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桂林山水_第1页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桂林山水_第2页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桂林山水_第3页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桂林山水_第4页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桂林山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林山水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多种方法等对景物进行描写(重点)4、认识排比句,学会使用分号;感受不同标点符号表达的不同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激趣导入桂林以桂花飘香、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对它的赞美。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美丽的《桂林山水》,从语言文字中领略那人间仙境。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学生齐读课题。当然要想领略语言文字中世界,掌握字词是基础。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自主检测卡1.给词语注音。波澜()无暇()攀登()屏障()嶙峋(自主检测卡1.给词语注音。波澜()无暇()攀登()屏障()嶙峋()翡翠()2.比一比,再组词。恋()障()瑕()峦()彰()假()3.根据意思,写出下列词语。(1)天下第一。()(2)在地面上高高直立。()(3)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4)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大海

翠绿的()

()的西湖

新生的()

()的泰山

无瑕的()

()的香山

连绵不断的()

合作探究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字词研究的头头是道了,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吧!1、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首先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会读书爱思考的孩子。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活动一、我活动一、我爱读书我会思考。活动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正确流利,声音宏亮。2.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3.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预设:生1::桂林山水为什么天下第一?生2:作者是怎么把桂林的山水写的这样美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再次重温课文,构建文章脉络,通过提问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活动二、合作探究,品读桂林的山水之美引入:师:这些同学的问题提的都很有研究价值,是个爱思考的好孩子。那么,有问题就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进度,这样我们就迈出了学习语文的第一步。下面我们就来围绕这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我们的研究学习。组内交流,请看活动提示:

活动二:合作探究,研读交流我最棒

活动二:合作探究,研读交流我最棒

研究主题:“美”在哪?选择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组内交流,集体汇报。温馨提示: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出来,如,齐读、默读、自由读2、组内交流,可围绕喜欢的句子、字词等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如: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从中我感受到了,我认为xx词或字用的好,……我有什么收获建议用符号和批注的方式记录下来。3、交流的时候选出主要发言人,组员可以轮流发言,其他人作补充。

引入:同学们交流的真热闹,肯定有不少话要说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吧。如果你觉得他汇报的精彩,或和你观点一致,请用掌声告诉他。如果你的意见和他有分歧,请在汇报后和他进行交流。会表达、会倾听,学习语文你又上了一个台阶。【品漓江的水美】1)小组汇报交流预设:生1我们小组想和大家交流的研究的漓江的水,我们是采用的xx的方式来读的。小组成员展示读书,生2漓江的水美在静,我是从xx句子中读出来的,最喜欢的词语是……,我感到了…………教师适时引导总结漓江水美的特点静清绿,板书2)其他小组,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3)教师引导,点拨要点A:对比手法,提问: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是对比的手法,可以(反衬)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B:感叹号,赞美的语调,语句训练

C:排比手法,分号的使用。

总结:课件出示漓江水真美呀,作者写出漓江水、、的特点运用了、的写作方法。朗读第二段,读出漓江水的特点,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赏桂林的山】11)小组汇报交流预设:生1我们小组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桂林的山,我们是采用的xx的方式来读的。小组成员展示读书,生2桂林的山美在,我是从xx句子中读出来的,最喜欢的词语是……,我感到了…………教师适时引导总结桂林的山美的特点奇秀险,板书2)其他小组,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3)教师引导,点拨要点B:四字词语C:排比手法,分号的使用。

总结:课件出示桂林的山真美呀,作者写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运用了、的写作方法。【品诗情画意】

1.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游客(),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哪儿?()

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延伸阅读游客感怀:呵!是梦境呵,是仙境?心是醉呵,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三、总结生化,拓展运用。1.教师点拨深化:正因为有了静清绿的漓江水,奇秀险的桂林山,成就了山水交融的天下奇观,这样的风景怎么能不天下第一呢?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再现于语言文字中的呢?换句话说:作者是怎样把桂林山水写的这么美呢?生1.抓住景物特点生2、运用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对比2.拓展阅读引入:看来同学这节课收获真不少,总结和运用又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那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篇写景的文章。那么看看你能否学以致用。

布置任务:请同学快速的浏览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抓住了黄山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奇异的黄山我观赏过冰雪皑皑的长白山,游览过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山。黄山的山真多啊,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群峰耸立,一座连着一座,千峰竞秀,共有大大小小72座的奇峰;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海拔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有的山峰如栩栩如生的莲花,有的山峰像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鲸,有的山峰似活灵活现的猴子……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奇异的黄山我观赏过冰雪皑皑的长白山,游览过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山。黄山的山真多啊,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群峰耸立,一座连着一座,千峰竞秀,共有大大小小72座的奇峰;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海拔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有的山峰如栩栩如生的莲花,有的山峰像一条硕大无比的巨鲸,有的山峰似活灵活现的猴子……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我欣赏过诡秘的阿里山云雾,目睹过神奇的泰山云海,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云雾。黄山的云雾真白啊,白得就像是一匹匹轻纱,又犹如刚刚下过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那么晶莹剔透;黄山的云海真奇啊,每当日出之前,山谷中就雾起云腾,铺天盖地而来,似海不是海,如烟不似烟,偶尔来一阵风,云雾翻滚,变化万千。这时,奇峰、怪石、古松在云海中时隐时现,这景致真是叫人叹为观止,当太阳升起,顿时,霞光万道,云雾就变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黄山的云雾真长啊,就像是一张大幕把整个天地都笼罩起来似的,白茫茫的一片,让你向东望不到头,向西也望不到尾,这气势颇为壮观。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啊!这样的雾围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弥漫着这样的雾,再加上道上奇松迎客,山间灵泉沐浴,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难怪人们无不惊叹:“天下名景集黄山”!看来抓住特点,运用修辞方法真的能把文章写的有声有色,美轮美奂。希望我们能做到学以致用,把他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四、结束课堂,1、好书推荐:《美丽的中国》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桂林山水,品味了奇异的黄山,其实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奇观异景到处都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真的很自豪。如果想细致的了解的话,去看看这本书——《美丽的中国》,你会更自豪,更骄傲!

2、有人说:上帝赐给我们一双眼睛,就是为了让我们去寻找美,发现美。今天我们在课堂上领略到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接下来我们就要到自然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把他写下来好吗?布置作业:课后小练笔:选取一处景物,抓住特点,运用修辞方法写下来,不少于300字。

课堂检测山水特点我知道,下面问题难不倒。1.漓江的水真__啊,__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__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