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1页
专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2页
专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3页
专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4页
专题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3-专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综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五、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六、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七、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八、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决定》提出了九大目标,勾勒出了和谐社会的走向: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目标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目标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目标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目标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目标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目标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目标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目标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高考预测】构建和谐社会是近两年高考重点,2005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涉及较多。如2005年全国卷I第38题: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2005年北京卷第38题: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等。2006年全国卷第Ⅰ34~35题考查了个人所得税的修改,第38题考查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国卷Ⅱ第33题考查了立法听证会,第39题考查了发展现代农业,第40题考查了青藏铁路问题。全国卷Ⅲ第33题考查了民族问题,第38题考查了中央财政支农问题。2006年北京卷第38题考查了“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复习备考应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在“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等方面倾注力量。(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典型事例】材料一:2003年,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群众48.9%应就诊而未就诊,29.6%应住院而未住院,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医疗资源的80%在城市,20%在农村。材料二:政府卫生投入占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3%下降到2001年的15%,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在此期间由39%上升为61%。“六五”期间政府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1%,而到200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7%。其中,1991年至2000年间政府农村卫生投入比重由12.54下降到6.59%。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每年只有4%左右,而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1993年、1998年和2003年的农村平均门诊费用分别为22元、25元和50元,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541元、837元和1455元(均为可比价格)。材料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始于2003年7月。据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136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数的47.8%;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3.74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2.3%,参加率为79.1%。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提高到每人20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将中西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市辖区和东部部分省份困难地区的县(市)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问题探究】(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进行试点工作的依据。(3)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提高对贫困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必要性。(4)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参考答案:(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城市、特别是农村的无任何医疗保障的人口比例偏大。很多患病群众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材料二说明政府卫生投入比重下降,尤其是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下降幅度很大。材料三反映了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农村平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有较大幅度上升,且明显高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遵循“特殊一普遍一特殊”的认识秩序。农村合作医疗既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困难,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首先进行试点工作,有利于从特殊性中总结普遍性经验,促进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的重要职能,政府是国家职能的承担者。我国政府提高对贫困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原则,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4)①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缓解医疗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保体系,扩大医保范围。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比例,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的投入。【拓展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些弱点和缺陷。只有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统一,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正确意识为指导。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这一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的提出,将会对我国社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指导的作用。(注:这一问题也可以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来分析。)(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的。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3)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揭露矛盾,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4)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6)崇高的理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我们必须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1)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职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原则等来分析。当前,我国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2)可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内容展开分析。(3)可联系民族宗教的内容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自主建构】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综合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GDP的6%,还夺去数十万人的宝贵生命。2005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3341起,死亡5986人。材料二:2005年国务院召开6次常务会议研究安全生产问题,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等重要文件;安排3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国有重点煤矿治理隐患。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以煤矿安全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中纪委、监察部牵头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入股煤矿问题进行了清理纠正。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材料三: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据安全监管总局统计,1~3月全国煤矿事故同比减少125起、死亡人数减少416人,分别降低19%、32%。其中,煤矿瓦斯事故同比减少42起、死亡人数减少338人,分别降低42%、56%。一次死亡10人以上瓦斯事故,同比减少269人。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瓦斯事故。(1)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2)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简要分析重视安全生产的经济意义。(3)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职责。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进行分析。提示:(1)可以结合国家职能、政府是国家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政府的活动原则,以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等来分析。(2)可以从避免有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等角度来分析。(3)可以结合正确意识的作用、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等原理来分析。【能力训练】“共同富裕”是“十一五”规划的主调,从一定意义上讲,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更加注重公平”。据此回答1—3题。1.下列有关“共同富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②在当前形势下,共同富裕意味着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④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包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参考答案:C2.目前我国政府之所以要“更加注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A.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B.国家有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C.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D.我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参考答案:A注: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不同性质的国家其职能有着本质差异。3.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之一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当前,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合理调整国民收入与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④取缔高收入⑤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参考答案:D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决定。据此回答4~5题。4.《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发挥好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作用,必须:①提高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③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C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哲学角度看,认识不断深化的原因主要有:①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②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升③实践手段的革新④新产生的认识比以前的认识更深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A6.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认为,“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国务院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强和谐社会建设。(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考答案:从根本上看,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具有总揽全局的能力,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道理,简要分析政府为什么要突出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参考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包含了这一道理。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突出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包含了这一道理。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典型事例】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表一1989年、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照表项目全国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1989200319892003198920031989200319892003调查户数(户)352354802835244783352448493524476735194660调查人数(人)1250841445641466016262138141590511242131571017012489年人均收入(元)1387.819061.22779.962762.43981.714209.161891.1214076.072493.5423483.95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年至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978年——2000年)(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表二2004年东中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1036672354160416024071921表三行业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比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1.29:12.23:12.49:12.63:12.99:13.98:14.25:1材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探究】解析:此题以图表的形式集中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1)上述图表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参考答案:表一反映了从1989年到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收入增长相对较慢;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图1反映了从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有一定幅度增长,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表二反映了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很大差距。表三反映了我国行业最高收入与最低收人差距不断扩大。(2)简要分析我党高度重视解决分配问题所包含的政治常识道理。参考答案: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党高度重视解决分配问题体现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会议通过《决定》要求重点解决分配问题,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③分配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我党高度重视解决分配问题,体现了我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3)结合经济常识,谈谈你对国家运用财政、税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的建议。参考答案:①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人。②通过税收手段,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鼓励低收入者积极创业,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共同富裕。③加大税收监管,做到应收尽收,增加财政收入,为促进社会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请运用有关哲理,谈谈你对此要求的认识。参考答案:①包含了抓主要矛盾、抓重点的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包含多个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包含了这一道理。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包含了这一道理。【拓展分析】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1.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3.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讲的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线。(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讲的是工作方向问题。坚持科学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方向。(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讲的是工作动力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讲的是工作保证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讲的是工作条件问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讲的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问题。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谐社会建设为了人民,建设和谐社会依靠人民。这六条原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发挥自身优势,以平等的身份、同样的机会和相同的起点参与竞争,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好各自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经济运行走可持续快速健康的轨道。(3)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⑤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⑤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⑦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4)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①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③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5)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从哲学常识角度分析(1)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③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④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2)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①要把握事物因果联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②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矛盾的分析法。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5)要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调整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6)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①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③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2)要正确行使国家职能。正确行使经济职能,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正确行使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正确行使文化职能,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3)国家机构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5)国家要保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公民与国家之间牢固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6)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不断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①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②加强基层基础工作。③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⑤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7)认真贯彻落实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自主建构】20年来,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1985年的1.25亿人下降到2005年的2365万人,共减少1亿多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进展,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脱贫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的3/4,是唯一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到2015年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有:一是群众参与。目前在推进扶贫开发的总投入中,群众投工投劳占60%以上。二是先难后易,先安排最困难的村实施规划,先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严防搞花架子,严防搞形象工程。四是部门协作。根据“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整合不同渠道的资源。五是干部挂钩。凡是实施推进扶贫规划的贫困村,上级有关部门要下派干部帮扶。(1)简要分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价值取向。(2)请运用有关哲理简要分析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提示:(1)可以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人类的根本利益等角度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体现;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三个有利于”说明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可以从下列角度分析:“群众参与”主要体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先难后易”主要体现抓重点,抓主要矛盾的哲理;“因地制宜”主要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按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部门协调”主要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干部挂钩”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等。【能力训练】2006年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1.国家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因为()A.就业是民生之本B.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C.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D.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参考答案:A2.以人为本,重要的是以劳动者为本;社会和谐,重要的是劳动关系的和谐。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这意味着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都必须订立劳动合同。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A.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务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B.其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C.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D.订立程序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后,书写合同书,然后签名盖章参考答案:D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是,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精鉴证。3.近年来,具有专业技术等级的专业技师严重短缺,技能等级越高,短缺程度越严重。其中,对一级技师的需求量是供给量的3.2倍。上述事实说明①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结构失衡②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总量失衡③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年轻人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C4.2006年初,广州市越秀区法院举行大规模的敦促拖欠职工工资者履行义务的大会,会上对一名欠薪的“老赖”当场宣布拘留15日并带出法庭后,效果立竿见影,20名欠款不付的“老赖”,纷纷表示愿意付款,其中3名“老赖”现场还款361万元。这表明()A.有法可依是促使企业认真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B.依法行政是促使企业认真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C.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促使企业认真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关键D.必须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参考答案:C5.某校高三(3)班学生围绕“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成立探究学习小组,通过实地走访、网上查阅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以下信息。材料一:A市劳动力市场近期需求情况(单位:人)计算机操作人员财会人员外语人才高级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工人需求112542054772587报名450214268853783材料二:在人才市场走访时,他们了解到,A市需勤杂工200人,但报名的只有85人。一位下岗失业的中年女工这样议论:“我没有技术,干勤杂工既没有面子,又没有意义,就在家等机会吧。”材料三:A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专业学生状况专业计算机财会实用外语机械制造汽车维修学生人数310210212528329(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劳动者就业难的原因。参考答案:①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④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2)结合材料一、材料三,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专业如财会、计算机等专业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实际招收学生,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应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哲理。这一现状必然造成这些学生就业困难,资源浪费。(3)简要分析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参考答案:政治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根本大计,是行使国家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有利于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我党的性质和宗旨,说明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经济意义:“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4)在查阅材料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劳动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如工人工资偏低,有些企业长期拖欠工人工资,一些职工采取极端手段讨薪。怎样才能有效合法地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如果你参与他们的讨论,会提出哪些有效的措施?参考答案:①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者要和用工单位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拒绝无效合同或不签合同。②企业要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职工要保质保量完成劳动任务,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③全面实行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依法维权,当出现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不能采用非法手段加以报复。【综合测试】一、选择题和谐社会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据此回答1~3题。1.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观符合以下哪项哲学道理()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B.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不可分割的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D.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参考答案:A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况之中。所有不同的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连接在一起,好像被带到一个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这表明()A.人的自然属性制约着人的社会属性B.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追求自身利益只会带来贫富不均、社会失序D.社会是根本,个人必须按照社会需求发展自我参考答案:B注:题干并未体现出“发展自我”的内容。3.马克思说:“劳动本身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意味着企业()A.不应该把经济效益作为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B.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C.应该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者D.必须坚持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参考答案:C解析:B项“高于”的说法不准确。从“红心鸭蛋”到有药物残留的多宝鱼,再到含更高含量苏丹红的鸡蛋,2006年11月中旬一周三起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凸现。据此回答4—6题。4.食品安全频频亮红灯。从经济常识角度看,这一系列事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①生产者、经营者自发追求自身利益②激烈的市场竞争③市场管理机构没有认真履行职责④生产者、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D解析:“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竞争是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是某些经营者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和法制原则的要求。“竞争”和“食品安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因为“食品安全”而否定市场经济。正如体育竞技比赛的违规现象一样,而不能否定比赛本身。5.据国家权威部门检测,生产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的厂家全国也只有少数几家,但是,广大消费者对红心鸭蛋产生了恐惧心理,红心鸭蛋销售明显下降,甚至其他品种鸭蛋的销售也有所下降。这表明()A.心理情绪直接对事物发展产生作用B.部分制约着整体C.整体由部分构成D.任何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参考答案:B6.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之道,关键在于激励消费者维权。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认识正确的有:①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②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③公民的权利是不能够放弃的④有了权利,就有了行动的绝对自由()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参考答案: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据此回答7~9题。7.目前我国公民收入类型主要有:劳动型收入、资产型收入、劳资混合型收入、技能声誉型收入等,存在这些类型收入的最根本原因是()A.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C.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D.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参考答案:B8.《决定》提出:“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②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③有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④能够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实现同步富裕()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③④参考答案:A注:首先确定①,然后排除④,这样就在②③之间决定。“能够保证”的说法欠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起不到“保证”的作用。9.《决定》提出:“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当前,我国取缔各种非法收入的途径可以是:①加强立法,规范人们取得收入的途径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收入③各商业银行规范行为,主动向检察机关举报可能是非法收入的存款④强化税收征管手段,增强人们依法纳税意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据此回答10~12题。10.“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①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②充分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③大幅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④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参考答案:A11.我国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决定从2006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以上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①社会救济②社会保险③社会优抚④社会福利()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参考答案:A解析:社会救济,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所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优抚,是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疾军人所进行的优待抚恤制度。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12.2006年7月中旬,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在出席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时说,2005年,国家共向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投人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8.4亿元,比上年增加4.7亿;占全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比例为40.2%。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A.有利于各民族管理本地区事务B.为民族地区的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C.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实现民族团结D.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参考答案:D“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虽然日日不见君,用君污染水。”这一首被修改的古诗,反映近年来频频发生在我国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现状。据此回答13~15题。13.各地区政府只对本地区环境负责,这种“独善其身”的环保思想是造成“跨界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应当()A.立足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事实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C.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集中力量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参考答案:B14.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编制和实施区域环境保护计划是加强行政区域之间协同解决“跨界污染”问题的手段之一。区域环境保护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实现①环保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各地区经济的同步发展④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D15.目前有关专家建议尽快制定《流域法》等相关法律,便于解决资源的边疆性和管辖权断裂造成的一系列行政执法矛盾。这表明()A.有法可依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前提B.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C.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实施法律监督D.环境保护需要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尤其是政府、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参考答案:A注: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十分珍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应该:①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参考答案: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据此回答17~20题。17.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我国的()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文化职能D.防御职能参考答案:A注: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保卫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家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在所有制结构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民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18.《决定》提出:“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