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远东二中学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远东二中学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远东二中学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远东二中学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远东二中学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B.李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C.足球场上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对手无从进攻。D.干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名副其实的公仆。2.(2分)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天悄悄地到来了,平日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昆虫都销声匿迹了。B.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犹如潮水,潮涨潮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C.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争论,使得哲学家们有活可干。D.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3.(2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歧途(qí)彷徨相辅相成(pǔ)怒不可谒B.卑鄙(bì)抉择销声匿迹(nì)不知所错C.龟裂(jūn)诬篾拾级而上(shí)目眩神迷D.虔诚(qián)喧腾戛然而止(jiá)人情世故4.(2分)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亢奋(kāng)斡旋(wò)戛然而止(jiá)B.翩然(piān)缄默(qiān)销声匿迹(nì)C.襁褓(qiǎng)拾级(shè)怒不可遏(è)D.寒噤(jìn)龟裂(gūi)接踵而至(zhǒng)5.(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孕育(yùn)潮汐(xī)雾霭(ǎi)目孔一切B.簌簌(sù)追溯(shùo)狩猎(shòu)添衣无缝C.陨石(yǔn)粗糙(cāo)沟壑(hè)销声匿迹D.农谚(yàn)遗骸(hái)山麓(lín)海枯石烂6.(2分)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缭绕诡计轻歌漫舞嘎然而止B.刹那驰聘再劫难逃五彩斑斓C.妩媚巍峨周而复始草长莺飞D.眺望浮燥气息奄奄变化多端7.(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B.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C.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D.通过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我们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8.(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恣意家眷难以质信 B.悬殊震憾落英缤纷C.缄默奠定多多益善 D.致密彗星若无其是9、(4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因此,不能心浮气躁、①(A.浮光掠影B.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②(A.循序渐进B.循规蹈矩),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1)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序号)。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原句: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修改句:______________10、填空。(8分)默写填空。(1)《送友人》中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4)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现代文阅读芦苇花的温暖佚名置身河岸,远望河塘,河塘里开满了芦苇花,芦苇枯wěi了叶子,芦苇杆上顶着芦花,东倒西歪的,看上去头重脚轻,我有点害怕芦花在芦杆上跌下来,芦苇在微风中扭着轻盈的腰姿。看见芦苇,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芦苇。那个时候家庭非常穷酸,穿不起棉鞋,为了我的脚不挨冻,父亲给我做了一双只用工夫不花钱币的茅窝。当时穿上茅窝,非常暖和。可是,到学校的时候,让几个女学生看稀罕了,围着我的脚指指点点,还捂着嘴偷笑,我估计到她们在丑化我。放学回家后,我脱了毛窝,气呼呼的把茅窝扔得老远。从此以后,同学给我起了“小茅窝”的外号,也就是糟蹋的意思,我在女生面前没了面子。母亲看出我受损的自尊心。于是,在牙缝中节省,为我买了点棉布,纳上千层的鞋底,做了一双的棉鞋。穿上漂亮温暖的棉鞋,走在女同学的面前,得意而自尊了许多。可是,过不了几日,顽皮的我就把棉鞋踢坏了,大脚趾漏出了棉鞋外,这少不得母亲的责备和埋怨。下雪的时候,是不能穿棉鞋的。父亲学着人家,给我做了一双高木屐,父亲做得小巧精致,美观大方,穿上既暖和,还能涉水,走在教室里咯噔咯噔的,走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这回女生不笑话我了,冬天的日子里,我永远脱不下高木屐,连暖洋洋的晴天也穿着。白天顽皮得多了,木屐潮湿了,早晨起床的时候,母亲把芦花换上干燥的芦花垫。那个时候,家里绝没有席梦思之类的,小木床上铺张光滑的柴席而已,柴席贴着身子,凉透人的心。父亲怕我们冷,割些芦花在阳光下日晒,再用绳子把芦花打成垫子铺在床上。我们睡在松软的床上,像席梦思一样,犹感温暖舒心惬意,夜里的梦做得香甜而遥远。十五岁上高中的时候,县城收购芦苇花,三分钱一斤。因为有了市场需求,没几天,周围河塘的芦苇花一扫而光。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我们自己能搞点小伙钱,星期天的时候,我陪母亲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割芦花,中午野炊了自带的干粮。看不清芦苇的时候,我们满载了一车很沉的芦花。我想分担母亲的重负,母亲坚决不让我推车,她怕我推伤了,执意自己推车。拗不过母亲,我就用绳子在前面拉车。晚饭后,一家人在灯光下,抹芦苇叶子,夜很深了,才能全面打点好行装。第二天天不亮,母亲为我和父亲煮点好吃的,父亲和我一同拖上芦花到五六十里的县城出售。卖了些银子,父亲在新华书店为我买了许多的复习资料,到商店为我买了漂亮的衣服。回家的路上,我骑车兴奋而激动。看着芦苇,想起艰苦岁月的温暖,想起父母的一片恩情。我们和父母犹如芦苇和芦苇花,阳光的照耀下,我们在父母的怀抱中孕育成长以至飞扬,直至脱离父母,像芦花一样飘yì的很高很远,而父母像芦苇一样枯萎在河塘的泥土之中。(文字材料来自起点中文网)1.将文中拼音的汉字分别写出来。枯wěi_______飘yì_______2.从文题“芦苇花的温暖”中,你是怎样理解“温暖”一词的?3.快速浏览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我”的经历补充完整。穿“小茅窝”→__________→__________→卖芦苇花4.本文在写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试就某一点作具体分析。5.本文结尾划线句子“看着芦苇,想起艰苦岁月的温暖,想起父母的一片恩情”,“我”想起的恩情是指什么呢?假如你是文章中的“我”,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点儿什么?6.积累链接:文章始终描写了“我”的一片艰苦的成长经历,诉说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如孟郊《游子吟》所言“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12、(16分)“墙洞”实验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博士,因“墙洞”实验而声名远扬。早在1982年,他就萌发了关于没有监督的学习电脑的想法。最终在1999年,米特拉博士的团队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与毗邻的新德里贫民窟之间的隔墙上挖了一个“墙洞”。通过这个洞,他们放置了一台供任意使用的电脑。这台电脑很快在贫民窟的居民、特别是儿童当中引起了轰动。事先毫无经验的儿童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米特拉博士由此得出如下假设:任何一组儿童的基本电脑技能的习得,都可以通过偶发性学习来实现,前提是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其能够用上适当的电脑设备,并且在设备上配备娱乐内容和激励内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为指导。受到实验成功的鼓舞,他们又在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安放了可供任意使用的电脑。这些实验后来被称为“墙洞”实验。中央城镇和北方村庄两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墙洞”实验结果,这两个地方的儿童自己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后来被称“最低干预式教育”。移动扫盲教科文组织的移动扫盲项目利用移动电话,来补充和支持为生活在巴基斯坦偏远地区的250位少女开办的传统面授扫盲课程。巴基斯坦的文盲问题很严重,对于妇女和女童的影响尤其严重。全国男性成人识字率为69%,而女性仅为40%。教育研究显示,刚刚掌握不久的识字能力如果没有坚持练习,很快就会丧失,项目规划者希望在女童完成课程之后通过某种方式为她们提供远程支持。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所在的村庄没有电脑,或是没有可靠的固定线路互联网连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唯一途径是借助移动电话。方案教员向学生发送短信,提醒她们练习书写技能或复读作业本上的某些段落。教员还向学生提出问题,女童通过短信方式作答。所有这些活动和交流都旨在巩固女童在面授课程中学到的读写技能。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目前正在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涵盖了2500多名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1.什么是“墙洞”实验?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释。2.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电脑或移动设备可以让学习者在教室外也能获取教育资源,与外界建立联系。B.只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习者可以无师自通地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技能。C.移动技术可以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给处于不利条件下的儿童的学习带来希望。D.学习虽然变得更加无处不在,但两则材料并没有否定和削弱学校教育的重要性。13、(12分)日子①在灾区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背着包裹从各安置点返回自己的家园,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与安置点吃喝不愁相比,返回家园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艰辛,然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那如鸟归巢般的渴望。②我们在陈家坝乡安置点遇到一位叫赵义富的老汉,他今年61岁,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他的家在大山另一边的青林村,这个村也叫“红军村”,当年村里所有的青壮年都跟着红军闹革命去了,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汉,从没想到他引以为豪的家园有朝一日会毁于一旦。地震后,从废墟上爬起来的他,拉起老伴,踏着仍在垮塌的山体,一路跌跌撞撞向山下冲去,身后,他喂养了6年的大红马仰天长啸,哭一般地嘶鸣着,老汉心里疼得直发抖。③在乡里的安置点上住了两天,这一辈子不懂什么叫失眠的赵老汉,两天两夜合不上眼。他的大红马,还有3头牛、20多头猪、16只羊……像走马灯似的在他眼前转个不停。赶到第3天,天蒙蒙亮,老汉再也待不住了,腾地从地铺上站起身,对老伴说了句:“不行,我得回去给牲口们放生,让它们自己找点东西吃。”④老伴哭了:“没了路,你咋得回去?”⑤我爬也得爬回去!⑥说到做到的赵老汉真的是爬回去了。⑦大面积垮塌的山体,早已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所有通往村子的路全没有了,到处是塌陷,随处是深不见底的裂缝,踩在松垮的碎石上,根本站不住,走两步就要退一步。老汉一路几乎是匍匐在地,手脚并用地往前爬,尖利的石头在他身上刮出一道道伤口,手指磨出了血,一只鞋在攀爬中掉进了裂缝,整整3个小时,他终于爬回了青林村。⑧“地震把房震塌了,大石头把田卷了。我养的猪、牛、羊、马还在。”②他走到家畜跟前,由于饥饿和恐惧它们已极度虚弱,那匹大红马悲哀地望着他,挣扎着站起来,舔着他的手,他落泪了。他松开马缰,解开牛鼻子,把猪和羊向一起拢了拢……又在废墟下翻出一口袋胡豆,洒在地上。然后,找出已经砸扁的水桶,用石头敲了敲,到半山腰的小河沟里取回两桶水,蹲在地上,挨着个看着它们喝饱了,又回到半山腰,再取回两桶水放在那里。直到太阳偏西,他才恋恋不含地起身,离开这个已经成为一堆瓦砾的家,依然匍匐在地手脚并用,跋涉整整3个小时,回到山下。⑩从这天起,每隔3天,赵义富老汉都要像这样每天山上山下来回爬6个小时回到青林村,给家畜们喂一次水。⑪老汉一回去,它们就围着老汉嗷嗷叫,他背不起太多东西,只能喂点水,保住它们。他心里反复念叨的只有一句话:“保住它们!”⑫望着老汉,我们惊异地说不出话来。他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仲出手,一五一十地数叨起来:“马喂起来要运输,猪牛羊价格好了,年底能卖3万块钱。虽说家都毁了,可日子总要过下去!”⑬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啊!(摘自《光明日报》)1.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2.第①段文字在文章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作了哪些交代?这有什么用意?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4.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日子”的理解。三、写作。(50分)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感怀的事情、沉醉的美景和启人心智的哲理与我们相伴。这些点点滴滴如甘泉濡湿着我们成长的岁月,丰盈着我们年轻的生命。请以“相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A【解析】A项属于褒义词误用类型的错误。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点睛:成语运用题既要注重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考虑语法及适用对象。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D项使用不正确,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对坏事、坏现象不能说“叹为观止”。点睛: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0-9]{1,}.(9分)[0-9]{1,}.(9分)[0-9]{1,}.(9分)3、D【解析】

A.辅pǔ-fǔ,谒—遏;B.鄙bì-bǐ,错—措。C.篾—蔑,拾shí—shè。4、C【解析】

试题分析:A.亢奋(kāng)-(kàng);B.缄默(qiān)-(jiān);C.正确;D.龟裂(gūi)-(jūn)。故答案为C。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C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孔”应为“空”。B项“溯”应读“sù”,“添”应为“天”。D项“麓”应读“lù”。6、C【解析】

A.轻歌曼舞,戛然而止。B.驰骋,在劫难逃。D.浮躁。故选C。7、D【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有误,应该删去“不”;B项有误,“由衷”指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与“在心里”重复;C项有误,应该删去“能否”。故选D。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8、C【解析】

A.“质”为“置”;B.“憾”为“撼”;D.“是”为“事”。故选C。9、(1)①B②A(2)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付出辛苦劳动的过程。【解析】

(1)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①处承接前面所说读书需要一个长期的付出辛苦的过程,不能略微尝试就停止,所以要用“浅尝辄止”。循序渐进: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②处承接前面读书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来说,应该选“循序渐进”。(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划线句语序不当,把“长期的”放到“需要”后面。10、(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重点字:“拣”“栖”“洲”“祗”“辱”“骈”“槽枥”“厦”“庇”“俱”。二、阅读理解。(42分)11、1.萎逸2.①芦苇花在生活中带来的温暖;②芦苇花温暖了“我”的成长经历。3.穿上棉鞋、睡芦花席。4.能抓住全文线索、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某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5.指父母在艰苦岁月中对“我”的一片成长关爱。对父母说的内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即可。6.报得三春晖【解析】1.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萎”是上下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2.试题分析:本题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题关键词的词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芦苇花的温暖”中的“温暖”指的是芦苇花在生活中带来的温暖及芦苇花温暖了“我”的成长经历。一定要在读懂文章内容后再作答。3.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如第3、4段写穿上棉鞋;第5、6段写睡芦花席。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写法试就文章的某一写法作具体分析。能抓住全文线索、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某一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如结尾的写法,内容上是对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我们采集苇花缝制枕头的往事的感受;巧妙照应文章的题目,同时篇末点题,突出苇花意味着温暖的父母之爱。5.试题分析:一问,“我”想起的恩情是指什么。从全文来看“恩情”指父母在艰苦岁月中对“我”的一片成长关爱。也可分析问题下文的议论即可得出答案。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点儿什么。应该从知恩感恩报恩的角度作答。6.试题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本题给了上句,就容易作答了,要注意“晖”等字词的书写。12、1.墙洞实验是指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的科学家将电脑放在贫民窟的墙洞中,供任意使用,事先毫无经验的儿童自己学会了电脑操作技能。2.画线句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更有力地说明使用移动设备对女童巩固读写技能富有成效。3.B【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概括。文中对“墙洞”实验做了详细地阐释。“米特拉博士的团队在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与毗邻的新德里贫民窟之间的隔墙上挖了一个“墙洞”。通过这个洞,他们放置了一台供任意使用的电脑”“事先毫无经验的儿童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脑”。据此概括作答。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具体准确,生动形象)+说明的内容(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在这个项目使用移动设备之前,在完成扫盲课程的女童当中只有28%能够在后续测验中得到“A”级成绩。但有了移动支持以后,超过60%的女童得到了“A””,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用移动设备对女童巩固读写技能的效果明显。据此作答。3.此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B:“只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表述不全面,应该是“为学习者创造机会,使其能够用上适当的电脑设备,并且在设备上配备娱乐内容和激励内容,以及某些最基本的人为指导”。故选B。13、1.A.想念家畜B.返回家园C.感悟生活2.为下文作铺垫。点明人、事的特殊背景。①暗示老人是农民的代表和缩影。②表明灾民不靠国家、千方百计自救的精神。③表现灾区农民对家园的依恋、不弃与热爱。3.这里运用肖像描写的手法,写出了老汉平凡普通而又顽强刚毅。(意对即可)4.指生活,指敢于面对挫折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敢于正面人生的气概;是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追求。(意对即可)【解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四字短语)概括出其它情节。如A处,第3、4、5段写想念家畜。B处,第6、7段写返回家园。C处,第12段写感悟生活。2.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事件背景,同时还表明两个意义:灾民不靠国家的自救的精神与对家园的热爱。所以说开头一段就暗示出文章的主题。3.考查肖像描写的作用,写“他今年61 岁,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表明老人年高瘦小,平凡普通,说明他完全有理由安享救助;说他“眼神很亮,透着一股子倔劲”说明老人顽强刚毅,“非凡伟大”,表现出他不善罢甘休的决心。4.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同时,也可抓住文章中对有关“日子”议论抒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如“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等,即可知标题“日子”既指生活,又指敢于面对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直面人生的气概和心怀希望等。也就是说,一个是字面意思,一个是深层含意。这两点都要答出来,不能偏废其一。【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文章仅仅围绕标题,是事件集中,详略得当,从突出传主的品质的角度分析,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如相关、以小见大等手法。三、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