徐锴《说文系传》:“以手翳目而望也。”“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玉篇》:“望,远视也。”《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执、秉、操、持、握这几个词都表示用手拿,但“拿”执、秉、操、持、握这几个词都表示用手拿,但“拿”的特点不同。“执”的本义是拘捕罪人,引申为“拿”,强调把东西拿紧握牢,勿使丢失。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文子执戈逐之。”《诗经•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秉”的本义是“禾束,,,“从又持禾”会意,引申为“拿”,它的特点是只表示用手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如《诗经•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食指舞食,三尺长、六个孔的管状乐器;“翟”指作舞具的山鸡羽毛。)“操”的本义是“把持力即用手抓住,其特点是强调拿得稳,掌握得熟练。《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由此引申出“操纵”、“驾驭”之义,重在“稳”、“熟%《庄子•达生》:“津人操舟若神。”“持”所表示的“拿”义,强调托扶、保持不变,如《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着下巴)。,,其引申义“掌管%仍强调“维护”、“保持”,如《乐府诗集•陇西行》:“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握”的词义特征,是强调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如《诗经•小雅・小宛》:“握粟出卜,自何能谷。”郑玄笺:“持粟行卜,求其胜负,从何能得生。”《楚辞•九章•抽思》:“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粟”、“瑜”均是小物,故用“握”字。(3)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周、比一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义是“密也”,从用口会意,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何晏注:,,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杀、弑一这两个词都有“杀死””之义,但“杀,,重在叙述事

实,是中性词;“弑”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重在“正名力古代是贬义词。《说文》:“杀,戮也。”《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说文》:“弑,臣杀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春秋》,正名之书也,故言弑不言杀;三传,述实以释经之书也,故或言杀、或言弑。”《周易•坤卦》:“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征、伐、侵、袭一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郑玄笺:有钟鼓曰伐。”伐荆楚。”郑玄笺:有钟鼓曰伐。”《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伐者,敌I相征伐也。”“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伐之威。”,,侵”是贬义词。,,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4)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眷、顾一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说文》:,,顾,还视也。”《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矣。”毛亨传:“退首曰顾。”“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疾、病一这两个词都表示病和生病,但“疾”一般指轻病,“病”则指重病、重伤。《说文》:“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论语•秦伯》:“曾子有疾。”《说文》:,,病,疾加也。”《玉篇》:“病,疾甚也。”《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抑、按一这两个词都表示用手向下压,但轻重程度不同,“抑”的语意重于“按九《说文》:“抑,按也。”“按,下也。”“按”的词义重心在“下”即把原来高的压低,如《史记•绛侯周勃

世家》:“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抑”的词义重心在“按压”,用力更大,如《吕氏春秋•适威》:“若玺之于涂(印泥)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引申为“抑制”,如《史记•魏公子列传》:“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知、识一这两个词都有知道、懂得、了解之义,但,识”的语意重于“知九“知”表示一般性的知道、晓得,如《论语•为政》:“子曰:’由(人名),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识”则强调“认得”或比较深刻的了解、识别,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5)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官、吏一这两个词都有“官员”、“官吏”的意思,但词义适用的范围不同。“吏”的词义范围小,只用来表示官员,《说文》:,,吏,治人者也。”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汉代以后,则专指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的词义范围大,可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的词义范围大,可以表示职位较高的官员,《说文》:“官,吏事君也。”《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也可以表示“官府”如《礼记•玉藻》:“凡君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注:“官,谓朝廷治事处也。”也可以表示“官职”,如《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等等。躬、身一这两个词都有“身体”和“自己”、“亲自”的意思,但词义范围不同。“躬”的词义范围小,只表示人的身体,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躬胝(Zhi,手脚掌上的厚皮、茧子)无胈(b配大腿上的细毛)。”司马贞索隐引张揖曰:“躬,体也。”体也。”引申表“自己”、“亲自”,如《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身”的词义范围大,其本义是人的身体,如《楚辞・【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引申表示物的身体(主体、主干),如《尔雅》:“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引申表示伯己”、“亲自”,如《楚辞•九章•惜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洪兴祖补注:“人臣之义,当先君而后己。”《墨子•非儒》:“取妻身迎。”“身”还表示“怀胎”、“身孕”,如《正字通》:,,女怀妣曰身。”《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毛亨传:“身,重也。”郑玄笺:“重,谓怀孕也。”孔颖达疏:“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

重。”“身”还表示“终身”、“一辈子”,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终(李)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击、支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支,,的词义范围小于“击九《说文》:“支,小击也。,,“击,支也。,,段玉裁注:击、支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支,,的词义范围小于“击九《说文》:“支,小击也。,,“击,支也。,,段玉裁注:“支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支也’者,于‘支’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封羊,司士击豕。,,郑玄注:“剑、击,皆谓杀之。,,等等。(6)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能、得一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能”强调主观能力,如《孟子告子下》:“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左传•成公十六年》:“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论语•微子下》:“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韩诗外传》:“不能勤苦,焉得行此?”一般来说,在古汉语中,“能,,与“得,,不可互换。畏、惧___这两个词都有“害怕,,之义,但语法功能不同:“畏,,多用作及物动词,可带受事宾语,如《诗经•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惧,,则多用作不及物动词,如《论语.子罕》:,,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惧”活用为使动,可带宾语,如《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句中的“畏死”是“害怕死””之义,“畏,,是及物动词;“惧之,,是,,使之惧,,之义,“惧”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惧,,有时也用作及物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适、往一这两个词都有“到”、“去,,之义,但“适,,(Shi)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波而反,腹犹果然。,,“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日:‘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等等。辨析同义词,除了上述六种常用方法,还有其他方法,这儿就不赘述了。3常用同义词举例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些常用同义词,限于篇幅,少举例句或不举例句。购、买——“购,,的本义是“悬赏征求,,、“重金收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买,,的本义是“市也,,,即花钱买物,如《淮南子说林》:“然酷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

偷、窃一“偷”在上古主要作“苟且”、“轻薄”讲,如《礼记•表记》:“安肆曰偷。”郑玄注:“偷,苟且也。”《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邢昺疏:“偷,薄也。”汉代以后,“偷”产生了“盗窃”义,如《淮南子•道应》:“楚有善为偷者。”“窃”的本义就是“偷盗*《玉篇》:“窃,盗也。”《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牲。”《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窃其桃李。”有一人,入人,窃其桃李。”邻、里一一都指“邻居”。周代的居民组织有“邻、里、族、党、州、乡”六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四里为族(一百家),五族为党(五百家),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模、镕、型、范——都是铸物的模子,段玉裁说:“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锐、利都有“锋利”之义。“锐”的本义是“芒也”(“芒”锐、利都有“锋利”之义。“锐”的本义是“芒也”(“芒”是,,草端”),指金属武器的尖子,引申表示刀剑等锋芒的尖锐。“利”的本义是“也”,即刀口锋利。“锐”重在“尖”,“利”重在刀口“快”。口、嘴“口”专指人的嘴,《说文》:“口,人所以言食口、嘴“口”专指人的嘴,《说文》:“口,人所以言食嘴”则专指鸟的嘴。“口”、“嘴”二字在文言中区分清楚,不可混用。互、相都有,,交互”、“互相”之义。但“互”只表“交

互、相都有,,交互”、“互相”之义。但“互”只表“交错”(此义系由本义“绞绳的工具”发展引申而来,如《汉书•谷永传》:“百官盘互,亲疏相错。”颜师古注:,“互’字或作‘牙’,言如豕牙之盘曲,犬牙之相入也。”)、“互相”(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产)之义,而“相”不仅表,,互相”即“甲对乙,乙对甲”的关系,如《周易•系辞上》:,,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而且表,,单相”即“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如《列子•汤问》:“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杂然相许”即“纷纷表示赞成愚公”。还可表示“递相”即“传递式的单相”关系,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父子相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传下去九完、备都有“全”义,但“完”重在强调形体的完整不缺,完、备都有“全”义,但“完”重在强调形体的完整不缺,如《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而“备”则强调数量的齐全不漏,如唐元稹《遣兴十首》之七:“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更、改、革―都有“更改”、“改革”之义,但“更”强调哦变”、“变换”,《商君书•更法》:“贤者更礼。”《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河(黄河)曰德水。”“改”强调“改正”,《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革”则强调“去旧换新%《周易•杂卦》:“革,去故也。”《国语•周语下》:“厉(周厉王)始

革典(法典),十四王矣。”问、讯、诘——都有“问”义,但“问”多指一般性的询问,《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讯哆指细细地询问,《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诘”常表“责问”、“追问”,如《三国志•魏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孙策率兵如闽越讨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策令使者诘朗。”仇、敌在,,仇敌”之义上,两者义同,但“仇”有“配偶”仇、敌在,,仇敌”之义上,两者义同,但“仇”有“配偶”之义,《尔雅》:“仇,匹也。”《说文》:“仇,雠也。”段玉裁注:“雠犹应也。《左传》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仇为怨匹,亦为嘉偶。”“敌”则有“相等”、“相当”之义,《战国策•秦策五》:“四国之兵敌。”高诱注:“敌,强弱等也。”责、让一都有“批评”、“责备”的意思,但轻重程度不同。“责”的词义较轻,表示一般性的批评,如诸葛亮《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让”的词义较重,有“谴责”之义,如《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杜预注:“让,谴让之。”两、再都有“二”义,但词义范围不同,“两”还表示两、再都有“二”义,但词义范围不同,“两”还表示“偶”、“并”之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御下两马掉鞅而还。”俞樾平议:“两马者,使服(马)与服(马)耦,骖(马)与骖(马)耦也。”也可指“双方”,如《庄子•人间世》:“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再”则有“第二次”之义,如《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表“重复”、“继续”之义,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视、见一“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听、闻一“听”表示一般性的用耳朵接受声音的行为,《说文》:“听,聆也。”《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闻”则既表示“听”的动作,又表示“听”的结果,义为“听见”,《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庙、观、寺、庵——“庙”本义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引申指供奉神祇的地方,《水经注•江水》:“故为立庙,号朝云焉。”“观”(guan)本指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亦称“阙力《尔雅》:“观谓之阙。”后来,引申指道教的庙宇,里面祀奉的是“仙”,刘禹锡《游玄都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寺”本指官署(如“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官署,“太常寺”是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官署,“鸿胪寺”是掌朝贺庆吊之事的官署),东汉之后指佛教庙宇,供奉的是“佛”,如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庵”本指圆顶草屋,《释名》:“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后指佛教僧尼的小庙宇,如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扶杖望殊砂庵而登。”等等。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很多后来凝固成双音词的在先秦时期都还不是双音词,都还只是一种临时组合,或者说偶然形成了与后代双音词相同的结构。但由于还不是双音词,因而还必须在理解时将它们拆开来理解,否则就要误解原文。例如:①都城过百雉。P9——“都城”在后代指国都、首都。而在这里却是,大夫封邑所在的城市的城墙”的意思。②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P15——“社稷”在后代指代国家政权,相当于说佃家”。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就是以“社稷”指代国家。又如张溥的五《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其中的“社稷”也指国家。然而在《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的这句话中,由于是说的“求福”,所以仍指的“社”的本义(土神庙)和“稷”的本义(谷神庙)。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P22——“夫人”在这里指“那个人”具体指的是秦穆公,“夫”是指示代词,在这里读“为”,不读“出”,因而决而不同于后代那样称高官的妻子为夫人的意思。同样的情况又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不毁乡校》“夫人朝夕退而游焉”P40,其中的“夫人”等于说“那些人”,当然也可把“夫”字看作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了。总之,夫人”绝不是一个词。④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P30——“书法”在这里指的是“记事的原则”与后代指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是完全不同的。⑤虽然,必告不谷。P36——这里的“虽然”是“虽然这样”的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