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生命世界入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比较、

分类、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和能力,在探究某些植物、动物的形态、

习性、生殖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微生物。

1.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

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

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

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

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

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

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

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质”观察到的大1时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

对植物进行分类,你会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察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拓展知识:

认识一些不开花的植物:

(1)绿藻(2)水绵

(3)肾蕨(4)苔葬

板书设计:

第一课小草和大树

(1)“我”观察至U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4)分类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改进意见: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能明确区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书上的植物学

生能明确认识,通过启发学生能够把书上的植物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2.植物博览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植物博览会”的参观与筹办,调动学生探究家乡植物资源问题

的兴趣。同时激励学生关注最新植物栽培技术,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完善对植物世界的整体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月标

1.根据植物的某种特点对已有的植物资料进行分类0

2.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点设计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题。

3.能设计各种植物资料的展出形式,并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布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总结在展览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能为低年级的同学更好地办好植物博览会提出自己的建议,表现出协作

精神。

3.能发现植物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认识更多的植物种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最新植物栽培技术或植物新品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博览会的筹办过程增强对家乡植物资源的关注,进一步

完善对植物世界的整体认识。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各种各样的植物图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千姿百态,让我们一起来参观植物博览会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1.谈话: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收集和准备了一些有关植

物的资料,认识到植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一下吧!

2.观察教材P7《植物博览会》的立体观景图,了解展览的内容。

3.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说说它们适合安排到展台的哪部分,进一步培

养和锻炼学生给植物分类的能力。

4.汇报:

(1)从中你学到了一些什么?

(2)你认为它的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3)如果让你来做,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的补充?

5.整理和归纳

(1)观赏植物:郁金香、枸骨、马尾松、含羞草、猪笼草。

(2)经济作物:大豆。

(3)珍稀植物:银杏、拱桐。

(4)植物栽培技术:转基因番茄、蔬菜温室大棚。

(5)寄生植物:金灯藤。

板书设计:

第二课植物博览会

(1)观赏植物:郁金香、枸骨、马尾松、含羞草、猪笼草。

(2)经济作物:大豆。

(3)珍稀植物:银杏、拱桐。

(4)植物栽培技术:转基因番茄、蔬菜温室大棚。

(5)寄生植物:金灯藤。

改进意见:通过书上的图示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类,每类植物都包括哪种植物,

然后和书上后面的植物进行连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非常不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课

谈话: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植物博览会展览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开一个

植物博览会?下面,让我们就办一个植物博览会,展览一下我们搜集的植物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1.提问:如何筹办我们自己的植物博览会呢?

2.小组讨论。

(1)如何规划展览的内容。

(2)如何制定方案,如何分工,布置展区。

3.小组制定方案(怎样布展、怎样分工、怎样突出自己组的特色……)。

提示:

(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做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

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4.分工合作布置展会。

5.归纳整理:在筹办植物博览会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6.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植物博览会

1.如何筹办植物博览会

(1)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在室外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做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

出。

(5)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2.归纳整理:在筹办植物博览会的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改进意见:学生设计比较新颖,符合要求。如有机会让学生参观植物园效果会

更好。

3.鸟类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归纳出鸟类

的共同特征,通过对鸟喙与取食关系的趣味性研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鸟类喙

的形态与其生活方式是如何相互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

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月标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

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才巴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常见鸟的名称。

2.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生活有什么好处。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有关鸟类的图片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几乎每个人对小鸟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有

过翘首蓝天,心儿随着飞翔的小鸟展开无穷遐想的经历。关于鸟,我们每个人

都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那大家都知不知道鸟类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

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1.提问:鸟是我们所喜欢的一种动物,在平常的生活中你认识那些鸟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归纳和引导。

4.出示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

(1)认识它们吗?

(2)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提问:寻找那些只有鸟具备,其他动物不具备的特征?

5.出示教材P12动物的图片。

提问: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6.学生汇报。

7.归纳:

鸟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活动2:鸟喙与取食

1.提问:你见过鸟是怎样取食的吗?它们的嘴有什么特点?

2.讨论、交流。

3.在教材P13用直线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

北美红雀(尖头钳子)、福鹏(汤勺)、沙锥鸟(镶子)、秃鹫(起钉器)

4.按照书上P13的步骤进行小组活动——模拟鸟喙的取食。

5.学生实验并及时的记录。

6.汇报:

(1)从模拟实验中,你发现了一些什么?

(2)说说你的体会。

7.讨论:

(1)干旱时期,许多水塘和河流会干涸,一些开花结果的植物会死亡,这

对于具有哪种类型喙的鸟的生活产生影响?

(2)一种鸟的喙比较的短,能够磕开一些比较坚硬的种子的外壳,这种鸟

的喙具有怎样的特点?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鸟类的起源。

板书设计:

第三课鸟类动物的特征

1.特征:

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2.鸟喙与工具。

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鹑鹏(汤勺)、沙锥鸟(锻子)、秃鹫(起钉器)

改进意见:学生举出很多鸟,有的学生也举错,老师及时纠正,然后让学生说

出为什么是鸟,观察书上的鸟找共同的特征,然后找到真正的共性,鸟喙和取

食学生能够正确连线。

4.种类繁多的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几个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找某类动物共同特征以及根据一定的标

准进行分类的方法,观察、分析更多的动物,将认识范围进一步扩展,帮助学

生切实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最

主要特征。

2.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对所见到的动物进行辨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方式。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分别举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实例。

2.能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体会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鸟类、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最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能

力和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除了鸟类以外,还有哪些种类

的动物?每类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出一些常见的动物的图片。

提问:你能自己制定标准,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老师给予个别的指导和帮助。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

4.汇报:你们分类的标准和结果是怎样的呢?

提问:哪种分类更合理?理由是什么?还能继续分下去吗?科学家是怎样

给动物分类的?

5.介绍:科学家依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标准给动物进行了分类。

6.根据科学家的分类标准再次将P15图片中的动物进行分类。

♦活动2:猜一猜

1.介绍游戏的规则:

两人一组,其中的一人任意的选择一张动物的卡片,不让对方看到;并且

只能够用“YES”或“NO”来回答对方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方围绕动物的主要特

征,通过提问进行猜测,尽可能的利用较少的问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

猜出动物的名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和猜测。

3.小组内进行分工和准备。

4.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并请学生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比较。

5.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6.教师综合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

♦活动3:区分更多的动物

1.翻开教材P18,完成分类图的填写。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的在各种不同动物的种类的圈中补

充更多的动物。

2.说说这些分类圈中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3.将教材第19页各类动物的特征描述卡片的序号填在第18页的分类圈内

的相应位置。

4.简单的概括动物分类的一般标准。

5.阅读《科学在线》理解和认识新的知识和了解新的动态。

板书设计:

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

1.脊椎动物:

(1)鸟类

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卯繁殖后代。

举例:鸡、鸭、鹅、老鹰、大雁、蜂鸟

(2)两栖类

特征: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蛆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举例:蟾蛉、螺螺、娃娃鱼。

(3)鱼类

特征:终身生活在水里,用鳏呼吸,用鳍游泳。

举例:鲤鱼、黄花鱼。

(4)爬行类

特征: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近地爬。

举例:壁虎、蛇、鳄鱼、龟、蜥蜴、甲鱼。

(5)哺乳类

特征:体表有猫,在“妈妈”腹中长成“小胎儿”,幼时吃母乳。

举例:羊、兔、猪、鲸、海豹、海豚。

2.无脊椎动物

(1)昆虫:蝗虫、蝴蝶、靖蜓

(2)节肢动物:虾、蟹、蜘蛛

改进意见:学生学习接受非常容易,因为他们见过很多动物,不过对动物

的分类不很熟悉,应强调分类中的特征,然后进行认识。

5.细菌和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显而易见的动物、

植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的、像细菌、病毒这样的微生物,从而进一步感

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

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消毒、杀菌工作。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

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细菌的特点以及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

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花

草、树木等植物和各种虫、鱼、鸟、兽等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

简单的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如细菌和病毒。你知道

它们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寻找细菌的特点

1.出示细菌的图片和相应的资料。

问题:关于细菌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3.观察细菌,制作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说说通过观察,你对细菌是怎样认识的呢?

4.教师介绍:细菌的相关的知识。

提问:与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呢?

5.小结:

细菌的特点:体积微小,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一般成对、成链、

成簇生长,繁殖迅速。

♦活动2: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调查统计。

(1)调查自己患过的疾病和主要原因。

(2)说说自己害过的疾病,并将它记录在书本中的P21的表格中。

2.自由的判断:自己害过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

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肝炎:肝炎病毒。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引起的。

3.教师介绍:细菌和病毒的一些危害。

4.搜集资料,找出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1)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2)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板书设计:

第五课细菌和病毒

1.细菌的特点。

(1)体积微小。

(2)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3)一般成对、成链、成簇生长,繁殖迅速。

2.细菌引发的疾病。

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肝炎:肝炎病毒。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引起的。

3.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1)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2)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述了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

那怎样做才能让我们更健康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3:让我们更健康

1.出示书中P23图片。

判断这些图中的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观察图片并做出判断。

3.汇报:你们认为怎样做才能够使我们更加的健康呢?

4.交流:与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

式。

★拓展活动1:做酸奶

1.教师介绍:做酸奶要用的材料和技术。

2.学习课文中提到的做酸奶的方法和技术。

3.选取材料,自己动手做酸奶。

(1)按照书上P24的步骤制作酸奶。

(2)讨论。

①鲜牛奶是怎样变成味道甜美的酸奶的?

②制作酸牛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③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更适于酸奶的生成?怎样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4.布置任务:在两天后检查各自做的酸奶。

★拓展活动2:细菌的繁殖

1.教师介绍:细菌的繁殖方面的一些知识。

2.理解:细菌的繁殖的特殊性。

3.模拟实验:细菌繁殖的演示实验。

(1)用豆子代表细菌,计算细菌繁殖的数量。

(2)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

4.自己动手完成细菌的动手模拟实验。

5.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课细菌和病毒

1.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1)经常洗澡,勤换衣服。

(2)睡前不吃糖果,按时刷牙。

(3)不吃不洁净、腐败变质的食物。

(4)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

(5)定期注射疫苗。

(6)勤锻炼,保持健康心态。

2.制作酸奶成功的关键因素。

包括器具的消毒、牛奶的高温灭菌、加入酸奶的新鲜程度、适宜的环境因

素。

改进意见:本课比前几节内容都不好学,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接受起来

很不容易,因此需要老师多举例说明,以生活中的病例进行讲授。

6.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

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观察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活动2是一个相对完

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

论、表达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们再次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三、科学知识百标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感悟真菌特别是食用真菌的

种类多样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真菌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漫步在雨后茂密的森林中,我们在树干的底部或朽木上会发现一些

形似小伞的蘑菇;在阴湿的环境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食物上长有“长毛”,这

些都是真菌。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些真菌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可以食用的真菌

1.出示一些关于真菌的图片。

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呢?

2.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认识理解。

3.教师介绍所出示的真菌的相关知识。

4.调查:

我们在生活中食用过那些真菌?它们又分别具有那些营养呢?

5.学生讨论,并记录在书本P28中间的《记录卡》上。

6.汇报:你们认为真菌有那些不同的特点呢?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的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呢?

♦活动2:食物发霉

1.谈话:除了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

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观察发霉的馒头,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思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3.设计实验。

(1)假设:食物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容易发霉。

(2)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3)实验并记录。

(4)结论:

食物发霉的条件是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4.讨论:怎样才能防止食物的发霉?为什么?

★拓展活动:食品保鲜

1.以生活中的某一种食物的保鲜的方法,观察它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一系

列的变化?这些方法有那些优点和缺点?

2.学生汇报并介绍对细菌和生活的一种危害?

板书设计:

第六课生活中的真菌

1.常见的真菌

银耳、灵芝、香菇、金针菇等。

2.食物发霉的条件

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改进意见:学生学习不太容易,因为不常见,应用生活中的各种蘑菇进行

引题,然后在进行其他反面的分析。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能量为核心,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宇宙世界中

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能量,认识多种形式能量,探究能量的转化

和控制。

7.宝贵的生物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生物的利用”、“生物资源的保护”两个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指导学生通

过分析、综合、设计等活动形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宝贵的生物资源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调查,研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2.能设计一种可以形象生动地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示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表示方法。

三、科学知识百标

能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根据调查结果与小组其他同学共同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设计等活动形式,逐渐使学生意识到宝贵的生

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资源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关于生物利用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正是

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繁衍生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宝贵的

生物资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生物的利用

1.提出问题: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够将这些密切

关系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吗?

2.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3.个别小组进行汇报。

4.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5.提供参考的表格(P3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模仿或重新设计

表格。

提示:在设计表格时应该注意:

(1)这张表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6.小组设计记录的表格,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7.汇报与交流。

(1)展示并介绍自己的设计,全班评出最有创意的小组。

(2)交流:哪个小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其他生物的密切关系?为什么?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宝贵的植物汁液。

♦活动2:生物资源的保护

1.介绍:我国的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

类的影响,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珍稀物种正濒临灭绝。

2.布置任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许多的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尤其是

对有些珍稀动植物的破坏。让我们来做一个小的调查吧!

3.小组进行分工。

4.制定调查的计划。

5.设计生物资源保护的建议书。

6.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七课宝贵的生物资源

1.生物的利用:

(1)动物

(2)植物

(3)真菌

(4)细菌

(5)病毒

2.生物资源的保护:

改进意见:这节课是对这一单元的总结,通过学习复习知识,然后认识保

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都很强,能够学以至用,讨论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都很强,美中不足的是介绍的知识不够多,应增加时间多些介绍。

8.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什么是能量,哪里用到能量”设计了三个活动。课文引入部分

通过观察、体验和描述,帮助学生将活动中要用到的能量升华为机械能这一概

念,鼓励学生亲自体验机械能作为一种能量是怎样让玩具运动的。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

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或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述: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各种能量

1.认识机械能

①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

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学生讨论,交流。

⑤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板书设计:

第八课生活中的能量

(1)声能:声纳

(2)风能:风车

(3)光能:太阳能

(4)电能:电扇

(5)热能:烹调饭菜

(6)磁能:磁悬浮列车

(7)机械能:橡皮筋飞机

(8)化学能:食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导入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

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活动3: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这些食物所含能量

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拓展:计算自己每天所吃食物中含的能量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

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

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板书设计:

第八课生活中的能量

食物中的能量

食物种类能量

改进意见: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飞机模型引出机械能,然后利用图片学

习其他形式的能量,在通过表格认识9大能量以及应用实例,在反馈到生活中

来让学生找图片中都应用了什么能量,第2个研究食物中的能量,能量的单位,

人需要多少能量,如何补充。

9.植物与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

食物的最终来源是植物。本课通过探究植物体内能量来源,认识到植物体内的

化学能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由光能转化来的,然后分析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

的意义,懂得保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各种资料或事实大胆提出关于植物体内能量来源和能量在植物体

内储藏形式的假设。

2.能根据图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能发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了自然界的哪些物质以及制造了

哪些物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绿色植物可以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能举例说明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保护绿色措施,并能说明提出这些措施的依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内能量的来源。

难点是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成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绿色植物的图片、淀粉、酒精灯、火柴、燃烧匙,植物

的光合作用视频。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我们知道人类和其他动物靠食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而食物

的最终来源是植物。那么,植物体内的能量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植物与能量。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1.思考:植物体内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猜想。

3.提供猜想的依据:P42

4.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并以另一种形式储存在()中。

5.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6.引导:你们小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7.小组内讨论、设计探究的方法。

8.依据讨论的结果进行探究。

9.将本组的结论与同学交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活动2:光能与化学能

1.介绍:太阳光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光能,储存在淀粉中的能量形式是化学

能。

2.思考:光能是怎样通过绿色植物转化成为化学能的呢?

3.出示图片或者视频。

4.认识并理解。

板书设计:

第九课植物与能量

植物中的能量来自(),并以另一种形式储存在()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光能与化学能

1.分析:你能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吗?

2.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

化的过程,是不是有新的物质的生成呢?是什么?

3.学生讨论、交流。

4.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够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

绿叶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的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

学能,储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

5.讨论:假如自然界中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活动3:保护绿色植物

1.说说保护绿色植物的意义。

2.讨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3.小组讨论:

绿色植物是怎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绿色植物的建议。

板书设计:

第九课植物与能量

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够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

绿叶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的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

学能,储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改进意

见:应让学生大胆提出能量在植物体内储藏形式的假设。

10.动物与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学生

懂得动物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食物获得的,动物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形成了比

较复杂的食物联系,能量按照食物链的顺序逐级单项地进行传递或转化。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判断动物的哪些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2.能正确分析每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做好结网游戏。

三、科学知识百标

1.能举例说明动物的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分析出当外界因素影响到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生存时,会对食物网中其

他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一些动物的图片,食物链(网)的图片或视频,各种动物的

头饰。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看教材P45图片。

提问:图中的各种动物正在进行着活动,这些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消耗的能量,然后汇报。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出示动物的图片:青蛙、蝗虫、鹰、蛇。

2.判断:根据动物的食性,你能判断出图中的动物属于哪种类型吗?

3.交流:它们的食物分别是什么?动物从各自的食物中获得了什么?

4.找出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依次填写在教材P46方框中。

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

5.思考:动植物之间存在着有趣的食物的关系,你能够给这种关系取一个

名字吗?

6.介绍:什么是食物链?

动植物之间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

食物链。

7.讨论:能量是怎样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或转化的?

草(或小麦)能吸收阳光的能量自己制造食物,其他动物是直接或间接地

利用植物制造的营养物质。当太阳的光能通过小麦的光合作用进入之后,便按

照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的顺序,逐级单向传递或转化

(转化成化学能)。

板书设计:

第十课动物与能量

1.草、蝗虫、青蛙、蛇、鹰的食物关系。

草(或小麦)----蝗虫----青蛙----蛇----鹰

2.食物链。

动植物之间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可以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我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

食物链。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食物链。

讲述: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食物链,这节课我们来做结网游戏,体会

能量在各种生物之间的传递和转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结网游戏

1.介绍游戏的规则:

(1)每10个人组成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2)每个人将自己选择的头饰带上。

(3)用绳子将所扮演的各种生物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起来,

形成食物链。

2.学生根据要求自由的组合小组,进行游戏。

3.体会在游戏中的感受。

4.思考:

(1)每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2)在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3)当自然界里的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时,在整个的食物网中会有怎样

的变化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

7.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的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减少或

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的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

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板书设计:第十课动物与能量

结网游戏规则:

(1)每10个人组成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2)每个人将自己选择的头饰带上。

(3)用绳子将所扮演的各种生物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连接起来,

形成食物链。

改进意见:教师出示人和动物各种活动的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人和动

物在做什么。

11.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灯泡、摩托车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一个拓

展活动,用来说明能量装置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

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难点是制作风动小鼓。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月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三、科学知识月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

的能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

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

难点:制作风动小鼓。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电灯、电吹风、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电热水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们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

能量的转化。电灯泡、摩托车都是一些常见的转化装置。你知道能量通过这些

装置是怎样转化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能量的转化

1.出示电吹风,提问:打开开关,电吹风就会吹出热风,把湿头发吹干。

你能够分析电吹风机工作时,输出和输入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

2.学生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填写在书本P49。

3.引导学生汇报,提示电吹风的能量转化可不只有一种!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能量转化的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5.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装置,并填写在书本中的空白处。

电灯、电热水器、凤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6.讨论:我们在使用这些装置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7.观察:在教材P50的图中,你能够分析其中能量在各种物体中是怎样转

化的吗?

8.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教材P50的表格中。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1.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

电灯、电热水器、凤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2.P50图中能量转化过程:

流水能----电能----机械能----热能、光能、声能、风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能量转化过程。

讲述:这节课我们制作风动小装置,来体验能量的转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制作风动小装置

1.布置任务:让我们利用风能,设计并制作一个小装置,使它在风的吹动

下发出声音。

2.小组讨论:准备的材料和制作的过程、方法。

3.小组的分工。

4.介绍并参照P51提供的制作方法。

5.学生在自己做的前提下,可以结合书本的提示来完成制作。

6.学生制作。

7.分析风动小鼓在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

8.创新:你还能够设计出更好的吗?

9.小组并结合全班的进行评价。

★拓展:改造风车模型

(1)找更多的风动装置、电动装置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它们的工作过程

和能量转化过程。

(2)让学生找出改造风车的办法,使风能转化成电能,将大家的办法记录

下来。

(3)通过讨论交流,选出最佳的方案。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

风能----机械能----声能

改进意见:教师讲解什么是能量转化装置,出示电灯泡等能量转化图片,引导

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

12.电铃响丁当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磁力、运用电磁铁设计了三个活动。

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难点是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

方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帮助学生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

成磁能的装置。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

2.能分析出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

3.能分析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种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分

析结果(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通过讨论发现本组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与其他组不同的原因。

三、科学知识百标

通过实验发现电能产生磁。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的实例。

2.能大致说出电铃的基本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难点:设计研究电磁铁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电磁铁的材料,电铃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电铃,并使其发出声音),提问:电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2.学生猜想。

3.教师出示电铃的剖面图,学生观察。

4.教师介绍电磁铁。

讲述:电铃内部有个缠绕着漆包线的装置,这个装置就是电磁铁。

5.思考:电磁铁是怎样制成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电磁铁

1.介绍制作用的材料。

粗铁钉、漆包线、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小铁钉或曲别针。

2.介绍制作的方法。

(1)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2)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

或曲别针,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

提示:

(1)制作电磁铁线圈要始终朝一个方向缠绕,不能来回缠绕。

(2)线圈两端各预留出5厘米~10厘米的漆包线,作为连接电源的导线,

线圈两端用胶布固定,避免松散。

3.学生制作电磁铁。

4.测试:

(1)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或曲别针,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切断电源后,又有什么现象?

5.思考: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6.汇报交流:

实验中我们还有哪些发现?

7.小结:

电磁铁通电后,具有磁性;断电后,没有磁性。

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活动2: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猜测:你认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