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趣味地理咆哮西风带在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南侧,大约在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有一个环绕地球的低压区,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全年各月都有7天以上,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半球西风带,也称“咆哮西风带”,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西风带气旋活动十分频繁,平均两天至三天就有一个气旋经过,特别是强气旋来临时,可造成西风带内狂风暴雪和高达十几米的巨浪。气候要素及类型复习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夏:东南风冬:西北风夏:西南风冬:东北风气候类型特征成因分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热带亚热带温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寒带沙漠气候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气候极地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低压多雨高压晴,西风湿润信风干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①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距赤道较远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山脉阻挡了西风,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地图册上找到以下区域及识记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2分钟(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具有呈南北狭长延伸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在地图册上找到以下区域及识记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2分钟3.气候的描述技巧(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①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②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③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等。(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气象灾害复习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01自主学习(5分钟)合作学习(10分钟)1.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2.洪水灾害的类型及成因、影响3.洪涝灾害的成因(自然、人文分析)4.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5.各种气象灾害的相关性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大本上提到的——台风(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包括山洪)、干旱(包括春旱和伏旱)、寒潮(包括倒春寒)另外常见的——沙尘暴、冰雹、冻雨、霜冻、暴雪、雾霾、龙卷风、高温、高温热浪、低温等类型素养导航知识体系1.综合思维:运用资料,了解风沙、洪涝、台风和寒潮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成因。2.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自然灾害,分析、讨论避灾和防灾的措施。[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的主要类型类型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影响暴雨洪水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台风、锋面雨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易导致涝灾发生融雪洪水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对农业影响最为严重冰凌洪水(凌汛)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封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影响城市、交通、工业等考点一旱涝灾害的成因及防避措施【规律方法】
(2)洪水灾害的成因③调蓄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3)洪水灾害的危害一旦洪涝发生,可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还会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以及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和生活秩序的紊乱等间接损失。(4)洪水灾害的防治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1.洪涝灾害的成因(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流域状况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洪水量大,水位高地面坡度坡度大汇水速度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高植物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多,扇形水系河道弯曲排水速度慢,容易形成洪水河谷纵向坡度小入海口狭窄破坏流域内植被汇水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加剧,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围湖造田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建筑物占据河道降低河道排水速度占用分洪区洪水分流困难三个角度分析洪灾的原因——“来水、容水和去水”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三是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短时间大量“来水”的原因: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淮河流域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2)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蓄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因中下游围湖造田、上游滥伐森林等造成下游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淮河因下游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3)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淮河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降低,导致两流域容易发生洪灾。2.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项目内容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防治措施工程措施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位非工程措施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等***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①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②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雨、污分流;③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④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保护现有湖泊;⑤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等2.干旱灾害(1)成因2.干旱灾害(3)我国的旱灾多发区及成因(1)华北春旱的成因:①春季多大风天气,气温回升快,蒸发剧烈;②春季锋面雨带未到华北地区,降水较少;③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④人口众多,工业发达,生活生产需水量大。⑤水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2)江淮地区夏旱:夏季受副高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3)西南地区旱灾:①西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少;②西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高,蒸发旺盛;③多岩溶地貌,地表水少;④地势起伏大,地表水停留时间短(4)华南地区(冬春旱)①冬春季节降水少;②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3.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快慢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迅速推移到北方,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短,导致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造成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向北挺进慢,北方降水偏少,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北旱南涝(如下图)。
治理旱灾的措施A、抗旱措施(1)开源节流,合理灌溉(2)选用耐旱品种,抗旱播种(3)耕作和覆盖保墒抑制农田蒸发(4)适当抽取地下水,缓解旱情B、避旱措施(1)改革种植制度,避旱季丰收(2)调整播种,躲过干旱
(3)水路不通走旱路(4)育苗移栽躲过春旱C、防旱措施
(1)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2)深耕改土,增强土壤蓄水能力(3)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4)绿化荒坡隙地,改善生态环境(5)跨流域调水;(6)植树种草,涵养水源;(7)加强对干旱的监测和预报;大本典例1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I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位于西北(北)、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I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I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于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导致土壤盐碱化。1.台风和寒潮灾害台风寒潮(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冬季风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剧烈的降温,快行冷锋造成的)成因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时空分布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变弱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防治途径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考点二台风和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避措施【规律方法】
影响地区表现西北及黄土高原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内蒙古高原大风、暴雪、低温,易引发雪灾华北、江淮地区大风、雨雪交加,沿海出现风暴潮东北地区大风、大雪天气长江以南地区寒风、冻雨天气(2)寒潮影响小的地区及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云贵高原:
距寒潮源地较远;山脉阻挡,削减寒潮势力;地势较高。四川盆地:四面被山包围,山脉阻挡海南和台湾:距寒潮源地远;山脉阻挡,削减寒潮势力;我国的寒潮表现可缓解冬天的旱情低温可杀死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病虫害。寒潮的预防对道路交通情况做好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寒准备。加强道路安全巡查,及时排查风险并采取工程措施(除雪车、撒盐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向居民及时推送相关交通讯息,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注意应急联动,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海上船只及时回港;做好防寒准备;农业中防寒做事:烟熏、灌水、覆盖、包裹等,提高农田的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以减轻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2.风沙灾害成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表土疏松;风力强劲;人类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危害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和污染大气环境(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产生活(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防治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识记(2018·全国卷Ⅱ·T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温:降低大气温度(反射率)2.对河流:融雪增加径流量(如东北春汛);融雪过多,地势低平可能引发洪灾3.对土壤:a.保温防冻:导热不良(冷空气进不去,暖空气出不来)b.提供水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融化后为土壤提供水分c.提供养分:雪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等气体,融化后,呗土壤吸收,增加土壤肥力d.减少虫害:闷死、冻死(融雪吸热冻死越冬害虫/虫卵)4.对农业:有益的影响类似土壤;不利:压塌大棚;融雪对某些农作物可能造成伤害区5.对环境、灾害:山区雪崩;融雪冻害;抑制风沙活动的发生6.对民居:墙体厚度;造型(合掌造);堆雪墙边利于墙体保温识记墒情季节性积雪是干旱区和寒冷区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读我国东北某地2007年3月1~31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的变化图,回答1~2题。季节性积雪是干旱区和寒冷区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读我国东北某地2007年3月1~31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的变化图,回答1~2题。1.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最强的时段是(
)。A.3月1~3日 B.3月4~15日C.3月16~19日 D.3月21~25日2.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B.积雪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降低C.积雪释放热量给地面D.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季节性积雪是干旱区和寒冷区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读我国东北某地2007年3月1~31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地表温度与气温之差)的变化图,回答1~2题。1.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最强的时段是(
)。A.3月1~3日
B.3月4~15日C.3月16~19日 D.3月21~25日2.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B.积雪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降低C.积雪释放热量给地面D.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1.B
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越大,地温越高;3月4~15日积雪深度最大,气温最低,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最大,说明此时积雪对土壤起的保温作用最强,地温增高。第2题,积雪会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较低,不能解释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积雪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降低,不能解释积雪对土壤起保温作用;地面主要通过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当积雪较厚时,土壤与外界热量交换较弱,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所以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较强(根据图示信息也可知,积雪深度较大时,地气温差也较大,表明积雪阻碍了地气之间的能量交换)。(2022年厦门二检)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葡萄喜光怕涝。桓仁满族自治县(下图)是世界最大的冰酒产区。该县葡萄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山峰南侧缓坡。葡萄成熟后,将葡萄藤埋入土中,剪下带枝果穗拥扎于架上进行冷冻,而后再采摘用于酿制冰洒。冬季降雪量的减少会对来年葡萄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该县果农在葡萄树间套种黑豆,促使葡萄根系往土壤深处发育。近些年来,桓仁已举办六届国际冰酒节,打造一流冰酒产业基地。(3)分析桓仁冬季降雪量减少对葡萄产量的影响,并简述套种黑豆可保证葡萄产量的原因。影响:地表积雪变薄,土温较低,易发生冻害,葡萄产量减少。原因:土层深度越大,冬季土壤温度越高。种植黑豆促使葡萄根系往土壤深处发育,免受冻害。3.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关联性
1987年的11月下旬寒潮(简称87.11寒潮)从西路进入我国,向南越过秦岭、南岭后,便快速南下,受超强台风“莲娜”及控制华南、闽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造成南方许多城市急剧降温,降幅创历史纪录。图a示意1987年11月26日寒潮发生时的气压形势,图b示意寒潮影响下福州等城市的最高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1.推测1987年11月27日(
C
)A.超强寒潮前锋上午已抵达深圳B.福州凌晨受强对流天气影响C.广州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D.雨雪分界线已到武夷山一带
1987年的11月下旬寒潮(简称87.11寒潮)从西路进入我国,向南越过秦岭、南岭后,便快速南下,受超强台风“莲娜”及控制华南、闽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造成南方许多城市急剧降温,降幅创历史纪录。图a示意1987年11月26日寒潮发生时的气压形势,图b示意寒潮影响下福州等城市的最高气温日变化。2.与其他寒潮相比,“87.11寒潮”越过南岭后以更快速度一路向南的主要原因是(A)A.台风影响导致水平气压梯度大B.平原地形为主沿途阻碍小C.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加速下滑D.受冷空气影响南北温差大
1987年的11月下旬寒潮(简称87.11寒潮)从西路进入我国,向南越过秦岭、南岭后,便快速南下,受超强台风“莲娜”及控制华南、闽台的副热带高压影响,造成南方许多城市急剧降温,降幅创历史纪录。图a示意1987年11月26日寒潮发生时的气压形势,图b示意寒潮影响下福州等城市的最高气温日变化。3.受到“87.11寒潮”影响,台风“莲娜”(D)A.势力增强B.气流下沉C.加速北移D.快速瓦解
沙尘暴是春季多发于我国北方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下图为某次沙尘暴银川和兰州的能见度变化图。据此完成4~6题。4.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形成的气候条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