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传神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翻译_第1页
准确传神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翻译_第2页
准确传神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翻译_第3页
准确传神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翻译_第4页
准确传神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翻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准确传神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翻译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暑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岸,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那么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心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绚烂夺目,不成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上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成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那么亦穷矣。

(朱熹:《百丈山记》)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是对百丈山景物的记述,是南宋大学者朱熹。百丈山在福建建阳县东,朱熹在福建讲学时游历此山,除作有本文外,另有诗作《百丈山咏》。

游记的写法,不外两种,一是以空间布局为依次,一是以游者行踪为线索。本文是第一种写法,是在游过山景之后,按旅游路线描述相关景物,而将行程日期,打乱后交织于行文之中。如描述石台时,既写了“日薄西山”之景,也写了“旦起下视”之景,但不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写晨昏之变化,而是从“台当山西南缺”的视角来写旦暮之所见,与“于林薄间东南望”作对照。“东南望”突出的是瀑布,“西南缺”突出的是群山。这种写法,并不是隐没游踪,不谈观感,只作客观交代,而是从游后回想的体验行文,便于将特定方位可见之景作更明显的介绍。

此文的妙处,首先在于能抓住主要景点,集中举行述写。由于百丈山不是名山,景点不多,用归纳集中的写法最为合适。文中有三个“得”字,从游者所留印象启程,集中写了三处不同方位的景物,很自然地将前一大片面记述文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得”字谓“得小涧”,这一层主要写小涧,同时叙写了石磴。其次个“得”字谓“得山门”,这一层既写了“山门”,又突出了“西阁”之胜。第三个“得”字为“得石山”,这一层主要写石台,一并记述了瀑布。三处六景,构成文章的主体。文章自然不止写了这几处景点,它如石梁、水池、庵院、神祠,也都有可观之处。但这六个景点,是百丈山最可参观之处,也是印象最深之处,因此交代得特别明显。这六个景点,又集中在三个方位,故以三个“得”字依次表达,既井然有序,又鲜明突出。

此文的妙处,还在于能抓住景物特点,作生动传神的描绘,使未至者有如目睹,感受诚恳。如石蹬的妙处在于险,文云:“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将其险状,干脆地作了交代。小涧的妙处在于清,文云:“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加上周边的“苍藤古木”,其清幽清凉,令人低回流连。山门的妙处在于风,文云:“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西阁的妙处在于水声,故文云:“阁据其(指小河)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又云:“独夜卧其上,那么枕席之下,终夕潺潺。”石台的妙处在于望远,故文章刻画其险要“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之后,着力刻画了“东南望”所见的瀑布,以及“西南缺”所见的晨昏山景。瀑布的妙处在于气势,故文章在“投空下数十尺”之后,着力刻画水雾飞溅的奇绝:“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绚烂夺目,不成正视。”六处景点,各有其特色,下笔如绘,一一显示于读者眼前。没有精到的查看与传神的笔墨,难得如此鲜明生动。

此文的妙处,尤在于擅长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表示景物之美。如对重点景观“石台”的述写,先刻画其地势之险要,后分别写不同方向的远望之景。对西南方向所见的山景,刻画最为精细。先是写晴日所见:“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上下,亦皆历历在眼。”这一层,已分述了近景与远景。接下来,写日暮所见,全力渲染光色的绚烂:“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成殚数。”结果写清早所见,突出云中的山形,而且化静为动,着意铺写景物的动态:“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不仅云在动,山也在动,这确实是独到的感受。将百丈山的神秘,传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一枝生花妙笔,真胜似造化之工。

始终紧扣游人感受下笔,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