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第一页,共28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内容:1、教育与心理的关系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教育心理学的产生。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5、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框架。第二页,共28页。一、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重点是人类培养年青一代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发展是个体从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发展首先意味着变化,发展变化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三个方面,集中体现在心理方面的发展变化。

第三页,共28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阶段特征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仅依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并形成动作图式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并通过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其认知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和刻板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认知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等特点。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个体思维不受具体内容的约束,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决问题。认知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第四页,共28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包括认知活动)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活动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水平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是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学习存在最佳期。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第五页,共28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以自我的发展为基础,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面临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因此,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1.信任对怀疑(0—1.5岁);2.自主对羞怯(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7.繁殖对停滞(30—60岁);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第六页,共28页。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1、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2、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它决定和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有效教育,就是讲求较强能力(核心)、较高效率(要求)和较好效果(目标)的教育活动。它是教育的内涵所在和本质要求,具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3、教育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是有条件的,只有适合于个体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4、要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注意:首先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前提;其次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再次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第七页,共28页。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的适应

规律表现教育的适应不平衡性三个标志:(1)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2)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形成为标志。(3)社会性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和家庭的义务为标志。抓住“关键期”(最佳期),促进发展。顺序性[瑞士]皮亚杰的“人的智力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循序阶段性人的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青、壮年期、老年期)。渐进互补性“不管个体自身条件处在怎样的状态下,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共存。”重视生命教育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个体身心发展的所有构成方面。注意因材施教第八页,共28页。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1)教育心理学要着眼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心理现象。(2)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第九页,共28页。1、三种代表性定义(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变化、发展的规律。

(1980年人教版潘菽的《教育心理学》)(2)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997年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修订本)》和陈琦、刘儒德的《当代教育心理学》)(3)研究教育和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1984年苏联加梅佐等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第十页,共28页。2、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1)反映了教育的本质。(2)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3)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4)有利于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区分。第十一页,共28页。3、学科特点——交叉性(1)从学科范畴看: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2)从学科作用看: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3)从学科发展看: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第十二页,共28页。4、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前提条件)(2)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虑。体现为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组织性。(3)教育性原则。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基本伦理道德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情境尤其是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最终解决问题。第十三页,共28页。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意义: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教学实际意义: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第十四页,共28页。三、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1、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找到了其心理学理论基础。2、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产生。3、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出现。第十五页,共28页。(一)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精神论),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的肉体不可分的观点,灵魂是身体的形式,且不能离开其质料的化身。是古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典范。最低级中级最高级营养的灵魂(植物)肉体营养与繁殖容易感觉的灵魂(动物)因智育而达到真理的大门理性的灵魂(人类)通过德育而达到完善的境界第十六页,共28页。(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裴斯特洛齐首次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独立的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实验教育学派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著的最早一本《教育心理学》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初创;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913-1914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第十七页,共28页。桑代克的贡献1、为教育心理学明确了研究范围,勾画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人之本性、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2、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3、积极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际中来解决教育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受到重视。第十八页,共28页。我国教育心理学的进展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80年潘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人教版)是建国后的第一本教科书。第十九页,共28页。(三)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学校心理学。指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为学校提供服务。教育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教学心理学。一般涉及知识、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加涅1969年首次提出,1978年美国格拉塞《教学心理学的进展》的出版,标志着学科的正式独立。第二十页,共28页。2、发展趋势(1)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综合。第二十一页,共28页。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仁者见智。(2)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3)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模糊。(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显。第二十二页,共28页。4、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1)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2)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3)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4)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5)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6)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7)教与学评价研究。(8)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10)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11)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12)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第二十三页,共28页。5、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1)阅读理解与写作教学。主要关注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元认知手段来提高阅读理解。(2)归因研究。关注于归因的模式、动机、情绪及教师的期望、学生的表现等。(3)正式教育的发端问题。关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团体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学习的时间等。(4)有关教育研究的历史观点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这些期望对学习和教学行为的影响途径等。第二十四页,共28页。四、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开放性、潜在性和包容性等特点。从演变来看,既不要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去分析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