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教案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教案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教案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教案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

著名作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

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

中国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是周朝图书馆馆长,他的名字叫老子,

他辞职后,留下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这本书成为中国哲学、

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

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又名老聃[dGn],相

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

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

“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

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

子就被尊为神仙。

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1.聪颖少年2.入周求学3.孔子问礼4.函谷著书5.出关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

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

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谓先

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二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众妙之门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

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太极阴阳太极八卦图)

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

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

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

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

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至旷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

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至旷小国寡民”的时代。

第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

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gU):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

圆孔用来插车轴。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

毂的中空处。

④蜒埴(s暗nzhi):和泥(制作陶器)。蜒,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ybu):门窗。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

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

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

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

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

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

显现出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参考1: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

觉察。一个车轮或器皿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

器皿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参考2:老子认为车轮、器皿、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

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轮、

器皿、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轮、器

皿、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①企:踮起脚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④自是者不彰:自己

为是的不能彰显。

⑤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

⑥长:长久。一说读z储ng,意思是得到敬重。

⑦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行,同"形

⑧处:为,做。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

明,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不被人们敬重。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叫作

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

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

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①强(q亩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

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

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

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虽死而"道'’仍

存,这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老子认为了解别人

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

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

在于不自知。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

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

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

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

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

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3.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

4.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5.为之于未有: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开

始治理(国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累(I即土:一筐土。累,同赞,土筐。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的;九层的高台,(是)

从一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10.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11.几(川:接近。

1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3.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4.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

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

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

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

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

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

示?

(1)防患于未然。

(2)慎重如始。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

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制定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时运筹帷

幄,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做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

明事物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

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

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

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像格言。

(2)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11章以

“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其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

理;第64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

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老子名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

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余罩然而善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昏昏:愚钝

暗昧的样子。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闷闷:纯朴

诚实的样子。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

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