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6中国哲学史(新1)(新1)中国哲学史PAGE1中国哲学史参考数据王开府92/9/5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第二章孔子哲学第三章墨子哲学第四章孟子哲学第五章老子哲学第六章庄子哲学第七章名家哲学第八章荀子哲学第九章法家与韩非哲学第十章战国至秦之发展第十一章汉代哲学第十二章魏晋玄学第十三章中国佛教哲学第十四章宋明理学第十五章清代哲学序论哲学与中国哲学史1哲学是什么?.1哲学之名义、起因、目的.2哲学有什么用2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哲学与知识「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销解。这种学问,可以说在各种学问之间,亦可说在各种学问之上,或各种学问之下。总之,……即名之为哲学。」(唐君毅《哲学概论》).2哲学与科学.3哲学与信仰、宗教3哲学的一般内容(参考吴康《哲学大纲》).1知识论(TheoryofKnowledgeorEpistemology)或方法论(Methodology)关于知识问题a.逻辑(Logic)知识之形式原理b.认识论(Epistemology)知识之质料原理,论知识之内容,狭义的知识论.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关于宇宙问题a.宇宙论(Cosmology)探讨宇宙之起源等问题宇宙、空间、时间、物质自然哲学(PhilosophyofNature)生命之起源及其性质进化哲学(PhilosophyofEvolution)b.本体论(Ontology)讨论宇宙构成之质料,即所谓实体(Reality)或存在(Being)的问题.3人生哲学(PhilosophyofHumanLife)关于人生问题a.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讨论心灵之本质及其活动程序灵魂问题、心灵与身体、意志自由b.价值哲学(AxiologyorPhilosophyofValue)讨论人类行为之事实所表现之价值知识价值知识价值论(TheoryofValueofKnowledge)道德价值道德哲学(MoralPhilosophy)审美价值美学或美之哲学(EstheticsorPhilosophyoftheBeautiful)宗教价值宗教哲学(PhilosophyofReligion)c.社会哲学(PhilosophyofSocietyorSocialPhilosophy)讨论人群生活组织及其行为政治哲学(PoliticalPhilosophy)、经济哲学(PhilosophyofEconomics)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法律哲学(PhilosophyofLaw)文化哲学(PhilosophyofCulture)、教育哲学(PhilosophyofEducation)等4中国哲学的特色5中国哲学的范畴天(道):天、道、元气、精气、五行、阴/阳、无极/太极、理/气、道/器、体/用、无/有、静/动、一/两、清/浊、神/形、心/物、常/变、性/命、健/顺……人(道):人、天/人、心/性、性/情、中/和、理/欲、公/私、义/利、善/恶、名/实、仁/义、知/行、顿/渐、经/权、理/势、能/所、王/霸、末发/已发……6哲学史的目的7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1殷周之际的转变周初的人文精神(徐)周人的忧患意识敬德、明德周书.多方:「惟圣罔念作(则)狂,惟狂克(能)念作圣。」周书.召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诗.大雅.文王:「天命靡常。」2古代思想的分期(侯).1西周:学在官府.2春秋:搢绅先生的儒学.3战国:孔墨显学、对儒学的批判、百家争鸣。3诗、书、易中的思想(劳).1诗经中的形上天(不重天的意愿性、主体性)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书经中的民本观念虞夏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周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周书.康诰:「天畏裴忱,民情大可见。」周书.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周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3易经中的宇宙秩序观念a.宇宙变化无穷尽b.天人相应c.物极必反d.以中为吉4周东迁以后政经、社会的变革论语.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孟子引诗.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大雅.云汉:「靡神不举,靡爱新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左庄卅二年:「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周内史叔兴……,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5天神到天道信仰的转变(唐:论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与儒家天道观之关系兼释中国哲学之起)天神或一般宗教信仰之特性:.1天神之人格性.2天神之外在性.3天人相对而有欲性.4福祸赏罚与人之善恶之不相离性天道(形上实在)信仰来自感恩意识。6五行与阴阳(张)7几位人文思想的先驱a.管仲b.晏婴c.郑子产d.叔孙豹左襄卅一年引子产云:「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襄廿四年引叔孙豹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昭元年引医和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大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昭廿五年引子产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五行与五味、五色、五声配当关系表:五行水火木金土五味咸苦酸辛甘五色黑赤青白黄五声羽征角商宫左昭廿年引晏婴云:「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8春秋时代的伦理观念(张)9孙子的辩证思想以现实利害为依据,从事冷静的理智判断和谋昼。把握整体,利用矛盾,避免感情用事或取决于鬼神,表现了中国的辩证思维及实用理性。(李)「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周宗教没落的原因*春秋战国思想勃兴的原因
第二章孔子哲学1孔子对西周思想的继承与创造(劳、张)孔子哲学乃对周人之人文精神之肯定,并突显周文中的道德与知识意涵。.1天:「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2命:义命分立,命中显义,知命守义。不计成败,唯求理分。「命」表必然;「义」表自由、价值、道德。「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命子路答荷莜丈人).3摄礼归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4摄礼归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5直:「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雍也)此涉及具体理分之不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6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诸枉直。」(颜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7形躯我、认知我、情意我都依于道德我,而受其规范。「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2孔子之美学「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3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l把原为贵族应有的道德,普及一股平民,他对道德的强调,造成中国哲学中伦理学特为发达。祭祀的礼转为道德的礼。.2礼由服从神,变为服从人,服从自己,自觉地作道德实践,奠定了自律道德的基础,为后来儒学的开展奠立方向。.3重视自然情感,肯定世俗生活的合理性,身心需求的正当性,避免了禁欲主义、出世观念、悲观主义,机械论,由此奠定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方向人道主义与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进而增强了中国民族与文化的生命力、稳定性及向前进步的动力。(2-3cf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立仁教以为内圣外王之基,使人不至停留于自然主义、天才主义、命定主义、体力主义之自然状态中,或实用主义、事务主义之事功中,此即对道之本统之建立。(牟《心体与性体》p.283-292).5他继承文化传统,创立了学问的体系(「一以贯之」),其学可谓中国哲学之发端。4孔予哲学未触及之问题(劳).1道德的基础或根源之问题,即心性问题。.2宇宙论与本体论等形上学的问题。.3道德与天道关系之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4政权之转移问题。*对孔子哲学之疑难:反对或阻碍现代化?封建及专制的维护者?民主法冶的阻碍者?传统礼仪的保守者?科学发展的阻碍者?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阻碍者?艺术发展的阻碍者?宗教的反对者?*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张)*孔子知识论的优缺点*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如何?他的生死观如何?
第三章墨子哲学基源问题:如何改善社会基本生活?「求兴天下之利。」1方法(韦)述而且作:「古之善者则诛(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知识论:(取实予名论)(侯).1重感官知觉的经验及实用,以为认知的判准。「天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或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明鬼下)「子墨子曰: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公孟)「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贵义).2知识之标准和方法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评论:三表间无推理相连,只是孤立之三标准,不似三段论法,故不能成严整之知识。(徐)且上古知识未必真;百姓见闻因地而异;人民之利因阶级而异,三表未必可靠。(侯).3逻辑思想(侯)a.「类」概念的发现及运用类推与归纳「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b.「故」(原因)概念的发现及运用「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非攻下)「何故为乐?」(公孟)「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非儒下).4打破迷信「虽使我有疾,鬼神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公孟)「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逐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贵义)2系统(劳、吴)兴天下之利:.1功利主义:兼爱:a.社会之利:节用、节葬、非乐(非儒) b.宗教之利:明鬼、天志、非命(非儒) c.内政之利:尚贤、尚同 d.天下之利:非攻.2权威主义:尚同、天志3学说.1非儒(劳、韦)a.儒以天为不明,鬼为不神,以命为有b.儒之礼文为虚伪c.儒不善求利,不治生产d.儒只是法古.2非乐(吴):a.废事废时b.不能救贫c.不能卫国.3兼爱:理智的、抽象的爱。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去恶。」(贵义)「若使天下兼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身若其身。……兼以易别。」(兼爱)「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法仪)「巫马子曰: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我亲。……故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耕柱)*「伦列之爱己,爱人也。……厚人不外己,爱无厚薄,……(无)有厚薄,而毋伦列之兴利,为己。」(大取).4明鬼:「执无鬼而学祭祀,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公孟).5非命:「今用执有命者之言,则上不听治,下不从事,……命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非命).6非攻:「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非攻).7尚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尚同)「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尚同下)「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而可。……莫若法天。」(法仪).8天志:「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天为贵,天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天志中)4评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同上.滕文公下)「夷子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曰:……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之二本故也。」(同上.滕文公上)「墨于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同上.天论)「尚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同上.非十二子)「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才士也夫。」(庄子.天下)*墨子为何不能走向科学之路?*墨子为何不走向宗教之路?*墨子哲学衰微的原因*墨子哲学对后代之影响(李)*儒墨之异趣
第四章孟子哲学1曾、思、孟一系「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2心与性善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价值根源内在于自觉心是一事,人在经验事实中能否发挥其价值意识又是一事。价值之自觉,要求如理(劳):「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离娄下)*摄礼归心(韦)*「乍见」「夜气」「平旦之气」,此时摆脱了生理欲望的裹胁,呈现「本心」。本心虽现于经验事实中,但不被经验事实所限。由心善证性善。(徐)*与告子之争论(徐).1性善告子「生之谓性」:凡S是P孟子天予之「四端」为性:有些S是P「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2义内长者=义?;长之者=义。「义外」则义为外来的强制,必否定自由意志,有二结果:a.为了保持自由,不谈仁义道家之末流b.牺牲自由,戕贼人以为所谓的「公义」法家、法西斯主义3恶之起因心不能尽其才,缘耳目之欲及环境之影响,溺于物或蔽于物。「旦旦而伐之。」4工夫理论「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持其志,无暴其气。」「知言」「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勿忘勿助长也。」「养心莫善于寡欲。」「求放心」「先立乎其大者。」「义利之辨」「反身而诚」「扩充四端」「践形」5心、性、天、神「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尽心下)「可欲」乃道德心之自我实现的要求。6美学思想「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告子上)「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五土)「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离娄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充实之谓美。」(尽心下)「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齐宣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T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7仁政与王霸之分(张)8民本、民主与政权之转移「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上)「民为贵」「天视自我民视」「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公孙丑曰:……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尽心上)9孟子与诸学派的辩论(张)10评论.1确认先天、具体的道德理性为道德根源,奠定自律道德的基础。.2心、性、天、神的一贯,建立即主观即客观、即内在即超越、即活动即存有的道德形上学。.3修养工夫之理论化。.4有民主精神,但缺乏呈现民意的有效工具(如选举.议会、宪法),因而未能产生民主制度。.5强调道德,不免忽略道德以外的价值。.6偏于先验主义,比较不利科学的发展。
第五章老子哲学1老子其人.1姓名问题.2孔子问礼之间题.3出关、著书问题.4年龄问题.5世系问题.6老莱子、太史儋问题2老子其书(除现行本外,另有1973年出土之帛书老子及1993年出土之郭店竹简老子)在《庄子.天下篇》,《韩非子.解老、喻老篇》之前。〈天下篇〉在墨子、宋牼、尹文、彭蒙、田骈、慎到之后,才介绍老聃。因此,《老子》思想不会早于宋尹等人。且其思想反圣、智,仁、义,宜在孔子之后。现行《老子》,记者非一地一人,或有韵或无韵,文体不一,用词、风俗亦不一。3思想探源.1地域文化的影响:陈人或楚人精神.2对偶性思潮:如:「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左昭廿年晏婴).3怀疑哲学之出现(侯):「天道」观念之解放「道法自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亲亲之反)怀疑现实社会、学术、历史进步。4方法与知识论.1首以形上层次论「道」。.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3借自然以明人事,非由自然现象归纳出「道」。(李).4凡「定言」都是假相(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正言若反。」「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道」由超越主客观对立,以直观得之。(侯)如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6绝对自然原理与绝对道德原理合一。5宇宙论.1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基本动力,经验世界恃之而成之规律。.2无(虚):道不可见闻即「无」。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3有:「有生于无。」「有,名万物之母。」「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4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5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6反:a.正反互转、返本复初(A←→-A)b.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人生论(返朴归真、求和谐、反智、无为韦).1自然:无知、无欲、无身、无为、不争。「孔德之客,惟道是从。」自然、无为即破认知我、形躯我(含情意我)、道德我之执,无身而有真吾。(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使气曰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夫惟无以生为者,犹贤于贵生。」「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益生曰祥。」「无为而无不为。」「为者败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之害:(冯)a.本身即一欲之对象。b.由知而有分别,由分别而有是非、好恶,导致对立、竞逐。c.使人知道更多欲之对象而不知足。d.助人追求欲之对象而不知止。*常德之知:「自知者明。」「不自见故明。」「涤除玄览。」「明白四达。」.2反者道之动(冯):「反」是返其本根。无对有(矛盾)的销解,即「复」。(侯)「文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a.不趋极端:「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b.居反面以求正面:「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含反面可免发展至反面:「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3弱者道之用:「守柔曰强。」「专气致柔。」「功遂身退,天之道。」要诀:a.知足b.不露锋芒c.曲成之道d.以退为攻e.把握枢机(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7政治、教育、经济哲学.1非愚民政策:由人君向「德」回归,促成人民向「德」回归。(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2反对有为:反对法令,但有相当之制作,非无政府主义。不用神权政治。不反对战争,但「不得已而用之」。「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3不用教育:(侯)「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4社会分工末成熟:无商业、不重交通、文字。不鼓励囤积,不重价值比较。(侯)「生而不有。」「圣人不积。」「多藏必厚亡。」「少则得。」「财货有余,是为盗夸。」「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8对后代的影响9评论10道家别派(张p.123~127)
第六章庄子哲学基源问题:在文明的各种束缚压迫中,如何实现精神自由、万物和谐之境(劳)1老庄之先后问题(徐).1依《庄子》内篇及〈天下篇〉,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在庄子之前。.2由思想上看:a.老子仍关心政治问题之解决,庄子则把政治问题踢开,直接求人精神的大解放。此发展与贵族政治崩溃的社会背景相映。b.老子提出「无」「有」。庄子进一步提出:「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末始有无也者。」(齐物论)c.老子有先后、内外的区分,如「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庄子则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上)d.老子知「常」,庄子泯除常与无常,主张「物化」。(《诗.大雅.文王》:「天命靡常。」故「无常」乃传统之观念。)2形躯我之超越(劳)逍遥、破生死、通人我;「离形去知。」(大宗师)「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大宗师)「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同上)「生也者死之徒,死也者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养生主)3认知我之超越(劳)齐物、混是非、薄辩议。一切言语、理论、知识,皆受限制,不能见道。「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以天,……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以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齐物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辩议之无用:a.辩之胜败未必与是非有关。b.无第三者可作裁断。c.语言本身既有限制,故由言辩不能得真相。「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齐物论)4心灵修养工夫真我之实现,物化、无我、心斋(虚)、坐忘、养生(性)「无以人灭天,无以故(后起之习惯)灭命(性之决定)。」(秋水).1心之虚、静→「神」「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天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2化:「观化」「物化」(随物变化)→「和」「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心休乎自然之境)(齐物论)「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庚桑楚)「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大宗师)「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德充符).3忘:忘己→忘物→忘适→「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女偊曰:)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旦明)。朝彻而后能见独(绝对),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生不死。」(大宗师)「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达生)「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5真我之境界(劳)无待、见独、县解、逍遥、自由、自然、道通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可谓稠适而上遂矣。」(天下)*庄子之「我」,不求理分之完成,不作舍离之超越,只顺物自然,观赏自得。*「我」之四境:希腊重认知我:掌握经验规律和力量,利用世界。儒家重德性我:实现道德价值,善化世界。道家重自然我:我与自然冥合,精神逍遥,美化世界。佛家重无我:解脱一切我执、法执,自渡普渡,净化世界。6文化观与政治哲学知识有其限制,故一般文化之发展不免成毁相续、是非相因,一有执着,即陷入痛苦、罪恶之中,而不得自由,失去真正的智慧与幸福。「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应帝王)7评论.1庄子表现了惊人的创造力(韦):对万物之洞察力,纵横奔放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的哲学概念,如宇宙、精神、天理、造物、物化、灵府、成心、独、体性、吊诡等。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有莫大之影响。.2对文明弊病有深刻的反省,以求「不物于物」之精神自觉之自由、平等文化。(李)(徐).3建立精神自由的绝对领域,超越利害成败,游于自然天地之美,能启发艺术精神。(劳).4祇求主体之自由,以认知为「累」,道德实践为「障」,不能成礼俗和教化。(劳).5「物役」有历史的必然性,庄子祇以精神超越之,不能客观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李).6庄学末流之弊:流于清谈、纵欲、养生,逃避现实,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劳)(李)8老庄之异9儒道之异第七章名家哲学1先秦「名」字之用法(劳).1孔子「正名」,论与「分」相配之「名」,建立礼序,属政治、道德意义。.2老子论与「道」相配之「名」,属形上意义。以「名」为障蔽,主「无名」。.3孟子首提「实」以与仁、义等相对,「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重道德意义。.4庄子承老子「无名」,以〈齐物论〉论名言之不确定性。.5公孙龙由「概念论」论「名实」「名,实谓也。」(名实)。墨学近此。.6荀子「正名」,重思考与政治制度,「辨同异」「明贵贱」。.7韩非主「形名」,偏政治。「形」(刑)本指表现,此指实效,与「实」相似,即「功」。2名家之旨趣先秦论「名」之二支:实践旨趣:如孔子、韩非子。理论旨趣:如老子、墨学。汉人所论之名家,属韩非一支,故司马谈评名家「控名责实」,〈艺文志〉以名家出于「礼官」。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超越感觉经验,以纯粹思考分析知识。只探索认识论、逻辑及形上学问题,较不注意政治、道德、历史、文化等问题。(劳)3惠施之学合同异(劳)同中辩异、异中求同(张)以一切物性及标准(有无、空间、时间)皆相对,否认「同」与「异」二概念之确定性。论宇宙之无限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事物之变动性;运动的连贯性。由此引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之理想。《庄子.天下篇》列有惠施之说八事(「历物十事」):.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5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6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7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8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另《荀子.不苟》又说:「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惠施与庄子之异:《庄于.天下篇》谓惠施:「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其于物也何庸?……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乎!」而谓庄子:「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于本也宏大而辟……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惠施之名理,进于庄子之玄理,则技也而进于道。名理是形式地谈,纯理地谈;玄理则是主观修证地谈,具体地谈。《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则肝瞻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此「异」不是纯理说的个个不同,是主观执着之差别相。此「同」不是客观绝对普遍性之同,而是不起差别见之不可言说之「玄同」。(牟)4公孙龙之学离坚白「离」,即以共相可离个体而独立,见差别不见统一,知静止之相离,否定运动之相续。因主辞与述辞间的抽象相异性,而成立各种否定命题(「白马非马」等)。(侯)其论「白马非马」等乃在「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迹府篇)而真正的价值,乃在建立逻辑系统中之概念论。.1名实论论概念与被指谓者之关系(主张名实间指谓关系之确定性)「夫名,实(之)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2白马论论概念与概念之关系,不同之概念不能等同。「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由此显出:a.别名与共名、或个体名与类名、或个体与共相之不同;b.「非」字有不同之意义。.3.坚白论论事物与属性之关系,特别是概念或共相的互离与自存。「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4指物论论概念与个别事物之性质及关系,概念与个体物不能等同。「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指者,天下之所兼。……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乃与为指?」「指」(或「旨」)表「意义」「概念」或「类」,「物」表「分子」。物莫非概念所指,但概念非概念所指。即概念自身不是天下存在之物,概念自身不能再视为一物而成概念所指之对象。概念不存在于天下,它不是一物,但可为物所兼有。认识概念(指),也不能离开「物」和「物指」(附于物之概念)。概念能自藏而为一存有,故为「独而正」为独自存有且纯正(不可再分析、没有掺杂)。.5通变论论积类(高一层概念)与所积之类(次一层概念)之关系。「曰:二有一乎?曰:二无一。曰:二有右乎?曰:二无右。曰:二有左乎?曰:二无左。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右可谓二乎?曰:可。曰:右有与,可谓变乎?曰:可。曰:变奚?曰:右。曰:右苟变,安可谓右?苟不变,安可谓变?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曰: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公孙龙与庄子之异:庄子持相对主义之经验世界观;公孙龙则把经验事物之间、事物与概念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别,都予以确定。庄子曰:「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是莫得其偶,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齐物论)公孙龙则曰:「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名实论)5天下篇所述辩者之说廿一事卵有毛。马有卵。丁子有尾。犬可以为羊。白狗黑。龟长于蛇。郢有天下。山出口。火不热。目不见。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指不至,至不绝。轮不辗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狗非犬。孤驹未尝有母。黄马骊牛三。鸡三足。以上第一行约合惠施「合同异」,第二行以下约合公孙龙「离坚白」之说。合同异有三类(侯):a.论因果之合同异:卵有毛。马有卵。丁子有尾。b.论形色之合同异:犬可以为羊。白狗黑。c.论时空之合同异:龟长于蛇。郢有天下。山出口。6《墨子》的名学《墨子》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此四篇称为墨经或墨辩;另加大取、小取共六篇,历来视为《墨子》中之名辩之学。其中「坚白同异」「牛马非牛」之讨论,孟子末提及,应后于墨子。《庄子,天下篇》以墨子后学「俱诵墨经」,可见墨经在〈天下篇〉前已有。〈经下〉每章都系以「说在某某」,〈大取〉也有「其类在某某」,同样句法地出现在《韩非子.内外储说》「其说在某某」,《吕氏春秋.有始览》「解在某某」,此为战国末期所特有。「辩胜」(经上)「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经下)此驳庄子。「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经下)此驳邹衍。「仁义之为内外也,非。」(经下)此驳告子。「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大取)此答《荀子.正名》:「圣人不爱己。」之非难。「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小取)此答《荀子.正名》「杀盗,非杀人也。」之非难。由此,〈大取〉〈小取〉或在《荀子.正名》之后,而与〈大取〉有相同句法的〈经下〉,也可能为同时之作。(侯).1破惠施之合同异与「万物一体」「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经说上)「狂举不可以知异,说在有不可。」(经下).2破公孙龙之坚白离「坚白,不相外也。」(经上)「于一有知焉,有不知为,说在存。」(经下)「火热,说在顿。」(经下)「非半弗斮,则不动,说在端。」(经下)(破「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牛有齿、马有尾,说牛之非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无有。……若举牛有齿、马有尾,以为是类之不同也,是狂举。」(经说下).3知识论「知,材也;虑,求也;知,接也;智,明也。」(经上)「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经说上)「智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着,若明。」(经说上)「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经上)「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经下)「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说在病。」(经下)「或伤之,然也;见之,智(知)也;告之,使智(知)也。」(经说下)「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经说上)「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经下)「当者胜。」(经说下).4逻辑学「名:达、类、私。」「谓:移、举、加。」(经上)「命狗犬,移也;狗犬,举也;叱狗,加也。」(经说上)「故,所得而后成也。」(经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经说上)「或也者,不尽也。假也者,今不然。效也者,为之法也,……辟也者,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小取)「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小取).5对墨学之说明(冯):「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经上).6对墨学之修正(侯)a.先王概念的修正:「尧善治,自今在(察)诸古也;自古在之今,则尧不能治。」(经说下)b.「尚同」之修正:「君,臣萌(民)通约也。」(经上)「君,以若(顺)名(民)者也。」(经说上)c.重视「志」:「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大取).7科学思想「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经上)「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经上)「区,物一体也。」(经下)「区,无所大。」(经说上)「厚,有所大也。」(经上)「圜,一中同长也。」(经上)「力,重之谓。」(经说上)「景之大小,说在杝(斜)正远近。」(经下)「光小于木,则景大于木。」(经说下)
第八章荀子哲学基源问题:如何建立一成就礼义之客观轨道?(劳)1孟子之不足(劳).1对形躯、情意之阻扰,论之不详。.2对由仁义至礼法之展开历程中,礼法之特性不显。*荀子对孟子只得之传闻,可能末见其书,评孟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徐)2方法.1经验的性格(徐):荀子重知觉,基本立场是经验主义及实证论。(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儒效)「善言古者必有节(验)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别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性恶).2知识之来源:能知与所知之分立。(韦)「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正名)「然则何缘以同异?曰:缘天官。」(正名)「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正名)*「类」与「故」:(侯)「类」是事物之属性;「故」是「知类」的说明。「类」的真伪正误,不决定于主观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决定于客观事物属性的类与不类。「知类」为立言之本,可打破感性的局限。类可与礼法结合。「类不悖,虽久同理。」「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儒效)「齐(济)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同上).3理智主义(韦):「知明而行无过」(劝学);人之所以为人「以其有辨也」(非相)。「辨则尽故」(正名)3要旨.1由天人之分到天生人成(孔子:「人能弘道」)天无意志、目的,只是自尽其职。人知应天、制天(顺而制之)而不求知天。「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天论).2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涂之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之四义:(徐)a.官能之欲望(食欲同告子非本恶)b.官能之能力(辨色力告子未言非恶)c.性之可塑性(同告子)「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荣辱)d.性之普遍性「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3情:「情者性之质也。」性以情为实质,性遂无形上色彩,性、情、欲三位一体。(徐).4性恶孟子言人性,取本质义,非事实义。荀子则取事实义,如谈性善,即涉及善由何来,必肯定天命、天道,故荀子不取。他在性以外求价值根源。(劳)性属天,天为自然而无道德,故性中不能有道德。否定先天良知的存在,而以善为社会关系所积习之经验范畴。恶起于纵欲而不知节,但欲非恶,故与一般宗教不同。由本能到纵欲,是因心有所蔽。(冯)「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性恶)「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性恶)「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解蔽).5心「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正名)「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正名)「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解蔽)心知「道」之法在「虚壹而静」(大清明之境):「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同上)「心未尝不满(两)也……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同上)「心未尝不动也……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同上)「虚」不是「无藏」,此与道家不同。心应兼容不同的理(壹),且无杂乱思念(静)。治心之法又有「诚」(真实)「独」(专一):「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苟)「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微:妙也)「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解蔽)人心指一般人认识之心,道心即知道之心。心的主宰性,对行为的道德而言,并不是可信赖的。心的不可信赖,是由其认识能力之不可信赖。因此必须依靠外在的道,以规正认识的方向。(徐)以心顺道,才能保证心的认识能力之正确性。「道」是生于圣人或圣王。「理」「道」或「价值根源」在心外。心与道为二物。*价值有四种来源:(劳)a.心如孟子b.天非人格化之天如道家之「自然」;人格化之天如墨家之「天志」c.形躯即「利」墨家及其它功利论者d.礼、圣、君外在之权威如荀子不求知天,不肯定良知,不求形躯之利.6化性(韦)「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儒效)「化性而起伪。」(性恶)「性伪合而天下治。」(礼论)自然之性是不能化的,可化的是「顺是」发展以后的性,这是文明带来的恶果,必须用文明的方式(礼义)消治它。以人性之知能,化人性之恶,以实现客观之善。化性的工夫在「起伪」,要靠:a.习俗(以礼义为中心)b.个人积学重视环境、师法,也重视学之历程积。「积善成德」(劝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此外,他也注意到由量变质的动的观点。(侯)「习俗移志,安久移质。……故积木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他更以君、势等政治的强制力作教育的手段。(徐)「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7礼与法荀子以礼之起源在用以免争乱,礼义只有「工具价值」,为外在权威(但与墨子不同,荀子重「用」亦重「文」,礼以节欲,文以饰情)。(劳)「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争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礼之所起也。」(礼论)孔子为周文找人性根据,荀子希望发现周文不变之「理」。礼义之统由「理」形成,「理」由「类」而知。把周文理性化,对秦汉以后的礼治社会,产生影响。(韦)「其有法者以法行,其无法者以类举。」(王制)「类不悖,虽久同理。」(非相)「以类举」即「以理相推」。他扩大了礼的涵义,而接近于「法」。因宗法的君臣关系已破坏,而成买卖关系,争权力,计利害,必讲法术。他把礼、法合一。(侯)「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劝学)礼之二用:「分」与「养」。养是养欲。(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非相)「礼者,养也。」(礼论)*荀子也重术,主张用「便嬖左右」窥察臣下(君道),但较不重势。荀子与法家不同在他仍以「人」重于「法」。「有治人,无治法。」(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8尊君礼是外在权威,故尊君。「君者,民之原也。」(同上)「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正名)「尊君权,明君法,教要行,信赏必罚,私请不行,进退有律。」(成相)「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正论)此似李斯、秦皇统一思想之理论根据。(冯)荀子在人性论上承认人类先天平等,但又主张社会上后天的差等。(侯)「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王制)不过,荀子又与法家不同(韦):「从道,不从君。」(臣道)「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9名学正名的目的及二用:一在名位上建立制度;一在名学上批评名家。(吴)「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正名)「圣王没,名守漫,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名」之形成之因素有二(侯):a.主观因素:「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拟)似之而通,是以共其约名以相期。」(正名)b.社会因素:「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荀子又提出「共名」「别名」之分,一方面否定公孙龙别共离异的观点;一方面否定庄惠的齐物或合同异。(侯)*其论诡辩之误有三:a.用名以乱名:把意义相同之名,加以区别以致混乱。「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正名)用实以乱名:用特殊之实以乱一般之名。「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锺不加乐。」c.用名以乱实:以名之异,证实之异。「(白)马非马。」由他的制名指实,进一步为韩非之循名责实之「刑名」(官僚考核制度)。(吴)4评论5孟荀之异第九章法家与韩非哲学基源问题:如何富强?如何建立一有力之统治?1时代背景及主要工柞贵族政冶破坏,君权渐重,国家范围既广,组织复杂,商业日渐辍达,人际关系疏远,以人治人之方法,自有困难,故诸国渐颁法律。郑子产作刑书,晋作刑鼎,尊君权,重法治,禁私学,乃当时现实政治之自然趋势,法家不过将其理论化而已。(冯)法家的主要工作,是将政权和经济权自贵族手中夺回,集中于国君之手,以致富强。其主要措施是废井田、立郡县。(牟)2前期法家:李悝(或即李克)、吴起、商鞅、申不害。(张)3法家之三派(冯):.1重势:国君须有威势方能驱使臣下慎到。.2重术:重君主御下之技术申不害。.3重法:重臣下所遵之宪令商鞅。4商鞅变法的意义(徐《两汉思想史》)消极意义:将流动生民安定下来,以凝聚国力。流动性最大莫如商人,商人财富亦为流动的,故商鞅要「抑商」,及打击游士之活动。把人民都钉在乡土上,使立国现实基础稳固。积极意义:a.信赏必罚,用连坐及军法治民,社会组织是军事组织,又是刑法组织,形成专制最基本内容;b.将地方机关划一为「县」,便于政令推行;c.抛弃封建身分的统治结构,代以耕战为中心的统治结构;d.人民职业只有耕织一途,并开阡陌、破经界,没有特权阶级,税负公平,以鼓励生产;e.反对人民有人格独立之教养,与信奉法令以外之知识,以免逃避农战。5文献:管子、商君书皆伪托,申不害之书已不传。韩非子部分伪作,大部分没问题。6韩非受荀子的影响(劳).1荀子强调师法之改造作用,人成何种人,悉由外加之改造而定。「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韩非.显学》).2荀子主性恶「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必周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外储说左上)只有肯定人的自私自利,赏罚的充分有效性才能获得保证。但荀子讲性恶,是为礼义的效用,性虽恶而可化;韩非讲性恶,是为赏罚的效用,不是用法化性,而是要人绝对受制于法。荀子性恶,是为教化,韩非是为统治。.3荀子之权威主义:韩非只肯定君权或人主之利,权威主义色彩又基于荀子。7韩非受道家之影响韩非显学篇批评儒墨,但不批评道家,可见与道家之关系。法家将道家冷眼旁观之非情感态度,发展为极端冷酷无情的专制思想。法家盗取道家「静观之智慧」以为统治技术之助。道家之无为转成御下之术,道家之智慧转为阴谋。所以他一反道家的贵柔、守雌、不争,强调冲突斗争。他对老子思想作了改造(张p202)。8韩非对儒家之批评(吴).1仁政鼓励怠惰:「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显学).2孝道有害法治:「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五蠹).3仁义宽缓难行:「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同上)9思想特征(韦).1变的史观反传统:「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同上)「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解老)*察事变:知不难,难在如何处理、运用知识,计算其实际后果。知识运用于具体不同的人事关系中,应注意人情世故的复杂性、变异性。(李)「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子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说难).2重经验:批评迷信、先验,强调「参验」。建立「道」与「理」之区别与关系。(张)「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解老).3功利思想与实用主义「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故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奸劫弒臣)「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问辩)此与名家不同。10政治哲学.1论治道:「利」收人心,「威」行意志,「名」为制定之共同标准。「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诡使).2重法:法治比心治、教育有效,中主可以治国。法以外的价值,绝对不能容许存在。「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用人)「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五蠹).3重术:「术以知奸」(定法)「君无术则蔽于上」「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御群臣者也。」(难三)*术之一:握主权:防止权柄下移,建立绝对权力。「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人主)*术之二:正名实:「审合形名」,君操其名,臣效其形,此御臣之法。*术之三:虚静与二柄(劳):以虚静无为自守,静观万变。须无好恶、无逞能,无主观意识、感情因素以用法,才能不受制于臣子。二柄即人主之赏罚之权。虚静之心,定于内;二柄之用,行于外。「舍己能,而因法数。」(有度)「夫虎之能服狗者,爪牙也。」「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扬搉).4势与明(劳):势的作用在确定法的权威性,有法势,乃可不待贤人而治。势重于材,即外在机遇或条件,重于内在之质量。将一切价值化归外在条件。重势之说,在反儒家之尊贤。「明主」之观念,在反儒家之「仁主」。「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功名)「今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梁肉而救饿之说也。」(难势)「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问辩)*造成失势之因:(韦)a.臣闭其主:使不通下情;b.臣制财利:财政大权旁落;c.臣擅行令:臣下专权;d.臣得行义:臣下擅自主持正义;e.臣得树人:臣下树立私党。.5反智(韦):「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指百姓)以法。」(外储说右上)「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显学)老庄反智,是恐人失其纯真;韩非反智,是为统治。但非主愚民:「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五蠹)11评论第十章战国至秦之发展1战国及汉初总论诸子之文献战国:《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解蔽篇〉《韩非子.显学篇》汉初:《商君书.开塞篇》《史记.(司马谈)六家要旨》(侯)*大一统也反映在思想的合流上,形成儒、道、法、阴阳家等各种方式的混合,并有杂家之出现。2杨朱(440-380BC)「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韩非.显学)「阳生贵己。」(吕氏春秋.不二)「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淮南子.泛论训)*杨朱贵己重生,与老子「少私寡欲」不同,与庄了齐生死不同。(侯)*杨、墨之异:杨主贵生、重一己之利;墨主「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重兼爱之利。(同上)*杨朱后学有子华子、詹何、思想出入杨朱、庄子之间。《吕氏春秋.重己》〈本生〉〈贵生〉〈情欲〉等篇近杨朱之说。评论:杨朱贵己重生,但无法避免他物之伤己。老子则知宇宙变化之规律,求'没身不殆」,且进而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更主张齐生死,同人我,不以害为害。(冯)3告子(425-339BC):「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仁内义外」「不动心」。4宋钘(382-300BC)、尹文(360-280BC)宋钘在《荀子.非十二子》和墨子一派;在《庄子.天下》和尹文一派。尹文在《汉书艺文志》属名家。宋钘又名宋牼、宋荣。〈天下篇〉论宋尹之学:「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情欲寡。」「禁攻寝兵,救世之战。」「见悔不辱,救民之斗。」「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上近墨子)「接万物以别宥为始。」「不累于俗。」(近庄子)*评论:「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荀子.天论)「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同上.解蔽)5彭蒙(?BC)、田骈(370-290BC)、慎到(370-290BC)慎到在《荀子.非十二子》为法家;庄子视之为道家;《史记》以「具黄老道德之术。」〈天人篇〉论三人之学:「齐万物以为首。」「弃知去已,而缘不得已。」「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块不失道。」「无用贤圣。」「笑天下之尚贤也。」*评论:「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荀子.强国)「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天下篇)「田子贵均。」(尸子.广泽)「陈骈贵齐。」(吕氏春秋.执一)与庄子齐物不同,乃求没个性之强制之齐,故重法.势。其弃知与老庄亦异。(徐)6管子(725-645BC)「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内业)「虚而无形谓之道。」(心术上)此兼有儒、道之色彩,似宋明理学家之言。「气者,身之充也。」(心术下)「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内业)此似孟子之言。「世人之所识者精(情)也。去欲则宣(寡),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矣;独则明,明则神矣。」(心术上)7孙子(480-400BC)以现实利害为依据,从事冷静的理智判断和谋画。把握整体,利用矛盾,避免感情用事或取决于鬼神,表现了中国的辩证思惟及实用理性。「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8驺衍(340-260BC)齐人骈衍「深观阴阳消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史记)齐地滨海,多异闻,孟子曰:「此齐东野人之语也。」(万章上)《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9许行(?BC)、陈相(?BC)的农家思想10易传易传作者不止一人,其内容杂有儒、道、阴阳之思想。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性恶)「易」到荀子时已由占卜转为哲学, 由信外在力量到自我主宰。荀子已吸收道、墨、法的许多东西,走向广大的外在世界,从天地自然到人间制度;易传将此倾向予以高度哲学化,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宇宙图式。(李)其大要如下:(冯).1易传以宇宙有二原理:阳阴,其卦为乾坤,具体代表为天地。将自然事象与自觉活动两领域,视为同一形上规律所支配。(劳)不仅天道作用于人道,人道也作用于天道。(李)「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同上)「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系辞).2阴阳为太极之二原理,太极似老子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3干阳为主,坤阴为辅。阴阳交合而生万物。干表主动性;坤表容受性。「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彖)「干以易知,坤以简能。」(系辞上).4万物变化皆依一定秩序。「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彖)「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彖).5宇宙演化永无止期。自然有活跃的生命性质,具有不断生长、向前发展的积极乐观的主调。(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序卦)「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 .6变化是循环的,物极必反。「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泰象).7宇宙变化程序中,有好亦必有不好, 宇宙之有恶,乃必然之势。大业必与吉凶为缘。「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系辞)「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同上).8人事上重「时」「中」,掌握「物极必反」以处世接物。「易之为书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同上).9「贞凶」的问题(劳)易爻辞每有「贞凶」之文, 巽卦象辞释之云:「正乎凶也。」易传似承认一虽正而仍凶的情况。此涉及生命之有限性问题。一人之生命乃有限者,使人无法同时完成各种理分,此乃「理分实现之冲突」(如忠孝不能两全)。.10忧患意识(吴)尽一切努力以立德,以处忧患。如果说易经明吉凶是小乘思想;易传念念在德,在忧患以行乎忧患,乃大乘精神。「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系辞)11礼记哲学以儒家为主,但杂有阴阳、道、法之思想。.1中庸原子思所作,然完成于荀子以后。以孟学为主,但形上信念更明显,将价值问题收归于形上问题之下,完成儒家的道德形上学,然亦间含荀学。易传由天而人,中庸由人而天, 二者对天人贯通有相似的体会。易传的重心在天道之描述,中庸的重心在人道的展示。二者均相信道是生生且不息,其内涵是仁且智。在中庸,「道」不再是冷静的客观规律,而是与人的每一刻存在交融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合一。人于是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中和的最高境界。和易传不同的是,中庸的天人合一,是通过个体修养所达到的主观精神境界。这种由心性而致的天人相通,带有准宗教气息。(李)其要旨如下:(劳)a.就心性面说「中」「和」,自我与情绪活动非一事。欲建立任何价值理论,必先建立一能超越自然状态之自我观念,由此可知,中庸有意建立一价值理论。b.「中」「和」有形上之规律效用,可作用于存在面(天地、万物)。c.「大本」「达道」涵动静之分,有后世体、用之意味;d.其价值理论之基本内容为:本性之实现,即「诚」(尽性)。价值问题出现于:本性之应实现而未能实现。e.「诚」与「诚之」对举,表境界与工夫,已实现与未实现(求实现),「诚」指性,「明」指教;f.「诚」有境界义及动力义,「诚」表「已实现」时,乃境界义,但它也是实现的原动力;「本性之实现」不仅是一境界,也是一动力。于是整个存有领域,皆成一目的性之历程。但中庸未明白说及何以有「未实现本性」之可能。(k:事实上,此「诚」之动力常常受阻,此又涉及道德之本义与意志之自由的肯定。)道虽自道,有内在之动力,但必透过人之成德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破裂出血急诊介入考核
- 2025第二人民医院护理流程再造考核
- 忻州市中医院创伤骨科专科护士资格考核
- 长治市中医院产科主任医师资格认证
- 2025年中国木器涂料项目创业计划书
- 唐山市中医院人事管理专业英语与合同翻译试题
- 网咖加盟合同7篇
- 2025第二人民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考核
- 北京市人民医院脐带血穿刺技术操作准入考核
- 2025年可充电应急灯项目投资分析及可行性报告
- 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四年级心理健康测试卷
- 中医培训课件:《中药熏洗技术》
- 青春期生理变化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4:条件分支结构基本应用参考答案
- 船舶火灾的危险性及预防范本
- 历年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真题
- 平安医院创建管理制度
- 公司月度安全生产综合检查表
-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 西南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
- 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PCS)高一组决赛(含答案和听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