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合版民法教材小布丁系列(1-17)_第1页
众合版民法教材小布丁系列(1-17)_第2页
众合版民法教材小布丁系列(1-17)_第3页
众合版民法教材小布丁系列(1-17)_第4页
众合版民法教材小布丁系列(1-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的适用原则之一——新法优于旧法。该原则是解决同一位阶规范之间的适用关系,如新法颁布后,旧法没有被废止,则旧法继续有效,如两部法律涉及相同或相似内容,则应当适用新法。

例如,《民法通则》(1986)与《合同法》(1999)关于无效合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类型规定的不一致,则以后者为准。又如,《担保法》(1995)与《物权法》(2007)关于担保物权的规定不一致,也以后者为准。再如,《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关于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合同的效力规定不一致,以后者为准,但《民法通则》的规定并未被废止,其上述规定仍适用于合同以外的其它民事行为。

公平原则,是解释意思表示和法律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例如:甲乙邻居,甲急病住院亟需钱,乙拿出1万元送上门并说:“先用着,以后再说。”后甲病愈,乙追要1万元钱,甲称受赠之钱可以不还,但乙称当初是借钱给甲,现要追还。此处对乙的意思表示解释为借贷而非赠与,就更符合公平原则的要求。

民事法律事实的两种复杂的情形。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有两种复杂的现象,需要引起注意。其一,同一个法律事实引起多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比如,工伤致死,不仅同时导致劳动合同关系、婚姻关系的消灭,还导致劳动保险合同关系、继承关系的产生。其二,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相互结合引起同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例如,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需要以立遗嘱的行为和遗嘱人死亡这两个法律事实。这种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的总和,称为“事实构成”。

体现主权利与从权利之间从属关系的法律规范

相关法律规范。担保合同是从合同,相应地保证债权与担保物权相对于所担保的主债权都是从权利,所以《担保法》的以下条文就体现了这一从属关系。第5条第1款:“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第22条:“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第50条:“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而单独转让或者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第52条:“抵押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抵押权也消灭。”第74条:“质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质权也消灭。”第88条:“留置权因下列原因消灭:(一)债权消灭的;。。。。。。”

三大请求权的关系

三大请求权。上述诸请求权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个即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和占有保护请求权,三者之间有许多区别:(1)发生的基础权利不同:分别基于物权、债权与占有而生。(2)权利主体不同:分别是物权人、债权人、占有人。(3)与时效期间的适用关系不同:物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债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期间,占有保护请求权中的占有物返还请求权适用除斥期间(《物权法》第245条第2款)。(4)制度功能不同:债权请求权的功能在于补偿债权所受到的损害,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请求权在于回复到物权与占有被侵害前的状态。

抗辩权以请求权已经行使为前提。未受矛的攻击,自然无需挺盾。如没有对方请求权的行使或对方的请求权不成立,抗辩权就没有必要行使。如此说来,抗辩权的行使应有一定期限的限制,因为请求权是有时效限制的,作为其反面的抗辩权也应有期限限制,否则会使已经形成的法律关系处于不确定状态。该期限可以法定,否则应推定为在合理期限内行使,逾期视为抗辩权丧失。

举例。甲乙约定甲应于2月1号交货,乙收货后1个月内付款。后甲按期交货,但在2月15日即向乙提出当日付款的请求,此时乙无须行使先履行抗辩权,因为甲的请求权不成立;如在3月1号以后,甲还未按期交货但也未向乙提出付款请求,乙也无须向甲提出先履行抗辩权;如此时乙要求甲交货,是行使请求权而非抗辩权。

抗辩权有别于否认权。需要说明,抗辩权的作用在于“对抗”而非否认,所以抗辩权行使本身并不能导致他人的权利消灭。抗辩权的行使,以请求权存在且提出请求为前提,这样一来,在他人未提出请求权之前自然无抗辩权适用的余地。自然地,在权利已告消灭时也无需适用抗辩权。如甲欠乙债,到期已偿还,后乙忘记已经偿还之事,再一次向甲请求偿还,甲方自然可予以拒绝,否认其权利存在,这在性质上称为否认权,不属于抗辩权。

形成权,是权利人依自己单方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本质上,形成权一经行使不需对方相应作出某种行为即可产生相应的效力。

举例。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定代理人行使追认权,使被监护人的民事行为发生效力;使民事法律关系变更的:债务人行使选择权,使选择之债转为简单之债;使民事法律关系消灭的:合同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权,导致合同终止。

债权人的撤销权是否为形成权的争议。关于《合同法》第74~75条的合同保全中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有形成权说、请求权说、折中说、责任说、诉权说等多种学说。存在争议。通说认为:“对于(合同保全中的)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性质,理论界的通说是折中说,也即该撤销权既非请求权,也非形成权,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权利”。这一说法的理论背景是理论上对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定位。具体到《合同法》第74条,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效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或者债务人的单方行为得以撤销;二是请求法院执行债务人回归的财产以清偿债务。前一种效力是形成权的效力体现,后一种效力则是请求权的效力体现。这样,债权人撤销权并非单纯的形成权。

《合同法》规定的形成权汇总一览。1.

《合同法》第二章“合同的订立”有三个条文

,(1)要约的撤回(第17条);(2)要约的撤销(第18条);(3)承诺的撤回(第27条)。

以上三个形成权私下行使,无须通过诉讼。2.

《合同法》第三章“合同的效力”,有四个条文,(1)第47~48条:限制行为能力人、无权代理人订立的效力待定合同中,法定代理人、被代理人的追认权、否认权以及相对人的撤销权,但相对人的催告权不属于形成权,因为催告行为不直接导致法律关系的变动。(2)第51条:无权处分人订立的效力待定合同中,权利人的追认权。以上三个条文的形成权的行使私下进行即可,不须通过诉讼。(3)第54条:可变更/撤销合同中,一方或者双方的变更、撤销权。此项权利只能通过诉讼行使且有法定的除斥期间,不得私下行使。3.

《合同法》第六章“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有三个条文,(1)单方解除权(第95条),权利人需要约定或者合理期间行使,对方有异议的可以在约定或者3个月内提起确认之诉;(2)抵销权(第99条)。(3)免除权(第105条,对于免除属于单方行为与否,存在争议,通说肯定之)。以上三个形成权都可以私下行使,无须通过诉讼方式。4.分则的规定。“合同分则”编有很多关于各类合同变更、解除权等的具体规定,略之,此处只分析第十一章“赠与合同”中的两个撤销权:(1)任意撤销权(第186条);(2)法定撤销权(第192~193条)。以上两个撤销权都是私下行使(通知对方)即可,都有严格的法定除斥期间。

合同三义务之甄别

在合同法中,以义务基础不同,分为基本义务与附随义务。基本义务,根据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所产生的给付义务,包括主给付义务和从给付义务。附随义务,是合同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所应当承担的照顾义务、通知义务、协助义务等。

举例。张三购买李四的名犬一只,双方为此签订合同。卖方李四对张三负有三项义务:交付名犬本身,交付与名犬身份相关的血统证、饲养许可证等,告知该名犬基于以往特殊疾病史而导致的特殊饮食禁忌,分属于主给付义务、从给付义务与附随义务。

连带之债与按份之债的区分

连带责任只在两种情况下成立,一是法律的明确规定,如《侵权责任法》关于共同侵权情形下的连带责任的规定,二是当事人双方的明确约定。除此之外,不得认定为连带责任。

例1:北京甲厂和北京乙厂都需要柴油,两厂与锦州丙燃料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锦州燃料公司在1个月内供给0号或10号柴油1000吨,每吨价格为1600元。在柴油运到后,甲厂与乙厂再按4∶6分配。该合同之债是连带之债。例2:甲、乙与丙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丙供给甲、乙原油3000吨,每吨价格为2500元,原油运到甲、乙所在地车站后,甲和乙按4:6比例分配并按该比例付款。该合同之债是按份之债。想一想这两个例子的区别何在。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各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有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因一个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于消灭,此时数个债务人之间所负的债务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举例。生活中的现象很常见。例1,甲委托乙保管一台彩电,乙在保管期间借给丙使用,丙使用时故意摔毁。如此,乙对甲的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与丙对甲的侵权损害赔责任,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例2,甲有一台彩电,乙、丙二人合谋将其摔毁,则乙丙构成连带责任。

加害给付的构成

举例。某消费者从超市购回鲜鸡蛋一盒,当天打开一只蛋壳发现已经坏掉的,仅为瑕疵给付产生违约责任;若直接打到一锅煮好的汤里,结果坏掉了一锅汤,或者消费者已经喝下了坏蛋汤,结果患上急性肠胃炎,均构成加害给付。

死者利益的保护

司法解释的立场。最高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需要明确的是,在程序上,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的,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以及其他近亲属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或者其他近亲属为原告,而不是列死者为原告。在实体上,原告获得的精神损害赔偿金归其所有,而不是作为死者的遗产处理。可见,此处法律一方面强调保护特殊场合下的与死者相关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并不承认死者的民事主体资格地位。

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不是一回事。责任能力是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包括侵权责任能力、违约责任能力及其它责任能力。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联系密切,凡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者,均具有责任能力,故通常情况下民事行为能力与侵权行为能力相一致,如完全行为能力人有侵权行为能力,可以独立承担侵权责任;但有时又是不一致的,如依《民法通则》第133条,限制行为能力人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民事行为能力,但因其侵权行为造成的法律责任,由监护人承担,而非由本人承担。

关于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的常见的误解。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从事的民事行为的效力,很多初学者可能受到《合同法》第3条规定的影响,单向思维地认为都是效力待定的,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错误有三。其一,限制行为能力人从事的超出行为能力的行为,才有效力瑕疵的问题;其二,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合同法》第47条仅仅适用于合同行为的领域,不能适用于合同以外的行为如遗嘱、婚姻、抛弃等行为;其三,对于遗嘱、抛弃等单方行为而言,其效力体系本省只有无效、有效之分,但没有效力待定的类型。

无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

无行为能力,是指完全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以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法通则》第12~13条规定两种无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行为能力人都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自己不能独立为民事活动,否则因其欠缺行为能力而致该行为无效。

特别提示。依其字面意思,无行为能力人所从事的任何民事行为都是无效的,但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无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以下两种行为:一是纯获利益的行为,如接受压岁钱等赠与(《民通意见》第6条);二是日常生活必需的细小民事行为,如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花三元钱购买冰棍等处分零花钱的行为。

校方并不因教育者的身份关系而成为委托监护的受托人

教育机构与未成年学生的法律关系。《侵权责任法》第38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第39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可见,教育机构对于未成年学生负担的是教育、管理职责,严格区别于监护职责,有些场合下其之所以对未成年学生承担责任,是因为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

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的责任

不要混为一谈。值得注意者,这里的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的赔偿责任,严格区别于《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的监护侵权赔偿责任,也即因被监护人侵权而产生的监护人对受害人(第三人)的赔偿责任。比如,依《民法通则》第18条第1款,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依此规定,某童星的片酬收入很丰厚,其父从其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为其情人购房一幢,其父的行为即为恶意行使监护职责积极侵害被监护人权益的行为,其父(监护人)承担的是对童星(被监护人)的赔偿责任,区别于另一种责任——因为童星在校园里侵害另一个孩子而导致其父作为监护人对于受害人(第三人)的侵权赔偿责任。

民法上期间的计算

自然人失踪的事实是宣告失踪的基本条件。失踪事实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没有任何音讯,例如有人外出,一去不返,不下落何在;其二,这种无音讯状态持续时间满2年。

2年的期限是从失踪人最后离开住所或意外事故发生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的次日开始计算(《民法通则》第154条第2款)。例如,渔民张大于2009年6月1日出海打鱼而一去不返,下落不明。则截止到2011年6月1日即算失踪事实满2年(2009,06,02-2011,06,01),申请人最早可以在2011年6月2日申请法院宣告失踪。

财产代管人的主体地位

举例。张三为失踪人,失踪前欠下王五债款五千,后李四被指定为财产代管人。则王五可以直接起诉李四,李四败诉,李四可以直接从其管理的张三的财物中变卖一部分,得钱五千元用于偿债;如李四拒不执行生效判决,则执行局可以从其管理的张三的钱财中强制执行之。此例,实体上的债权债务人为王五张三;民事诉讼原被告主体为王五李四;责任财产(被执行的财产)仍然是张三的财产。

宣告死亡与失踪的关系。依照《民通意见》第25条与第29条,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关系要点如下:(1)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经程序。同时符合申请二者条件的,一方面,利害关系人可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另一方面,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法院应当宣告失踪,而不得主动依职权宣告死亡。(2)同一顺序且同处第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申请宣告失踪的,则应当受理宣告死亡的申请。比如,丧偶的张三失踪5年多了,其父、子分别申请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则法院应该受理宣告死亡申请。(3)不同顺序的人有不同申请的,受理死亡申请需要严格遵循法定的先后顺序。比如,李四失踪5年多了,其妻、子分别申请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则法院应该受理宣告其妻的宣告失踪申请,原因在于宣告死亡申请遵循先后顺序。

《民通意见》第36条第2款规定,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其中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举例。前一种情形,设张三在家乡杀人后畏罪潜逃多年,某年3月1日被宣告死亡,实际上其一直在某边陲小镇一直卖羊肉串,间或做一点以石头冒充翡翠的骗人生意。那么,从民法角度评价张三在小镇上的两类行为,必须承认其具有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至于其效力状态,买卖羊肉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买卖翡翠的行为(欺诈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行为。后一种情形,例如,某甲在某年6月1日被宣告死亡,尔后其财产依法定继承被分割,后证明其实际死亡于9月1日,且在8月31日立下遗嘱规定其遗产全部归其一朋友某乙。本例中,某甲的法定继承人应将分得的遗产返还给受遗赠人某乙。

请求返还原物。依《民法通则》第25条、《民通意见》第40条,撤销死亡宣告后,本人可请求返还财产,但原物已经由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退还。因继承而取得财产的自然人或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

注意:此处是要求“原物已经由第三人合法取得”,与第三人善意恶意与否、有无偿均没有关系,因为此处不涉及无权处分的问题。举例:王某被宣告死亡后,其三辆汽车分别被三个儿子法定继承分割。长子保留之,次子卖之给张三,三子赠之给女友。后王某又返还家乡,原死亡宣告被撤销。此时三辆车的处理是:长子继承的那辆车返还给王某;次子继承的那辆车,次子与张三均不负返还义务,但次子需将卖款返还给王某;三子与女友一般也均不负返还义务,只是三子需要给予王某适当的补偿。

什么叫个人合伙

举例。通俗的说,什么叫临时性、偶然性的草台班子式的个人合伙呢?来看一例。两个上海商人王平与张力去国外某地旅游时偶遇,共同发现当地的一种石头原料的旅游商品热卖,极具商业敏锐力的二人当即决定终止旅游,掏出各自身上所有的钱款共同采购这种商品,第二天回沪后二人协力销售,第三天即告售罄获利极丰,第四天二人“二一添作五”分掉盈利。一个月后国内购买者纷纷病倒,经查二人贩卖的该商品含有毒性辐射,后二人对此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本例,什么书面合伙协议、工商登记、字号、组织机构等统统来不及具备或者说二人也不准备具备,但并不影响个人合伙关系的形成与认定,所以最终按照合伙规则对外承担责任。这也正是个人合伙法律制度的价值所在。

合伙财产的性质

一个争议。合伙的共有财产在法律性质上究属共同共有财产还是按份共有财产,我国民法学界、商法学界尚无定论。罗马法规定合伙财产为按份共有,德国民法与台湾地区民法规定为共同共有。《民法通则》对此没有作出规定。从《民法通则》第32条及《合伙企业法》的第三章看,以及基于维护合伙组织和合伙财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承认其为共同共有是必要的。但不可否认,合伙财产也具有一定的按份共有的特征,比如,从合伙成立之日起,各个合伙人的份额都是确定的;收益通常也是按照份额进行分配的;份额也是可以转让的。

如何理解法人的独立人格

举例。甲乙丙三人各出资20万元设立丁有限公司。丁公司成立后,甲死亡或退出,并不影响丁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存在。但若丁公司为合伙企业,则不能脱离甲、乙、丙的人格而独立存在。同样,个人独资企业也不能脱离投资人的人格而独立存在。

如何理解法人的独立财产

举例。甲乙丙三人各有100万元的个人财产,各拿出20万元作为出资设立丁有限公司,则甲、乙、丙的各自出资归丁公司所有,三人作为出资人丧失出资的20万元财产所有权,以此为对价获得丁公司的股权。丁公司对三人共同出资的60万元出资财产享有所有权。相较之下,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并不具有独立财产,合伙人对合伙企业财产形成共有关系,而在个人独资企业中,投资人财产与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是不分的,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一直属于投资人所有。

法人独立责任的相关规范

相关规定。《民法通则》第48条:“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以国家授予它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人和外资企业法人以企业所有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就是我国立法对法人承担无限责任(独立责任)的肯定。《公司法》第3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就是我国立法对法人成员承担有限责任的肯定。

国家机关为何成为民事主体?国家机关主要从事公权力活动,代表国家从事权力、行政、司法、检察、军事等公务活动,此时它与相对人之间不属于民事关系。但是,机关因行使职权的需要不可避免的会参与一些民商事活动如购置办公用品、租用或者建筑办公房屋等,此时它就是一种民事主体,与相对人处于平等地位,相互间的关系就是民事关系。国家机关有独立的经费,该经费是由国家预算拨款而来,是其参加民事活动的物质基础。需要指出,机关不能进行与行使职权无关的民商事活动,否则视为超越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比如某市政府为组织会议需要可以到菜市场买些瓜果、香烟回来,但不能去菜市场贩卖瓜果、香烟。

不同的法人分类归属。以上诸不同法系分类的关系,举例说明:股份公司,在大陆法上属于私法人、社团法人、营利法人,在英美法上属于集体法人,在中国法上属于企业法人。公募基金会,在大陆法上属于私法人、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在英美法上属于集体法人,在中国法上属于非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注意不要将大陆法上的社团法人与中国法上的社会团体法人混为一谈。

法人分立、合并与法人格存续、法人清算的关系。法人发生分立、合并的,“可以但不必然”导致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消灭。举例来说,A公司分立为B、C两公司的,A公司消灭;但A公司分立为A、B两公司的,显然A公司并不消灭。再举例,A、B两公司合并为C公司的,A、B公司均消灭;但A、B两公司合并为A公司的,B公司消灭,A公司并不消灭。还要明确的是,由于公司分立、合并后仍然有存续的法人继续享有权利承担责任,所以即使法人因为分立、合并而导致消灭的,也仍然不需要进行清算。比如,上例中A公司分立为B、C两公司而导致的A公司消灭的,也不需要清算;A、B两公司合并为A公司而导致B公司消灭的,也不需要清算。

法人变更登记的对抗效力

举例。甲有限公司董事会7月1日作出决议,撤销乙的董事长职务,同时选举丙为新董事长,但到了8月1日才办理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手续。对此应认定,乙自7月1日不再是甲公司董事长,但若乙在7月1日到8月1日之间对外以法人代表身份代表甲公司与不知情的丁公司订立一份购销合同,则丁可以请求适用《合同法》第51条主张该合同有效。

企业法人的经营范围。需要指出,我国民法上不登记各类法人的目的,而是登记法人的经营范围。《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1993年《公司法》第11条第3款强调,“公司应当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同该第2款:“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应当指出,对法人经营范围的限制,并非对法人的权利能力的限制,法人超出核定的经营范围从事民事活动的,该行为并非当然无效。1999年《合同法解释(一)》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的除外。”依此,法人超出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原则上是有效的,不能因其超出经营范围而认定超出“民事权利能力”,从而认定其无效。可见,企业法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与民事权利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分支机构的诉讼主体资格。依《民事诉讼意见》第40~41条,法人的分支机构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分情形而定,对于“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赋予诉讼主体资格,对于“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不赋予诉讼主体资格,由“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当事人。”对银行、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不仅赋予诉讼主体资格,且强调只能以分支机构本身为诉讼当事人。

事实行为的效力分类?事实行为不存在诸如无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