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含解析)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含解析)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含解析)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含解析)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教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修养解读1.联合《汉代四大经济区散布图》和《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梳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时空观点)认识中国古代农2.以有关史料为依照认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色及给我们的启迪。(历业经济的基本特史解说)点。3.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同,有益于民族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发展。(家国情怀)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区分依照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散布的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济区。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经济区①特色: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浓密。②地位:经济实力强,长久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经济区①特色:地势复杂,天气酷高湿润,丛林密布,不利于开发;人口稀罕,生产技术落伍。②地位:与山东、山西对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①特色:天气严寒,土地贫乏,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②地位:经济实力有限。3.散布特色全国的经济地区表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的特色。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时间:两晋之际。原由:汉族统治阶级内争和少量民族内迁。影响: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繁向南迁移,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快速恶化。2.第二次高潮时间:唐安史之乱此后。原由:安史之乱。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受到严重损坏,大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升。3.第三次高潮时间:两宋之际。原由:靖康之变_。影响: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使了南北文化交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由中原人口的南迁,不只为南方地区增补了大量劳动力,并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固。南方自然条件优胜,原来就包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时间阶段结果孙吴、东晋、南北经济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系统,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添;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南朝趋势均衡商业的进步中唐此后南方渐渐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升,渐渐超出北方超出北方宋都南迁后经济重心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场面完整确定,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南移达成的重心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跟着中华帝国领土的不停扩展,地区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趋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突显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色。[轻盈识记]古代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由①②之年),则数郡忘饥。[[

解读]思虑]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从①②等信息中得出社会平定和人民勤奋。(1)依据史料一,剖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由。【提示】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平定;劳感人民的勤劳奋动。史料二中国历代政治中心③的转移,从经线来看,整体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朝元末明初——《中国古代史》[解读]抓住③等重点词,认识其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思虑](2)史料二反应了什么历史信息?【提示】政权南移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由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胜。2.社会环境:北方动乱不安,南方相对平定。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4.人口要素:北方人口南迁,增添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5.经济要素:农作物件种沟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6.其余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勤劳奋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史料一国家根本,仰给①东南。——《宋史》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②数倍”的说法。——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解读]①意为依靠;②意为就、老是。[思虑](1)以上信息说了然什么?【提示】南方经济发展超出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担当者。史料二明清③时期我国农学家④(共72位)的地区散布状况:地江浙福山江安直河陕四广湖贵山域⑤苏江建东西徽隶南西川东北州西人数2318654332221111——《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材问题》[

解读]

③⑤表现了时空;④隐含文化

(

农业人材

)

。[

思虑

]

(2)从史料二中能够获得什么信息?说了然什么问题?【提示】信息: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部分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说明:江南成为经济文化的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经济格局:促使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担当者。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停发展。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4.人口散布:南方的人口快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停增添。5.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了一同,有益于民族的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发展。6.生态环境:在必定程度上损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连续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色及给我们的启迪1.特色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其突出。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最高水平。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渐渐南移的影响。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陆向东南沿海。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2.启迪政治稳固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能够促使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一定获得统治者的重视。[讲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三次人口南迁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争以后,政局杂乱之时。2.三次人口南迁高潮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促使作用,推进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3.三次人口南迁的原由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1.中国古代经济因为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别表现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的特色,这一特色在什么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 )A.从战国到东汉B.从东汉到隋唐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D.从唐朝到明清[中国古代经济表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色,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2.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对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来源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别B.统治政策的差别C.生产力水平的差别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别[在汉代,黄河流域因为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经济实力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江南地区因为生产技术落伍等要素,与黄河流域对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这实质上反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一样。]3.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追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由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社会相对稳固C.统治阶级的倡议D.自然环境优胜A[客观原由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外面条件,B、C、D三项都是主观原由,应选A项。]4.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应的实责问题是( )A.江南获得进一步开发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升C.水稻已广泛获得栽种D.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南宋时期苏州、湖州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这一现象,揭露了南方已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秦汉B.隋唐C.两宋D.明清[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达成南移。]6.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败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B[依据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答案为B项。]7.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资料一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太平广记》卷403、404资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燃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邻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隔离,千里冷清。——《旧唐书·郭子仪传》资料三下表是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开元6809319190554041406234381135131233030754477户数元和100889户数808——《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分别归纳资料一、二、三所反应的历史现象。依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剖析致使资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由。资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此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分析:第(1)问,依据资料一“因避乱,将妻入岭南”、资料二“人烟隔离,千里冷清”和资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归纳说明。第(2)问,依据“开元户数”即唐玄宗时期的户数;“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可从安史之乱的影响上思虑。第(3)问,对“当时”的影响从对南方经济发展上思虑;对“此后”的影响从我国人口散布和经济重心南移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