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考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关于文化和文学常识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B.《马说》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C.《最后一次讲演》作者闻一多,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2.(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当下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________。(2)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________的搏击!(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________。(4)在人生道路上,________敢于突破、奋勇前行,________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A.家喻户晓惊心动魄销声匿迹只要……就……B.妇孺皆知惊天动地销声匿迹只有……就……C.家喻户晓撼天动地无影无踪不仅……而且……D.举世闻名惊心动魄石沉大海虽然……但是……3.(2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棹zhào船蛮横héng怒不可遏è接踵zhǒng而至B.眼眶kuàng彷páng徨挑拨离间jiàn拾shè级而上C.晦huì暗寒噤jìn强qiáng词夺理目眩xuàn神迷D.衍yán射浩劫jié纷至沓tà来纵横驰骋chěng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B.市委和市政府责成工作组,务必竭尽全力抢救事故,认真做好善后工作。C.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过程中以合法手段争取来的正当权利,是保护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条件。D.这个县的小麦生产,由于改良品种,合理种植,科学管理,长势一直不错。5.(2分)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作,地方色彩非常浓郁。B.《大自然的语言》主要讲物候现象。全文条理清晰,说明语言极具生动性、准确性和哲理性。C.《壶口瀑布》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不同特点,其中以独到的视角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呈现其独特的景物特征。D.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充分体现他心怀天下寒士的宽广胸怀。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B.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志炫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C.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D.李老师作画,看似漫不经心,可一会儿,一只奔腾的骏马就跃然纸上。7.(2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民歌“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充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B.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大多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故他的诗被称为“诗史”。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D.“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夫,“孤”指幼儿,无父。8.(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长城上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B.这位年轻的班主任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C.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D.三台山森林公园里游客济济一堂,享受自然生态,观赏美丽风景。9、(4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成功的演讲,以机智的语言,诚恳的态度、自信的气势,让思想的清泉流进每一个听众的心田。①《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先生高呼: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不能熟视无睹。《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王选说自己不再是权威,已经duò()落为“卖狗皮膏药”的,他的谦虚博得了人们的尊重。《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中,顾拜旦希望用奥林匹克的精神教育青年,使他们不被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演讲者睿智的思想、惊人的口才深深打动了我们。②而那些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演讲词,也让我们学会运用并了解了演讲的知识。1.根据选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duò(______)落拙(______)劣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①处画线的句子中﹐“《最后一次讲演》中”是状语。B.②处画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C.文中加点词语“诚恳”“思想”“自己”“束缚”分别是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D.“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都是偏正短语。10、填空。(8分)(1)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江红》)(2)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步出夏门行》)(3)青山绿水,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4)_________________,弛担持刀。(《狼》)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2.第④段写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言行有什么作用?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关于读书,你有怎样的观点?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请交流与本文不一样的观点)12、(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读出声儿来(钱钢)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你瞧,“书声琅琅”,“抑扬顿挫”,这些词儿,都形容了老辈人读书的情形。不过,这些年里,这种读书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了,可是,我还是赞成读书读出声儿来我的母校——杭州市西湖小学,有几位从军队文工团转业的语文老师,他们极重视学生的朗读,我的班主任卜庆荣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她站在讲台上,充满感情地领着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常使我们想起,卜老师家墙上那张她当年在舞台上报幕的照片。像导演训练演员一样,她严格地(甚至是过分严厉地)要求我们读书、背书。直到今天,我还能记起她教我们朗读《狗又咬起来了》《大嫂,停下你送行的脚步吧》等课文的情形—课文是记不真切了,深深印在记忆中的是那动人的语调。每本书都有自己的①“音调”。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音调”都像音乐般优美老作家孙犁写过一部名为《铁木前传》的中篇小说,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童年啊,你的整个经历,毫无疑问,像航行在春水涨满的河流里的一只小船,回忆起来,人们的心情永远是畅快活泼的。然而,在你那鼓胀的白帆上,就没有经过风雨冲击的痕迹?或是你那昂奋前进的船头,就没有遇到过逆流礁石的阻碍吗?有关你的回忆,就像你的负载一样,有时是轻松的,有时也是沉重的啊!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正是在那种②“读”的愉快中,我体味到了孙犁语言的清新。我还喜欢高声朗读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我还喜欢朗读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如华山的《英雄的十月》。记得有位老同志曾对我说,③中国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诉诸听觉,诗,自不待说,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同样鲜明地保留了听觉艺术的特点,如明白、晓畅、上口等等。其实又何止是中国的作品如此?不久前,我听我的一位邻居用俄文背诵菜蒙托夫的抒情诗那音调是那么优美迷人,以至于我的那位邻居坚持认为,俄文是世界上最富韵律感的文字。其实又何止“文学”如此?好的演说词,好的报刊言论,好的日记、书信,甚至好的理论书,都能使人在听觉上获得美感。读书读出声儿来,就是说,要从少年时代起就培养这种美感。我永远感激我那位敬爱的卜老师,她使我和我的同学们从小受过严格的朗读训练。长大成人后,提笔写作,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的音韵旋律就会在耳畔萦绕。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④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不消说,还是得“读出声儿来”。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音调”本义指声音的高低程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适合朗读的特点。B.②“读”指作者反复默读《铁木前传》。C.③句告诉读者,中国文学具有借助听觉展现美的特征。D.④句建议人们在新的优秀书籍中寻找新的意境和韵味,新的与众不同的特性。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大声朗读才能读出韵味来。B.读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还要读外国的作品。C.读书就要朗读新的优秀的书籍。D.读书就要“读出声儿来”。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极力主张朗读,因为朗读能获得美感。B.培养读书的美感,要从少年时代开始,因为少年喜欢朗读,擅长朗读。C.本文作者认为读书是抑扬顿挫的吟唱,对从小受到严格的朗读训练,培养起来的读书美感记忆深刻,且可受用一生。D.本文作者谈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且言辞恳切,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写得亲切自然。13、(12分)非文学类作品阅读地球“流浪”靠谱吗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流浪,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地球绕太阳运行,离开太阳系,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而当前人类生产的能源,可以拿全球发电量来估计。据统计,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TWh,大约合9.21×1019焦耳。“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周礼勇说。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重核聚变,目前只是科幻在《流浪地球》中,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靠的是重核聚变技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素反应,聚合成一个质量素更重的核素。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比如,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90号以上的元素有裂变趋势,10号以下的元素有聚变趋势。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蒙大桥说。看来,这样的行星发动机,目前只能出现在科幻中了。《流浪地球》的结尾十分惊险刺激:眼看地球离木星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了木星上的氢气漩涡。对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支招说,他有更好的点燃木星的办法:例如,可以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毕竟核聚变反应需要使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火。“理论上可以,但需要功率足够强大才行。”蒙大桥分析说,按照这一思路,点燃木星的速度确实更快,但惊险程度就会少了几分。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电影里,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太阳急速老化,不断膨胀,导致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要去寻找新的家园。但是现实中太阳也会如此吗?从恒星的演化规律上来讲,太阳是会有熄灭的一天,不过是在遥远的50亿年之后。简单来讲,当太阳核心中的氢燃烧殆尽,生成氦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释放的能量进一步升高温度,点燃核心周围的氢壳层,然后太阳迅速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有理论认为,太阳演化生成的红巨星非常巨大,最远能够膨胀到地球轨道。这样,水星、金星和地球都会逐渐坠入太阳而毁灭。其实,早在太阳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胀的红巨星烤干,不复存在。凌晨(科幻作家):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更多是激发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进行讲解说明。可以确定的是,国产科幻电影引起这么热闹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很多观众对其中的科学情节“揪”着不放。探讨过程中,一些干巴巴的科学问题也变得有趣起来。尽管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但它所引发的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已足以令人欣慰。1.作者认为带着地球去流浪并不现实,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理由。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A.2017年全球总发电量约9.21×1019焦耳,人类要用近29万亿年的发电量,才能推动地球离开太阳。B.用高功率激光器点燃木星比驾驶载着燃料的空间站点燃木星方法更好,但在感官上不够刺激,因此电影《流浪地球》选用了后者。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蒙大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重核聚变没有理论基础,因此不可能实现。D.科幻作家凌晨认为科幻作品中的科普功能,是为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的,因此更注重科学思维和方法,现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不重要。3.大志和小志就本文的说明方法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大志:这篇文章的理论看似深奥,但我们能读得懂,因为他运用很多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我很喜欢。例如文中“铀-235裂变后会成质量为95—105的元素。”就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重核的铀裂变成两个95-105的元素,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重核只能分裂生成两个轻于母核的核素,通俗易懂。小志:是的,文章中还有别的说明方法,例如这句“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4.这篇文章准备刊登在《中学生天地》杂志上,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的标题?请说明理由。A.地球“流浪”靠谱吗B.地球脱离太阳系需要的条件三、写作。(50分)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书写工整,标点正确。(1)请以“我与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2)世间万物,都是遇见。当温暖遇见寒冷,便有了雨;当春天遇见冬季,便有了岁月;当春风遇见蓓蕾,便有了繁花似锦……生命中总有一些遇见难以忘怀。请以“遇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B【解析】

B.有误。韩愈应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A项正确,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就能准确找出最恰当的词语。3、B【解析】

A.蛮横hèng。C.强qiǎng词夺理。D.衍yǎn射故选B。4、C【解析】

A.语序不当,把“表决、推举和讨论”改为“推举、讨论和表决”。B.搭配不当,“抢救”的对象,不是“事故”,是“伤病员”。C.正确。D.搭配不当,把“生产”去掉。故选C。5、B【解析】

B.“哲理性”有误,“哲理性”不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故选B。6、D【解析】

A.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B.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适用对象错误。C.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褒贬误用。D.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故选D。7、D【解析】

“矜”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故选D。8、C【解析】试题分析:A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形容老同学再次见面明显不当。B精神矍铄: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与“年轻的班主任”矛盾。D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容“游客”明显不当。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9、1.堕zhuō2.D【解析】1.考查对汉字字形字音的辨析与书写。“堕”不要写出“惰”,“拙”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2.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动宾短语。故选D。10、八千里路云和月老骥伏枥白草红叶黄花屠乃奔倚其下【解析】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骥”“枥”“倚”等字的书写。二、阅读理解。(42分)11、1.读书需要循序渐进。2.引用朱熹的话和举他的事例是为了充分论证“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3.无论选择哪个句子,只要能表述清楚该句子所体现的道理与读书要循序渐进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可。示例一: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更加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意一致,所以我认为第一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示例二: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这一观点与文章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的过程中才可以达成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所学习的内容,也就保证了我們的阅读是有收获的,反之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就会囫囵吞枣,导致阅读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第二句更有助于理解文章。4.符合题意要求即可。【解析】1.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可提取第一段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一句概括为答案,即“读书需要循序渐进”。2.考查引用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言行的作用。也就是考查论据的作用。引用朱熹的话是道理论据,举他的事例是事实论据;用道理论证为引证,用事实论据为例证。目的只有一个,论证本段的观点句,即“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的观点。3.开放性试题。所给句①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一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温习旧知识的过程,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循序渐进的阅读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述一致,所以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当然,也可答我认为第二句话有助于理解上面的文字,但一定要言之有理。4.开放性试题,但题干另有要求:交流与本文不一样的观点,那就是说不能在谈论“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的观点了。可以谈关于读书的其它观点。如为了及时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阅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积累丰富的资料,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读书笔记是读者自己考自己,考考到底读书有何心得。要记下一个问题,必须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反复的思考,让所学到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成为“会发酵”的知识,然后再记下来才有价值。12、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细节的把握。B.从“我曾多次阅读《铁木前传》,每次,我都要高声朗读这段结尾。”中看出,②“读”指作者反复出声诵读《铁木前传》。故B错误,选B。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个完整的陈述语气的句子,一般不运用修辞手法,文章讨论的中心。A.“读书要大声朗读才能读出韵味来。”指大声朗读是读出韵味的唯一条件,但在文章中作者提倡“‘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论证了“读出声”的好处,并没有说默读就不能读出韵味,故A错误。B.在文章八九段,作者提到不仅中国作品读出声来有韵味,还举例论证外国作品读出声来也有韵味,进而论证论点:读书要读出声来。并非读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还要读外国的作品。不是全文讨论的内容,故不是论点。故B错误。C.文章第十三段,“当然,有些“音调”终究会显得陈旧过时,束缚自己的文笔。那么,就捧起新的优秀的书籍再读吧,去寻找新的气韵,新的音色,”是指要出声的读新的书籍,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故C错误。D.论证思路:1)第一段引出论点:读书就要“读出声儿来”。2)第二段举出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读出声来,现在印象深刻,证明读出声的好处。3)第三到七段,举出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读出声来的好处。4)第八九段,举出俄国邻居例子,证明读书读出声不仅是中国文学的要求,也适应外国文学的要求。5)第十到十三段,总结,应该读书读出声。本文论点是:读书应读出声。故D正确。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文章第十[0-9]{1,}.(9分)[0-9]{1,}.(9分)[0-9]{1,}.(9分)13、1.以现有的发电量,即使连续工作,直到整个宇宙寿终,都达不到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的电量;重核聚变技术支撑的发动机,目前没有理论和实现条件,只在幻想中;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地球将不复存在。2.B3.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列出如以现有发电量来推动地球需要的年数;说明流浪地球的不靠谱。(或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以现有发电量来推动地球需要的年数与宇宙年限比较,说明流浪地球不靠谱。)4.示例一:我选A。这个标题清晰地告知了全文的内容,;用简洁的问句表达,一下子吸引了中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个标题适合《中学生天地》这样的刊物。示例二:我选B。这个标题平实,比较全面地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科技文的特征,刊登在《中学生天地》上,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从三个方面就《流浪地球》是否具有科学性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以现有的发电量,即使连续工作,直到整个宇宙寿终,都达不到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的电量;第二部分用举例子的书名方法指出“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目前只能出现在科幻中了”说明了重核聚变技术支撑的发动机,目前没有理论和实现条件,只在幻想中;第三部分指出“太阳演化生成的红巨星非常巨大,最远能够膨胀到地球轨道。这样,水星、金星和地球都会逐渐坠入太阳而毁灭。其实,早在太阳吞噬掉地球之前,地球上的海洋早已被膨胀的红巨星烤干,不复存在”说明太阳毁灭时,地球已经不复存在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文中指出“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所以题干跟文中的意思不相符;B.正确;C.文中指出“若要重核发生聚变,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说的时“目前”没有理论基础,所以题干与原文不符;D.根据文章内容“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幻作品的科普功能,更多是激发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而不是对现有科学技术进行讲解说明。”并不是说现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不重要,因此该选项不符合题意。3.考查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题干中小志指出的句子“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而宇宙年龄大概是130亿年”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了如以现有发电量来推动地球需要的年数,以此来说明流浪地球是不靠谱的。同时,作者将以现有发电量来推动地球需要的年数与宇宙年限作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流浪地球是不靠谱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4.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确定。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选择的时哪一个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分析说明。文章从三个方面就《流浪地球》是否具有科学性进行了分析,选择A,用疑问句作为标题,清楚的告诉了读者文章要说明的问题时什么,刊登在《中学生天地》上,能够吸引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选择B,这个标题比较直接的介绍了文章要说明的内容,体现了科技文的特征,刊登在《中学生天地》上,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三、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