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页,共140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1(原始、前21世纪夏—前16世纪商—前11世纪周前221年)2(前206年西汉公元8年—公元25年东汉公元220年)3(220魏-晋-南北朝589)4(589隋-618-唐-907-五代-960)5(960--1127宋--1279)6(
1279--元--1638)7(
1368--明--1644)8(1644—清—1911)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地位上下五千年第二页,共140页。经典时间
——历久弥新空间——风行天下第三页,共140页。关于教材1.文学史2.文学作品选第四页,共140页。旧教材的问题:1.注重知识传授而轻智慧启迪2.习惯于“定于一”3.内容封闭,功能单一新教材的特点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2.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3.强化不断探索的意识4.增添勇于质疑的胆略5.培养大胆创新的精神第五页,共140页。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学什么、怎么学?1.文学知识:伟大作家、经典作品—知识2.文化传承:古人智慧菁华——思想:世界观价值观3.塑造人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4.怎么学:透视古今知识改变命运?增长知识——获得智慧第六页,共140页。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七页,共140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先秦文化的演进
1.巫卜文化:传说时代--西周中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表记》2.史官文化:西周中期--春秋末年“殷鉴不远”,人文之礼是文化的核心,史官掌礼,是礼乐的承担者。3.士文化:战国时期A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B礼崩乐坏(以礼乐征伐为主要内容的西周王官文化体系的崩坏)C史鉴观念的衰落第八页,共140页。第二节先秦文人身份的变化1.上古之世,巫史不分巫卜文化时代,佐巫之史主记神事,而到了史官文化时代,史主记人事。第九页,共140页。2.社会动乱,政治宽松→思想文化迅猛发展→人才辈出→百家争鸣
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
3.人才的特点:有才干有担当人生目标远大春秋战国: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第十页,共140页。第三节先秦文学的嬗变文学与文化融而未分巫卜与诗歌——诗乐舞是通神的手段,其中乐舞在娱神,诗是符咒。神话/关于神的故事:随着史官文化的兴盛,音乐艺术有些衰落,渐渐失去独尊的地位,神话也渐渐进入历史叙事范围。史官文化:最初的历史更倾向于记言,然后是记事,而后世的历史记事更重要。士文化:诸子之文皆以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作为讨论话题,彰显其治平天下的主体精神。中原地区:三种文化呈历时性演进,楚地:三种文化却以共时性存在。第十一页,共140页。第二章
中国神话第十二页,共140页。第十三页,共140页。第一节神话思维与神话产生的时代
神话思维的特征:一、神话思维的基础是万物有灵论二、一种抽象的思维三、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四、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第十四页,共140页。第二节神话的留存状况《山海经》(山神地貌及怪异动物形象;异国风情)《诗经》《楚辞》《左传》《国语》《老子》《墨子》《韩非子》《庄子》《淮南鸿烈》等第十五页,共140页。第三节神话的类型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3.洪水神话(大禹治水)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5.英雄神话(后羿射日)6.发明神话(仓颉造字)第十六页,共140页。1、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是指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第十七页,共140页。创世神话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解释和描述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②说明人类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等。第十八页,共140页。创世神话三大类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由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第十九页,共140页。2、始祖神话始祖神话是指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关于自己种族始祖的神话传说。大体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泥土造的第二十页,共140页。3、洪水神话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第二十一页,共140页。5、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创世神话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它往往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第二十二页,共140页。上古神话的特点神秘性生动性故事性第二十三页,共140页。第四节我国神话的民族性格一、深重的忧患意识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三、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第二十四页,共140页。第五节上古神话的演化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历史化:改造神话原来的文本结构,删去其中的非理性内容;对原有神话的非理性内容作出理性化的阐释。二、宗教化:战国以来的长生观念影响着神话的仙话,尤其是汉以后道教的产生。三、文学化:神话演变成寓言,故先秦诸子常借神话明道理。第二十五页,共140页。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素材: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文章之渊源;2.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第二十六页,共140页。第三章《诗经》第二十七页,共140页。第一节《诗经》概述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诗经》。第二十八页,共140页。2、风、雅、颂:《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邦国音乐雅,朝廷音乐颂,宗庙祭祀第二十九页,共140页。《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160篇。(土风歌谣《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朝廷宴享时所用的乐歌,小雅多为下层官吏怨刺作品。诗:105篇。(典范音乐)《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诗40篇。(宗庙祭祀)第三十页,共140页。4、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对文字、乐谱等的整理修订5、《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第三十一页,共140页。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1.祭祀诗(《颂》《大雅》)
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将领的叙事诗;颂德祝福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诗。)2.民族史诗(《大雅》)歌颂的对象是民族英雄。如《生民》(弃,农神)第三十二页,共140页。3.农事诗(《周颂》《小雅》)(周人以农立国)《豳风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第三十三页,共140页。4.宴饮诗
第三十四页,共140页。5.战争徭役诗(风、雅:徭役诗、兵役诗)《国风·唐风·鸨羽》第三十五页,共140页。第三十六页,共140页。鸨,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第三十七页,共140页。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第三十八页,共140页。主题晋国政治黑暗,没完没了的徭役使农民终年在外疲于奔命,根本无法安居乐业,赡养父母妻子,因而发出呼天怨地的声音,强烈抗议统治者的深重压迫。第三十九页,共140页。解读1、什么是徭役?徭役是古代社会统治者强制其管辖下的劳动人民从事无限期、无报酬、无人身自由的劳役、第四十页,共140页。6.丧乱诗小雅:大多是王室抑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感伤之作。国风:多是对统治者的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抨击和讽刺;对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丑恶残暴的尖锐讽刺。第四十一页,共140页。7.婚恋诗(《国风》)纯洁爱情的美好;(《关雎》《伯兮》)曲折爱情的忧烦-社会和父母的干涉;(《蒹葭》)男权强化,弃妇日多(《氓》《我行其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第四十二页,共140页。赏析《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第四十三页,共140页。《小雅·我行其野》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我行其野,言采其蓫chú。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第四十四页,共140页。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征1.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双声、叠韵(叠字)、重言2.四言句式3.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第四十五页,共140页。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常用重章叠句,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第四十六页,共140页。赋比兴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朱熹:“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第四十七页,共140页。第四节《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诗言志/诗缘情)2.奠定了以“风雅”精神为最高追求的诗学旨趣(温柔敦厚)——反映现实、干预政治3.确立了重视“比兴”的创作原则(讽喻政治,批判现实的形象寄托)
→形成了古典诗歌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4.启迪和推动后世对民歌的重视第四十八页,共140页。“诗教”(风教)
后妃之德:是出自《毛诗序》第一句:《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汉儒亦如此解。
第四十九页,共140页。诗有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第五十页,共140页。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五十一页,共140页。先秦散文简介(一)关于散文古代所说的散文,指一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相对立的、不押韵、不重排偶对仗的散体文章。第五十二页,共140页。(二)先秦散文的分类分为两类: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1、历史散文。包括《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特点:以叙事纪实为主,常穿插说理内容2、诸子散文。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的文章,包括《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特点:以说理议论为主,亦有记叙成分。第五十三页,共140页。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历史的真实性,一定的文学性第五十四页,共140页。第一节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第二节《尚书》和《春秋》一、《尚书》:意为“上古之书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说理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第五十五页,共140页。二、《春秋》“春秋笔法”-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微言大义”:微言,精微的言词;大义,奥妙的要义。即指圣人隐含在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微妙的意义。第五十六页,共140页。第三节《左传》历史事实、思想倾向——记事一、思想内容:1对礼崩乐坏的惋惜2对民本思想的重视3.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得丑行4.局限性:过分强调礼制,等级观念很深,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夹杂一定的鬼神迷信观念。第五十七页,共140页。二、《左传》的文学成就1叙事之工记事写人“原始察终”长于叙写战争2辞令之美微婉巧妙地辞令3人物性格之鲜明(1)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2)标准的书面语,简洁凝练、生动传神(3)细节描写第五十八页,共140页。
第四节《国语》史官文化辨思想:强调敬天保民按国别记载史事;记载与治乱兴衰有关的言论,在其中寄予历史教训。——记言第五十九页,共140页。第五节《战国策》一、思想内容:1、重士:突破了等级尊卑的宗法观念2、崇尚实利:以赤裸的利害关系撕去了国家之间、人际关系上的道德的面纱3、重“权藉”、尚“时势”:推崇只求一时效果,不讲信义的诈谋权术第六十页,共140页。二、艺术风格1.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先河2.多策士之语,彰显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纵横风格(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言谈论辩)3.好用誓词,尤其善于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4.注意情节的设置,气氛的渲染,人物神情的描绘5.凸显杰出人物在历史中作用第六十一页,共140页。第五章诸子散文
第六十二页,共140页。诸子散文发展概况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语录体短文特点:篇幅短小,词约义丰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对话或论辩文、专题论文
特点:结构完整,富有文采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特点:文体更加成熟,说理透彻,逻辑周密第六十三页,共140页。百家争鸣指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形成的一种自由辩争与论战的风气,它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等级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第六十四页,共140页。诸子百家参与争鸣的主要学派: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兵、医等主要派别。其中儒、道、墨、法、名、阴阳称为六大学派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第六十五页,共140页。先秦诸子散文的时代特征1、内容上关注现实与人生,强烈的理性精神2、勇于言辩,个性鲜明,表现出士人的独立品格3、浅易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第六十六页,共140页。第一节《老子》和《论语》
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第一个“道”表示万事万物的真理,“可道”可以理解为“道说”。非常道,“非”即是“并非”;“常道”即永恒不变。第六十七页,共140页。老子的“道”是什么?
1.道是世界存在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源、发生发展的根据和动力无形无名,永恒不灭第六十八页,共140页。2.道是万物运作的规律①.相反相成:“对立转化”
【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P49第六十九页,共140页。②.返本复初:“循环运动”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循环运动,返回原点的规律【反者道之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6章)】
【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章)】第七十页,共140页。③.道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自然无为”A治理国家的准则:“无为而治”【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3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第七十一页,共140页。B社会生活的准则虚静:“不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功成名遂身退(9章)】——“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第七十二页,共140页。C“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七十三页,共140页。④.道是人个体修养的境界第41章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七十四页,共140页。老子入世极深而又超凡脱俗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绝圣弃智处下不争返璞归真第七十五页,共140页。
二、《论语》1、政治理想:礼乐治国、节用爱人2、仁的思想:克己复礼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学与思、启与发
《论语•八佾yì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余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第七十六页,共140页。(1)循循善诱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第七十七页,共140页。(2)教学相长《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第七十八页,共140页。三、老、孔——殊途同归1、顺其自然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过犹不及。’《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七十九页,共140页。2、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八十页,共140页。
第二节《墨子》墨子主张:一、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第八十一页,共140页。二、天志明鬼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明鬼,是希望人人相信鬼神可以施福降灾,从而以此为约束力,整顿社会秩序第八十二页,共140页。三、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第八十三页,共140页。四、节用节葬墨家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第八十四页,共140页。五、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第八十五页,共140页。六、非命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第八十六页,共140页。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揭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①
贻误农时,破坏生产。②
抢劫财富,不劳而获。③
残害无辜,掠民为奴。第八十七页,共140页。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墨子》军事思想是处于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墨子防御理论在中国兵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八十八页,共140页。第三节《孟子》第八十九页,共140页。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第九十页,共140页。二、仁政学说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第一、亲民。“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第四、同情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保民而王”第九十一页,共140页。三、性善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仁义礼智第九十二页,共140页。四、养气说道德修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第九十三页,共140页。五、论辩艺术--宏放豪迈1、讲究行文技巧(1)善设机巧(设置语言陷阱)(2)善用正反说理2、善用语言(1)善用修辞(排比、反问句式,比喻)(2)善用寓言第九十四页,共140页。第四节庄子《庄子》:《庄子》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第九十五页,共140页。一、顺应自然的哲学观《逍遥游》第九十六页,共140页。二、虚己处世的人生观虚己免害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第九十七页,共140页。三、政治思想1、蔑视礼法和权贵。2、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3、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九十八页,共140页。庄子陪葬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guǒ],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的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第九十九页,共140页。四、文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艺术特色:1、善于刻画各种特征鲜明的形象2、叙事风格:善虚构,情节曲折等3、文章具有“断续”之妙
4、自由灵活的语言第一百页,共140页。五、游世思想(1)内涵:庄子所提出的“游”,根本上是一种心灵的游、精神的游,是不为欲所动,不为物所累,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某种境界。
第一百零一页,共140页。(2)背景:两种困境来自个体的困境和来自社会的困境个体的困境:生死之困社会的困境:生存之困怎样消解人生苦痛?怎样获得生命永恒?第一百零二页,共140页。(3)游心与游世游心:回归内心,精神自由。游世:回到现实,顺任自然。第一百零三页,共140页。第五节《荀子》第一百零四页,共140页。荀子: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一、思想:1、讲“仁义”也讲“刑政”2、性恶论:吸收了管子墨子的思想(告子:性无善无不善)3、王(义)霸(信)并用4、历史观:法后王,反对复古5、天人关系:天人相分:不一味依顺天道而强调人为.此外:统礼义,一制度第一百零五页,共140页。二、艺术特色:1、议论文体制的成熟:(1)析理精微又逻辑谨严(2)善用事例作论证(3)行文整饬[chì]有骈文化倾向2、写人状物极具风神3、“赋”体文学的源头,“后世弹词之祖”第一百零六页,共140页。第六节《韩非子》韩非、李斯,二人均为荀子的学生,法家代表人。五蠹第一百零七页,共140页。韩非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思想:以法为本,依法治国1、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摒弃了荀子思想中的道德因素,对血缘及社会伦理关系作了冷峻峭刻的剖析。从事实、人性(自利)出发说明一切道德力量皆不可依赖。第一百零八页,共140页。2、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和慎到的势治3、主张“名实相符”,认为君主应根据臣民的言论与实绩是否相符来决定功过赏罚。
第一百零九页,共140页。五蠹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二)言谈者(指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四)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五)工商之民。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返回第一百一十页,共140页。二、艺术特色1、行文逻辑严密2、善于运用寓言(用寓言说理精彩者,庄、韩也。——二人代表先秦说理散文的最高成就)。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40页。推荐一本书《中华经典故事:韩非子故事》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40页。总结:诸子百家儒家——文士哲学墨家——武士哲学道家——隐士哲学法家——谋士哲学王道帝道天道霸道——回归商周——回归尧舜——回归太古——横行霸道法——两面三刀:二柄——刑德——惩奖三刀——法术势——司法律令权谋权术权力威势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40页。第五章:屈原和楚辞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40页。第一节楚辞释义
“楚辞”楚地诗体,“楚辞”之名在西汉初期就有之。至刘向把他编辑成集。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40页。“楚辞”文体来源1、楚地的民歌乐曲2、楚地的方言和地理环境(广泛使用“兮“字)3、楚地的原始神话与巫术文化4、南方经济发展条件的优越性5、战争与吞并促进的南北文化的交融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40页。第二节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40页。屈原政治主张提倡“美政”,举贤授能、刷新政治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40页。屈原的人生进取模式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40页。屈原的作品屈原作品共25篇:《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九章》中的《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有异说疑伪作:《远游》《卜居》《渔父》第一百二十页,共140页。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百二十一页,共140页。第三节《离骚》《九章》一、《离骚》(一)“离骚”含义: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第一百二十二页,共140页。(二)《离骚》内容1、《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2、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3、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4、主张“举贤而授能”,对天命论进行批判第一百二十三页,共140页。(三)《离骚》艺术成就1、比兴手法的运用2、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3、“兮”字的普遍使用4、积极浪漫主义第一是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第二是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5、抒情中有故事情节的叙述。第一百二十四页,共140页。二、《九章》《九章》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篇幅短小,重在写实和直接抒情,不以奇幻见长。第一百二十五页,共140页。橘颂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yǎn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kuā而不丑兮。
橘树的特征第一百二十六页,共140页。橘颂2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丽)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橘树的品德与志向物我一体第一百二十七页,共140页。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一、《九歌》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一百二十八页,共140页。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艺术特色:善写男女感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第一百二十九页,共140页。二、《天问》“天问”即问天是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