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书法理论对“抒情〞观念的认识,书法篆刻论文中国的抒情观念来历已久,多数学者以为中国文学自(诗经〕、(楚辞〕以来即有一个以抒情诗为主而构成的抒情传统.无论是中国诗论诗言志的开山纲领,还是诗缘情文学观念的演进,都以抒情为其核心思想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入的影响,由是抒情传统阐述晚近以来逐步成为诠释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范式。①抒情诗之作为主导本是中国文学史的现象,但由此传统酝酿出来的抒情精神却无往不入,浸润深广,以致自古代雅乐以迄后来的书法、绘画等艺术皆有所具体表现出。因而,在这一文学传统中来讨论古代书法理论对抒情观念的认识必能丰富我们对这一抒情文化的理解。一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由汉字的书写而派生出来的艺术,但书法之成为艺术并非古已有之,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还未将书法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没有学者着文讨论其美学价值。正是在汉代,随着书体的演变和成熟以及当时书写工具、材料的改善,对汉字本身美感的体认逐步从实际的用处中分离出来,汉字由此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尤其是东汉末期,文人书家的兴起、对书法理论的研讨,更是促使了书法走向艺术化的自觉时代。在这里历史进程之中,对汉字形态美的发现觉察和对书法性质的考虑是考量此自觉意识的两个重要因素。对文字形态美的讨论在迄今可见的书论文献(草书势〕中即有具体表现出,崔瑗以为草书的笔画和字形较之篆隶更富于飞动变化的形态美,所谓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云云;关于书法性质的考虑,我们发如今早期学者的观念中作为一般书写、记录语言的文字与作为艺术的书法经常混杂在一起,并未有明晰的界定。例如西汉扬雄(法言问神〕中的一段阐述虽不是专论书法,却经常被古今书家津津乐道而奉为论书的经典。其言曰: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天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着古昔之□□,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②在扬雄看来,人们通过言来表示出内心的情感和沟通思想,书则记载古往今来的天下之事,由此能够沟通古今、联络四方。既然言和书都是人们心灵的表现,由此即可窥见人的内心世界,并据此来衡量品德的优劣,这就是着名的心画讲.虽只要只言片语,却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尤须注意的是,扬雄在提出心画的同时亦指出语言文字的情感作用,所谓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正契合了当时儒家诗论与乐论的观点。就诗论而言,诗言志的观念在汉代已不陌生,(诗大序〕中有一段关于诗之本质的阐述为文学研究者所熟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缺乏,故嗟叹之;嗟叹之缺乏,故永歌之;永歌之缺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大意是讲情与志皆由心生,情、志的外化即有了诗之形式。所谓情、志,在传统儒家诗学话语中,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孔颖达谓: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是两者又各有侧重,志侧重符合理性的意志,情则侧重发自本性的感情。近代学者方东美即以为,心既作为一切精神活动的综合,可从理与情两方面来观察心所发泄的生命功能①。若从中国诗论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以情为诗之本质和动力的基本原则更为大家接受,由是抒情诗逐步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②。正如后来文学与书法在众多艺理上的相互借用、相互参透一样,(诗大序〕中的这段阐述亦不断被书论家提及。唐代孙过庭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表述,元代盛熙明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于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的观点,等等,能够讲都源自(诗大序〕的诗学观念。由此,从抒情之情的生成意义而言,书之情与诗之情显然是同源的,既然诗书皆为表现心灵情性的艺术,那么,书法之涵情就自在情理之中了。自扬雄的书为心画之讲始,历代书家在书写的实用意义之外,都颇为关注书与心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认识在不断的考虑之中被强化成一种书写我心的观念。如宋代朱长文(续书断〕谓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即从颜真卿的书法中体会到心画的意义。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则从训诂的角度阐述了画字与写字的区别,以为两义兼备则为书法,而尤以写心为贵。其论曰:上世结绳而治,自伏羲画八卦,而文字兴焉。故前人作字,谓之画字。后人不曰画字,而曰写字。写有二义:(讲文〕写,置物也。(韵书〕写,输也.置者,置物之形;输者,输我之心。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矣。③可见,书法于置物之形的形学之上,更是一种输我之心的心学.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明确了这种观点: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④与文学中诗言志的观念相关,刘氏又进一步将其推演为书如其人之讲,以为书法亦能够写志,所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罢了。即书法直接源自人的内心,书法作品的高下与作者的学识、才能、志趣密切相关。实际上,这已拓宽了扬雄心画之所指,不仅看重心的情感意义〔动情〕,而且注重从心的伦理意义〔写志〕来品评书法了。亦因而,由心画衍生出的人品观念一直是传统书法品评中衡量书法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书学发展史上,尽管后世论者对书法遣情达意性质的讨论见解纷纭,但都能够从扬雄这里寻到源头。简而言之,书法抒情之所以可能即由于书学乃是一种心学.我们知道,扬雄在学问上继承了儒家传统,提倡明道、征圣、宗经的思想,其心声心画之讲正是儒家诗言志文学观念的具体表现出。因而,书法之抒情今天看似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但探本寻源,我们自不能忽视这样一种抒情文化的背景与影响。除此之外,心画讲对书论的意义还在于,在早期书论关注字形体势之际,心画观念对书法美学关注创作主体心灵情感的理论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启示。早期书论〔如崔瑗、蔡邕〕固然对书法流露出来的情感特征着墨不多,但毕竟已经萌生情的意识,而实用的汉字一旦被注入了主体的情,汉字就不仅仅仅是表示概念的一个抽象符号,而成为一种具备情性和精神以表现生命的艺术,这不能不讲是书家对文字的一种觉悟。二作为深藏于作者内心之中的思想情感,不仅旁人无从捉摸,连作者本人也往往不易清楚明晰把握,要让内心的情呈现为可供观照和感受的对象,必须赋以情物化的形态,使之转化为象,故中国古典文学讲究情以物兴、神与物游、睹物兴情、情景交融等观念,重视意象的作用。作为有情的书法,其表情达意看似一种常识,细究之下实则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要将心中的情〔意〕具体表现出于文字的象〔所谓立象以尽意〕,全凭心手之间的配合,以动人的作品来完成这种具体表现出。不同于诗歌意象能够在想象中完成,书法点画的变化、运笔的收放、书写的节拍都是瞬时变化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巧的熟练。诗书虽都以表情达意为目的,但其表情之意义又不尽一样。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讲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①正好讲明了文和书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就一般汉字的形义关系来讲,自然都是一字见意,可是文章之表意在句义层次,故须数字以成其意。可是书法之表意,不在字所代表的字义上,而在字形本身的形象。可见在艺术的层次上,书法的意义已经摆脱了字义、句义的限制,而直接以形式美为其意义。就抒情而言,同样是抒情,文学要透过文字去感觉,而书法则是对文字的直接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果真能脱离字义吗?书法作为一种书写文字的艺术,其抒情特质必然受制于与书写有关的一切因素。汉字的基本构成是点画、线条,字有字法,笔有笔法,墨有墨法,作品亦有章法,所以表示出何种情意最终要落实到对这些详细要素的把握上。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书法〕通过构造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表现作者对形象的情感,发抒自个的意境,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互相结合的规律。②故书写经过中笔法的轻重缓急、墨法的浓淡燥润、结体的欹正疏密、章法的承接照应都要服务于情感的表示出。我们看到,古代书论在讨论书法作为一种抒情媒介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关注中心。一种是从自个的创作经历体验出发,侧重于抒情之情境和心境的强调,可称之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观照;一种是以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为关注点,侧重于书法作品给人的审美体验,可称之为以作品为中心的观照。也就是讲,以作者而言,抒情的意义在于怎样将情赋予书写的经过并将其物化为作品的形式;以作品而言,抒情则意味着怎样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触动观者的情感共鸣。详细而言,我们结合古代书论分别论之如下。自创作而言,早期书论如东汉末年的蔡邕即指出书法创作与作者情性之间的关系,传其所作的(笔论〕指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也;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蔡邕所言的散源自庄子散木、散人的思想,意指作者性情的散淡、神情的舒缓,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书法艺术独立性的强调。散怀作为作书之际的准备,可谓是抒情的前奏,与其所论作书时的心理状态一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有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①这显然又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虚静状态相通,是对创作主体创作心境的强调。受其影响,此后传为王羲之所论凝神静思、意在笔前以及李世民收视反听,绝虑凝神的诸种讲法都是对这种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则提出着名的五合五乖理论,以得时、得器与得志三者的辨证关系更是将这种观念发挥到极致。孙氏以为作者主观情性只要和客观的条件相统一融合,才能创作出畅情达意的作品。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尔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②显然,五者之中,其一、二两项讲的是作者的精神、情感,其三、四两项讲的是作书时的外部条件,而偶尔欲书则意味着内外之结合---心情既佳,笔墨精良,环境宜人,自能触发心中作书的欲望,作出畅情达意的作品。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专列性情一条,征引孙过庭上述内容并提出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的看法③,足以讲明创作心境对书法抒情的重要意义。对创作者而言,书写是一种情的寄托与抒发,这是书法艺术的娱己功能;对欣赏者而言,则是通过作品的审美来体会华而不实的情怀和意蕴,这是书法的娱人功能。朱光潜先生讲: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④就书家而言,创造意象即意味着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就欣赏者而言,作品所负载的情感显然是需要钻进去体验的,以作品呈现出来的相貌来推想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以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是一种情的沟通与沟通。对书法作品之有情,早期的书论即有发现觉察,崔瑗在(草书势〕中讲: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⑤显然,在崔氏看来,草书丰富的形态美也具有某种感情色彩,书家借此可宣泄心中的某种情绪,而观者亦能于此感受或想象某种情绪。又如元人陈绎曾(翰林要诀〕言: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⑥更是将情感与字形严密相连在一起。不过,欣赏者未必真能从字之敛舒险丽中看出创作者的喜怒哀乐,而更多的是作品触动欣赏者的一种情感想象,朱光潜先生称之为移情现象,即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故朱先生讲:字可以以讲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能够引起移情作用的。⑦书法史上大凡能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都具有这种动人的品质,比方备受推崇的颜真卿(祭侄文稿〕,欣赏者大多以为其字里行间的哀思郁勃和悲愤交加以致于情不能禁,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黄庭坚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①或许代表了多数欣赏者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的动人一读便知,但字法的笔墨本是无情物,何来动人之讲?这就回到前面的问题,字形之情真能摆脱字义之情的暗示吗?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也许很难清楚地割分,故欣赏者从颜真卿字法中获得的动人或许只是文章动人的一种移情.在这一点上,笔者认同朱良志先生的观点:书法的表现是一种显现,是一种抽象的模糊的显现,不表现详细的情感内容,只具有某种情感趋向。这种情感趋向是通过书体线条组合构成的特有风度气韵来显现的,即由书之情性来显现情感.②因而,一件优秀的作品感动观者的就不仅仅仅是点画之间的形式美,而更在于作品所传达出的人格美和情感美。正如文学批评中有知人论世的方式方法,假如缺乏对一件书法作品的背景认识,仅仅从字形之中能就看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不能不讲是对书法抒情的一种过度阐释,难免有穿凿之嫌。正由于书法艺术在表情达意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不可能同文学语言那样清楚明晰,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像心电图那样来解读书法中点画、线条的情感意义,但它却因而而更有引发联想和想象的功能而获得一种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情是一个指向多端、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可指向情性、情志、情理等较为抽象的内容〔如(荀子正名〕篇对性、情、欲三者的讨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不免也。〕,亦可指向详细的情感、情绪、以致情欲等人之常情。〔如(礼记礼运〕篇中七情的讲法: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情的多义性,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若未加分析和界定,势必有指涉含混而论讲无效的风险。那么,当我们将书法看作一种抒情活动时,华而不实的情所指涉的范畴又究竟怎样理解?书论史上固然不同书家,在不同的阐述语境之中,对情的理解不尽一样,但我们大致能够从隐性的情性和显性的情感两方面来把握书法之有情.华而不实,情性的概念固然早在蔡邕的恣情任性讲中即有提及,但以唐代孙过庭的讲法最具系统性。孙氏以为书写即是一种抒情活动,并且以情性为核心构成一套书法审美理论。其(书谱〕曰: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③显然,情性与哀乐虽同为人类心理经历体验的表现形式,内涵却又不尽一样,故有论者指出:其内在的含义还在于:他已经摆脱了泛泛的情,而把情作为一个整体分为更细的类型:情性与哀乐.④对书法艺术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它具体表现出了书家对情认识的深化。情性一词源自中国哲学中性情的概念,亦是文学批评中常用的理论范畴。何谓性情?(白虎通性情〕篇云: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又曰:夫人性内函,而外着为情。其同焉者,性也;其不同焉者,情也。惟情有不同,斯感物而动。性亦不能不各有所偏。①看得出,哲学中的性为本源,情是性的延伸,性感物而生情.由哲学的性情到文艺的情性,凸显的正是对创作主体情感的强调。作为同是发自主体内心的情性,诗人以言吟咏情性和书家以书达其情性,方式方法途径虽异,其理却无二致。那么,详细到书法作品之中,情性又该怎样理解?孙过庭(书谱〕曰: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庭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谨;脱易者失于规矩;温顺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怀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②看得出来,这是书如其人观的一种逆向表述,所谓质直、刚狠、矜敛、脱易、温顺等均指向作者的个性与性格,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这些性格而创作的作品,很有可能呈现出诸如径庭不遒、倔强无润、拘谨、软缓、滞涩等不同的面目.对于情性的讨论,我们从孙过庭的分析中还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其在比拟真、草两种书体时讲: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③,形质能够通过详细的要从来具体表现出,情性则是要素所要表示出的意义。清代包世臣对此的解读为:书之形质如人之五官四体,书之情性如人之作止语默。④孙过庭所谓真之情性在使转、草之情性在点画,是讲真书的点画确定形式框架,而其妙韵在使转的起伏变化中。而草书反之,草书飞动流转,笔意相连,惟其点画处见沉稳,故点画成了决定草书韵致的关键。然笔墨之情性,根之于人之情性。情性之流露,必依靠于对艺术的精熟把握。钱锺书先生曾论作诗之性情曰:性情能够为诗,而非诗也。诗者,艺也。艺有规则禁忌,故曰持也。持其情志,能够为诗,而未必成诗也。⑤作诗如此,书法中情性的自然流露亦不是毫无规矩地宣泄感情,而必以精深的功力为前提。明人祝允明曰: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兼此二者,然后能齐古人,可谓是对情性与功力辩证关系的最好表示出。和情性相比,哀乐是一种弗学而能的显性情感,而形其哀乐也是一种最易为人理解的关于书法抒情的表述。在(书谱〕中,孙过庭关于哀乐的阐释能够从临写王羲之的作品中来体会: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⑥在孙氏看来,王羲之的每一件作品由于其文学内容、书写情绪的不同,便导致作品风格的差异不同以及情感抒发的不同表现。这是一种喜怒哀乐比拟明显,感情色彩比拟详细的抒情方式,它借助(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兰亭序〕等在内容上对情感的不断提示,进而在作品中呈现出怫郁、瑰奇、怡怿虚无、纵横争折、思逸神超、情拘志惨等详细的作品风格,虽同为王羲之一人,作品也会由于创作心境、作品内容等外在的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同的风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子女成长跟踪与教育辅导项目合同
- 艺术展览策展与艺术品运输保险服务合作协议
- 桥梁工程现场检测员岗位要求与聘用协议
- 跨区域房产使用权及资源共享合作开发协议
- 体育旅游地接服务协议
- 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录入劳务派遣及质量监控协议
- 文化创意产品区域经销商网络特许经营合同
- 煤矿入矿安全培训
- 培训毕业答辩
- 肠梗阻管道护理
- 新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课件
- 2024年快递员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
- 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与风险防范
- 兽医传染病学PDF
- 2023年广东省东莞日报社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二手车鉴定评估报告书(范本)
- 林威老师形形色色的人习作课 点评
- 03K132 风管支吊架图集
- 前庭功能疾患护理课件
- 西铁计202119号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西安局集团公司地方涉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2021-01-25
- 口腔科实习医生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