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内涵界说_第1页
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内涵界说_第2页
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内涵界说_第3页
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内涵界说_第4页
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内涵界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内涵界说

一文化权益的界定与回溯所谓“权益”指的是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而“文化”包含思想、伦理、审美、个性、创意、体验等要素,是一种以精神价值为目标的人类创造活动,是人类超越物质生存状况的自觉追求。文化权益是指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文化权益有时候也被称为文化权利。文化权益和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共同构成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益,但文化权益作为一种独立的权益表现形式,它具有区别于政治权益、经济权益的特征:一是独立性。文化权益的独立性是指其独立于政治权益、经济权益等其他权益而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二是大众性。文化权益的大众性是指公民不受民族、阶级、语言、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限制,都享有文化权益。三是多样性。文化权益的多样性是指由于公民的经济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年龄、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同,文化权益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四是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也是民族的,公民的文化权益也必然烙上民族的烙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性。五是合法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人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增长,但是公民的文化权益要求也是有限制的,只有正当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文化权益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对精神价值和自我创造的一种肯定。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公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是同等重要和相互联系的。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文化权益的保障,那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就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支持,这也是最终导致愚昧、灾难、疾病、经济落后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公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益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文化权益与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有着紧密联系,经济权益是基础,政治权益是保证,文化权益是目标。文化权益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联合国于1966年12月16日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其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公约缔约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等等。中国政府于1997年正式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这一重大决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公民权利国际标准的认定,表明了党和政府不仅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而且把公民的文化权列为保护的范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包括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文化权益三个部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要求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国家建设、社会文明、民族进步的迫切需要,是全国人民进一步提高物质文化和政治生活水平的愿望和要求。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二文化权益涵盖的主要内容文化是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其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综合各种观点,公民的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益文化需求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文化权利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普遍权利。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所提供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不分年龄、民族、性别都有权分享。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经济产量和产值,也不只是具有少数人评奖的意义,而且是被最大多数人享受并成为公共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这种文化权利才有了普遍的社会人文价值。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纪念馆、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文学、戏剧、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动漫、网络等多种多样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公民可以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文化艺术服务。这些公共文化场所不仅肩负着保护人类遗产、普及社会教育的责任,而且是公民及时准确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窗口,是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第二教育课堂。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也是公民享受文化成果权益的一个方面。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往往是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享用到现代文化科技含量和需求的满意程度为参照。电子信息、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文化权利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不仅使艺术产品高档次、品牌化,而且给人以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不仅使广泛的人群能够轻松接触到世界文化遗产、各国艺术经典、各门类图书期刊,为人类创造终身教育的机会,而且能够迅速获得和使用最先进的研究成果。随着公益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成长对文化生产的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的总量越来越丰富,社会文化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如何给公民创造更多的文化享受条件,将是文化权益实现的最基本的内涵。2.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这一点体现的是文化权益的主体性。如果仅仅是“你播我看,你唱我听”,被动地消费文化成果,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但体现在完成的文化结果中,而且体现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社区信息苑、数字化图书馆、学习型企业组织、外来工文化之家等,才能让公民在各得其所的文化参与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和快乐,使他们既是文化成果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实践者和体验者。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文化市场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给人民群众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欣赏艺术以及受益于智力发展的权利。这种参与完全遵照公民本身意愿,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情,是一种自由的人性化选择。公民享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包括参加文艺演出、游戏娱乐、看书读报以及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活动。要保障和实现公民文化权益,就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文化生活中可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各级政府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广泛参与,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尤其是文化资源比较薄弱的农村,要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等情系农村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农民群众享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公民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事务的管理者。公民应享有参与文化事务管理的权益,这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体现。政府应该鼓励公民参与文化事务管理,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更多的平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来调动公民参与文化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重大文化事务决策前,实行公示制度、听证制度、表决制度,广泛地征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让人民参与监督决策的执行过程。通过开展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充分的文化参与权利。自娱自乐的文化广场的普遍形成、业余的民间文化社团的大量产生,表明现代社会文化参与的广泛群众基础。要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供老少皆宜、各得其所的参与文化活动的条件和氛围。3.公民开展文化创造的权益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对公民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加任何限制,国家有关部门对通过一定申报程序的文化创新活动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资助经费,并且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研究者,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公民创作诗歌、小说、散文、戏曲、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和音乐、舞蹈、杂技、曲艺、雕塑、绘画、书法、电影、电视等各种艺术作品,为全体公民提供美的享受和优良的精神食粮。文化创造权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创新和突变,并达到新的境界;其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公民自身激发出的新的精神和能力,以及物化出的新的文化产品创意。创造出这些文化产品或方式,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整个创造活动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文化人”。文化创造权能让公民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充分体现公民文化主体意识,这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积淀和成就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文化创造和发展最深刻的动力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创造和发展最深刻的源泉也隐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激发公民主体意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文化创造的空间和条件,是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基本要求。最能体现公民文化主体意识的是文化创造的开展,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使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才能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和潜能,才能形成大规模的文化生产,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如果没有自由的文化创造的空间和机制,公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就只能说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大多数人不得不从事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普及和民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民拥有了文化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自由时间,必然会自觉地焕发出文化创造的巨大热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中,已明确地把文化的繁荣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多样性被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文化的多样性必然是以公民广泛参与文化创造作为基础的。一个地区的公民文化创造越有活力,文化成果越多样化,也就标志着这里的文明越昌盛,积累的创意资源和经济价值就越丰富。4.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益这一权益不仅包括当地公民对自己的文化创造成果的申请保护的权利,而且包括前人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保护的权利;这种遗产不仅包括物质性文化遗产如安阳殷墟、龙门石窟,而且包括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倡导对前人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对今人文化创造热情的保护。如果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创造的成果,就必然会打击人们进行文化创意和创新的积极性。尊重文化遗产和鼓励文化创新,犹如一块金币的两面,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益与文化创造权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必须有效地保护文化创造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知识经济时代将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资源配置的条件,是知识经济实现资产投入无形化的基础。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是反映和衡量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此外,狭义地看,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享有优秀的文化成果,政府必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侵权盗版等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明受重奖、著名作家书稿高价拍卖等消息不时见诸报端,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5.公民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益受教育是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保证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公民受教育的义务,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各国政府不惜资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皆因为教育既是立国之本,也是公民生存发展之本。《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规定: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②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③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规定: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应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各种族、人种或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和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各种形式的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应以一切适当方式,普遍设立,并对一切人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法,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特别要逐渐做到免费等。由此我们可以把握受教育权的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初等教育一律免费,包括技术和职业教育在内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也要逐渐做到免费;三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权。公民受教育的权益,既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在职进修、培训的继续教育。公民有目的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以适应现代科技更新换代、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利用闲暇时间把娱乐活动与接受教育、培训技能和锻炼结合起来的做法,不仅自身受益匪浅,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发展。一个人自发学习的愿望越强,意志就越坚,成效越显著,对改善公民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帮助越大。这种权力有着更多自由空间,既可以从国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中获得,也可以从社会其他渠道中获得,或在家庭内根据个性化的要求安排学习和训练。6.公民依法享有自主选择和自主交流文化的权益公民依法享有自主选择和自主交流文化的权利。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汉族与少数民族、东部与西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地域、民族、习俗、经济、宗教、语言等的差异,文化呈现多样性,各民族人民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一律平等,都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和权利,有选择使用其他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可以把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宗教、习俗等在国内外自主交流、演出、展览、出版等,也可以依法自主选择引进、销售国外文化艺术产品,吸纳、推广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化、多趋向发展的文化,公民有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自主选择高雅文化或大众娱乐文化消费的权利,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素质等自主从事科技、教育、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旅游等文化创建、交流、合作等活动的权利。公民依法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公民信仰自由包括国家依法保护信教的自由和不信教的自由两个方面。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去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公民信仰自由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不信仰任何宗教。凡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与宗教活动,否则要劝其退党。在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共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尊重民族宗教的风俗习惯。公民在行使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不得利用宗教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鼓励、引导信教公民爱国爱教,长期与党和政府合作,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宗教活动。7.公民依法享有生产文化产品的自由和文化资财受保护的权益公民有依法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权利,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户或私营企业主从事文化产业的创业活动。公民只要到生产经营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合法正当进入市场,并在生产经营中遵循市场行为规范,就享有按照营业执照核准事项开展业务活动的权利。当然,从事文化产业创业的公民在享有权益的同时,需承担文明待客、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服从监管、履行合同、偿还债务等义务。不得制造、销售迷信、反动、淫秽的书画、报刊、照片、音像制品和其他非法出版物,不得组织淫秽色情演出,不得开设赌博、色情等场所和法律、政策不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