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古诗《蜀中九日》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_第1页
重阳节的古诗《蜀中九日》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_第2页
重阳节的古诗《蜀中九日》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重阳节的古诗《蜀中九日》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重阳节的古诗《蜀中九日》

重阳节的古诗《蜀中九日》由查字典语文我整理并共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假如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1、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2、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瞭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3、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4、他乡:异乡。

5、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6、那:为何。

7、北地:北方。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家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白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白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画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简单勾起浓郁的乡愁,于是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下两句对鸿雁看似无理之问:"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猛烈的比较中衬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愁绪推向了高峰。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似乎不假思考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认真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沉重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其次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猛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语言简单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