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固定句式
二轮复习之提示:继续进行文言文专题,今天回顾固定句式。准备课堂处理20分钟,练习20分钟,讲练结合(课堂练习,请做准备好纸笔),课后会上传回播视频。
顾名思义,固定句式,就是一种句式是固定的,不变的。这种句式跟古人的表达习惯有关,就好像今天现代汉语的一种固定说法一样。之所以说是固定的,更多是对于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意思而言的。这就要求同学们要花些心思,精力去背住它们,记住它们的形式之外,更要记牢它们的一成不变的翻译之意。
高中教材中,包括高考能见到的不外乎十多种而已,应该也都在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中都见识过,学习过了。今天,我们就列举一些典型的固定句式,来跟大家一起巩固一下。两分钟时间读读下面的固定句式(见word版资料)想想在那些课文里见过,似曾相识。
1.不亦……乎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3.何……为4.何……之有5.无乃……乎(与)其......乎(与)6.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7.奈何若何如何奈……何如……何若……何8.……之谓9.之谓……10.有所……,无所……11.有以……无以……12.……孰与……13.直(止)......耳
这些都是常见的,也是典型的,必修教材也都学过的。这些固定句式的意思,大家看看哪些能轻松搞掂,又有哪些处理不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地过一遍。不在掌握范围的要花时间、精力把它们记住。(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先浏览一遍下面的一些固定句式及例句)1.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罢了,又为什么问(它)呢?
4.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无乃……乎(与)其......乎(欤)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难道)不是......吗?”(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6.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如:(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怕不是……吧”“莫非……”如:(2)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
7.奈何若何如何奈……何如……何若……何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如:(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2)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如:(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
8.……之谓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或“是说......的”。如:(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2)此夫子之谓乎?
9.之谓……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如:(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2)大而化之之谓圣。——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10.有所……,无所……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如:(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11.有以……无以……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译法居多。如:(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2)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可以拿来回答的。(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12.……孰与……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如:(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13.直(止)......耳此句式中“直”是通假字,也有写作“止”的。一般通作“只”,“耳”相当于“而”,意思是“只(不过)是......罢了”。如:(1)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国也》——只不过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课堂练习:固定句式练习,翻译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句子。(学案、PPT中未讲解的,15分钟完成,5分钟公布并订正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4、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6、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8、此夫子之谓乎?9、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10、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1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1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固定句式答案1、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4、宋国有什么罪?5、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农田合同范本
- 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方案
- 服务定价策略比较-洞察与解读
- 职业教育教师年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 医院护理人员岗位责任与考核制度
- 大型地产转让合同范本
- 小学音乐国歌教学设计方案
- 关于感恩的主题班会教案
- 丰碑四年级语文教案(2025-2026学年)
- 安全教育日教案(2025-2026学年)
- 《环境养生》课件
- 工业机器人题库(含答案)
- 法务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
- 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理论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京东物流配送模式及优化建议探析11000字(论文)】
- 林麝养殖知识讲座
-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 脑梗死伴高血压3级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 论文写作讲座(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课件
- 肺癌知识讲座
- 国家一等奖《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