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1页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2页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3页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4页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第1页/共130页2底面观第2页/共130页3外侧面观第3页/共130页4被大脑纵裂分成左、右大脑半球上面观第4页/共130页5大脑纵裂胼胝体冠状切面第5页/共130页6胼胝体正中矢状切面第6页/共130页7大脑半球有3个面内侧面下面上外侧面第7页/共130页8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3条叶间沟:第8页/共130页9枕叶边缘叶颞叶颞叶大脑半球分叶枕前切迹额叶顶叶顶叶额叶枕叶第9页/共130页10岛叶第10页/共130页115.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1)外侧面沟回(2)内侧面沟回(3)海马结构(4)底面沟回第11页/共130页12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上回额下回中央后回中央后沟顶小叶上顶内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下沟颞上沟中央前沟顶小叶下回上缘角回第12页/共130页13颞横回第13页/共130页14(2)内侧面沟回距状沟中央旁小叶楔叶舌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齿状回海马沟侧副沟扣带沟穹窿透明隔枕颞沟第14页/共130页15嗅球嗅束海马旁回Ⅰ嗅N终于此嗅三角钩侧副沟枕颞沟(4)底面沟回第15页/共130页16(二)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第16页/共130页171.大脑皮质第17页/共130页181)躯体运动区2)躯体感觉区3)视区4)嗅区5)听区6)语言区(1)功能定位1)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锥体束管理随意运动(4、6区)第18页/共130页191)第Ⅰ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腹后核发出产生一般感觉终止于此区的丘脑中央辐射(3、1、2区)第19页/共130页203)视区位于距状沟两侧产生视觉视辐射终于此此区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偏盲与两眼视野左右交叉上下颠倒对应关系4)嗅觉区在海马旁回和钩内脏活动中枢在边缘叶(17区)第20页/共130页215)听区位于颞横回听辐射终止于此一侧受损不至于聋产生听觉接收两耳听觉冲动(41、42区)第21页/共130页226)语言区多数人在左半球书写中枢在额中回后部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在额下回后部听觉性语在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在角回言中枢言中枢第22页/共130页232.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屏状核纹状体第23页/共130页24尾状核头尾状核体尾杏仁体在钩深面在岛叶皮质深面豆状核第24页/共130页25尾状核头尾状核尾背侧丘脑豆状核背侧丘脑第25页/共130页26豆状核尾状核体背侧丘脑尾状核尾第26页/共130页27尾状核壳苍白球豆状核第27页/共130页28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纹状体功能: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管理习惯性、附带动作。调整姿势;纹状体病变有两种不同表现:①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静止性震颤。震颤麻痹

(Parkinson)综合征②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

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第28页/共130页29杏仁体连于尾状核尾端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岛叶皮质与杏仁体下丘脑等丘脑前核皮质下结构组成。功能与内脏活动记忆情绪等有关第29页/共130页30屏状核为薄层灰质位于豆状核外侧第30页/共130页313.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纤维分3类:(2)连合纤维(3)投射纤维第31页/共130页32各回之间互相联系的纤维(1)联络纤维是同侧半球各叶之间、弓状F上纵束下纵束钩束扣带束第32页/共130页33(2)连合纤维是左右大脑半球皮质之间互相联系是最大的连合纤维束胼胝体的纤维。第33页/共130页34胼胝体第34页/共130页35脑干、小脑、脊髓之间互相联系(3)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与间脑、行纤维束的上、下第35页/共130页36内囊位于尾状由端脑的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投射纤维组成第36页/共130页37与豆状核之间与豆状核之间的拐角处前、后肢相交位于尾状核头位于背侧丘脑内囊后肢内囊膝内囊前肢尾状核头背侧丘脑豆状核第37页/共130页38皮质核束位于内囊膝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在内囊后肢第38页/共130页39锥体束损伤内囊出血引起对侧偏瘫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损伤损伤对侧偏身一般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内囊综合征(三偏征)第39页/共130页404.侧脑室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室间孔在顶叶伸入额叶伸入枕叶伸入颞叶通第三脑室第40页/共130页41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第41页/共130页42室间孔后角前角第三脑室第42页/共130页43中央部下角第三脑室第43页/共130页44(一)小脑的位置二、小脑(二)小脑的外形(三)小脑的内部结构(四)小脑的纤维联系(五)小脑的功能第44页/共130页45(一)小脑的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连于脑桥、延髓后方第45页/共130页46小脑位于颅后窝连于脑桥和延髓后方第46页/共130页47位于端脑枕叶下方第47页/共130页48借小脑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中脚切面第48页/共130页49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第49页/共130页503.小脑功能分叶1.小脑的分部2.小脑形态分叶(二)小脑的外形上面下面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蚓小脑扁桃体1.小脑分部第50页/共130页51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后面枕骨大孔后缘上方颅内压过高时,小脑扁桃体突入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枕骨大孔内,形成枕骨大孔疝第51页/共130页522.小脑形态分叶原裂前叶后叶后叶第52页/共130页53绒球小结叶后叶第53页/共130页54(三)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小脑核齿状核小脑髓体第54页/共130页55(一)第三脑室(二)背侧丘脑(三)后丘脑(六)下丘脑(四)上丘脑(五)底丘脑间脑的位置和分部三、间脑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1.间脑的位置2.间脑的分部第55页/共130页56小部分露于脑底面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第56页/共130页57小部分露于脑底面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第57页/共130页582.交通位于间脑中央为正中矢状位窄隙(一)第三脑室1.位置形态第58页/共130页59向前上经左右室间孔2.交通向后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通侧脑室下丘脑下丘脑沟背侧丘脑(一)第三脑室第59页/共130页60向前上经左右室间孔(一)第三脑室向后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通侧脑室下丘脑下丘脑沟背侧丘脑交通第60页/共130页61(二)背侧丘脑1.形态3.内部结构4.纤维联系和功能通常简称丘脑2.位置第61页/共130页62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1.形态丘脑前结节丘脑枕丘脑间粘合第62页/共130页63第三脑室背侧丘脑丘脑枕第63页/共130页642.位置占间脑背侧部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位于中脑上方前下方连下丘脑丘脑间粘合第64页/共130页65背侧上面构成侧脑室下壁2.位置占间脑背侧部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位于中脑上方前下方连下丘脑外侧面邻内囊位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第65页/共130页66(四)上丘脑松果体位于第三脑室顶缰三角丘脑髓纹缰连合第66页/共130页67视交叉漏斗向下连垂体向后连视束终于外侧膝状体向前连绕过大脑脚视N乳头体第67页/共130页68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下丘脑的功能3.神经内分泌功能: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催产素和加压素经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送到N垂体释放入血管催产素可使子宫肌收缩促进分娩加压素可使小A收缩,升高血压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抗利尿激素)2.调节体温生殖睡眠食欲水电平衡、、、、第68页/共130页69漏斗核合成通过结节漏斗束运到漏斗周围的垂体前叶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正中隆起,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释放到血液中第69页/共130页70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

脑分部脑干第70页/共130页71中脑脑桥延髓一、三、间脑二、小脑四、端脑脑干第71页/共130页72(一)位置(二)外形(三)内部结构(四)功能一、脑干第72页/共130页73

(一)脑干位置中脑上端接间脑延髓下端在位于脑下部枕骨大孔处接脊髓后方连小脑第73页/共130页74Ⅳ滑车NⅢ动眼NⅤ三叉NⅥ展NⅦ面NⅧ前庭Ⅸ舌咽NⅩ迷走NⅪ副N蜗N脚间窝脑桥基底部与中脚移行处延髓脑桥沟延髓外侧面锥体橄榄之间前外侧沟脑桥小ⅦⅧ脑三角Ⅻ舌下N橄榄后方第74页/共130页75延髓第四脑室3.第四脑室(1)位置脑桥小脑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2)脑室壁(3)交通第75页/共130页761.传导功能:(五)脑干的功能除嗅视觉外所有感觉冲动都通大小脑发出的运动指令通过脑干下行纤维束传到运动N元脑干上下行纤维束横断损伤后导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过脑干上行纤维束传到大脑第76页/共130页77(五)脑干的功能1.传导功能:某些低级反射中枢位于脑干2.反射功能: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许多内脏活动反射中枢在延髓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故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第77页/共130页78脑动脉第78页/共130页79脑动脉两大体系颈内动脉系:大脑前部+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系:

大脑后部+部分间脑+脑干+小脑小脑幕为界顶枕沟为界(3/2)第79页/共130页80颈内动脉系统MCA+ACA+脉络丛前动脉第80页/共130页81颈内动脉的分段(正、侧位观)C5颈动脉管段;C4海绵窦段;C3前膝段;C2交叉池段;C1后膝段走行与分段M4M5+M2M3M1A1A2A3A4A5C5C4C3C2C1A4A3A2C1C2A1A5C3C4C5M1M3M2M4+M5第81页/共130页82椎基底动脉系统VA+BA第82页/共130页83基底动脉分支示意图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第83页/共130页84大脑后动脉的分段(前后位)P1水平段;P2纵行段;P3颞下后A;P4顶枕A和距状沟A第84页/共130页85T2加权像1241、中鼻甲2、上颌窦3、延髓4、小脑半球5、内耳53第85页/共130页86126798451、视神经2、眼球3、球后脂肪4、外直肌5、内直肌6、颞叶7、桥脑8、小脑蚓部9、直窦23第86页/共130页871、眶尖2、颞叶3、中脑4、外侧裂池5、环池6、鞍上池7、大脑中动脉8、大脑后动脉9、大脑前动脉10、下矢状窦11、海马回123789105611第87页/共130页8812341578910111213141、额叶2、颞叶3、枕叶4、四叠体池5、侧脑室枕角6、外侧裂池7、矢状窦8、尾状核头部9、壳核10、丘脑11、内囊前肢12、内囊膝部13、内囊后肢14、苍白球15、外囊15456第88页/共130页89134571、侧脑室前角2、放射冠区3、大脑灰质4、大脑白质5、胼胝体膝部6、胼胝体压部7、透明隔8、颅骨内板9、颅骨外板8926第89页/共130页901231、中央沟2、脑回3、半卵圆中心4、上矢状窦4第90页/共130页911、侧脑室2、顶叶3、颞叶4、垂体5、外侧裂池6、纵裂池7、透明隔8、蝶窦颅脑冠状面MR123789456第91页/共130页92134785261、侧脑室2、顶叶3、颞叶4、中脑5、三脑室6、听面神经束7、海马8、半卵圆中心第92页/共130页93颅脑矢状面MR1、额叶2、顶叶3、枕叶4、小脑5、丘脑6、延髓7、桥脑8、胼胝体膝部9、胼胝体压部11、中脑12、垂体13、颈段脊髓14、中央沟15、侧脑室16、四叠体池17、第四脑室18、枕大池19中脑导水管123789111213144561516171819第93页/共130页9442315689101213141516171812378911106451、额叶2、眶回3、颞叶4、半卵中心5、丘脑6、海马7、顶枕沟8、侧脑室三角区9、小脑半球10、横窦11、上颌窦第94页/共130页95神经病学的特点神经病学的特点: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多样性诊断的依赖性工作的风险性疾病的难治性神经病学的重要性:社会老年化、诊断手断的提高、治疗方法的进步第95页/共130页96分析诊断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第96页/共130页97分析诊断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第97页/共130页98分析诊断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肌萎缩侧所硬化症(肌无力肌萎缩,重症肌无力ALS)、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外伤性:明确外伤史。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发育异常:第98页/共130页99分析诊断重点: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入手分析诊断。第99页/共130页100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第100页/共130页101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第101页/共130页102大脑皮层损害

第102页/共130页103大脑前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对侧肢体偏瘫:小腿和足部(2)双下肢感觉障碍(3)额叶精神症状(4)中枢性排尿障碍(5)左侧失用症第103页/共130页104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对侧上肢、面肌和舌肌瘫痪:(2)对侧上肢、头面部感觉障碍;(3)伤及优势半球:失语症、失写症、失用症、失读症、失听症。

第104页/共130页105大脑后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两眼同向偏盲(黄斑视力保存):(2)伤及胼胝体压部:失读症。

第105页/共130页106额叶损害前额叶: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刺激性病变产生对侧部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灶产生单瘫。运动性失语。其它:额叶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则向病灶对侧斜视。额叶性共济失调。旁中央小叶受损产生尿失禁等。第106页/共130页107顶叶损害中央后回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刺激性病变产生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出现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缘上回:损害后出现失用症。角回:损害后丧失阅读能力(失读症),书写能力(失写症)。Gerstmann综合征:失用、手指失认、左右定向障碍、失写及失算。视辐射受损产生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第107页/共130页108颞叶损害颞叶前部:刺激性病变产生颞叶性癫痫,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颞上回后部:产生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到言语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言语内容,自己发言虽仍流利,但内容不正常,因为他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在发音用词方面有错误,别人完全听不懂。第108页/共130页109颞叶损害颞叶后部:受损后产生遗忘性失语或命名不能患者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但能叙述是如何使用的。别人告知名称时,他能辨别对方讲的是否正确。颞叶深部:受损可产生偏盲或象限性盲。第109页/共130页110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中枢性偏盲、幻视、视觉认识不能、视物变形。第110页/共130页111

边缘系统损害内脏脑或精神脑,包括边缘叶(扣带加、海马回、钩回),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及丘脑下部其他结构。可能与以下功能有关:嗅觉、情绪、记忆、性行为、植物性机能、躯体运动。第111页/共130页112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解剖: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及豆状核,后者分为壳核和苍白球。锥体外系损害的二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1、肌张力变化有肌张力增强、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2、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扭转痉挛及痉挛性斜颈等。第112页/共130页113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苍白球和黑质损害: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震颤麻痹。壳核及尾状核损害: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加等不自主运动。齿状核及下橄榄核损害:出现肌阵挛。第113页/共130页114内囊损害内囊全部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征1、锥体束受损,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包括上、下肢、舌和下部面肌的瘫痪。2、偏身感觉缺失(视丘辐射)3、病灶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视辐射)第114页/共130页115小脑后下动脉损害

现证实10%由小脑下前动脉(PICA)引起,75%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引起。余下由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第115页/共130页116小脑损害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调节肌张力。2.小脑损害的三大主要症状:①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差,反跳现象阳性,同侧肢体意向性震颤。②平衡障碍:Romberg试验站立不稳(Romberg罗姆伯格试验。又称闭目直立检查法。受检者闭目,双脚并拢直立,两手臂向两侧伸直平举与肩平。迷路有病变时,将向患侧偏倒;头部转动时,偏倒的方向随之改变。小脑有病变时,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不随头位的转动而改变偏倒的方向。)③肌张力降低:钟摆膝。第116页/共130页117小脑损害3.小脑半球损害:同侧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4.小脑蚓部损害:主要为躯体平衡障碍。言语障碍明显,四肢共济失调一般不明显,多无眼震,肌张力常正常。第117页/共130页118脑干—中脑损害1、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症或大脑脚综合症。病变位于中脑的基地部大脑脚的髓内。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瘫。常见病因:颞叶肿瘤或硬膜下血肿伴发的天幕疝压迫大脑脚。

第118页/共130页119脑干—中脑损害2、动眼神经和锥体外系交叉综合症。病灶位于大脑脚后方的黑质。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半身锥体外系综合症,如半身舞蹈病、半身徐动症和半身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半身的帕金森氏综合症。第119页/共130页120脑干—中脑损害3、动眼神经和红核交叉综合症。病灶位于中脑被盖部的红核。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半身共济失调。第120页/共130页121脑干—中脑损害4、四叠体综合症病灶位于中脑顶盖部。表现:双眼垂直运动障碍,有以下三种情况:(1)双眼上视瘫痪。(2)双眼向上向下均瘫痪。(3)双眼下视瘫痪。第121页/共130页122脑干—桥脑损害

1、桥脑基底内侧综合症。表现:同侧---周围性面瘫,眼球不能外展(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痹),头部向病灶对侧轻度旋转(内侧纵束)。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感觉障碍(内侧丘系)。病因:多见于血管病。第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