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语教研员的语文教研故事_第1页
一位中语教研员的语文教研故事_第2页
一位中语教研员的语文教研故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位中语教研员的语文教研故事

上课:在鲜活的体验中自我内省

可以说,离开了课堂,教研员的价值就失去了根基。诠释教育理论,最好莫过于自己先实践实践。近两年习惯于听课的我,还能游刃有余地将理论用于实践吗《

为了给自己的职称评审提供一个依据,2022年1月8日,我到二中上课。那天,两位局领导和市二中职称评审领导小组指定的评委全程听完我在高一〔5〕班上的第二模块?故都的秋》。

这是一个大班,学生有六十多人。在学校里是个中等程度的班级。在和学生互动认识一番后我转入正题,导入课文时,我讲: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学生反馈比拟淡漠,我想:可能是同学们看到教研员上课,又有领导在听课,放不开。对,应该有一个示范作用。于是我读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我的示范下,学生的热情明显提高了,纷纷举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课文导入后,朗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局部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叙述出作者的心境情怀。学生读完后师生一起整体感知课文,进行意境鉴赏:析秋色、析秋声、品秋味。总的来说,整节课的课堂氛围和谐轻松,学生的发明性思维发挥良好,不少发言颇有见地,是思维的闪光。

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开辟不同的途径,课文切入的角度可以多样,教学的重点也要因学生而异。语言的感受、情感的领悟要切合作品的实际,注意调动学生的发明性思维,使他们较好地走进作品营造的特定情境中去,教师在讲授时,为了充沛挖掘出课文的文化内涵,教学的一个层次都建立在对文章语言特点的体会和分析上,还要启发学生由读文而看人,体会郁达夫先生的思想性格和文学格调,使学习向更深的层次开展。

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一直在老师思想的框架内活动,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学生情感体验不到位,学生发言不够踊跃,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还不够,课堂上不应该只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应该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后我问一个学生:老师上课和你们的语文老师有什么不同?这位女学生想了一下说:老师,说实话,在这堂课上我们学会了许多,但你讲的一些内容,我们都没有接触过,理解比拟吃力。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沛考虑到学情和学生的接受水平。

评课:在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中进行

作为教研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评课。长期以来,教研员以一个理论丰盛者姿态对教师执教的课“指指点点〞,形成了“教研员是权威,教师认真落实〞的霸权式的评课文化。

有一天,在校长的诚邀下,到市区某小学加入一次教研活动。我所评的一节课是语文课,该校王老师执教的?夕照》(人教版)。

?夕照》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日落美景。为了上好这节课,王老师煞费苦心,她的意图是非常好的,搜集了不少资料,依据课标精神,考虑文章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沛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制定了“以读悟美、合作观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语文学习过程。但由于在某些环节上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用了过多的时间,显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程序有点乱,课堂上也没有书声琅琅的感觉。下课时,王老师也意识到效果不佳,心情十分沉闷。

听了她的课,我察觉她的根本功还是比拟扎实的,但是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到位,导致这节本应洋溢着激情和恬美的课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色彩。

评课会上,有学校领导、听课教师加入。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都叙述了同样一个主题:都是自家人,有什么缺点尽量提出来。王老师听着大家的评课,眼神掠过一丝自责。我马上意识到,评课不应是“批判〞,而是学术之间的探讨,探讨也需建立在尊重与信任根底上。

轮到我说了。因为我是教研员,大家把最后总结发言的时机给了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以我的意见为主。我想:如果我再延续刚刚的氛围,不知道给授课教师造成多大的压力。我应该站在授课教师和作者的地位谈自己的构想。

我首先在说笑中增添彼此间的亲近感。随后肯定了王老师一些好的作法。我说:“假如我上这节课,大家看看可不可以这样上《〞我结合王老师的教学过程和自己思考,讲述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最后,我说:“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可以展开讨论。〞

我有意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空间。王老师慢慢变得平静了,也参与了讨论。走出办公室,显得十分沉着。我忽然想到,以前下校推门听课,自己带领教研员的评判角色,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师大多显得十分不安。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没有居高临下,只有平等与尊重。评课,更是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中的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对话:彰显民主与自由

钟启泉教授在谈课程改革文化使命时,对现有的教研室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改变现有的教研员“亦官亦民〞、“非官非民〞的角色,与教师建立一种民主与自由的对话文化。在下学校过程中,我感受到民主与自由带来的高兴。

有一次,和政治教研员罗禹和生物教研员陈廷文到荔枝沟小学做一个关于案例教学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在校长办公室,学校校长吴豪与我们谈起了学校工作。

吴:感激市教育局对基层学校工作的支持。

陈:请你不要把我当成什么领导。首先,我是一名教师;其次,我是一名与学校教师一起参与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大家都是来工作的。

吴:其实,不论怎样,我们确实欢迎你们这样的业务骨干的到来。现在基层学校短少的是理念的引领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点,没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是不够的。

陈:我这次下校,就是带领一个效劳目的来的,想了解基层学校的情况,以便做点什么。在教研上你需要什么帮忙,你就直接提出来。

随后,我们来到学校教导处,与教务主任在就教研工作各抒己见。

主任:是不是发表了论文,教研就有了成果《

陈: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我们提倡“教师成长即成果〞的意识,只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开展,无论是有形的,还是隐形的。

主任:现在我们感到最难的就是申报课题,围绕一些不着边际的课题发展教研活动。

吴:是呀!许多教师对教研产生神秘感。觉得搞教研、科研就是搞一些大课题,写论文,编集子。搞研究是一套,教学又是一套。由于有了这种思想,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不够高。

陈:其实我们现在提倡的就是要让教师知道讲一节课,评一次课,围绕一个教学现象展开讨论,讲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写写心得体会,就是教研,让教师觉得,教研实实在在,就在我们身边。......

我庆幸,学校领导、老师把我当成学校的一员,特别是教师。在大家眼中,我是他们信任的搭档。我知道,这不是来自教研员“官〞的角色,而是业务上的一种信任。在办公室,在课下,闲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