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脉比较鉴赏题,牵手诗歌走势题

--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题解析

高考诗歌主观作答题,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答题。梳理近几

年高考诗歌主观题,其题型设置不外乎形象(意象)概括题、情感分析题、语句赏析

题(语言炼字)、手法技巧题(效果作用)、诗意理解题和比较鉴赏题几类题。梳理

2022年高考全国8套试卷,全国甲、乙卷,新高考II卷,浙江卷四套试卷的诗歌主观题

皆设置为比较鉴赏题,占据高考半壁江山,极大地彰显了诗歌比较鉴赏的强劲生命力,

这必将成为今后备考诗歌的一个趋势、一个方面。

一、两种模式:一生一熟二生并考

“一生一熟”,就是入题比较的两首诗,一首是考生鲜有接触过的陌生之诗,一首是

已经学过或接触过的熟悉之诗,一生一熟,两相辉映。如新高考H卷,一首是考生鲜有

接触的李白《送别》,一首是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末两句“云帆

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方式是否一

样。全国乙卷,一首是考卷选入的陌生之诗《白下驿饯唐少府》,一首是教材所学《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何不同。这两道题,都仿拟2015年全

国课程标准卷乙卷之第8题,当年就考题所选《发临洗将赴北庭留别》与教材所学《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其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一生一熟,不致两头发昏。

“二生并考”,就是进入考题进行比较的两首诗,是考生从未接触的陌生之诗,对考

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如2022年全国甲卷,一首是欧阳修的《画眉鸟》,一首是文同

的《画眉禽》,两首都是考生鲜有接触的诗,特别是第二首,考生从未接触过,所幸诗题对

象都是画眉,具有作答的可比性。还如浙江卷,一首是王建的《楼前》,一首是杜牧的

《过勤政楼》,这两首诗也是考生鲜有接触的陌生之诗,比较揭示这两首诗在情感与写法

上的不同。追溯起来,这“二生并考”的诗歌比较鉴赏题,源于2014年课程标准卷甲卷,

当年选录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与郭震《宿渔家》两首陌生新诗进行比较阅读,前诗

有“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后诗有“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设题

就诗中“灯前”,揭示各自不同的情感内容。

综观这两种模式,相对理想的是“一生一熟''型设置,课内课外相结合,既有陌生感,

又有熟悉感,生熟相映,以知解生。

二、入题比较:题可尽考考教结合

高考诗歌怎么考?主观作答考什么?2019年以前考试大纲就古代诗文阅读之鉴赏

分析中说道: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就古代诗歌而言,这些点如诗歌形象、语言、手法技巧及情感内容皆可进入

比较视野,设题作业,不受比较限制,可谓题可尽考,考点无限。

放眼2022年四道诗歌比较作答题,就诗歌意象,比较意象所起作用,如全国甲卷;

就情感,或比较情感的不同内容,或比较排遣离愁的方法,或比较离情的表达方式,

如浙江卷、全国乙卷、新高考H卷;就手法技巧,比较情感写法上的不同,如浙江卷。

作业操作或宏观全篇看待,或微观局部审视,如新高考II卷,请判断本诗最后两句“云帆

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单就末两句进行局部比较。

应该说,高考采设诗歌比较阅读题,是对教材的一种呼应与回归,选修《语文・中国古

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所附的“探究•讨论”题,比较鉴赏阅读司空见惯,不胜枚

举,考题应之而来,是教考结合、考读结合的最好呈现。比较鉴赏的最大好处就是互有

参照物,不致单方面孤立作答,两相辉映,多方比较,可展示诗歌的无边景象,虽给考生带

来挑战,却更能在相形比较中提升考生的鉴赏能力。

三、真题解析:采点不限,风生水起

2022年高考四道诗歌主观比较作答题,分属比较意象所起作用,比较情感的不同内

容,比较排遣离愁的方法,比较离情表达方式,比较情感写法上的不同。具体解析如下:

1.2022全国甲卷比较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啜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比较鉴赏意象描写所起作用的不同。意象所起作用,一是表层就是对意象即画

眉本身的作用,深层就是意象对其它形象的衬托作用,二是意象描写对环境的作用,三是

意象描写在文本结构中的关联作用。选人用于进行比较鉴赏的两首诗,诗题皆为画眉,

对象相同。欧阳修描写画眉,一二句先从山间画眉的自然鸣声写起,穿行在花丛紫树之间,

随树高低鸣林间,写其自由自在。三四句转写笼中画眉,叫唤得再好,也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后对比,突出笼中画眉的束缚被拘,即把画眉鸟关在笼子里听他鸣唱,远不如在山林之

中自由自在歌唱的那样动听。文同描写画眉,一二句先侧面描写人空楼静的闲窗生风环

境,无人打扰,画眉高叫一声飞下高笼,惊动诗人;三四句再回写公务事后人退朝的庭院,

谛听画眉,感觉如在千岩万壑自在飞翔叫唤,既写鸟也映己。

两首诗描写画眉所起作用就是借鸟传情,间接传达诗人的不凡情怀,映衬其心情。欧

阳修拿山间画眉与笼中画眉对比,揭示的就是向往自由自在的山间画眉,不作笼中画眉,

受人拘束。文同则诉诸侧面间接描写,捕捉人走楼静听画眉观画眉的特别感受,画眉如

在千岩万壑中飞翔啼唱,衬托自我心情。

【答案】

欧阳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

对象,抒发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文同侧面描写,捕捉公庭事简人

皆散后画眉啼鸣的独特感受,幻如千岩万壑的自由灵魂,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

泊、襟怀洒落的自我形象。

2.2022全国乙卷比较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

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进入比较视野的两首诗都是初唐四杰之一之首王勃之作,要比较排遣离愁方法的

不同,就必须读懂两首诗。选入试题的《白下驿饯唐少府》是王勃的一首五律饯别诗。

诗题之“白下驿'',在江宁白下门外,"少府''是对县尉的别称。首联交待诗人与唐少府饯别

于驿站昌亭,“穷交”,即患难之交,主客皆逢穷途末路,仕途不达,为职所扰,旅食他方,惺惺

相惜。二联设问抒情,穷困潦倒,相知无需太早,但身负天下的怀抱依然如故。三联回写

饯别晚景,一写浦楼夕阳越来越低,越来越晚,时间无情,难留友人,遥望前方,山高路远隔

断了家乡风烟。尾联自问自答,自此相别又往何处去?长安在日边,“长安”,唐都帝王所在

地,寄寓着士人的希望与幸福,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

进入比较的另一首是考生已学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先点明自己与杜少府都

是宦游失意之人,然后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廓开友人胸襟,只要心念知己在,哪里

都有朋友,皆“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要为眼前的离别而伤,

止于无为。

【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两句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来排解离愁,抒发感情。《白

下驿饯唐少府》,“去去”两句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3.新高考n卷比较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请判断本诗最后两句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送别》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自送友人的送别诗。本来送别友人,留

存自己的是知音不常、故友不在的孤独寂寞、形影相吊,李白在两首诗中要传达的也是

这种难耐的离愁别恨,但又因了李白的浪漫气质,表达出来却又杂染着自己的个性特质。

我们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句,上句写孟浩然乘船随水而去,渐渐消失

在碧空天际,留下孤独的自己,下句写景,远望天际,只见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涌向天际,随

友而去,把诗人留在江边,抒写诗人送别友人的孤单落寞之情,以景结情,可谓以水衬情,

以流水的无情抒发诗人的无奈失落之情。《送别》“云帆”句,上句写友人乘行的帆船早

入云端,再怎么极目远眺也看不到了,传达的是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牵挂,下句也写景,以

景衬情,从早到晚只见长江流水空自流荡,不见友人折路返回,留下空旷失落的自己。

设题判断末两句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按此自有同与不同两种表态,然后结合理解

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⑴相同。上句都写友人乘船远去不回不见的别去场面,下句以水衬情,以流水独自流

来映衬诗人的落寞失落离情。

⑵不同。虽然都是以水衬情,但“孤帆”句唯见长江流水,不关他物,以流水带走了一切,

突现诗人的茫然失落,“云帆”句长江流水空自流荡,以长江的无情无理来反衬诗人的空

虚失落。

4.2022年浙江卷比较题

楼前[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

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

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解析】

选入比较阅读的两首诗都关涉勤政楼与千秋节,只不过一写现在时,《楼前》描写千

秋时日勤政楼前,厩中老马闻声欲舞的一幕,其诗一二句直写千秋节的时月地点,三四句

描写千秋节马厩老马因曾受过训练,一闻声响就总昂起头,要飞腾表演,由点到面,展现千

秋时日的热闹;一为过去时,《过勤政楼》描写千秋节过后走过勤政楼的一幕,只见紫苔

沿阶而生缘楼而长,一片荒凉破败,其诗一二句点明千秋佳节名存实亡后,勤政楼前当年

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的佳节盛景早已尘封,三四句描写勤政楼前的紫苔一景,紫苔不负

天意,因雨滋长,并把触角伸向楼前门环,演绎着当年盛景,却不见当年飞舞马,侧面叙写

人世的盛衰,寄寓诗人昔盛今衰,盛衰难定之感。

两诗末两句,一为“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一为“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

雨上金铺”。从情感看,王诗体现的是对千秋盛日的怀念,杜诗体现的是对盛衰难定、繁

盛不再的感叹。从手法看,一写马,写物不写人,就老马闻声总举头之细节,衬托千秋盛日

的热闹;一写草,写景不写人,选写紫苔,着以拟人,演绎千秋佳节的盛景,以草侵楼,反衬

节空人去的凄凉破败。

【答案】

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感慨玄宗的骄侈淫乐,

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紫苔,表达昔盛今衰的悲叹。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的习惯性动作,以点带面;②杜诗

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意滋葛,以景映情,以盛衬衰。

总之,2022年高考四首诗歌比较题,设题样式多样,多点出击,采点不限,可以

比较各自意象描写所起作用,可以比较情感意味的异同,可以比较排遣离愁的方法,

可以比较表达技巧的异同,甚至考纲涉及的各个考点都可得覆盖入题,进行比较,富

有鲜活的生命力,是极具活力的走势题。

应对之,首先充分利用注释及客观选择的四项,快速疏通诗意,初步明了写了什

么,要写什么,为作业奠定基础。

其次审清审全题,明确比较作业范围,是宏观还是局部,明确比较点及比较角度

方向,如就情感,是揭示内容的不同,还是揭示表达方式的不同,以及明确作答倾向,

是答异同还是答不同。

最后,遵循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完后,回扣题干所问,加以检验,确

认是否答非所问。

四、巩固提高:瞄准走势精准演练

一、(2022•全国卷高考语文终极猜题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耳【注】色转明。

【注】琅耳:翠竹的美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

长。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

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虚实理解有误。D项就尾联“应须万物冰霜后”,应该等到万物经历风

霜后,再来看翠竹茂盛的景象,说实写了眼前的竹子,就与原诗句意不一。且尾联是作

者对于赏竹季节的看法,也非回忆内容。

【套路解题】抓住关键词破解虚实之误。“应须”“来看”侧重将来,不是叙写当下实

景。

2.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

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

现出其潇洒的姿态;

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

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考查诗歌事物意象的理解。解答诗歌意象题,先清意象之象,再揭示意象之

意。回归文本,曾诗之竹从不同时空描写南轩竹的形象,表现其当下的娟秀潇洒、破土时

的坚韧坚韧顽强,成竹时的绿阴照墙,还展望凌霜后的色青晴明。郑诗之竹抓住山竹的刹

那印象,集中描写竹子的立地环境,立地环境中表现竹子的坚韧与抗争。两计有同有异,

同写竹子,描绘头竹子形象,寄予情怀,不同一为多方展示南轩竹形象,一为抓住印象

最深的一幕,集中描绘心仪之竹

【套路解题】先分析,后综合,先逐一读通,再行整合。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问竹子形象,就概括诗中竹子形象,题问异同,就答其异同。

二、(2022.南昌高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解析】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为人刚直敢言,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

选(卖花声)是一首词。题为“题岳阳楼”,上阕先写岳阳楼空水漫漫的景象,中写楼

中歌妓对自己斟酒劝慰,结以议论告诫,我不是被逐西去,请你莫唱阳关曲,实言被贬难耐

之情。下阕先写自己醉后抚栏远望,后写凭栏感慨,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

生还呢?终结以夕阳落山景,言“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传身在贬途心向君王之情,希望

被召回京,得到重用。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用借代的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之

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

然。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

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结合具体诗句,

比较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3.B【解析】歧解原文。上阕“十分斟酒敛芳颜”应当描写歌女前来殷勤为词人斟

酒,显得羞涩内敛,选项单方面地歧解为“诗人为之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

容”,就想入非非,走火入魔了,先入为见,误读诗文。

【套路解题】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

4.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

闷。

不同点:①张词写出了思君恋国,对君王的期待,内心的迷茫,又有对自身遭贬

的怨愤。②杜诗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

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解析】题干要求就张词与杜甫《登岳阳楼》诗进行比较阅读,且作答指向情感表

达的异同。尽管二者存在诗与词的差异,存在前后内容的差异,但只是本题作答的一个

背景,不是重点,重点是二者抒发情感的异同。说情感的异同,一般先总说其同,再分开说

其不同。同,都是以登岳阳楼所遇所感抒发登楼之感,且抒发都是被抛江湖,远离京都,

回京无路之情;不同,张词一写漂泊江湖的失意难耐,二写身在江湖心向长安的思君恋国;

杜诗一写今上岳阳楼及所见之喜,二写登楼身世孤零之感,三传凭轩远望,为战起马萧所

伤之情。

三、(2022•福建泉州市高三质量监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①

黄庭坚

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望中秋、才有几日十分圆,霾风雨,

云表常如永昼。

不得文章力,白首防秋②,谁念云中上功守。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指、

五湖归棹③。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

[注]①本词作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王补之,时知泸州,作者谪居黔南时,

多蒙其眷顾。②防秋:古代每至入秋,边关常发生战事,朝廷令边防军队特加警戒,

称为“防秋③五湖归棹:据史书载,越大夫范蠡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

轻舟于五湖。

【解析】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江西诗派鼻祖。其诗主张学杜,提倡“无一

字无来历”;主张创新,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变化出奇。所选(洞仙歌)词是为泸州

知州王补之生日所作,上阕赋写友人生日呈现的景观景象,一写阅尽人间盛衰草的月中

丹桂,二写中秋圆月虽霾风雨,却如昼分明。下阕转写友人命运遭际,白首防秋立功勋,得

逢国家有重用,最后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月中丹桂”,既可呼应“中秋”,暗扣王补之生日,又以“丹桂”喻友人,寓意

美好。

B.“霾风雨,云表常如永昼”表面写月亮蒙风雨而不减清光,实际是写自己虽遭贬谪而

忠贞不渝。

C.“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交代朝廷征召将才、廓清边境的时代背景,为结尾抒情

作了铺垫。

D.本词虽是一首寿词,但构思不落窠臼,由祝寿而及国事之思的写法,使全词有了

慷慨激昂之气。

6.本词“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