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1页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2页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3页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4页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根据(梅州市6月总复习质检(二)、广州市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二(二模)、深圳市6月第二次调研(二模)、汕头二模、茂名市第二次综合测试、惠州市高三模拟、广东省语文模拟试题二、潮州二模、梅州市5月总复习质量检查(一)、东莞市5月第一次统考)语文试卷汇编而成梅州市6月总复习质检(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其实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解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阳明先生强调的是,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不日新者必日退"的真正路径。(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不能"日进"的人一定会退步。B.君子学习不能日新,那么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就不用心,就必然会退步。C.和张伯行一样,程颐认为人们做不到"日新"的原因是失去了求学的初心、用心不够。D.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后,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了"日新"的路径。B.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C.文章第六段论述君子之学首先要"从心出发",然后"学用一体",最后才能"知行合一"。D.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前人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观点认为,如果能够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有可能做好学问,保持"日新"。B.文中提到,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C.明朝著名思想家家王阳明先生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D.《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D【解析】A项,"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理解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日新者日进也",意思是"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日新"和"日进"并不是条件关系。B项,因果颠倒。原文的意思是"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是因为"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C项,从原文第一段来看,程颐并没有分析做不到"日新"的原因。2.C【解析】从文章看,"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三者之间并没有先后的顺序。3.B【解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来第四段说的是"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广州市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二(二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有疑惑:雎鸩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子所下的赋、兴、比的界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样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竹叶青,新做媳妇像观音”,这里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美,并不在于阳山项上竹叶的发青,之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青”与“音”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像观音”,觉得太突兀,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竹叶青”,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到“阳山”,乃为它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这在古乐府中也有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用“关关雎鸠”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六经奥论》卷首)中说:“关关雎鸩,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的解释是极确切的。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山歌好唱起头难,起仔头来便不难!”(摘编自顾颉刚《起兴》)材料二: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由近及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歌咏的情事往往非当前所见所闻,这在初民许是不容易骤然领受的,于是乎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指指点点地说起,这便是“起兴”。又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如《吴歌》“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阳山”与“篮”皆习见之物,以兴主文的“新做媳妇”一名;这里不但首句与次句不相联贯,即首句上下截亦显系凑成,毫无理解,可是首句韵字“篮”与次句韵字“难”,音韵近似,便可满足初民的听觉,他们便觉得这两句是相连着的了。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诗经》中常有相同的起兴的句子。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另找习见习闻的事物编成句子——那究竟费力呀。反正只须跟着韵就行;唱惯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发生效用呢。这起兴句的韵脚之重要,决不下于全句的内容。四言意少,常以两句起兴韵可在次句;七言歌谣,起兴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韵。诗有赋比兴之分,其实比兴原都是赋,因与下文或涵蕴的本义的关系才有此种区别。赋是直说;比是直说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见于文中或否;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一一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当是眼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墨子论譬,说是“以其民知喻其所不知”,这正是比兴的作用,至于后来因艺术之美用比,则当另论。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摘编自朱自清《关于兴诗的意见—致顾颉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B.顾颉刚认为,兴诗开首一句与承接一句之间的联系,仅仅在于句尾的韵脚相协。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颉刚以辑集的歌谣为例,辨析《诗经》中“比”“兴”的问题,说理充分。B.顾颉刚引用郑樵的话,进一步佐证自己对兴的看法,其源可溯,有理有据。C.顾、朱二人都引述了民间歌谣,论证的方法相同,结论也相同,互为印证。D.朱自清关于赋比兴的阐述,既指出其相同之处,又论及其差异,分析全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歌好唱起头难”,顾颉刚引以论证起兴的必要,朱自清据此提出由近及远原则。B.朱自清在顾颉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赋比兴无实质区别的看法,推翻了前人的观点。C.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因每句仅四言,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两句来起兴。D.广东多个地区的童谣,常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的一句,这是比而不是兴。(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内容理解】(3分)A(在原文中,这不是朱熹的观点,而是顾颉刚的观点。)2.【论证分析】(3分)C(两人得出的结论不相同,也没有互相印证。)3.【分析推断】(3分)(B项,朱自清不是在顾颉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赋比兴无实质区别的看法”,原文也没有提及朱自清推翻了前人的观点;C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两句不是兴;D项,“月光光,照地堂”是套句,不是比而是兴。)深圳市6月第二次调研(二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致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阶面前能镇定自若、泸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碱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B.勇无所惧。C.真正的勇者既要做到视困难、勇往直前,又要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保持镇定。D.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了充分论证。B.文章把“勇者不惧”区分为“不惧”和“有惧”两种对立的情况,体现出辩证思维,C.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古代的格言,体现出中华民族“尚勇”的精神传统源远流长。D.文章末段将玉和“勇者”进行类比,分析了两者在自身品格与磨砺过程上的相似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能忍受小辱的好勇,没有敬畏之心的蜜勇,锐气有余静气不足,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勇者无惧”B.真正的勇者要心系道义,坚守道义,并把困境当作机遇,在困境中修炼自己“勇者不惧”的品格,C.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D.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顺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勇者不惧”的大勇。(一)论述文阅读1.C解析:A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都是赞颂‘勇’的”有误,根据原文“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知,是这些列举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了对“勇”的崇尚。B项“受到道义的感召”有误,根据原文“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可知,道义的感召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且“不论任何情形都能勇往直前、一无所惧”也有误,根据原文“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这个假设性前提可知,并非不论任何情形都可以勇往直前。D项“外在的艰难险境成就了勇士”有误,根据原文“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可知。2.B解析:B项是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涉及内容在文章第3段。原文“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可见文章辩证分析勇者的“不惧”,具体分析的是“无惧”与“有惧”两者并存、统一的情况。A项是对文章论证层次的分析。文章1-2为概念内涵,3-4为行为特点,5-6为培养方式,层次清晰。C项为对引用论证方法的分析,文章引用大量古代格言,从典籍类上看,有《礼记》《易》《论语》等;从格言内容上看,有“勇者不惧”、“有义之谓勇敢”“每临大事有静气”等,这体现“尚勇”的传统。D项涉及内容在文章第6段。这一部分为“勇者不惧”的“培养方式”,以玉的磨砺过程进行类比,正确。3.C解析:C项涉及原文内容在文章第5段,对夫子困陈蔡之间,子贡要铭记不幸。而孔子视之为“幸”。原文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危机是成就英勇人格的外在条件,因此视危机为幸运。而非选项中的“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A项涉及文章2、3、4三段。均为文章辩证分析的内容,结合文章可知其正确。B项涉及3、5两段,3段为理性阐释,5段为例证分析,可知正确。D项涉及文章结尾句。是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逆行者的行为品格进行阐释,关联文章第5段开头一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可知正确。汕头二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中医的第一个含义:上、中、下的“中”。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换言之,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医需要把握遵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为围于成规、定法的“下医”。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中医的第二个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不是治已满的,是治未病的,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以春秋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两不哥哥,因为他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中医的第三个含义: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可见,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当然,但凡事情都不能绝对化,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药,但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中医的第四个含义:讲究“中正平和”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生命因“和”而生,那么怎样维持其生命力呢?也是要靠“和”。中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这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面,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要“致中和”。中国哲学非常强调一个“中”,还强调一个“时”。中国哲学里面讲的“时”,“时”的含义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是指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来调整“中”的原则,这些都是中医的诊断治疗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在养生这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同时,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的加深和扩展,往往伴随着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的深化。所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摘自楼宇烈《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医是一门人文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学问,而不是常人说的疾病医学。B第一段末句“中医治人”中的“中医”,指的是与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C中医认为,治病能不用药就不用,药物只起辅助作用,会使人产生依赖性。D使生命处于中正平和的动态平衡状态,是中医诊治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明确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逐层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B文章立足现实,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高度阐释了中医的内涵,观点新颖,见解独到。C文章对中医的深层含义依次展开了论述,逻辑上逐层递进,论证严谨。D文章善于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富有哲理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强调中医的第一个含义是“上、中、下”的“中”并引用古语阐释,是因为人们常把“中”理解为“中西”的“中”。B中医不仅能治病救人,善为医者还能以医理论国事,如果学了医只能去看病,就会沦为囿于成规、定法的“下医”。C中医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反之,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否则将难以获得思维方式等的提升与发展。D纠正人们对中医的片面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传统中医学,保障人民健康,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1.【参考答案】D【解析】A项“不是常人说的疾病医学”错,据原文第1段段意及“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等语句,准确的理解是:中医不仅是一门疾病医学,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的传统学问。B项“中国的医学”错,第三段强调中医的第一个含义是“中医治人”,其中的“中医”,是与第二段所言的治国的“上医”及治病的“下医”相对而言的,不是与西医相对的“中医”。C项,“药物会使人产生依赖性”曲解文意,原文说“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强调的是治病不能依靠药物,语意中并没有“药物使人产生依赖性”之意。据下文可知,中医治病重在通过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来保障身体健康,而非用药。2.【参考答案】B【解析】B项中“观点新颖,见解独到”错,从文章中大量引用的经典言论可见,本文关于中医的见解,其实是传统中医的观点,只不过现代人误解了而已,文章可以说是为中医正名因此观点既不新颖,也不能称之为“见解独到”。3.【参考答案】C【解析】C项中“否则将难以获得思维方式等的提升与进步”说法武断,原文以“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来说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但不等于说没有了中医,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就不能获得提升与发展。茂名市第二次综合测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国人心里,总有一个温暖的位置留给粥。这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诞生的食物,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②粥是如何诞生的?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③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几种谷物分别为黍、稷、粟、稻。无论何种谷物,脱壳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而粥的做法属于第三种,同样也是火上加热,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软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这一过程中,水与米的比例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饭还是粥。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于是顺带把粥的发明也归功于他。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戽”“规”等。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锅,恰好是“粥”的繁体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两旁的“弓”,则描绘了煮米时袅袅上升的蒸汽。④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民间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进食大麦粥:“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⑤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里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⑥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凡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无论是唐代的《食医心鉴》、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钦膳正要》,乃至明代的《本草纲目》和《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粥谱》和《养生随笔》,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总结出粥的优点在于“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对于文人来说,喝粥也是他们淡泊明志、明月清风的养生良品。陆游是一个爱喝粥的文人,曾写下过著名的《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种饮食之妙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延续至今,无数家庭现在仍延续着早起喝粥的习惯。(节选自《粥,最能抚慰中国胃的食物》,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如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B.在古代,粥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C.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D.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B.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例如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同时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C.文章列举《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D.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而顺带把粥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对于这一说法作者并不认同。B.之所以说粥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是因为粥已经由它的诞生衍生出粥文化,并引申出相应的礼仪与习俗及养生功能。C.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到了北宋有了理论依据。D.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无中生有,第②段“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第③段“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从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阐述,并未明确提出观点。C.强加因果,第⑤段“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D.第④段“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题干“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是错的。原文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选项范围扩大。

(2)D.“历朝”错,原文只是列举了唐宋元明清,不能说是“历朝”。论据与观点的关系错误,证明的是“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

(3)D.“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的是粥的专著《粥谱》,其他的没有,见原文第⑥段“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

答案:

(1)B

(2)D

(3)D【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惠州市高三模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具有独特价值。在过去的神话研究中,总是存在着误区,认为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相比差一大截,认为中国神话是残篇断简,而希腊神话长篇大论。这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神话低人一等,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所以那些故事,很难说就是希腊神话的本来面目。而中国的神话研究,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那不是正宗的神话。研究者对于千年前的文献,如《汉武故事》《搜神记》《列仙传》中那些完整的描述,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担心那不是原始神话,事实上那是货真价实的神话。如果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作品。所以,今天如何看待神话的文本,是需要观念变革的,是需要公平和理性的态度的。神话不单纯是原始社会的特产,更是人类理想主义的作品,标识着现代人的精神路径,现代中国人至今还在为实现两千年前嫦娥奔月的神话而奋斗。中国神话与社会生活密切关联,与现代性契合度很高。比如,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中国的神话人物之所以成为神话的原因之一。伏羲发明舟船,黄帝发明车辆,女娲发明笙簧,他们都是圣人神人,所以中国古人把工匠称为“圣人之作”。中国神话不仅赞扬工匠,许多记录神话故事的作品,本身也是杰出工匠精神的体现。中国神话具有“抗争”精神,这是中国崛起的一种精神力量。但同时,中国神话也具有包容谦让、共赢共荣的精神。把中国神话的主体精神片面解读为“抗争”,容易引起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人民与中国文化的误解。中国文化是多元的,面对山岳,除了抗争,也有敬畏、崇拜。《史记》这样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的盟会,这次盟会就发生在山上。山岳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因此是朝拜之地。二十世纪前期,愚公移山故事的弘扬富有时代感,而二十世纪后期,愚公移山故事讲述改造自然,就有陷入单一化之嫌,没有理解中国山岳神话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今天我们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应该回到坚韧不拔的品格传承上来,回到传承不畏强暴,挺直民族脊梁的气概方面来。中国神话是中国优秀民主传统的呈现。尧舜禹禅让的神话故事,强调公正,选贤授能,而不是把公权力当作私产,呈现出浓厚的民主氛围。尧去世后,舜料理了丧事,并没有急着去接班掌权,而是退避三舍,让尧的孩子丹朱去执政。但是老百姓办事都去找舜,不找丹朱。这样丹朱也感觉自己不适合掌管联盟大权,便到南方开拓,成为南方很多族群的祖先。丹朱的逊让是值得赞美的,逊让也是一种开拓,没有逊让,丹朱就不会成为南方的开拓者。帝尧的让,帝舜的让,丹朱的让,成了一种高贵的中国精神,中国人面对权与利的时候,不是无原则地争夺,而是充满敬畏,让贤者担当。今天,我们在重述神话时,一方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在神话传述中开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此我们需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神话进行一次系统整理,体现出中国神话精神的统一性与多元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相适应,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的节奏相适应。中国神话有抗争,也有礼让;有拒斥,也有包容。中国神话以自己的博大拥抱世界,以自己的文明与文德应对四方。(摘编自田兆元《中国神话与中国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神话残缺不全,所以《汉武故事》虽有完整描述,很多研究者仍然认为那不是神话材料。B.神话在原始社会开始产生,中国神话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伏羲、黄帝等成为了神话中的经典人物。C.愚公移山在二十世纪前后期有不同的理解,后期的时代感主要体现在弘扬其中包含的坚韧不拔的品格。D.舜料理尧的后事却未直接掌权,丹朱虽掌权却自感不合而开拓南方,主要体现的是他们二人的谦让美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严谨缜密。B.文章以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差异为立论的基础,论证了中国神话的独特价值。C.通过分析中国神话的抗争、敬畏、民主的精神特征,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处。D.文章在论证中国神话的民主精神时,将尧、舜和丹朱的逊让做法进行了对比。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伏羲、黄帝、女娲是圣神合体,可见神话中记载的都是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人物。B.如果要打破对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地位认知的困局,需要我们革新观念,改变态度。C.中国神话的精神是丰富的多元的,“抗争”精神并非唯一主体,解读时应有所辨析。D.今天重述神话应传承与开创并举,其蕴含的精神要适应文化格局和现代传承节奏。(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B.【A项不当。“残缺不全”并非事实;对很多人不承认《汉武故事》是神话的原因归结不当。C项张冠李戴。坚韧不拔的品格是今天应有的理解,而非二十世纪后期。D项不当。其中有个人谦让美德,主要是民主传统。】2.(3分)D.3.(3分)A.广东省语文模拟试题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例如,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杀人等都是不入画的。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这与以执着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比如主张愤怒出诗人,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等揭示人类“原罪”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如果形象地加以譬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外头。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100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受到强烈冲击。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的必要。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但是,我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的文学创作、艺术表演颇受追捧。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自我否定,对西方文化一味顶礼膜拜。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同的欣赏语境。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100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很幼稚,很不成熟。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众和读者。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独特魅力。我们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想。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摘编自刘斯奋《大力弘扬审美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其个性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决定的。B.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庸之道,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是中华文化的制高点。C.中国绘画传统排斥社会与自然中的非正常现象,西方绘画则以此为创作的重点题材。D.追捧不乏糟粕的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文艺作品,正是我们丧失了自身文化自信的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即确定文化的内涵,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为谈论坚持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奠定了基础。B.文章第二段运用例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分别论述了中西方审美理想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C.文章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有力论证了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凸显了写作意图。D.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文章先阐述内涵,再论述应如何对待,然后指出它对创作的重要性,逻辑上逐层递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弘扬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B.孔子认为《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评论体现了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征。C.西方的“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不过一百多年,作品很不成熟,很难获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D.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1.【理解筛选】(3分)D(A选项,原文是“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选项漏掉了“历程”。B选项,原文“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以及”是表并列的关联词,表明“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与“和为贵’的中庸之道”为并列关系,加上第二段前两句表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可知“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不是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点。此外,文中明确所说“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的是中国文化,中华传统审美理想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文化所具备的特点中华传统审美理想也一定具备,所以“中华传统审美理想”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节”的说法并不明确,故B项错误。C选项,“以此为创作的重点题材”不当,原文是说西方绘画不回避表现这些内容)2.【论证分析】(3分)C(文章第四段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是为了表明中国的抽象艺术优于西方,并不是论证“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3.【内容分析】(3分)C(“很难获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不当,应为西方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抽象作品,观众看不懂,难以与艺术家产生共鸣)潮州二模(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好生活”是一种生活,要正确理解“美好生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生活”。一般来说,生活是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是人生存发展的整个过程,既指人当下的生活,也包括人整个一生的全部生活。因此,生活即人生,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生活美好,也指一辈子生活美好,即美好人生。这就是中国古典“五福”幸福观所表达的意思。人的生活受家庭、社会等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但其状况更直接取决于生活者自己的主观条件。影响生活状况的主观条件包括许多方面,而其集中体现就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人性禀赋、环境影响和个人作为等因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它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标志,也是一个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人生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格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生活得好坏来说至关重要。有好的人格才会有好的作为,有好的作为才有高品格的生活,而这种高品格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美好生活。人格由观念、知识、能力、品质等主要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表现为一个人具有一致性、稳定性的总体个性特征和完整精神面貌。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教育、个人修为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人格是判断一个人及其生活的内在根据,而判断的标准则是人格对人性实现的程度。人性包括人谋求存在、生存、生存得好、生存得更好的各种潜在规定性,是由这些潜在规定性构成的复杂而统一的整体,而谋求存在得更好则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即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人身上体现为各种不尽相同的潜质。由这些潜质构成的整体就是具体的人性。人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虽然是潜在的,但可以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成熟,人格的发挥则是人的生活,而人格本身是人性的现实化。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有三个层次:作为人整个现实生命过程的人生,作为个人综合规定性的人格,以及现实化为人格的人性。人生—人格—人性,这是人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这个结构中,人格是关键性因素。动物生存的模式是需要—行为—满足,而在人这里,在需要与行为之间增加了人格这个十分复杂的环节,并在满足之后还增加了一个享受的环节。因而人生存的模式就成为需要—人格—行为—满足—享受。人格的形成不仅表明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也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自为性)和本质规定性(社会性)。人格这个层次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它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人格是人性与人生之间的枢纽,经过这一枢纽,人性得以实现的人生才有可能变得丰富而深沉、优美而崇高,并具有一贯性。(摘编自江畅《人民美好生活的个人创造之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格是人的生活高度、生活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现实化的结果。B.以人格的形成表明人具有了人的根本规定性和本质规定性,因此人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人。C.人人性具有隐蔽性,隐含着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它必须现实化为人格,并通过人格见之于人生。D.人性是人生复杂结构的深层结构,人性与人生间的枢纽是人格,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从“美好生活”切入,由生活谈及人生,明确表达了美好生活即美好人生的观点。B.文章对人格、人性进行重点论述,既有含义、特征的阐释,又表达了两者间任意转换的关系。C.文章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人与动物生存模式的对比,突出了人的独特生存模式。D.文章阐释了人生、人格、人性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三者由表及里,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谋求存在得更好是人性的根本规定性,如果时代、地域、个体不同,那么人的本性会有不同的潜质。B.人能走多远,人生的境界能达到多高,人性禀赋、环境影响、个人修为是可以诠释这些问题的。C.好人格,好作为,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D.人格,是文明进化的积极结果,有利于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幸福。东莞市5月第一次统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国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B.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D.文章在论述吋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C.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D.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梅州市5月总复习质量检查(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