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消防烧学试题_第1页
燃消防烧学试题_第2页
燃消防烧学试题_第3页
燃消防烧学试题_第4页
燃消防烧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第2页共11页一、名词解释1.着火感应期:混气由开始发生反应到燃烧出现的一段时间。2.碘值:是指100克油脂与碘完全反应时需要碘的克数。3.强迫着火:当一个冷的反应混合物被一个热源迅速地局部加热时,在热源附近就会引发火焰,并且这个火焰就会传播到附近的冷的混合物中去。这种引发火焰传播的过程即定义为强迫着火或引燃。4.电极熄火距离:不能引燃混气的电极间的最大距离称为电极熄火距离。5.最小火花引燃能:能在给定的可燃混气中引起着火的最小火花能量。6.灭火滞后:当体系着火后,要使其灭火,必须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现象。7.链引发:借助于光照、加热等方法使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8.生成热:在一个大气压和指定温度下,由稳定单质生成一摩尔某物质的恒压反应热。9.爆轰: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10.火焰前沿: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时,区分已燃区和未燃区的一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11.爆炸上限:遇火源发生爆炸的可燃混气中可燃气最大浓度。12.消焰径:火焰不能在预混气中传播的管道的最大直径。13.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二、填空题1、链反应理论认为灭火的关键是(使自由基的增长速度小于自由基的销毁速度)。2、爆轰波碰到器壁时,压力会(增大)3、Φ<0时,链锁反应速度(趋于定值)4、爆轰区燃烧后气体的压力和密度(增大)。5、湍流扩散火焰的高度随着燃料气流的速度增大而(不变)6、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活化能越大,最小引燃能(越大)7、系统环境温度越高,其着火感应期(越短),混气的反应活化能越高,着火感应期(越长)。8、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自燃)和(点(引)燃)两种。9、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放热)和(散热)相互作用的结果。10、散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线形)关系,放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指数)关系。11、根据谢苗诺夫方程,可以得出自燃着火存在(浓度)极限、(压力)极限、(温度)极限。12、油脂的自燃能力通常用(碘值)衡量,当这一数值(小于100)的油脂一般没有自燃能力。13、混气导热系数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增加),热容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减小)。14、常用的阻火隔爆装置有(安全水封)和阻火器,防爆泄压装置有(安全阀)和爆破片。15、生产储存时,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火险类别为甲类;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可燃气体的火险类别为乙类。16、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时,火焰前沿可以分为两部分:(预热区)(化学反应区)。火焰前沿中存在着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17、使用安全水封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是(液位应高于管口)、(防冻)18、湍流的扩散火焰高度与(流速)无关,只与(喷管横截面积)成正比。19、扩散火焰中,在火焰锋处,可燃气和氧浓度(为零),燃烧产物浓度(最大)。21、谢苗诺夫方程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测量反应活化能),二是(预测自燃着火极限)。三、简答题1.链锁反应着火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链锁反应系统的着火条件是什么?答:链锁反应理论基本出发点:链锁反应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自由基能否积累取决于链锁反应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由基增长占优势,就会积累,反应加速,着火。着火条件是Φ>0。2.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电火花引燃混气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都是如何影响的?答:用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形成初始火焰中心火焰从初始火焰中心向外传播影响点火花引燃的主要因素(1)热容Cp越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易燃烧。(2)导热系数K越大,最小引Emin燃能越大,混气不易引燃。(3)燃烧热ΔHc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4)混气压力大,即密度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5)混气初温T∞高,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6)混气活化能E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易引燃。3.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什么措施对灭火的作用更大?答: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当体系着火后,降低系统环境温度使其灭火,必须使其降到比着火时的环境温度更低,即必须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现象叫灭火滞后。所以降低氧气或可燃气的浓度对灭火来讲比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更大;而对防止着火来讲,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浓度的作用。4、根据已着火系统的灭火分析可得出哪些灭火措施?答:(1)降低着火系统温度;(2)断绝可燃物;(3)稀释空气中的氧浓度;(4)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5、什么叫火焰前沿?火焰前沿有何特点?答:火焰前沿: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时,区分已燃区和未燃区的一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1)火焰前沿分为两部分:预热区、化学反应区①火焰前沿接触冷混气的一面,有很大部分是用来预热冷混气的,称预热区。②化学反应区:有95-98%的混气发生反应。(2)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6、预防可燃气体爆炸的原则有哪些?答:(1)严格控制火源;(2)防止可燃气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3)切断爆炸传播途径;(4)在爆炸开始时及时泄出压力,防止爆炸范围扩大和爆炸压力升高。7、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哪些自燃着火极限?这些自燃着火极限是如何得出的?(结合图示说明)答: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三种自燃着火极限:(1)浓度极限:存在着火浓度下限L和上限U。如果混和物太贫燃或太富燃,则不管温度多高都不会着火。(2)温度极限,在压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温度,两个浓度极限相互靠近,使着火范围变窄;当温度低至某一临界值时,两极限合二为一;再降低温度,任何比例的混和气均不能着火。这一临界温度就称为该压力下的自燃温度极限。(3)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压力,两个浓度极限相互靠近,使着火范围变窄;再降低压力,任何比例的混和气均不能自燃。这一临界压力就称为该温度下的自燃压力极限。8、结合链锁反应理论解释氢-氧化学计量混合物一个温度可能对应两个、甚至三个着火(爆炸)压力极限?图答:链锁反应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自由基能否积累取决于链锁反应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由基增长占优势,就会积累,反应加速,体系着火。(1)下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太低,使自由基固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2)上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较高,使自由基气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3)第三极限的存在原因:热理论作用的结果。四、计算题1、用N2保护乙炔,氧气的含量的临界值为11%,设备内原有空气230m3,求下列两种情况下N2的用量。(1)氮气中不含氧气;(2)氮气中含氧7%解:(1)当氮气中不含氧气时N2的用量为:(2)当氮气中含氧7%时N2的用量为:答:当氮气中不含氧气时N2的用量为209.09(m3)当氮气中含氧7%时N2的用量为575(m3)。2、利用1mol可燃气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摩尔数计算戊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解:1mol戊烷燃烧反应方程式为:可知答:戊烷空气中的爆炸上限为1.42%,爆炸下限为4.99%。3、根据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计算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解:丁烷燃烧反应方程式为:可知n=6.5丁烷在空气中的化学计量浓度为:则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为:答: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1.72%,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为8.49%。一、名词解释1.闪燃:可燃液体遇火源后,在其表面上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2.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和它的蒸气处于平衡状态时蒸气所具有的压力。3.蒸发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4.闪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5.沸程:不同比重不同沸点的所有馏分转变为蒸气的最低和最高沸点的温度范围,各种单组分液体只有沸点而无沸程。6.重组分:原油中比重大、沸点最高的很少一部分烃类组分。7.爆炸温度极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燃液体形成对应于其表面上蒸气的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8.沸溢:热波在油品中传播时,乳化水或自由水蒸发,形成大量油包气气泡,最后发生向外溢出的现象。9.热波:在原油和重质石油产品燃烧过程中,重质组分携带热量向液体深层沉降时形成的热的锋面。10.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的温度。11.阻燃剂:用以改善可燃材料的抗燃性,从而保护材料不着火或使火焰难以蔓延的化学物质。12.阴燃:可燃固体在堆捆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或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固体发生的持续、有烟、无焰的燃烧现象。13.氧指数:在规定的条件下,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氧氮混合气中的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14.殉爆:主爆药爆炸后能引起与其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装药(从爆药)爆炸的现象。15.覆盖效应:某些阻燃剂在较高温度下会生成稳定的覆盖层,或分解生成泡沫状物质,覆盖于材料表面,使材料因热分解而产生的可燃气难于逸出,同时起隔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二、填空题1、闪燃发生的原因是(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燃烧速度)。2、闪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的大小,而自燃点主要取决于(化学键力)的大小。3、闪点乙烷(小于)丙烷(小于)丁烷,自燃点乙烷(大于)丙烷(大于)丁烷。4、闪点(小于28度)的液体属甲类,闪点(大于28度小于60度)的液体属乙类,闪点(大于60度)的液体为丙类。5、同类液体中正构体比异构体自燃点(低),而饱和烃比相应的不饱和烃的自燃点(高)。6、有机同系物液体的密度越小,燃烧速度(越快)。7、当油罐直径很小时,(导热)传热占主导地位;当直径很大时,(热辐射)传热占主导地位。8、原油发生沸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热波特性)(含有乳化水)(原油年度较大)。9、固体表面能产生稳定燃烧的临界条件是(S大于零)。10、高聚物燃烧的一般特点是(发热量高,燃烧速度较快)(发烟量大)(燃烧产物危害性大)11、木材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两个阶段。12、阴燃与有焰燃烧的区别是(无火焰)与无火焰燃烧的区别是(能分解出可燃气)。13、炸药按用途可分为(起爆药)(猛炸药)(发射药)三类。14、阻燃剂从工艺上分为(反应型阻燃剂)和(添加型阻燃剂)两大类。15、防火涂料分为(膨胀型)和(非膨胀型)两类。16、粉尘爆炸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一定浓度悬浮在空气中)、(存在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17、凡爆炸温度上限小于最低室温的可燃液体,其非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时(有可能发生爆炸)。三、简答题1.简述闪点在消防中的意义。答:(1)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参数。(2)闪点是可燃液体生产、储运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依据。(3)闪点是配置灭火剂供给强度的依据。2.何谓喷溅?喷溅的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有何征兆,如何预防喷溅的发生?答:喷溅:热波下降到水垫层,使其中的水大量蒸发,蒸汽压迅速升高,把上部油品抛出罐外的现象。发生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原油底部存在水垫层;高温层与水垫层接触。喷溅发生时的征兆:油面蠕动、涌涨;火焰增大、发亮、变白;出现油沫2~4次,烟色由浓变淡;发生剧烈的嘶嘶声。金属罐壁颤抖,伴有强烈的噪声,烟雾减少,火焰更亮火舌更大。喷溅的预防:减少油品含水量,减少油品粘度,设置冷却系统降温。3.何谓热波?试分析其形成条件及危害。答:热波:沸程较宽的混合液体在燃烧时,热量逐渐向液体深层传播时热的锋面。热波的形成条件是:沸程宽的混合液体,原油中含有杂质、游离炭。能形成热波的油品在燃烧时可能发生沸溢和喷溅,使火灾猛烈发展,严重危及扑救人员的生命安全。4.金属燃烧有何特点?灭火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金属易燃程度与比表面积关系极大;(2)燃烧热值大、燃烧温度高;(3)高温燃烧的金属性质活泼;(4)某些金属燃烧时火焰具有特征颜色。灭火中应注意问题:一般灭火剂会失去作用,7150、原位膨胀石墨灭火剂是较为理想的灭火剂。干砂、干粉、石粉、干的食盐也能起到好的灭火作用。氩、氦对镁、钛、锂、锆、铪等金属火灾有较好的闷熄作用。镁锂火灾不能用干砂扑救,锂火灾不能用碳酸钠或食盐扑救,金属铯不能用石墨扑救,任何金属粉末不得飞扬在空中,以免发生粉尘爆炸。5.高聚物的燃烧有何特点?火场中高聚物的燃烧有何危害?答:(1)发热量较高、燃烧速度较快、火焰温度高;(2)发烟量较大、影响能见度;(3)燃烧(分解)产物的危害性较大。危害:高聚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CO、氮氧化物、HCL、HCN、光气等有害气体,加上缺氧窒息作用,对火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6.热烟气有哪些毒害作用?火灾中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一)毒害作用1、缺氧、窒息作用2、毒性、刺激性、腐蚀性CO、SO2、HCl、HCN、NOx3、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二)危害性1、烟气的毒害性2、烟气的减光性3、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爆炸性7.粉尘爆炸应具备何种条件?与气体爆炸相比它有何特点?答:(1)粉尘本身具有燃烧爆炸性;(2)粉尘以适当浓度悬浮在空气中;(3)存在能量足够的点火源。与气体爆炸比较,粉尘爆炸特点:(1)粉尘爆炸比气体爆炸难度大;(2)粉尘爆炸能量较大、破坏性较严重。四、计算题(10)已知:一原油储罐页面高度为33m,水垫层厚度为1.4m,发生火灾时,燃烧速度为0.30cm/s,热波传递速度为0.7cm/s,试估算其发生喷溅的时间。解:由已知得:H:30mh:1.4mV0:0.3cm/sVt:0.7cm/s由公式得:48min答:原油储罐一旦发生火灾,其发生喷溅的时间为48分钟。2、根据可燃液体碳原子数计算辛烷的闪点?解:由已知得:辛烷的碳原子数为8则nc=8由公式:解得:11.3℃答:可燃液体辛烷的闪点为11.3℃。一、名词解释(20)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和)发烟现象。2.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3.烟囱效应:在垂直的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效应。4.烟: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5.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6.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都叫点火源。7.热容: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8.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称为该化合物的生成热。9.热对流: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10.标准燃烧热:在标准状态下,一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时的恒压反应热。二、填空题(20)1、可燃物燃烧时,活化能越大,燃烧速度(越小);火场温度越低,燃烧速度(越小);可燃物浓度越高,燃烧速度(越大)。2、燃烧放出的热量,以(导热传热)、(辐射传热)、(对流传热)向未燃物和周围环境传递。3、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4、扩散引起的物质流和浓度梯度成(正比)关系。5、燃烧条件的三要素为(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6、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设置防火间距)四种防火方法。7、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有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和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8、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毒害性)、(减光性)、(爆炸性)等三个方面。三、简答题(30)燃烧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分别是如何影响的?答:由质量作用定律得反应速度方程为:由阿累尼乌斯定律得:代入K得反应速度方程:由反应速度方程可得:(1)在火场氧和可燃气体的浓度越低,燃烧反应速度越小。(2)温度越低,燃烧反应速度越小。(3)可燃物反应时的活化能越高,燃烧反应速度越慢。2、燃烧产物的危害作用及危害性?答:一、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1)缺氧、窒息作用。在火灾现场,由于可燃物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空气中的氧含量大大低于人们生理正常所需要的数值,从而给人体造成危害。(2)毒性、刺激性和腐蚀性作用。燃烧产物中含有多种毒性和刺激性气体,在着火的房间等场所,这些气体含量极易超过人们的生理正常所允许的最低浓度,造成中毒或刺激性危害。毒害性气体有CO、SO2、HCL、HCN、氮的氧化物等。(3)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人们对高温环境的忍耐性是有限的,火灾现场温度会达到几百度以上。二、燃烧产物的危害性:(1)烟气的毒害性;(2)烟的减光性;(3)不完全产物的爆炸性3、何谓烟囱效应?烟囱效应在火灾中有哪些危害?请作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答:在垂直的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向上流动的效应称为烟囱效应。于是冷空气从管道下端进入,热空气从管道上端流出。它和管道高度和管内外温差有关:(1)管道H越高,管道平面下的压力差(P-P1)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2)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比重差越大,管道下端平面上的压力差也就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烟囱效应在火灾中的些危害:烟囱效应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危害特别大,高楼中垂直的楼梯间、电梯井以及封堵不严实的管道井,犹如烟囱,火灾时会助长烟气火势的蔓延,形成“烟囱效应”。烟气沿井道上升的速度会大大加快。四、计算题(30)1.某液体的组成为C-36%,H-38%,O-4%,N-10%,W-6%,S-2%,A-4%,问燃烧9公斤此液体的低热值和高热值分别是多少?解:根据门捷列夫公式高热值为:QH=4.18〔81C+300H-26(O+N-S)〕=4.2×〔81×36+300×38-26×(4+10-2)〕=58536.72(kJ/kg)低热值为:Ql=QH-25.2(9H+W)=58536.72-25.2×(9×38+6)=49767.12(kJ/kg)答:燃烧9公斤此液体的高热值为:58536.72(kJ/kg)×9kg=526830.48kJ低热值为:49767.12(kJ/kg)×9kg=447904.08kJ2.木材的组成为C-40%,H-26%,O-16%,N-6%,W-7%,A-5%,(α取1.5)问燃烧3公斤木材实际需要的空气量是多少?实际总产物体积、产物密度?解:3kg木材完全燃烧需要的氧气体积:3kg木材完全燃烧需要的空气质量:3kg木材完全燃烧需要的空气体积:3kg木材完全燃烧实际需要的空气体积:实际总产物体积:燃烧产物密度:答:燃烧3公斤木材实际需要的空气量是为:44.8m3,实际总产物体积为:49.9m3,产物密度为:1.22kg/m3。一、名词解释1.着火感应期:混气由开始发生反应到燃烧出现的一段时间。2.碘值:是指100克油脂与碘完全反应时需要碘的克数。3.强迫着火:当一个冷的反应混合物被一个热源迅速地局部加热时,在热源附近就会引发火焰,并且这个火焰就会传播到附近的冷的混合物中去。这种引发火焰传播的过程即定义为强迫着火或引燃。4.电极熄火距离:不能引燃混气的电极间的最大距离称为电极熄火距离。5.最小火花引燃能:能在给定的可燃混气中引起着火的最小火花能量。6.灭火滞后:当体系着火后,要使其灭火,必须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现象。7.链引发:借助于光照、加热等方法使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8.生成热:在一个大气压和指定温度下,由稳定单质生成一摩尔某物质的恒压反应热。9.爆轰: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10.火焰前沿: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时,区分已燃区和未燃区的一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11.爆炸上限:遇火源发生爆炸的可燃混气中可燃气最大浓度。12.消焰径:火焰不能在预混气中传播的管道的最大直径。13.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二、填空题1、链反应理论认为灭火的关键是(使自由基的增长速度小于自由基的销毁速度)。2、爆轰波碰到器壁时,压力会(增大)3、Φ<0时,链锁反应速度(趋于定值)4、爆轰区燃烧后气体的压力和密度(增大)。5、湍流扩散火焰的高度随着燃料气流的速度增大而(不变)6、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时,活化能越大,最小引燃能(越大)7、系统环境温度越高,其着火感应期(越短),混气的反应活化能越高,着火感应期(越长)。8、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自燃)和(点(引)燃)两种。9、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放热)和(散热)相互作用的结果。10、散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线形)关系,放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指数)关系。11、根据谢苗诺夫方程,可以得出自燃着火存在(浓度)极限、(压力)极限、(温度)极限。12、油脂的自燃能力通常用(碘值)衡量,当这一数值(小于100)的油脂一般没有自燃能力。13、混气导热系数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增加),热容增加,火焰传播速度(减小)。14、常用的阻火隔爆装置有(安全水封)和阻火器,防爆泄压装置有(安全阀)和爆破片。15、生产储存时,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火险类别为甲类;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可燃气体的火险类别为乙类。16、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时,火焰前沿可以分为两部分:(预热区)(化学反应区)。火焰前沿中存在着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17、使用安全水封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是(液位应高于管口)、(防冻)18、湍流的扩散火焰高度与(流速)无关,只与(喷管横截面积)成正比。19、扩散火焰中,在火焰锋处,可燃气和氧浓度(为零),燃烧产物浓度(最大)。21、谢苗诺夫方程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是(测量反应活化能),二是(预测自燃着火极限)。三、简答题1.链锁反应着火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链锁反应系统的着火条件是什么?答:(1)链锁反应理论基本出发点:链锁反应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自由基能否积累取决于链锁反应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由基增长占优势,就会积累,反应加速,着火。(2)着火条件是Φ>0。2.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电火花引燃混气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都是如何影响的?答:用电火花引燃可燃混气,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初始火焰中心;(2)火焰从初始火焰中心向外传播影响点火花引燃的主要因素(1)热容Cp越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易燃烧。(2)导热系数K越大,最小引Emin燃能越大,混气不易引燃。(3)燃烧热ΔHc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4)混气压力大,即密度大,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5)混气初温T∞高,最小引燃能Emin小,混气易引燃。(6)混气活化能E大,最小引燃能Emin越大,混气不易引燃。3.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什么措施对灭火的作用更大?答:在散热条件相同情况下,当体系着火后,降低系统环境温度使其灭火,必须使其降到比着火时的环境温度更低,即必须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种现象叫灭火滞后。所以降低氧气或可燃气的浓度对灭火来讲比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更大;而对防止着火来讲,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浓度的作用。4、根据已着火系统的灭火分析可得出哪些灭火措施?答:(1)降低着火系统温度;(2)断绝可燃物;(3)稀释空气中的氧浓度;(4)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5、什么叫火焰前沿?火焰前沿有何特点?答:火焰前沿: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时,区分已燃区和未燃区的一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1)火焰前沿分为两部分:预热区、化学反应区①火焰前沿接触冷混气的一面,有很大部分是用来预热冷混气的,称预热区。②化学反应区:有95-98%的混气发生反应。(2)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6、预防可燃气体爆炸的原则有哪些?答:(1)严格控制火源;(2)防止可燃气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3)切断爆炸传播途径;(4)在爆炸开始时及时泄出压力,防止爆炸范围扩大和爆炸压力升高。7、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哪些自燃着火极限?这些自燃着火极限是如何得出的?(结合图示说明)答: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三种自燃着火极限:(1)浓度极限:存在着火浓度下限L和上限U。如果混和物太贫燃或太富燃,则不管温度多高都不会着火。(2)温度极限,在压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温度,两个浓度极限相互靠近,使着火范围变窄;当温度低至某一临界值时,两极限合二为一;再降低温度,任何比例的混和气均不能着火。这一临界温度就称为该压力下的自燃温度极限。(3)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压力,两个浓度极限相互靠近,使着火范围变窄;再降低压力,任何比例的混和气均不能自燃。这一临界压力就称为该温度下的自燃压力极限。8、结合链锁反应理论解释氢-氧化学计量混合物一个温度可能对应两个、甚至三个着火(爆炸)压力极限?图答:链锁反应理论认为,反应自动加速并不一定依靠热量的积累,也可以通过逐渐积累自由基的方法使反应自动加速直至着火。自由基能否积累取决于链锁反应中自由基增长因素与销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由基增长占优势,就会积累,反应加速,体系着火。(1)下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太低,使自由基固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2)上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较高,使自由基气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3)第三极限的存在原因:热理论作用的结果。四、计算题1、用N2保护乙炔,氧气的含量的临界值为11%,设备内原有空气230m3,求下列两种情况下N2的用量。(1)氮气中不含氧气;(2)氮气中含氧7%解:(1)当氮气中不含氧气时N2的用量为:(2)当氮气中含氧7%时N2的用量为:答:当氮气中不含氧气时N2的用量为209.09(m3);当氮气中含氧7%时N2的用量为575(m3)。2、利用1mol可燃气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摩尔数计算戊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解:1mol戊烷燃烧反应方程式为:可知答:戊烷空气中的爆炸上限为1.42%,爆炸下限为4.99%。3、根据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计算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解:丁烷燃烧反应方程式为:可知n=6.5丁烷在空气中的化学计量浓度为:则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为:答: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下限为1.72%,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为8.49%。一、名词解释1.闪燃:可燃液体遇火源后,在其表面上产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2.饱和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和它的蒸气处于平衡状态时蒸气所具有的压力。3.蒸发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质量的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4.闪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5.沸程:不同比重不同沸点的所有馏分转变为蒸气的最低和最高沸点的温度范围,各种单组分液体只有沸点而无沸程。6.重组分:原油中比重大、沸点最高的很少一部分烃类组分。7.爆炸温度极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燃液体形成对应于其表面上蒸气的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8.沸溢:热波在油品中传播时,乳化水或自由水蒸发,形成大量油包气气泡,最后发生向外溢出的现象。9.热波:在原油和重质石油产品燃烧过程中,重质组分携带热量向液体深层沉降时形成的热的锋面。10.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的温度。11.阻燃剂:用以改善可燃材料的抗燃性,从而保护材料不着火或使火焰难以蔓延的化学物质。12.阴燃:可燃固体在堆捆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或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固体发生的持续、有烟、无焰的燃烧现象。13.氧指数:在规定的条件下,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氧氮混合气中的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14.殉爆:主爆药爆炸后能引起与其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装药(从爆药)爆炸的现象。15.覆盖效应:某些阻燃剂在较高温度下会生成稳定的覆盖层,或分解生成泡沫状物质,覆盖于材料表面,使材料因热分解而产生的可燃气难于逸出,同时起隔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二、填空题1、闪燃发生的原因是(液体的蒸发速度小于燃烧速度)。2、闪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的大小,而自燃点主要取决于(化学键力)的大小。3、闪点乙烷(小于)丙烷(小于)丁烷,自燃点乙烷(大于)丙烷(大于)丁烷。4、闪点(小于28度)的液体属甲类,闪点(大于28度小于60度)的液体属乙类,闪点(大于60度)的液体为丙类。5、同类液体中正构体比异构体自燃点(低),而饱和烃比相应的不饱和烃的自燃点(高)。6、有机同系物液体的密度越小,燃烧速度(越快)。7、当油罐直径很小时,(导热)传热占主导地位;当直径很大时,(热辐射)传热占主导地位。8、原油发生沸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具有热波特性)(含有乳化水)(原油粘度较大)。9、固体表面能产生稳定燃烧的临界条件是(S大于零)。10、高聚物燃烧的一般特点是(发热量高,燃烧速度较快)(发烟量大)(燃烧产物危害性大)11、木材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两个阶段。12、阴燃与有焰燃烧的区别是(无火焰)与无火焰燃烧的区别是(能分解出可燃气)。13、炸药按用途可分为(起爆药)(猛炸药)(发射药)三类。14、阻燃剂从工艺上分为(反应型阻燃剂)和(添加型阻燃剂)两大类。15、防火涂料分为(膨胀型)和(非膨胀型)两类。16、粉尘爆炸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一定浓度悬浮在空气中)、(存在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17、凡爆炸温度上限小于最低室温的可燃液体,其非饱和蒸气与空气的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