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李大钊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材料一〕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有了母亲诞孕的劳苦痛楚,才能有儿子的生命。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材料二〕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解读】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反对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歌颂者亦有之,但后者在开始时很少。李大钊是最早赞颂这一伟大革命的。他在1918年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指出这一革命将一切权力“全收于民众之身”,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认为这一伟大革命,必将如同法国大革命对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巨大影响那样,指出十月革命敲响了20世纪人道的钟声,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第一次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2.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材料一〕不知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时代之精神不同,革命之性质自异,故迥非同日而语者。法兰西之革命,非独法兰西人心变动之表征,实十九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表征。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了抱悲观也。──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材料二〕我们这几天庆祝战胜,实在是热闹的很。可是战胜的,究竟是那一个?我们庆祝,究竟是为那个庆祝?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那一国或那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纪录。一个人心的变动,是全世界人心变动的征兆。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世界风云发生的先兆。一七八九年的法国革命,是十九世纪中各国革命的先声。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材料三〕对于德国军国主义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胜利,更不是我国徒事内争托名参战的军人,和那投机取巧卖乖弄俏的政客的胜利,而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是平和思想的胜利,是公理的胜利,是自由的胜利……我们对于这桩世界大变局的庆祝,不该为那一国那些国里一部分人庆祝,应该为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庆祝,不该为那一边的武力把那一边的武力打倒而庆祝,应该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Bolshevism①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解读】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在中文报刊上出现,是一八九九年二月在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登载的一篇名为《大同学》的文章中即出现了马克思的名字:“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文中显然把马克思的国籍弄错了。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章中都涉及马克思学说。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介绍和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18年写了著名的论文《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从其内容来看也有些不够恰当的地方,但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表达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应该看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上面三个材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材料一把法兰西革命与俄罗斯革命作了比较。从时间上看,法兰西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期,俄罗斯革命发生在20世纪初期;再次,法兰西革命与俄罗斯革命有本质不同,俄罗斯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我们应翘首以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潮流。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为,一战的胜利,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注释】①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3.李大钊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马氏①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离了他的特有的史观,去考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根据他的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开端研究,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将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是必需的命运;然后更根据这个预见,断定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级竞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1919年5月5日为马克思诞辰101周年,已在中国知识界有相当知音,信仰者的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开来,李大钊帮助《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并写力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两万多字,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分两期刊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篇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在上述史料中,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由历史论(唯物史观)经济论(经济学说)社会主义运动论(社会主义理论)三部分组成,要用唯物史观去考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在最后的阶级竞争。【注释】①马氏:马克思。4.问题与主义之争〔材料一〕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在奉劝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更进一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了。──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不过我总觉得布尔什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害(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不可一味听信人家为他们造的谣言,就拿凶暴残忍的话抹杀他们的一切。──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解读】实验主义,原名实用主义。实验主义是胡适加给各派实用主义的一个总类名,它起源于英国。胡适在美留学期间,成了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的忠实信徒。1919年4月30日,杜威来到中国。杜威和胡适师徒二人一唱一和,在中国散播实用主义。但随着群众革命运动兴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日益被更多的先进分子所接受。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传单被捕入狱,李大钊离京,胡适开始编辑《每周评论》,宣扬实用主义,在该刊刊登杜威在中国各地的讲演录。7月20日在该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为批驳胡适的观点,离京在外的李大钊于冀北昌黎五峰山撰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并寄交胡适发表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五号上(八月十七日),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上面两个材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争论的主要问题和焦点,双方各自的观点、立场,使大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胡适和李大钊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论战。这次论战的实质是:中国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实用主义?中国问题的解决是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良?通过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它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5.李达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是怎么呢?近来报纸里面虽然登载过了许许多多,但是看的人很有不明白的地方。我现在索性把他简简单单地写出来,给大家看看。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竞争主义,主张万人协同主义。社会主义,是反对资本万能主义,主张劳动万能主义。社会主义,是反对个人独立主义,主张社会公有主义。社会主义,是打破经济的束缚,恢复群众的自由。以上所写的,诸君谅来可以明白。但是有两点应注意的:第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不同的,第二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不同的。──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解读】李达(1890—1966),湖南人,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1913年赴日留学。1918年回到北京,发动向段祺瑞政府请愿示威运动。1919年著《什么叫社会主义?》,刊登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署名:鹤。尽管此文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但他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不同的。后来他在《共产党》月刊,发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的解剖》,从理论上对无政府主义进行剖析和批判,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他怎样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6.周恩来五四时期的思想“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利害。我们中国自从去岁受欧战媾和的影响,一般稍具普通常识的人,也随着生了一种很深刻的“觉悟”: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为他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从思想向“觉悟”方面走。在这种时期内,我们天津有些学生也本着这种感想,集合起来,要打算发行一种不定期小册子,用“觉悟”这两个字做他的名字。这个集合的团体,遂叫他为“觉悟”社。《觉悟》的主旨同内容:要本我们“觉悟”社的目标──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抽象的话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周恩来《“觉悟”的宣言》【解读】1919年“六三”以后,即9月16日,天津成立了进步团体──觉悟社,周恩来、马骏等是这个社的主要成员,在觉悟社社员推动下,天津学生运动有了更好的发展。1920年《觉悟》创刊号登载的《“觉悟”的宣言》和《觉悟》,是觉悟社两篇纲领性的文章,是经全体社员集体讨论后,由周恩来执笔写成的。该刊仅出过一期。上述材料,对国人的“觉悟”持赞扬和肯定态度,并认为这种“觉悟”是酿成这次全国“学潮”的动因,并提出了“觉悟”社的目标。此材料对我们认识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和思想很有参考价值。7.“五四”时期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学会①方针问题。我们学会到底拿一种什么方针做我们共同的目标呢?子升②信里述蒙达尔尼会议③对于学会进行的方针,说:“大家决定会务进行之方针在改造中国与世界。”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方法问题。和森信里说:“我现认清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反映,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和森又说:“我以为现世界不能行无政府主义,固在现世界显然有两个对抗的阶级存在,打倒有产阶级的迪克推多④,非以无产阶级和迪克推多压不住反动,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我以为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据和森的意见,以为应用俄国方式的方法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是赞成马克思的方法的。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论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毛泽东《致蔡和森等》【解读】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一个著名青年社团──新民学会。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阻挠,中国人还不可能直接到俄国学习。为了到靠近俄国和西欧的法国去了解世界革命情况,毛泽东发起了湖南青年的勤工俭学运动。1919年毛泽东亲自到上海码头送走了第一批去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1919年7月湖南学联创办《湘江评论》会刊,里面文章大部分为毛泽东个人所写,影响遍及于全国。上面这段材料是在法国的蔡和森给毛泽东来信后,毛泽东针对此信,于1920年12月给蔡和森等人的回信。上述材料对了解“五四”时期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材料中,毛泽东首先赞同留法会员制订的“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新民学会的方针;其次他也赞同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即走革命的道路,这是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注释】①学会:新民学会。②子升:萧子升,湖南湘乡人,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③蒙达尔尼会议:指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蔡畅等于1920年7月在法国蒙达尔尼(今译蒙塔尔纪)举行的一次会议。④迪克推多:是英文dictatorship一词的音译。意为专政、独裁。8.陈独秀的政治观〔材料〕我的结论是:我承认人类不能够脱离政治,但不承认行政及做官、争地盘、攘夺私的权利这等勾当以冒充政治;我承认国家只能做工具,不能做主义,古代以奴隶为财产的市民国家,中世以农奴为财产的封建诸侯国家,近代以劳动者为财产的资本家国家,都是所有者的国家,这种国家底政治法律,都是掠夺的工具,但我承认这工具有改造进化的可能性,不必根本废弃他,因为所有者国家固必然造成罪恶,而所有者以外的国(家)却有成立的可能性;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后事如何,就不是我们所应该能够包办的了。──陈独秀《谈政治》【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每一步进展,都经过激烈的斗争。前面已说过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还遇到了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挑战,最终都被击败。基尔特社会主义又译作“行会社会主义”(基尔特是英文guild的译音,意即行会),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潮。这种思潮于20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潘蒂、霍布逊和柯尔,罗素稍后也成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鼓吹者。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否认国家的阶级性,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反对暴力革命,鼓吹和平主义,认为可以“和平地”用基尔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思想传入中国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五四”后,它以“社会主义”之名,曾一度广为散播。主要的鼓吹者是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还有英国人罗素。1921年7月,罗素从中国溜走,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已没有什么市场了。后来,他们这些人完全撕掉“社会主义”假面目,公开反共反革命。无政府主义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源于法文anarchisme,是反映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想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西欧,至19世纪逐渐形成为一种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蒲鲁东,被称作“无政府主义之父”,还有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他们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鼓吹个人绝对自由。20世纪初,这种思想最早被中国留法、留日学生及一些反清的流亡者所接受,随之即介绍到国内来。中国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人物有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刘师复、黄凌霸、区声白等人。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主要是鼓吹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另外还有虚无主义、不抵抗主义、新村主义和中国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前,无政府主义曾以“新思潮”和“社会主义”学说的面目,取得传播机会。对此,陈独秀于1920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政治》一文,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双方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