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测试_第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测试_第2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测试_第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测试_第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同步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页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开展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共30分〕1.“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

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

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那么

C.

它是直接民主的表达

D.

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2.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工程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增长率33.5%91.7%499%146%20.9%33.8%A.

“文革〞没有影响经济的开展

B.

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

C.

工业的开展比例出现了失调

D.

“文革〞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3.属于60年代的生活场景的是〔

〕A.

有钱想买啥就买啥

B.

大街上人们穿得的衣服五颜六色

C.

有钱也不能买一些东西

D.

农村和城市一样,也有各种票证4.“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给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说明我国出现了(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

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5.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由于对领袖个人崇拜的风气日益增长与阶级斗争不断地扩大化和绝对化,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其发生、开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开展

④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7.2023年,九届全国人大修订宪法,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A.

科教兴国〞的战略

B.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以下图片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历史史实,其中践踏法制、践踏人权的〔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9.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防止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23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11.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那么;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23年修改为1:1。这说明〔

〕A.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司法权

C.城乡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重要内容

D.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12.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有〔

〕①公布中国第一部宪法②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④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13.以下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

〕A.

“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应扶助其开展〞

B.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14.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根底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说明村民选举A.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

表达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

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5分〕16.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假设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置。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方案收购〔即统购〕和方案供给〔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方案收购和方案供给;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方案收购,对棉布实行方案收购和方案供给。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方案收购和方案供给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方案收购和方案供给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开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方案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方案收购和方案供给?〔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拟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开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泼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给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三、综合题〔共2题;共35分〕17.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

2023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表达了那些政治原那么。〔3〕结合材料三,指出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18.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标准、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私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民国(国)初公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根底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一一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3〕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4〕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开展的关系。答案解析局部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可从题干所述民主的主要方式分析理解,A项正确;文革中“民主〞的大字报、大鸣等主要方式是不符合民主的程度性原那么的,B项说法错误;C项“直接民主〞说法错误;D项“有益探索〞说法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阐述历史现象的特征的能力,考查对文革破坏民主法制建设的准确理解。2.【答案】D【解析】【分析】“文革〞时期群众纷纷停工停产闹革命,经济开展受到了很大影响,故A项错误;钢、原煤、原油等生产资料的增长幅度较大不代表军事工业被重点扶持,重工业并非只有军事工业一种,故B项错误;C项“出现〞一词错误,工业开展比例失调的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方案期间就已经初露端倪,并非“文革〞时期才出现,故C项错误;图表显示,从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各项生产资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说明这一时期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开展,故D项正确。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年代,买东西除了用钱还需要各种票证,而票证只发给城市居民,所以C项符合。

【点评】此题属于情景题,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然后再联系时代背景即可解答。4.【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应选C。

【点评】此题属于对根底知识的考查,根据对根底知识的理解即可解答此题。5.【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干,注意“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而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这种变化首先与B和C无关,而D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早在1954年就建立了,直到现在这项根本制度没有变,故排除。题干表达的是基层民主选举的情况,所以答案为A。6.【答案】C【解析】【分析】“文革〞之所以发生,党内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开展是根源,毛泽东错误地认为

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由下而上地发动广阔群众把权夺回来。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是其开展、扩大化的原因。因此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是对当时情况的错误分析,并不符合实际。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开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7.【答案】B【解析】【分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载入宪法。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开展〞载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2023年5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023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因此B符合题意。

【点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制度建设与完善的表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完善。(2)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实行两项重要制度,即乡镇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相结合,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包括四项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开展与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开展:一个标志: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个前提:维护国家统一,保证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5)依法治国根本治国方略确实立:2023年写进宪法,202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那么和根本思路。8.【答案】A【解析】【分析】依据所学,文革的危害主要有对民主和法治的破坏,对知识分子等人的人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结合题干所给图片资料可知,①,④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②,③是对法制、人权的破坏,故A项正确。【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的要求及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9.【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主张“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主要是指改良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2023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①②③属于制度层面,所以选A。一国两制是关于祖国统一的伟大设想,与材料中所说的“制度〞不符,排除④,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根底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答复即可。10.【答案】A【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说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

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

C选项错在“观念〞上;

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为了标准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规定制定的法律。这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那么,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进而得出结论。11.【答案】D【解析】【分析】D材料中表决方式的变化和选举人口比例以及差额选举的实行,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

A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民主和科学,故A错误;

B全国人大负责的事立法权,故B错误;

C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等,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那么说明防止一些弊端,更有利于公正地表达公民的意愿,扩大民主的范围,而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23年修改为1:1表达了公平公正,说明民主制度和运作方式在不断的完善,难度中等,易错选A。12.【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所学,新世界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主要包括: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故②,③,④正确,应选C项。中国第一部宪法公布于1954年,不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①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13.【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1982年宪法,鉴于文革时期“左〞的错误,对宪法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同时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非以“阶级斗争为纲〞,故B项正确。A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的内容;C,D两项属于1954年宪法的内容,故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14.【答案】B【解析】【分析】村级民主选举是表达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举措,表达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应选B项。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A项错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并不是选举与被选举为村委会委员的权利,C项错误;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D项错误。

【点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15.【答案】D【解析】【分析】AB都在新中国初期建立起来;C是统一祖国的方针,不属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D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范畴。【点评】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于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02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各地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拟著名的是吉林省的“海选〞制度。二、材料分析题16.【答案】〔1〕"一五"方案,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局部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开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方案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略拉了拉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开展。【解析】〔1〕根据材料所出处可知,属于一五方案时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解答。〔2〕根据材料答出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然后结合改革开放后的时代背景即可找出变化的原因。〔3〕根据前两问,可知“统购统销〞应该发生在特定的时期,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必然性,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因存在的弊端。【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建国后我国的经济政策,需要学生能够认真分析概括材料,能够准确的把握材料的要点。三、综合题17.【答案】〔1〕法自君出;法律难以制约皇权,皇权大于法律。〔写出两点即可〕

〔2〕宪法至上;中央集权;司法独立;联邦体制〔写出三点即可〕

〔3〕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法自君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