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1_第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1_第2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1_第3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1_第4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页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选择题1.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开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2.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说明唐代〔〕A.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B.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D.为经济开展提供法律保障3.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表达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B.小农经济趋于衰败C.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工商业市镇的繁荣4.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开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5.约1008年,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交易凭证。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1000文收手续费30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纸币方便了商品交换 B.官商勾结牟取暴利C.流通支付手段开展 D.货币形式的多样化6.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县志?记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这说明当地〔〕A.出现大量从事织绸的农户 B.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C.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D.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7.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A.休养生息政策 B.禁止经商政策 C.抑制商人政策 D.盐铁官营政策8.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选项是时间概况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康熙三十七年〔1698〕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乾隆朝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1793年、1816年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9.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开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10.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开展较快 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11.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响了山西A.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别离12.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13.汉代长安城的宫殿,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14.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合177.6675吨),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根据材料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A.近代逐渐开展衰败 B.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15.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开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锋利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6.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注:盛泽,镇名)以下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选项是〔〕①江浙地区蚕丝业兴盛 ②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商品经济兴旺 ④浙江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开展迅速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7.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缺乏,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开展较快18.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上述法律规定本质反映出宋朝A.官方严厉强化法律意识 B.农用动力未有实质变化C.屠宰耕牛现象蔚然成风 D.农耕经济显现解体迹象19.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局部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局部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开展C.政府控制局部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20.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到达鼎盛。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刘猛将),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开展冲击传统观念 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21.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D.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2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贵族经济的根底是井田制B.士商合流说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C.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23.?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由此可以推断唐朝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D.商业开展冲击了社会习俗24.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以下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25.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泼26.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说明在明代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二、非选择题27.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丧失了整个北边的半个中国,这在后来遭到了中国历史学家的严厉谴责。这种批评固然正确,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到达顶峰也是事实——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在这几个世纪中,出现了佛教经文和儒家经典的大百科全书;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批涌现;写在书卷上的书法艺术同绘画一样受到高度评价;精美的瓷器几乎像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印刷术的创造价值连城,被用来印制大量佛经;科学技术取得了非凡的进展,它们至今才被充分理解。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海上商道——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最后还应该指出,宋朝时,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开展。——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根底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根底,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本钱。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那么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开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管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却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设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的中国正在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开展〞的依据。〔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方式与传统大国的不同之处。〔4分〕28.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开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中国的田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年代田赋工商税总额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177642771300731593020027184242293282761303058924188549829423485340520152189052023675446632310056190357269194389214342262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9.阅读以下材料并答复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公布济贫法。救济方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那么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开展〔特点〕〔7分〕

试卷答案1.C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A;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在南方,排除B;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排除D;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重心的南移。【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根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根底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D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唐代政府对农田水利的一些规定,可以看出唐代十分重视对农业耕作水利的保护,以立法的形式来维护政策的实施,所以此题选择D选项。A选项只是材料的表象含义;B选项材料没有表达出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表达网络问题。3.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析:此题以棉花种植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解答:A、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政策,没有废除,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种植棉花的农户逐渐增多,并不能反映出小农经济衰败的信息,排除;C、材料指出:种植棉花获利大,因而农户开始大范围种植棉花,这反映在农业生产领域商品化趋势强化,正确;D、材料中的工商业市镇只是地理位置,排除;应选C.4.考点: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把握“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的含义.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中“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说明,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的开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与题干中“附件漳州月港兴起〞不符.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表达.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与题干中“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不符.应选A.5.考点:宋朝的商业开展.解析:此题考查宋朝商业贸易开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材料“成都16家官商联合用楮树皮纸印刷凭证,上有图案、密码、画押、图章等印记,面额依领用人所交现款临时填写,作为交易凭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材料不能表达“纸币〞的出现,故排除A.题干预及的信息故官府无关,故排除B.题干并没有表达货币形式是变化,故排除D.应选C.6.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析:此题以乾隆年间丝织业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知识点的掌握.解答:A、材料中表达的是在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无论书有力者,还是贫者,都参与丝绸的纺织,正确;B、材料中只是涉及丝绸防纺织,排除;C、小农经济是以耕作为主,是以男子为主,排除;D、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题,排除;应选A.7.考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解析:此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开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开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开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解答:“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表达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故C正确;ABD材料未表达,排除.应选C.8.B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的信息说明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故此题选B项。A中是明朝时期;C中错在阻断;D中战争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政策9.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商业·明清商业开展的影响10.A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的信息说明财富观念的变化。故此题选A项。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开展·商业观念变化11.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开展·晋商【名师点睛】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政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1)城中市坊的界限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以汉口、佛山、景德镇及朱仙镇最著名12.C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开展。结合所学,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环境破坏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表达了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故C项正确;材料表达了自然灾害的信息,与生态治理环境不是同一方面信息,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开展·特点【名师点睛】“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13.B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官署、武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唐代长安的宫城和皇城占10%,而居民区占63.8%,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的信息说明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故B项正确;A属于政治层面;C中名存实亡错误;D是在宋以后。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开展·城市经济【名师点睛】14.D此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反映了尽管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但其较快开展的时期是从同治初年开始,到1878年苏锡常镇生丝产量巨大,且洋行到处收购,导致当地“家家栽桑,户户养蚕〞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在民间盛行,可见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应选D。A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私人投资的近代工业,采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资本主义萌芽以雇佣与被雇佣为根本特征且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C错误。15.A此题考查明朝市镇经济的开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开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16.C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吴越丝织业兴旺,家庭手工业兴盛,可以判断出①③说法正确,②④两项内容材料中表达不出来,可以排除。此题答案为C项。17.D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开展。根据材料“谷食缺乏,唯蚕桑是务〞“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种茶〞等分析可知,主要是经济作物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民并没有放弃农业,只是由种植粮食为主转而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为主,一些地区的农户选择农业经济方向,其生产行为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比拟四个选项,C项符合题意。18.B此题主要考查北宋经济状况。宋朝法律严禁屠宰耕牛,表达了耕牛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很大关系。北宋历代这一法律规定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用动力未有实质变化。故此题选B。19.C此题考查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均田制。材料中北魏至隋唐实行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均田制,局部土地在农民死后须还给官府;到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已无田可授,均田制破产;可见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政府控制局部土地,应选C。无主荒地的出现、人口大量的减少均仅适用于北魏及隋唐等朝代初期的战乱时期,北魏至隋唐统一和稳定后此情况消失,故A、D错误;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开展对均田制起到破坏的作用,故B错误。20.D此题考查自然经济下的民间崇拜思想。根据材料中明嘉靖以来,迎神赛会主要是为了粮食及其他作物丰收,出行平安等小农意识的主张表达的是自然经济下农民的诉求,故D项正确,应选D。21.D试题分析:题干中数据显示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但是无法说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更不应该是恶化,而应该是好转,故A项排除;经济重心的南移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排除;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比之前要多,但无法反映出政府的防灾治灾能力,故C项排除;明清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农业生产面临倒退的危险,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兴旺的古代农业•农业开展状况与自然灾害22.C试题分析:井田制是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且贵族经济的根底是小农经济,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古代中国政府一直采用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唐朝没有放弃该政策,故B项排除;魏晋时期在世族经济的根底上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古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到宋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开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兴旺的古代农业•世族经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魏晋门阀士族23.B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等信息可知材料阐释的主旨是对坊市的管理,而不是强调法律的严苛,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等信息可判断出唐朝从立法角度来严格维护坊市制度,对坊市进行严格管理,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一直采取抑商制度,只是有所松弛,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社会习俗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开展•古代坊市制度24.B试题分析:“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的表述不合史实,因为题干中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故A项排除;图二中的“素纱单衣〞是西汉时期的丝织品的代表,反映了汉代丝织业高超的工艺,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灌溉无关,故C项排除;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钱币,与海昏侯刘贺无关,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丝织业的兴旺25.C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早的纸币在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故A错误。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也在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故B错误。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主要在明清时期,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故C正确。明清时期民间对外贸易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不活泼,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开展·明清时期商业26.C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形成,表达了近代化的趋势,故C正确。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