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_第1页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_第2页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_第3页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_第4页
2020-2021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含解析第5课自主赏析书愤南宋风雨飘摇,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陆游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爱国为主题的诗篇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总能在诗坛上大放异彩。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2.背景解读《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3.文化常识【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字音识记①塞上(sài)②衰鬓(bìn)③谁堪(kān)④伯仲(bó)2.辨形组词3.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豪情壮志(2)铁马秋风大散关:配有铁甲的战马(3)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4)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1.“世事艰”指什么?提示: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提示: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颈联中的“空”字和“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4.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提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1.课文主旨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愤激辛酸,颈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这首诗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的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4)叙议结合,内容丰富全诗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以愤慨为基调,以典型材料作高度的艺术概括,或叙或议,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感情充沛。4.课文译释书愤eq\f(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eq\f(气如山。,地的气概有如山岳。)eq\f(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将士们乘着高大的战舰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eq\f(秋风大散关。,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收复了大散关。)eq\f(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我白白地自许为守边御敌的将领,镜子里面自己衰老的鬓发)eq\f(已先斑。,已经早早地花白了。)eq\f(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出师表》这一篇文章真是闻名于世,千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eq\f(间!,相提并论!)鉴赏古诗中虚实结合手法一、知识讲解释义“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类型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2)想象和回忆.例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出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作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有时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二、答题步骤步骤一,结合诗句详细阐述诗人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手法的。步骤二,最后说明此手法的效果(直接效果和表达情感的效果)。三、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解析: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答:第三联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课内素材]【素材积累】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他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报国之情至死不衰。当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时,他“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当被弃掷不用时,他依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甚至逝世前,还写下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运用示例】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年老的诗人陆游咳嗽着从床上坐起来,点燃灯火,他的目光投射到很久以前:想当年金戈铁马,诗人也曾吞吐日月,但最终壮志难酬。此时此刻,失地未曾收复,而自己已经垂垂老矣。八百年后,我端坐在电脑桌前,仍能够听得到诗人苍老的咳嗽声与怦怦的心跳。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理想不死”。(优秀作文《理想不死》)[拓展阅读]千年深处读沈园张大伟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倘若能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走过清,走过明,走过元,一路走到南宋。就让我和着凄婉的宋词,踩着千年前的月光,悄然地走进沈园。因了陆游和唐婉,沈园和爱情紧紧地缠绵着,在江南的烟雨里徜徉了千年,忧伤了千年。十年后的那个春天,满怀忧伤的陆游一个人漫游沈家花园,他形影清瘦,独坐独吟.而恰恰唐婉和改嫁后的丈夫赵士诚相偕游园,一对拆散的人意外重逢。尽管分离十年,陆游内心里对唐婉的眷恋却难以割舍。昔日的爱妻,分明是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了。不能执子之手,只能泪眼相望,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陆游的心碎了。而唐婉,却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霎时体会了唐婉的深情,长叹一声,一仰头喝下了这杯苦酒,两行热泪怆然而下。“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满怀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奋笔疾书一阕《钗头凤》,凄然而去。凄然而去的陆游无法知道,唐婉孤零零地在粉墙下站着,将《钗头凤》一遍又一遍地看,最后失声痛哭。直到四十年后,这个含泪北上、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男人,重新步入沈园,才发现残墙上竟有唐婉附阕的《钗头凤》!而唐婉,郁闷成疾,早已香消玉殒。雨送黄昏花易落。吟读唐婉的《钗头凤》,字字句句扣打陆游的心弦。那杯酒啊,四十年了,还是咽不尽的苦涩。四十年,一霎的轻别,半世的孤单。一阕词,可以附,再附竟是爱情的绝唱;你可以重新步入沈园,可另一个人,却再也不能回来。面对唐婉的《钗头凤》,陆游啊,你何样的心情!四十年,一霎的轻别,竟是生命无法弥补的错.这一错,是春如旧,人空瘦;这一错,是桃花落,闲池阁;这一错,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一错,是人成各,今非昨;这一错,是雨打病魂,咽泪装欢;这一错,是能听见心碎的声音,相逢无言;这一错,是相聚无期,阴阳永隔。当年那个柳眉弯月、双眸含黛的唐婉,那个在沈园里失声痛哭、粉墙附阕、让陆游一生不能割舍的女人,却用死亡把这一切轻轻松松地割舍了。多么残酷的女人啊!然而,这个女人又是多情的。也是她,曾用一双素手采下野菊,晒干了,细细地缝成菊枕,让影影绰绰的花香,芬芳着她和陆游的整个梦境。这兰心蕙质的女人,谁又冷落了她?漫山的野菊再开,哪里再寻她一双素手?可那个风雨生涯的陆游呢?谁能心疼他疲倦的身躯?谁能读懂他蔓延千年忧伤的心?花开千年,沈园年年草长莺飞,青藤爬满岁月剥落的墙,像一件青衣,轻柔地罩在陆游和唐婉的身上。只有把所有的旧梦塞满沈园。这花还记得,“沈家花园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花是春天的见证;这柳还记得,“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树和人一起慢慢地老了;这水还记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流水如泣如诉还在为他们悲哀.断墙上,两首《钗头凤》相守相望,可相隔的岂止是行文间的距离啊,魂牵梦绕却阴错阳差,牵手只能在梦中.这对痴情的人,说他们有缘,怎么不能牵手一生?说他们无缘,离散十年,又怎能在沈园重逢!这对啼血的杜鹃,原本是比翼齐飞的蝶。四十年后重回沈园,六十七岁的陆游结束了漂泊的生涯,心里的凄苦和眷恋却没有完结。再以后,“每入城,必登寺眺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