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六)-高中历史教学资料_第1页
课时作业(六)-高中历史教学资料_第2页
课时作业(六)-高中历史教学资料_第3页
课时作业(六)-高中历史教学资料_第4页
课时作业(六)-高中历史教学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六)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民国前期(1912-1927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济南二中模拟)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A[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后,女子参加社团、参与政治、接受高等教育等现象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地位,A项符合题意;女子参加社团和接受教育,不能说明革命瓦解了传统的纲常伦理,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对社会角色的冲击和改变,也没有体现出新的社会认知的形成,C、D两项不符合题意。]2.(2020·菏泽市一模)民国时期,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帖。这件事被喻为“女权发达之噶矢婚嫁文明之滥觞”。对此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社会观念,碰撞转型 B.民主自由,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A[根据题干可知,无锡女子对传统包办婚姻的不满以书信告之男方,这反映了民国时期妇女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及女性对传统的“父母之命”的婚姻已有反抗意识,并且维护自己婚姻自由权利;而男方知晓后便退婚,这些体现了民国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A项正确,D项排除;题干信息仅涉及妇女婚姻观念变化,不能说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当时出现妇女解放潮流,排除C项。]3.(2020·诸暨市高三选考诊断性考试)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说: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指的是()A.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C.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D.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了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此来约束袁世凯及其行政班子,故选B项;袁世凯没有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排除A项;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最终在北京就职,临时中央政府也整体搬迁到北京,排除C项;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是方便自己上位,体现不出从法律上进了南方的“瓮”,排除D项。]4.(2020·大同高三联合考试)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C[1919年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爱国思潮,促使大批青年学生赴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选C项;材料反映五四运动激发青年赴法探求真理,没体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的共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2020·湖北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C[五四运动前的革命宣传主要在城市,而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说明革命的宣传对象扩大,反映出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故选C项;“走向民间”强调的是宣传对象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强调的是宣传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面向工人进行宣传,仅能体现工人中接收新思想的人增多,但无法体现工人阶级队伍本身人数的变化,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虽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革命的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并未转变,排除D项。]6.(2020·焦作市模拟)下图是1927年湖南境内的宣传木刻版画《农民协会万岁》。该木刻版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B.封建军阀的统治已被推翻C.土地革命已影响到了湖南D.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A[1927年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在北伐军讨伐北洋军阀的同时,共产党在革命后方发动农民成立农会,进行革命斗争,故材料背景是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故选A项;1927年北伐战争消灭了三大军阀中的吴佩孚部和孙传芳部,没有完全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排除B项;1927年秋毛泽东在湘赣边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但与材料中1927年湖南境内的农会木刻版画不符,排除C项;1928年井冈山会师之后,中共的起义武装先后转移到农村和山区,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故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7.(2020·洛阳高三期中考试)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觉醒程度决定运动成败B.政局变革推动生活习俗变化C.戊戌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D.国人逐渐摆脱传统文化束缚B[材料体现出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间改穿西式冠履的人由寥寥到购买西式冠履花费巨大,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封建统治,对人们的服饰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大历史事件后,人们服饰变化的不同结果,体现的是运动结果对于民众觉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排除A项;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是对材料中戊戌变法部分的分析,不能体现材料中辛亥革命后用于购买洋服耗资很大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用在购买洋服的花费大,没有涉及国人摆脱传统文化束缚,排除D项。]8.(2020·滨州市二模)中国现代产业工人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城市小工业和手工业工人、店员等约有一千多万人,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集中在矿山、铁路、轮船、邮电等几个部门。这一状况()A.为民主革命的发展积蓄了力量B.是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结果C.表明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D.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根基A[由材料“1913年约有一百万人,到1919年已增加到二、三百万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地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积蓄了力量,故选A项;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材料中的状况不可能是其领导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工人阶级的人数增加了,力量变强了,但这不代表它已经有一定政治影响力了,故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动摇北洋军阀统治根基的历史事件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它发生于1926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9.(2020·桂林市高三联合调研考试)下表显示的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的部分经济数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年份1920192219231924进口贸易总值(以1913年为100)133716581621786新建工厂(个)70461411A.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成效显著B.中国开始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逐步加强D.民族工业呈现日益萎缩趋势C[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与1913年相比,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进口贸易总值呈增长态势,其新建工厂的数量逐年下滑,说明一战结束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继续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C项;表格中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新建工厂数量逐年减少,这不是其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的表现,排除A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已经开始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不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排除B项;题干表格仅是涉及新建工厂数量逐年减少的态势,但没有具体说是民族资本主义还是官僚资本主义,排除D项。]10.(2020·呼和浩特市调研考试)据统计,1912到1936年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组数字反映出中国当时()A.轻重工业间发展协调 B.对外贸易处于顺差C.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经济结构趋于平衡C[1912到1936年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轻重工业的进出口数据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故选C项;根据轻工业品的进出口数据和重工业品的进口数据可知,轻重工业间发展状态并不协调,排除A项;从上述轻重工业的进出口数据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11.(2020·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A[题干述及的时间点是“1916年”,说明陈独秀所发表之文章处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在该文章中,他评述到“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并没有出现国民运动,而要进行类似法兰西的革命,必须“中国的青年人”成为“强有力之国民”,据此可知,陈独秀撰写该文章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人的公民自觉意识,故选A项;题干之意主要论述陈独秀希望“中国的青年人”成为“强有力之国民”,然后进行“国民革命”,未涉及封建伦理道德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唤醒中国青年人的重要性,未提及建立政党问题,排除D项。]12.(2020·宜宾市诊断性考试)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艺界的青年人一度把传统文化中个人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庭”描绘成极度黑暗恐怖的名利场和充满刻毒、压抑和变态的地狱魔窟。这反映出当时()A.文艺界主导了新思想潮流B.追求新思想成为文艺青年的时尚C.个人主义已成为国民共识D.传统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B[“文艺界的青年人一度把传统文化中个人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庭’描绘成极度黑暗恐怖的名利场和充满刻毒、压抑和变态的地狱魔窟”可见他们受新思想的影响,批判传统的思想伦理,故选B项;“文艺界的青年人一度”无法体现“主导了新思想潮流”,排除A项;“文艺界的青年人”不代表“国民共识”,排除C项;“文艺界的青年人一度把传统文化中个人安身立命之所的‘家庭’描绘成极度黑暗恐怖的名利场和充满刻毒、压抑和变态的地狱魔窟”对传统家庭观念有一定的冲击,无法说明“根本变化”,排除D项。]13.(2020·广东省高三百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这说明当时()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C.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D.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B[据材料可知当时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与和平,中共把握了人民的需求,说明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共合作的内容,并且“社会共识”的说法有违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共《向导》发刊词,没有体现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1922年7月中共二大已经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14.(2020·大同高三联合考试)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A[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赋予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排除D项。]15.(2020·南宁市高三模拟)1920年8月,觉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人道社及少年中国学会五团体“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之大联合”,并制订了《改造联合约章》,其第一条就是“本联合结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这表明当时()A.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B.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C.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D.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通过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20年,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各种“谋从事改造事业的各团体”纷纷出现,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强,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如火如荼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礼教进行了猛烈批判,但是其范围仅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批判礼教并没有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2020·潍坊市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15—1922年,日本占据中国自行车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而此时日本自行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羽翼并未丰满,相对于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行业来说,优势虽然已经十分明显,但与欧美诸国自行车工业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战结束后,待欧美各国自行车工业恢复元气,自行车被重新大量输入中国市场之后,日产自行车的市场竞争优势不再明显。材料二至19世纪末期,自行车成为中国人心中文明、先进与富有的象征符号。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自行车价格的下落,以及世界自行车工业的勃兴,自行车从社会上层逐渐向中下层人群散布,城市中甚至形成了“自行车阶级”。自行车此时早已不再是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玩意,而是普通中国人的出行代步工具。——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涛《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中国自行车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行车在国人心目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普及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1915—1922年,日本占据中国自行车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得出日本在华取得绝对优势;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一战的结束,欧美列强重返中国市场,日本优势不再明显;根据材料中“仍在襁褓中的中国民族自行车行业”可知中国民族自行车所占比例较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日本、欧美和中国的工业发展及当时国际形势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自行车成为中国人心中文明、先进与富有的象征符号”“普通中国人的出行代步工具”得出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到普通代步工具。第二小问从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思想的变化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特征:日本取得在华销售的绝对优势;随着一战的结束,欧美列强重返中国市场,日本优势不再明显;中国民族自行车所占比例较小。(3分)原因: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欧美工业水平高于日本;民族工业技术落后。(3分)(2)变化: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到普通代步工具。(3分)影响: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3分)17.(2020·山东省聊城一中4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新民”一词始见于《尚书·诰》,又是《大学》“三纲领”之一。梁启超公开告白“以为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包含了儒家经典的核心在于道德修养和对人的革新的基本思想。梁启超又根据西方国家有关思想学说,结合中国国民基本情况,赋予“新民”以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启超的“新民说”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国家思想与合群意识;公德与私德;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权利思想与自由主义价值;尚武精神与刚性文化等,对中国人民之性格、习性、智能上的弱点作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博考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以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以便在激烈竞争的世界上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摘编自荸斤丽《新民思想与国民性的讨论——读梁启超〈新民说〉》材料二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陈独秀《新青年》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新民”形象。(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新青年》宣言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并说明他在国民方面对青年提出的要求。(6分)解析:第(1)问据“国家思想与合群意识;公德与私德;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权利思想与自由主义价值;尚武精神与刚性文化等”可知梁启超的“新民”形象主要是具有国家思想和合群意识,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具有尚武精神,能够维护自身权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念。第(2)问根据“我们想求社会进化”可知陈独秀《新青年》宣言所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进化论。据所学可知陈独秀在国民方面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主要是追求自由、进步和进取,具有世界观念,注重实利和科学。答案:(1)形象:具有国家思想和合群意识、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具有尚武精神,能够维护自身权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念。(8分)(2)理论:进化论。依据:追求自由、进步和进取,具有世界观念,注重实利和科学。(6分)18.(2020·四川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孙中山大事年表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1905年起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1912年初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1912年4月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9月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1913—1915年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1917—1918年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1920年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1924年1月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1924年11月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1925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表中提供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4分)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启示:据设问中的“孙中山为振兴中华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表格中探索中的孙中山先生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逝于北京”并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围绕近代中国由于没有取得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实现民族复兴,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才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答案: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2分)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