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1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2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3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4页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页/共76页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第2页/共76页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3页/共76页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发展(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发展心理学的分支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二)研究任务(三)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三、发展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第4页/共76页(一)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发展第一个方面是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最高等的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从最简单的动物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而成的。与这种演进过程相对应,动物的心理也逐渐地发展。恩格斯把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称为“人类精神的史前时代。”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史前时代,那么,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第二个方面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第三个方面是人的个体从受孕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心理的系统的连续的变化,也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系统指的的是有序的的和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连续性指的是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或者说对过去反映的连续性。第5页/共76页(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的发生是指心理的起源问题。如低等动物如何在有机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演变成稳定的建立条件反射,具有学习能力,从而出现动物心理;又如人类祖先如何在已有的心理基础上,逐步在集体生活和劳动的相互联系中形成人的心理;再如,新生儿如何在先天的初级感觉运动能力基础上,在与周围环境、父母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婴儿、幼儿……这些都是发展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在动物的演进中,在人类悠久历史中,在个体的一生中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也是发展心理学所要研究的。第6页/共76页(三)发展心理学的分支比较心理学: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变到人类心理的发展历程。民族心理学:比较研究生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个民族的心理活动,探讨人类心理发展历史。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第7页/共76页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儿童是指从出生到成熟之前的整个阶段的个体,心理学通常将从出生到17岁、18岁左右的个体称之为儿童。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比任何哺乳动物幼仔所要经历的时间都要多。这个时期心理的发展是最迅速、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从出生到成熟儿童的发展变化,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2.反映由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3.认知机能从认识客观事物直接的外部现象的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上述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地完善螺旋式上升的。第8页/共76页(二)研究任务:1.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讨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个体发展的方法第9页/共76页(三)研究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人类心理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第10页/共76页四、发展心理学的意义描述、解释和使发展最优化(一)理论意义1.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1.为儿童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2.为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提供必要的儿童心理知识;3.为家庭教育(父母们)提供教育孩子的心理学知识第11页/共76页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简史一、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第12页/共76页一、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一)儿童观的演变

儿童观,即如何看待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

1、中世纪以前,还不存在儿童的概念,人们只是把儿童简单地看成“小大人”。

2、文艺复兴以后,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儿童观,代表人物有洛克,卢梭和霍布斯等。

(白版说)(性善说)(原罪说)第13页/共76页(二)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1、达尔文晚年进一步研究人类的起源,将进化论与发展结合,1826年发表了《一个婴儿的传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报告之一,也是儿童心理引起人们广泛兴趣的开始。

2、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普莱尔对自己孩子0-3岁进行系统观察和实验性观察。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学》一书,被公认是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被公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3、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首先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研究,第一次对发展中的孩子展开大范围的调查,人们把他作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与他同时,法国的比奈(A.Binet)编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美国的盖塞尔(A.Gesell)编制了婴儿“发育常模”等一批心理学家的工作对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都是有影响的。第14页/共76页(三)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1、霍尔在1904年《青少年》一书的发表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了青春期,认为人们应该把青少年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独特阶段加以关注。同时霍尔也研究老年心理,1922年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

2、荣格(C.G.Jung)是最早对成年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在20世纪20-30年代,荣格阐述了他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观点。如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观点,重视“中年危机”;论述了老年特别是临终前心理。

3、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和古德奈弗(F.L.Goodenough)在20世纪30-40年代先后发表了《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正式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名称,认为应该追求心理发展的全貌。

4、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的名称,从而以“发展心理学”取代了长期惯用的“儿童心理学”名称,至此,“发展心理学”被明确为研究个体一生全过程的心理发展规律.第15页/共76页(四)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

1、早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就有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思想。据正式文字记载:至少在2500年之前,最早在孔子、孟子、老子、荀子等思想家都有过对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毕生发展、婴儿发展的讨论。

2、1949年以前,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批留学欧美的心理学家翻译了西方的儿童心理学的著作并做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如陈鹤琴、黄翼、艾伟、肖孝嵘、孙国华、陆志伟、吴天敏.3、1949年以后,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经历了“三起两落”五个阶段.第16页/共76页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经历的“三起两落”五个阶段1949~1958年为恢复、改造时期

(前期学习苏联,后期受到批判)1959~1966年为初步繁荣时期

(大批判后第一次繁荣)1966~1978年为破坏、停顿时期

(政治原因,处于停止甚至倒退状态)1978~至今空前活跃时期

(又一次繁荣)第17页/共76页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一)对新生儿研究的新进展(二)毕生发展的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发展心理学家所接受。儿童心理发展趋势是毕生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儿童认知潜能的研究。(四)儿童社会化问题受到普遍的重视。(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儿童间的跨文化研究。第18页/共76页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一)它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的函数(二)它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跨度很大,从新生儿一直到老年(三)发展心理学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第19页/共76页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矛盾性原则(三)层次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20页/共76页三、研究方式

(一)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1、横向研究:指在同一个(段)时间内,对一个年龄组或数个年龄组的不同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优点:经济缺点:同辈效应、不能获得个体发展方面的数据2、纵向研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儿童进行系统的定期的追踪研究。优点:系统详尽缺点:样本脱落、反复测量、耗时3、聚合式交叉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对不同年龄段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从而把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结合起来。P29第21页/共76页设计程序优点缺点横断设计在同一时间点上观察不同年龄的人能证明年龄差异,暗示发展的趋势,花费较少,耗时较少。同辈效应,不能提供发展信息追踪设计隔一段时间,对某一个群体再次进行观察能提供个体发展方面的数据,能揭示早期经历与后期结果之间的关系,能揭示个体某些方面有跨时间的相似性及个体变化方式上的差异耗时,选择性消耗,练习效应,非代表性样本,跨代问题序列设计隔一段时间对不同年龄段个体进行重复测量,把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同辈效应中区分出真正的发展趋势,可揭示群体经历的发展是否已另一个群体相似。克服同辈效应、提供发展信息,略省时第22页/共76页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方法(心理活动具有外显性)2、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观察代码系统)3、注意问题:观察目的明确、尽量使儿童放松、善于发现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4、优缺点:优点:更客观、全面、准确缺点:受观察者因素影响较大第23页/共76页(二)访谈法1、定义: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相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2、注意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建立友好的交谈气氛、把握交谈技巧、把握谈话方向3、优缺点:优点:针对性强、适用于所有有口头表达能力的对象缺点:访谈结果受访谈者自身素质影响较大,费事费力、资料不易量化,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第24页/共76页(三)问卷法1、定义:研究者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特点:标准化程度高、高效(能在短时间收集大量信息)3、注意:题目不宜过多,内容具有熟悉度、要有预测过程、注意问卷的形式(封闭式为主)4、优缺点:优点:标准话程度高、处理分析简洁方便、经济性强、代表性强、匿名性强缺点:对言语水平有要求,不适合年幼被试主观性强,需要其他资料加以印证第25页/共76页(四)测验法1、定义: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2、步骤: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将儿童测试得分与常模分数比较,可了解儿童发展水平。3、注意:作好准备、选择适宜测验环境、严格标准化、建立良好关系、选择适宜的测验方法。4、优点:量表编制严谨、结果处理方便、可以直接与常模进行对比缺点:灵活性差、对主试要求高、结果难以定性测量、结果易受联系、测验经验影响。第26页/共76页(五)实验法1、定义: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2、实验室实验: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结果客观准确,便于定量分析。缺点是生态效度差。注意: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应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实验室条件要接近自然、努力保持儿童积极情绪3、现场实验:整体情境自然,对某些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控制。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较高。缺点是不可控因素多,费时、费力,费用高。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趋势。第27页/共76页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第28页/共76页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一)什么是遗传与环境问题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心理发展变化,要受到遗传、环境两类因素的制约。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体内在的因素。具体讲是通过遗传从上一代那里获得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环境因素是指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基本问题第29页/共76页

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二)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从科学的心理学创建以来的心理学史来看,关于遗传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1.绝对决定论“谁起决定作用”。20世纪中

2.共同决定论“各起多少作用”。20世纪中叶

3.相互作用论“如何起作用时期”。20世纪末叶第30页/共76页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

(二)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

1.绝对决定论争论“谁起决定作用”。20世纪中叶以(英)高尔顿为代表的“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高尔顿运用“家谱分析法”调查了1768-1868年百年间977个名人家谱,发现其中333人很有名望,而在一般百姓中,4000人只产生一个有名望的人。30个有艺术才能的家庭,其子女有艺术才能的比例是64%.150个无艺术才能的家庭,其子女有艺术才能的比例是21%.巴赫家族中有60名音乐家,其中20人的成就是较高的.莫扎特家族也出了5位著名的音乐家.由此,高尔顿提出了”天才出自遗传”的观点.第31页/共76页

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二)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

1912年,高德尔得发表了K氏家族调查,支持了高尔顿的观点卡氏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名军人.卡氏家族有两个世系.一个是卡氏与一名正常女子通过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个是卡氏与一名智力落后的酒吧女子通过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到1912年,与正常女子通过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人数有496人,与智力落后的酒吧女子所生的后代也有480人.结果发现,前者的后代中没有一个是智力落后的;而后者活者的189人中,只有46人是正常的,其余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

第32页/共76页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

(二)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以华生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环境机械决定的。他曾夸口:“给我一打健全的体态良好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指定的抚育他们成长的环境,我保证能从这些婴儿中随机抽取一个人,把他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不管他们天资、爱好、倾向、能力和秉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是属于什么种族。第33页/共76页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二)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2.共同决定论争论“各起多少作用“时期。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无论遗传或环境,都在对心理发展作出贡献,于是就进而考虑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各起多少作用。代表人物是(德)斯太恩(L.W.Stern),他认为“心理发展不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而是内在本性和外部环境辐合的结果。”他的理论称为“会合论”。(美)吴伟士则认为“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不似相加的关系,而较似相乘的关系,个体并不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而是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这些人的理论被称为“二因素论”,是一种折中的观点,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都反映了人们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上的进步.第34页/共76页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二)对遗传与环境问题认识的历史演变3.相互作用论争论“如何起作用时期”

.20世纪末叶20世纪末叶,心理学家们较一致的认为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关心的不再是两者各起多少作用,而是它们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心理发展的问题。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瑞士)和瓦龙(法)(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第35页/共76页

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三)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关系。即一种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受另一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

1实验研究结果(1)、血缘关系的研究(2)、行为遗传学的研究(3)、胎儿期环境的研究(4)、环境贫乏化与丰富化的研究第36页/共76页

一、遗传与环境问题概述(三)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2经验观察表明(1)、儿童生理素质是影响教育与训练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2)、遗传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儿童的不同心理机能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3)、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特殊环境。它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引导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3通过主体的活动、实践才能把遗传因素和环境教育因素两者统一起来,使心理得到发展。第37页/共76页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与阶段(一)、心理发展的历程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在心理发展的任何时刻都体现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心理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年龄特征(1)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不是匀速的,一个时期发展比较平稳、和缓,另一时期又表现出发展比较快速。以发展的快速期作为分界点,心理发展的进程表现出一个又一个的阶段。(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新阶段的划分大致是与儿童生长的年龄阶段相对应。因此,通常把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心理活动的新质称为该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或简称年龄特征,它是指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第38页/共76页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与阶段(一)、心理发展的历程

(3)

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A、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B、心理发展水平同年龄之间大致对应的关系

2、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

3、阶段性与连续性如何统一(1)每一种新的心理机能都不是在瞬间骤然产生的,在产生前就经有了它的萌芽形式的孕育过程;(2)心理机能在形成之后,也不是就静止了,而是会继续发展(3)在发展的任何时刻都体现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第39页/共76页二、心理发展历程与阶段的划分(二)、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前运算阶段(2~6、7岁);第三、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第40页/共76页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的划分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2、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第一、建立信任感(0~1岁)第二、发展自主性(1~3岁)第三、发展主动性(3~5岁半)第四、发展勤奋感(5岁半~12岁)第五、建立与发展自我同一感(12岁~18岁)第六、发展亲密感(18~25岁)第七、发展繁衍并关怀后代(25~50岁)第八、发展自我整合、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50岁后)第41页/共76页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的划分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3、达维多夫根据儿童的主导活动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第一、乳儿期(0~1岁),直接的情绪交往活动.第二、先学前期(1~3岁),摆弄实物.第三、学前期(3~7岁),游戏.第四、学龄初期(7~11岁),学习活动.第五、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15岁),社会有益活动.第六、学龄晚期或青年初期(15~17岁),专业学习活动。第42页/共76页二、心理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的划分(二)、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4我国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从出生~满月).(2)、婴儿期:(从第二个月~1岁).(3)、先学前期:(1~3岁).(4)、学前期:(3~6岁左右).(5)、童年期:(6岁左右~11、12岁).(6)、少年期:(11、12~14、15岁).(7)、青年初期:(14、15~17、18岁).第43页/共76页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观第44页/共76页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二)

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45页/共76页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S.F.Frehd,1856--1939).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95年,与布洛伊尔和著<<癔病研究>>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标志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成立,使精神分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第46页/共76页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早期: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后期:心理结构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部分,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为心理发展提供能量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意识结构的部分.本我通过自我与现实世界发生作用.

弗洛伊德把自我与本我比做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能量,骑士把握马的方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前者是惩罚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后者是有积极的雄心、理想所组成.遵循“道德原则”

第47页/共76页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里比多投放的部位对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故此,弗洛伊德的理论又称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学说”.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里比多投放在嘴的部位.2、肛门期(1—3岁):里比多投放在肛门部位.3、前生殖器期(3—6岁):里比多投放在生殖器部位.恋父和恋母.情结.4、潜伏期(6--11、12岁):性的发育处于停滞阶段.5、殖器期(11、12岁以后):里比多投放在生殖器部位.女孩在11岁、男孩在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第48页/共76页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四)、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弗洛伊德强调人格的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关,推动了早期教育的发展.2、弗洛伊德对人格的三结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通过这些斗争的描述是人们看到了动机、情绪在心理发挥子中的作用.3、弗洛伊德是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于性本能,认为性本能的满足与否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过度强调了性的作用.4、理论的依据资料缺乏科学性,仅仅来源于弗洛伊德个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第49页/共76页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埃里克森的生平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1902年6月15日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高中毕业后在私立学校教书,认识弗洛伊德的女儿并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1933年移居美国.在美国多个城市开业.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1939—1944年参加儿童福利学院的“纵向儿童知道研究”,内容涉及人的生命各个周期阶段中冲突发解决及儿童游戏的差别.之后,到加州大学教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格发展学说.

主要著作:<<年轻的道路>>(1958)、<<儿童期与社会>>(1963)、

<<自我认同:青年期与危机>>(1968).第50页/共76页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1、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2、弗洛伊德研究儿童人格的发展,把儿童放在父母与儿童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重视社会的作用.3、弗洛伊德对儿童的研究到青春期;埃里克森则贯穿人的一生.4、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是恶的;埃里克森认为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有积极的态度.第51页/共76页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一、建立信任感(0~1岁)第二、发展自主性(1~3岁)第三、发展主动性(3~5岁半)第四、发展勤奋感(5岁半~12岁)第五、建立与发展自我同一感(12岁~18岁)第六、发展亲密感(18~25岁)第七、发展繁衍并关怀后代(25~50岁)第八、发展自我整合、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50岁后)第52页/共76页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四)、简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对儿童发展的研究着眼于吧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人格的发展,而不是但从某个心理过程的发展来研究儿童.这种整体的观点值得借鉴.2、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有一些辨证法的思想,如:他认为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对由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构成的矛盾或危机;儿童的发展始终存在者两种可能性,或是解决矛盾,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或是解决不了矛盾,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发展不是一次便能完成的,一个阶段的任务未能完成好,虽然也会影响以后的发展,但它可以通过自我补偿作用和自我教育作用继续解决.已经各界决的矛盾在以后的阶段仍要接受新的考验第53页/共76页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四)、简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3、埃里克森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还指出了解决矛盾、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教育中既强调了父母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同伴、老师的作用和社会的作用.4、埃里克森虽然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了重大修改,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有本我转向了自我,并十分重视自我与外部环境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埃里克森仍未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说.5、埃里克森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的要求与自我的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还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不分社会普遍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上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加以回答.第54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否认遗传的作用1、行为的发生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可知反应,从反应可知刺激.行为的反映是由刺激引起,刺激不是有遗传决定的2、生理构造的遗传作用并不证明功能的遗传.3、以行为控制为心理学研究目的,遗传是不能控制的.(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三)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第55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强化控制原理

1、强化是行为塑造的基础

2、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3、要及时强化(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第56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二)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行为的获得中起了重要作用。第57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实验(1961):被试(儿童)与一个成人一起呆在一间屋子里。屋子里有一个高约1.5米的充气娃娃。

实验组:

与实验组在一起的成人,先装配一会儿其他玩具,然后把注意投向充气娃娃,对其实施9分钟的暴力侵犯。不仅拳打脚踢,而且还骑到娃娃身上,或使劲摔它,并用木棍抽打。侵犯的同时,嘴里还不停喊叫;“揍它的脸”、“打倒它”。与其在一起的孩子,则一直看他如何对玩具娃娃实施侵犯。第58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控制组:与控制组在一起的成人则静静地修装其他玩具,不去注意充气娃娃。过一会儿之后,每个孩子都被单独留在游戏室20分钟,室中除其他玩具外,有三个充气娃娃。实验结果:实验组儿童模仿了成人的许多侵犯行为,对充气娃娃的侵犯远远多于控制组,两组差异十分明显(见下表)第59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60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侵犯行为可通过学习获得,也可通过再学习移除。实验过程:1、提供侵犯榜样先让被试儿童看一部5分钟的电视片,内容是一个孩子走近一个塑料娃娃,让它扫地。娃娃当然是没有反应,然后这个孩子就用各种侵犯行为惩罚娃娃,包括拳打脚踢,骑在娃娃身上,摸它的屁股,并用木棒抽打,而且边打边喊,“好,揍你这个东西”。第61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2、对榜样采取不同的强化看完电影后,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奖励组让这一组被试继续看一段电视片,内容与前一段电视片连贯,描述影片中孩子侵犯塑料娃娃之后,进来一个成人,不仅口头赞赏孩子的侵犯行为.且给予糖果作为实物奖励第二组为惩罚组也继续看电视片,但内容换成进来的成人也用同样的方式,惩罚侵犯塑料娃的孩子.

第三组为控制组,只看前一段电视片第62页/共76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3最后阶段:是让各组被试分别单独与其它儿童游戏,并通过一定方法造成其挫折,看被试如何解决自己同其他孩子的冲突。

4实验结果:奖励组儿童实施的侵犯行为最多,控制组其次,惩罚组最少。是否后两组被试学习的侵犯行为较少或没有学到某些行为呢?后来发现,当实验条件改变为以侵犯的行为方式来获得奖励时,三组被试学习到的侵犯行为表现出没有差别。第63页/共76页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一皮亚杰的生平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1915年,获生物学学士学位.1918年,获生物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在巴黎跟随比奈学习心理测量学.对儿童智力测验过程中的错误答案感兴趣.第64页/共76页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神经系统的成熟.成熟在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作用.2物理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的物体特征,数理—逻辑经验.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发现结果.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是社会作用和社会传递的过程.4、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第65页/共76页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二)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适应.也就是说,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有三种方式

1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的结构之中,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

2顺应内部结构改变,以适应环境

3平衡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第66页/共76页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三)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的心理特征;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每个阶段的出现可能在时间上会提前或推后,但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3、各阶段的出现是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顺序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质的飞跃.4、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有一定的交叉.第67页/共76页第三节皮亚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