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事故处理记录表_第1页
质量事故处理记录表_第2页
质量事故处理记录表_第3页
质量事故处理记录表_第4页
质量事故处理记录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质量事故处理记录事故事由事故性质事故部门事故日期产品名称批号数量损失金额事故责任者处理人事故原因:生产部处理意见:签章年月日质量管理部门意见:签章年月日公共课教育学案例汇编目录1、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12、校园里的隐性伤害……………………13、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24、掌声中的舆论转化……………………35、从一则公益广告想到的………………46、教育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教育行为差异………47、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48、扬起爱的风帆——评“为雕像穿衣服”活动………59、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610、也谈教育改革………………………811、流失生的法律责任…………………812、生命是美丽的………………………913、高校悲歌,父母卖血儿摆阔………914、切错苹果的故事……………………1015、答案不是唯一的……………………1016、“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1117、浅谈中美教育的差异………………1218、学生老师换角色——中国科大举办班主任学校培训班见闻………1319、天鹅的悲哀…………1420、妈妈,你能把我打聪明吗?………1421、让孤雁返回群体……………………1522、“神童工程”………………………1623、魏书生老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1724、把好教师的语言关…………………1825、特长教育给孩子的是馅饼还是陷阱?……………1826、巧设台阶……………1927、谐趣诱导……………2028、孩子需要什么………………………2029、搭起师生间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2130、两个分苹果的故事…………………2231、增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2232、秋末初冬的果子……………………2333、酸酸的青苹果………………………2434、小议班风……………2435、一个是拒人千里,一个刀光血影——研究生因恋爱失败害女友的惨痛故事………2536、在爱的沐浴下………………………2537、正确对待差生………………………2738、少年“网虫”游戏杀人酿大祸……………………2739、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940、快乐不应成为伤害…………………3041、由“卢刚事件”引发的思考………3142、老师文明不文明学生有权投一票………………3243、儿子乱扔遭罚款母亲抵赖不认儿………………3344、从偶像到战犯………………………3345、父母教育孩子要慎选“榜样”——少年为何杀害同班同学………3446、教师强行给学生剪发………………3547、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3648、为学生点燃希望之灯………………3749、学校是否有罚款权…………………3850、投“骰子”学数学…………………3951、虐待学生的伪教育当休……………4052、向母鸡学习,永不丢蛋!…………4153、教育的艺术…………4254、老师的几句话让我放弃了物理学…………………4255、天才难“克隆”5岁孩子讨厌“哈佛女孩”……4456、关注教育体罚现象…………………4457、教育真的离不开惩罚?……………4558、上课吃瓜子老师罚长跪一小时…………………4659、1999年教师施暴事记………………4760、毒杀双亲——值得反思的一则教育悲剧……………………4861、学生的“逃学”现象………………4962、让学生敢说“我不懂”……………4963、教育的机智…………5064、教室里的纸屑………………………5065、错误也美丽…………5166、十七岁女儿毒死亲生母亲…………5167、“法律板”和“教鞭”……………5268、爱是教育的起点……………………5369、放飞…………………5370、师德沦丧:班主任竟罚七龄童吃屎——一起恶性虐待小学生事件新闻调查…………5471“微鞠一躬”的效应………………5572、有一种伤害叫做“爱”…………5673、向母鸡学习,永不丢蛋!………5774、教师的人格魅力…………………5875、教育,更需要总结失败的经验——也说对失误教育案例的研究价值…………5976、我心飞翔…………6077、为犯错误的学生筑“台阶”……………………6178、珍爱学生的每一份自尊…………6179、梦醒时分…………6280、小议“批语”……………………6481、蛐蛐事件…………6482、比珍珠还贵的……………………6583、良药最好不苦口…………………6684、教育如诗…………6685、工读学校和问题学生的出路……………………6786、心理病历…………6787、“天才”之祸…………6988、“发明神童”的烦恼………………7189、少年纵火案………………………7290、教师心理健康不能回避的话题——由“尿毒茶水”事件引起的思考…………7291、逼子成才酿悲剧——国家级科学家痛丢爱子……………………7392、在校学习权利状况报告…………7693、爱心教育——给学生一片爱的天空………7894、今天是我第一次…………………7995、无人监考能走多远——济南无人监考首日目击……………………8096、积极的领导方式…………………8197、家庭暴力对学生心理的影响……………………8298、小班教学:南京教育新亮点……………………8399、给扭转心理偏差这一杠杆找个支点……………83100、爱心无阻………………………83案例1:父亲撕了儿子手绘的地图这张手绘的“合肥市交通地图”被其父亲撕毁的时候,地图的作者,合肥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小锐伤心地哭了。小锐有个特别的本领,要到合肥市的任何一个地方去,他能一口报出乘哪路公交车,经过哪些路可到达目的地。他这个本事帮了开出租车叔叔,叔叔送客人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只要他放学在家,一个电话就解了叔叔的急,连跑一条路到哪儿上厕所方便,小锐也能一口报出。小锐这种特殊的本领来自随父母亲逛街,很小的时候他便喜欢问这是哪条街叫什么路,回家后就把逛过的街道及路画出来,还标出沿街的建筑物。久了,他便有了许多这样的“地图”。不仅如此,他还让经常出差的亲友们将所到城市的地图买回来,如今他手头收集了国内外一百多座城市的地图,同一个城市的地图他能找出上十个版本。主张地图是他在房间里干了好几天的结晶,每夜都要到清晨两三点才上床睡觉。家人认为他学习,后来发现他躲在房间里画新版“合肥市交通地图”,父亲一气之下撕毁了这份地图。小锐的父亲告诉记者,自己也深知儿子对地图感兴趣不是坏事,但是他马上要中考了,不全力拼搏考上重点,前途肯定受影响。说实话,撕毁儿子费尽心机画出的那张极精美的地图,自己也很难过,但学习这么紧迫,不忍痛将他的这个兴趣扼杀掉又怎么行呢?——摘自《新安晚报》2003年5月24日案例2:校园里的隐性伤害[甲例]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摘自《安徽青年报》2003年4月21日[乙例]1998年,北京某学生因成绩较差无法升学,父母应学校的要求去医院为孩子开了一张“中度智力低下”证时,不料学校很多人将此公布开来,老师在课堂多次当众侮辱学生是“弱智、白痴”其了学生也常常的此来嘲笑,欧打该生。后来该生被诊断为患了情神分裂症。学生父母向学校提出了赔偿诉讼,要求学校为擅自透露学生的个人隐私,适其精神障碍一事承担责任并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张维平《中小学校学法用法案例评析》案例3:研究生的科学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亦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的地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生理学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案例4:掌声中的舆论转化这个实例是李镇四老师《走进心灵》里面提到的。一次上公开课,按惯例,我应该依学号顺序抽一名学生起来进行课前“一分钟讲演”。直到上课铃响起时,我还在犹豫,今天的公开课是否取消这个“节目”?因为这次讲演正轮到魏霞,而她是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胆小的女同学,如果她没说好,岂不是“杀”了我这堂公开课的“风景”?但是,不容我多想,当师生互相问好以后,我正准备直接讲课时,魏霞同学竟然举起手并用哆嗦的声音说:“李……老师,今天……该我……讲演……”我只好让她走上讲台发表演说,内容是报告当天的新闻,她的声音照样结结巴巴,但比平时要稍微大声一些,而且看得出来,她事前是做了相当认真的准备的,仅凭这一点,我就应该鼓励她,而且相信她会受到鼓舞的。正当我准备热情洋溢地表扬她一番时,我脑子里突然转了一个弯,何不把我个人对她的表扬变成全班同学对她的赞赏呢?于是,我有意问全班同学:“比起过去,魏霞同学的进步大不大啊?”“大!”同学们一致说。“好!那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魏霞的进步表示祝贺!”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来自同学们的鼓励无疑让魏霞振奋,因为,这以后她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就越来越多了。案例5:从一则公益广告想到的我特别爱看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将孩子哄上床后,端起洗脚水帮婆婆洗脚,正好这一切被还未入睡的孩子看见,当这位妈妈再次回房时,看见自己的儿子正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向她走来,并说:“妈妈,洗脚!”。听着儿子这稚气未脱的声音和他满脸的水珠这位妈妈会心地笑了。案例6:教育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教育行为差异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的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下载于搜索“教育案例,全汉文网”经典篇)案例7:两个孩子和两个老师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贱”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拘留(见1999年9月21日,9月23日《北京青年报》)。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元钱!”孩子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点,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讲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的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见1999年7月12日《中国青年报》)案例8:扬起爱的风帆——评“为雕像穿衣服”活动隆冬的一天,天空簌簌地飘着雪花,有一位班主任到小学去看朋友。一进校门,这位班主任惊奇地发现,校中央那尊雕像不知被谁披上一件棉大衣,还戴了一顶帽子,在风雪中对人微笑致意。这让人不禁哑然失笑,虽然看起来有点滑稽,却让人从心底里油然生出一丝暖意。原来,有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找到班主任。急急地问:“这么冷的雪天,怎么不给雕像添件衣服。”班主任当时没在意,搪塞了过去。谁知第二天,又有个小学生来问:“雕像不怕冷吗?”班主任教师这才意识到:学生们不是开玩笑,他们是在说一件重要的事情。经过认真考虑。她决定举行一次“为雕像送温暖”的活动。在一个雪花飘飘的清晨,师生们一同来到雕像前。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仔细地为雕像穿上棉衣,戴上棉帽。看着穿戴整齐的雕像,小学生们欢呼雀跃,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似的。案例9: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朋是北京某市属大学学生,20岁,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10多个小时。他和一个17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半年后,两人很快就发生了“网恋”,并在某网站进行了“结婚”注册,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网上的“家”真的太像家了,这个用文字和图片堆砌的家不但有像模像样的家具和房间布置,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谱,甚至还有他们虚拟的“夫妻生活”的描述!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婚”不到3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孕了,小朋大喜,每天抱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6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是兴奋得睡不着觉。15个星期后,网站又告知小朋,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头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直到第18个星期,网站宣布:因医治无效,他的妻儿双双“去世”,他的婚姻宣告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入,他竟然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大学上不了,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什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垂头丧气,喃喃自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青少年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多。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例,北京中小学生假期上网比例高达81.3%,比成人高出22个百分点。七成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在中学生群体中,34.8%的人上网目的是游戏,只有16.1%的人是为了完成作业。在小学生中,56.4%是为了游戏,27%的人是为了学习。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的内容人人都可随处可得,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鉴别能力和自制力又比较差,如果不对青少年上网加以正确的引导,许多青少年容易痴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从而成为“网络成瘾症”的患者。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上网成瘾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上网成瘾会对人的工作、学习、社交、身体、身心等方面有严重影响。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可获得性强,许多学校和家庭都给他们提供了上网的条件。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上网。再者,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恐惧倾向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转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也是一个与发展性相关的问题,即同一性的建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种积极的自豪感,在虚拟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得更加积极,他们甚至相信这些虚拟的东西会变成现实。鉴于以上原因,青少年很容易卷入网络中。一旦他们上网成瘾,必将影响他们的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焦虑、肩膀颈椎疼痛、头痛、视力下降等心理和生理疾病。心理学家把上网成瘾主要分成了五种类型:1、网络色情成瘾:指强迫性地从网上获取色情作品等。2、网络关系成瘾:把过度卷入网络关系中。3、网络强迫行为:指强迫性地进行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网上交易活动。4、信息超载:指强迫性地网上冲浪或资料搜索。5、计算机成瘾:指强迫性地玩计算机游戏或编制计算机程序。文中的小朋属网络关系成瘾,他痴迷于网上虚拟生活,把通过网络手段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他的心情和心态都随着一个虚幻世界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他已身不由己地被控制在由网络虚拟的社会中了。一旦上网成瘾,患者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一段时间停止上网后,会产生失望、焦虑、忧郁、愤怒等消极情绪,强迫性地思考有关网络的事情或手指不自觉地做敲击键盘的动作;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想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没有成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与网络有关的事情上;为了上网宁愿承受身体、社交、工作或学业上的损失等等。专家研究指出,有情绪问题,性格自闭、社交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或患有注意力缺损症的人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青少年预防上网成瘾呢?以下几点不妨作为参考:1、不要一味简单地制止青少年上网,不要压抑他们上网的欲望,以免促成逆反心理。2、将电脑摆在家中明显位置上,例如书房,不要让青少年闭门单独上网。3、适当地控制上网的时间和方式。如制定上网的时间表,避免深夜上网等。4、经常了解青少年上网情况,与他们共同讨论网络趣事。5、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不良网址的软件,删除信息垃圾。6、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鼓励他们平时多参加各种活动,如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培养他们对某种活动的兴趣,防止陷入“非上网不可”的泥潭。7、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不要让网友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8、在饮食上应注意多吃些胡萝卜、豆芽、瘦肉、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这些都有利于电脑操作者的健康。9、更重要的是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关心他人产的成长,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避免他们去寻求网络上的帮助。10、一旦发生“网络成瘾症”还应立即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案例10:也谈教育改革一女孩幼时聪明伶俐,做教师的父亲从不强迫她背诵唐诗宋词,却想方设法让她玩,从玩中学。“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她入学前已达到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入学后这孩子不适应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反反复复的灌输教学,考试成绩倒数几名,被认为“弱智”致使退了学。退学后,由父亲亲自教育,她父亲大胆调整学科教学程序,打破教材范围,结果,女孩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二的课程,一年多的时间又读完初三和高中的所有课程,12岁参加高考,竟以544分的成绩跨入大学校门。——摘自李海燕:《从一个女孩的成长谈教育改革的重要》《北京教育》2001年第5期案例11:流失生的法律责任开学两周了,负责学籍管理的黄老师反映初二(2)班黄××无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且开学以来一直未来学校上课,校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校几年来无流失生的记录将被打破,他立即责成主管副校长,教导主任负责调查处理此事。经了解,事情经过是: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初二(2)班班主任罗××把该班学生黄××家长请到学校,指出学生黄××期中考试有五科不及格,平均成绩也不好,她一个人就把全班成绩往下拉了好几十分,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也不会好,还要影响班级成绩,如果考试仍然有四五科不及格的话将退到初一去,家长问:“那怎么办?”罗老师说:“黄××已15岁多了,您给她找个临时工先做,等到够17周岁时我让学校再给她办退学手续。”自此学生未到校上课,其家长又托人找到某菜店负责人赵××,黄××就在此菜店卖菜了。校长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做出如下处理决定:1、立即向街道办事处报告,某菜店雇用童工。2、找班主任谈话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的做法是错误的,违法的,令其再深刻学习一遍《义务教育法》,写出书面检讨。3、责成教导主任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检讨学校的错误,并指出家长应负的责任,如不送该生上课;学校将把情况报告街道办事处,通过其所在单位进行处理。街道办事处很快通知学校,已对菜店负责人赵××进行了批评教育,赵承认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作了书面检查,黄××已由家长领回。通过两次家访,黄××家长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快把孩子又送到学校复课了。——摘自谢志东著《教育法规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99年版案例12:生命是美丽的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儿就没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案例13:高校悲歌,父母卖血儿摆阔2001年12月30日,青海省乐都县甘沟滩村村民陈邦顺接到大儿子小良的班主任——西安某学院郭老师的来信。郭老师要家长马上到学校去一趟。为了供儿子上大学,陈邦顺夫妇开始四处卖血。陈邦顺告诉笔者,大学四年,小良一共向家里要了6.35万元,这6.35万元之中有70%是他们夫妇卖血得来的,另外,还借了1.7万元外债。开始小良向别人说,他的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而事实他的父母八、九年都没有穿过新衣服;小良的每封信都是他父母卖血通知书,这些年其父其母卖的血能装满两个汽油桶。而被退学的小良5月4日离开北京去西宁了,却始终没有与父亲联系,并且声称他父亲是个残酷无情的人。而此时他的父母都在家乡盼儿归。——摘自“青少年文汇”2003第5期的“文汇视点”栏目案例14:切错苹果的故事某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学切苹果。老师还当堂做示范:将苹果正放,刀从苹果上端的凹处往下切,切到下端凹处,然后把切开的苹果给小朋友们看——白色的肉,柴红色的籽。一位小朋友回家操作时,忘记了老师教的方法,他将苹果拦腰一刀切开,拿起来一看,却意外地发现:苹果里面有一个极规则的五角星形。这就是著名的“切错苹果的故事”。摘自《北京教育》2001年第5期P40案例15: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要教到《小桔灯》一文了,我趁着晚自修的工夫先给学生读冰心一篇散文《寄给父亲》。正读着,我看到一个学生调皮地朝我眨眨眼,用手指着窗外,我不禁有点恼火:“什么事?”“月光如水时有满天灿烂的星光吗?”他站起来问道。有啊,冰心在文中就是这样写的。其他同学似乎省悟过来,纷纷朝窗外张望,我也探头朝外看。那天正好是十五之夜,一轮圆月高挂苍穹,天际点缀着几颗稀疏的星星。月朗星稀,我怎么没想到呢?我表扬了那学生。教《小桔灯》一文,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你说文中那只做小桔灯的桔碗有没有破?”这一次我可不敢掉以轻心了,连忙又将原文看了一篇,这一看,倒让我看到了问题,那只完整的桔碗说不定是冰心老奶奶的失误,你想,在一个桔子一端削去一小段皮,要将桔瓣一瓤瓤地从小口中挖出来,那桔碗能不破吗?于是我断言冰心搞错了,有的同学听了我的分析还不住地点头。可有几个学生坚持说那桔碗可以不破的。第二天,我去上课,只见同学们把手都放在背后,眼里带着丝丝笑意。不知谁喊了一声:“一、二、三……”,我的眼前顿时金烂烂的一片;每个同学的手中都高举着一只完整的桔碗!我一下子怔住了,教室里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声。——摘自赵慧平于信凤等著《强者时代沉思录》(辽宁人民出版).97/8.案例16:“课堂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某市年轻的语文教研员许老师到一所小学去试着上作文指导课。他走进教室时,还没有到上课时间,但学生们见他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他见还有好几分钟时间,就提醒大家到外面去玩玩吧,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再次提醒,又站了几个,而且只是在走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所有的人都坐得极其端正而手在前胸交叉,双手稳稳地撑着桌面,挺着腰杆,目光一律正视。许老师说:“随便点,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坐好的,不要这样坐,把手放下去。”许老师走到前面几个学生中间,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于是,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举手很少,大多是老师问一个,他们简单地答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上着上着,他们原先拆散的手,又渐渐地交叉着撑到了桌面上。“怎么,大家连不坐好都做不到!我现在不是要坐端正而是随便坐,”许老师说。有几个学生朝他瞅瞅,用一种疑惑的眼光,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呢?事后,问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说:“我们这个班一直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特别守纪律,我是不允许有一个思想开小差。如果有一个在小声说话,我就要停下来。”原来,她对纪律有特别的要求。——《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第4版案例17:浅谈中美教育的差异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摘自豆苗《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异》(《读者》2003.6)

案例18:学生老师换角色——中国科大举办班主任学校培训班见闻目前,在中国科技大学术报告厅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学生们纷纷走上主席台“指点江山”,而听众则是2000多名中国科大的老师,他们仅坐在台下认真“听讲”,仔细做着笔记,还不时就有点问题向台上的“老师”提问。看来这是中国科大班主任学校培训的课堂现场。学生、老师互换角色,这确实是件新鲜事?学生宿舍是否应该拉网线?成绩越好的学生成就感就越高吗?研究生的心理一定比本科生的心理健康吗?学生为什么不愿和老师交往……随着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提出,课堂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中国科大有一个惯例,每年都要举行班主任学校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校各院、系直属教学单位学生工作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以前的班主任学校是听校领导或有关专家讲课,班主任之间互相交流,而这次,中国科大却请来了自己的学生给老师讲课。给老师当“老师”的李湛等同学拿出针对校园热点问题形成的调研报告,为老师作了精彩的讲解。据悉,这些调研报告都是此前这些学生为了更详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一些思想,行为方式,并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参考,在中国科大及其他周边高校进行3000多份问卷调查后得出的。该校外语系2000级班主任吕炯认为,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具体状况作了了解,其中一些具体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对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好的帮助。据该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请学生给班主任讲课,是针对当前高校扩招后班主任工作量加大。使得班主任与学生的思想沟通无形减少的情况而进行的。——《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3日

案例19:天鹅的悲哀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把天鹅养在庄园里,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于是他们促住天鹅以后,用三种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1、把天鹅羽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其失去平衡,不能飞翔。2、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3、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都普遍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了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摘自《北京教育》2003年4月,第40页案例20:妈妈,你能把我打聪明吗?妈妈,我的好妈妈,我有很多心里话想对您说。可是,每当我走到你面前,望着您严厉的脸庞又迟疑了,但今天,我却含着眼泪不得不说……妈妈,人们常说:“世界上母亲最慈爱,母亲最伟大。可自从我上了学,那甜蜜的母爱仿佛消失了。考试稍有疏忽,您给我的便是无情责打,每次挨打后,我总要躺在床上,噙着泪水,静静地回忆幼时您拉着我的手教我数数,您高高兴兴地陪我去游乐场……这一切就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妈妈,我的好妈妈,莫非随着时间的流逝,母爱也随之而去?”妈妈,您知道吗?我曾经爱过数学,常常为攻下一道难题而高兴好几天,可您却整天让我去做那么无穷无尽的习题。我腻了。又爱上了作文,为了免受皮肉之苦,我只能背着您偷偷地写。记得吗?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6分,您一把抓过试卷,没看也没问就把它撕成碎片,向我砸来,随后,又抓住塑料绳劈头盖脸地抽打我。我浑身颤抖,惊恐地缩成一团。我口鼻里直冒血,你还不解气,抓过我刚写好的作文,一边撕一边骂:“一天到晚就知道看小说,还写什么鬼道道,瞧你那样儿,一辈子也成了不才”。我呆呆地站着任凭眼泪泉水般地涌出。妈妈,您不是撕一篇作文,而是在撕女儿一颗幼小的心呀!妈妈,您太不了解我了,我爱看作文,也爱写作文啊!妈妈,每次考试时我总提心吊胆,怕考不好。每次成绩不好,我总在心里骂自己,恨自己,甚至动手狠狠地敲打自己的脑袋。您知道吗?妈妈,女儿的心已经够难受了,可您还在“雪上加霜”!我的心碎了,全碎了。妈妈,如果您真能把我打聪明了,我愿整日整夜挨您的打骂。妈妈,听了女儿的这些话,您也许很伤心,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贪黑的为女儿操劳,到头来却落得女儿如此抱怨。可是,妈妈,您想过没有,女儿一天天长大,已懂事,她是那么需要您的关心和理解啊!妈妈,我含着眼泪求您,别再这样对待您的孩子了,用真诚火热的母爱去理解她,温暖她吧!案例21:让孤雁返回群体小明是班里的尖子生,成绩自是没话说,但他同样也是班主任张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之一。这倒不是说他恃才放旷,无视纪律约束,成天捣乱,而是他“不合群”。小明的不合群是张老师偶然间发现的。班里的同学在讨论春游计划时个个兴高采烈,唯独小明一副“与我无关”的表情。张老师问小明有什么看法时,他的回答让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为什么要和他们这些低智商的人为伍?”小明指了下班里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只会侮辱了我的智商与能力!”班里顿时静了下来,随后又炸开了锅。同学们的愤怒、小明的无谓让张老师感到自己工作的失职与失败。随后,张老师找到小明聊天,才发现他有很强的优越感,家庭条件不错的他又拥有傲人的成绩,慢慢地他认为其他同学只知道吃和玩,成绩没法和他比,时间一长,也就认为自己“高级”了。张老师又向同学们了解情况。同学们反映小明太傲了,不愿和大家玩,看不起学习差的和家里穷的同学,同学们也说小明好强,爱思考,爱学习,从不甘落于别人后面。针对这些情况,张老师就组织了一些活动,比如和其他班进行足球赛,拔河等,却不让他参加,只准他做拉拉队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小明只有干着急的份。看到小明的反映后,张老师又开展了其他的一些活动让小明参加,却是他不怎么熟练的,小明有些丧气,张老师最后又开展了学习竞赛,让小明做“领头人”。慢慢地,小明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和同学们在其他方面的“高智商”,同学们也看到了小明的改变。看到小明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游戏的开心情景,张老师也笑了……案例22:“神童工程”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600分的只有11人,聂愿愿只比第一名645分少17分,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聂其文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几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不仅要求儿子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一本一本地背诵。除了公式公理以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聂愿愿高考成功后,聂其文名声大振,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表示了“我想在教学方面实践一个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学前班到高中13年,我准备用10年完成。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比其他学校成功,因为我节省了3年时间。”聂其文的女儿刚刚12岁,也于4年前退学回家,聂其文打算在她身上再做一次“神童”试验。他说:“她今年已经学到高中课程,以后让她考大学。愿愿今年考大学时,周围的人百分之百地认为他考不上,考上以后,大家又说这是一个特例。当我的第二个孩子成功以后,我的教育方法才真正有说服力,那时我要把我的教育方法总结推广。”记者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采访了聂愿愿。当问及父亲的教育方法时,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爸爸的方法不好。其实他并不想这样做,主要是家里太穷了,他又自认为有学问,就自己教我,他只是拿几本教材让我背,其他资料也没有。爸爸每天都让我做功课,我又不想做,他动不动就打我,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家里那堵墙是爸爸,对着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父亲洋洋得意,儿子惊恐不安,父亲打算推广自己的教学方法,儿子却对父亲所谓的“方法”恨之入骨。案例23:魏书生老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魏书生老师在讲《菜园小记》时说:“咱们学习课文要体验到劳动乐趣、田园乐趣,怎么体验呢?先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之后,只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鲜艳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脑子里,而在我们的周围。一行行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是嫩绿的菜茵,是空气中飘来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菜的芳香。”接着魏书生又问:“踩上畦垄了吗?”同学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回答:“闻到了!”“那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去间苗。一时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文章的中心。

案例24:把好教师的语言关某中学的初中一年级成立两个数学兴趣小组。在第一小组成立会上,指导教师说:“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难学的一门科学,不是轻易学好的。在座的同学,有的是看到‘海报’上的兴趣小组的二字才报名的。这可不行,你们单纯从兴趣出发遇到困难就会打退堂鼓。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要只想有趣,要准备吃苦……”。另一位教师在第二小组的会上,是这样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情趣的。他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愿大家在‘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引导下,象陈景色润那样努力勤奋地学习数学。我做你们的辅导员,为你们服务。我想,兴趣与勤奋都离不开动脑,要勤看、勤读、勤问,勤想和勤做。我在梦中遇见有一人问我:最难拔的钉子,最容易拔的钉子,各是什么样的?用数学知识讲出难与易的道理。你们想一想,我梦中遇到这个难题该怎样解答了……?”案例25:特长教育给孩子的是馅饼还是陷阱?刚开学没几天,杭州教育局的一项调查便显示,有近六成的父母怀着“以特长教育促全面成长”的愿望,纷纷将孩子送入双休日艺校、少年课余夜校之类。一些教育机构也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由,开设了五花八门的特长班、兴趣辅导班等,有的招生广告上竞公然打出了“分不够,特长凑”的标题,这更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趋之若鹜。诚然,创造一定条件,开发孩子潜能本不为过,然而,教育界人士认为,父母在对待“特长教育”这一问题上,必须消除许多错误认识,才能真正地使特长成为孩子的“翅膀”。首先,父母不要把“升学”和“读重点”的希望寄托在特长教育上。不少父母认为,目前素质教育正火,好的重点学校在招收新生时,明确规定“特长生”可加分、可优先录取,便不问孩子究竟有何兴趣和潜能,找一些热门的特长班,如一些钢琴、绘画、体操等,送之了事。其实,对此并无学习劲头的孩子,大多无法形成这方面的浓厚兴趣。在潜能萌芽之前,父母不必急着将其送入特长班,还是学好功课为上。其次,父母之间不要把是否参加“特长班”、上几个“兴趣班”作为攀比内容。不少父母在听说同事或邻家的孩子有什么特长,上了什么特长班时,非但不甘落后,急于效仿,还以参加更多的特长班来与他人竞争,唯恐落后。结果,孩子整天疲于奔命,太多的学习任务反而影响了他对功课的学习。再次,父母不必强迫孩子达到“样样精通”、“十全十美”。有些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切,恨不得让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弹琴、绘画、书法、国棋、外语、电脑……一古脑儿地推向孩子。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把诸多希望寄于一人身上,使孩子不堪重负。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抹杀了孩子形成某种“特长”的可能。例如,本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潜能,因不得不把大量课余时间花在学习绘画上、书法等上面,音乐潜能便无法发挥。在进入E时代的今天,学习和兴趣离得越来越近是不争的事实,假如兴趣能让孩子和特长教育靠得更近,就应该主张把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孩子有了兴趣,有了想发展的愿望,无论艰苦的、轻松的、简单的、复杂的等所有特长教育,才能在孩子身上获得真正的生命力,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昙花一现。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聪明的孩子。如果大人们对他们加以讥笑、奚落、训斥,甚至拳脚相加,使他们饱受皮肉之苦,那就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兴趣,掐掉了他们那智慧的幼芽,对他们的成长非常不利。日本心理学家井深大曾经说:“对于孩子来说,拆卸玩具也许正是他们的玩的目标……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地拆卸玩具时加以制止,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干涉,反而失去育人的机会。”所以家长应正确对待“特长”教育,应给孩子以广阔的自由天地,引导孩子进行探索性的玩耍和多种游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案例26:巧设台阶一位教师在布置课堂上书面作业后,发现有位男生伏地桌上迟迟未动笔。坐在旁边的女生忍不住说:“老师,×××趴在桌子上,他什么也没有做。”这时,老师委婉地说:“做作业以前是要进行认真思考的,可能他正在想问题哩!相信他考虑成熟以后是会提笔做作业的。”那位男生慢慢抬起头来,向老师报以感激的目光,拿起笔做作业。案例27:谐趣诱导吃过早饭,几位男同学在宿舍闹着玩,把盛满水的塑料袋放在门上边,等着一位同学进门。就在这时聂老师去宿舍?看门虚掩着就随手推门而进,“哗”的一声,一袋水顺身向下,早上换的衣服全湿了。房间里的学生都吓得目瞪口呆,静等老师的训斥。谁知道聂老师却笑着说,“今天是泼水节吗?我怎么不知道啊!再说我们这里是不过这个节的。”大家都笑了,那位在门上放水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师抚摸着他的头说:“同学之间说个笑话是可以的,但不要这样。”案例28:孩子需要什么今年9月2日下午2时许,四川成都东郊某小学6年级2班学生,13岁的李友洪说要和两个同学出去玩一会儿。李母也没在意,叮嘱了一番后就让儿子走了。谁知这一走孩子就再也没有回来。9月4日上午,李父到双桥派出所报了案。李友洪失踪多日的事早已惊动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班主任沈老师在班上一再追问有谁知道李友洪的下落,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听朱某说,李友洪已经淹死了……”沈老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找来这3个表现一直没有异样的学生,3个男孩终于讲出了隐藏在心中整整4天的秘密。王某、杨某、朱某这3个孩子的年龄分别是12岁、12岁和13岁,他们和出事的李友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原来,9月2日下午,王某提议说到东郊外一个可以“不花钱游泳”的河里去游泳。杨某、朱某、李友洪3个孩子跟着王某骑车几公里,来到了偏僻的东风渠边。杨某、朱某不会游泳,就坐在岸边玩。只见王某与李友洪游出了十多米远。这时王某感觉河水有点冷,叫李友洪上岸,但李正游得兴起,没有理睬。等王某擦干身子穿好衣服再向河面上望时,水面上哪里还有李友洪的影子?3个孩子顿时吓呆了。找了几遍一无所获后,绝望的孩子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了父母们严厉的面孔,他们害怕挨打,3个小脑袋瓜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保密。”于是就在吞没小伙伴的河岸边,他们郑重地订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了李友洪的衣物、自行车后,杨某、朱某、王某神色自若地回了家。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对此,成都特级教师、成都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付先蓉认为,这不仅反映出孩子们缺乏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起码能力,更说明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缓。要教会孩子如何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例如拨打110求救)也许不难,难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情感”。——摘自《青年报》2000年9月13日案例29:搭起师生间思想情感沟通的桥梁一次李老师收高三学生作文时,一位同学不但不交,还向他发问:“现在还做啥作文?烦死人了!”可李老师当时只低声提醒他:“你别嚷嚷了,等会再同你谈。”下课后,李老师叫他到办公室来,搬凳子请他坐下,然后便和颜悦色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在农村长大,高中读书三年寒窗,远离父母,寄宿在校,生活上、学习上吃了不少苦头。我衷心希望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你历来总是语文这条腿短,作文水平更差,再不多下功夫,总分就会被拉下一大截。老师是为你好,但可能对你要求过严,你偶然发发火,也是自然的。我请你到办公室来,只想跟你交交心,如果你现在愿意跟我谈谈,那挺好的;如果你一时还想不通,你立即起身也无妨……”那位同学原来摆足架势,准备顶撞的;现在被李老师入情入理的话深深感动了。他噙着泪说:“老师,我错了……。”——摘自《教师口语》

案例30:两个分苹果的故事美国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3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3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信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各个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道: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组,你们一人一块看谁修剪的又快又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和弟弟们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拿第一。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案例31:增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健康的体魄,于国,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于家,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因素;于人,是一个人成才立业的基本保证。没有健康的体魄,何谈成才立业孝敬父母,报效祖国?又怎么能成为当代的接班人呢?据1997年国定有关部门进行的全国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表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群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我国大中小学生的体质总是与体质问题却日趋严重,营养水平有所下降。在一所小学举行的升旗仪式上,短短10分钟,一个班竟有3位女同学晕倒在地。在一所中学举行的18岁成人仪式上,40分钟之后,几个孩子接连倒下,而一些高龄的老师和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却能坚持一直站立着,形成强烈的反差。清明节在许多学校组织的扫墓活动中,步行仅一两公里的路程,一些学生便吃不消,一天中竟有十几名学生晕倒。为此,烈士林园只好在清明节期间,设立临时医务处,平均每天收治十多名这样的学生。在许多学校组织军训活动中,多数孩子都感到体力不佳,难以完成军训指标,最后教师只好改变计划,降低要求。1996年,昆明陆军学院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招收地方高中毕业生,情况不如人意,令人感到心情沉重。据了解在广西招生的15家军事院校,除外语技术类等对视力要求较低的院校外,大部分军校的提档和录取的比例在8:1以上,此外,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军校在中学招生的遭遇大体相似,所以尽管报考军校的考生较多,但如此大的淘汰率使各军校都感到生源紧张,不得不采取降分提档,从未报军校志愿的考生中调剂提档等手段来完成招生任务,所录考生无论个人气质和考分都不太令人满意,影响了部队的建设。据调查,中学生普遍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按照科学的要求,小学生每天的睡眠不能少于10小时,中学生应该达到十小时,这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可现在的孩子大都没达到这个标准的睡眠时间。而且,由于学习压力大,相当多的一部分孩子睡眠质量也不高,对于学生的身体都是不利的。案例32:秋末初冬的果子一位教师在发现他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巧妙地讲起家乡果园的事情。他说:“我们村子有大片的苹果园,寒暑往来,春华秋实。有一天秋未初冬,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有些要落叶的果树枝上竟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小时候,我每每捧着这些小果子发呆。后来,我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了,是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的。今天,同学们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呢?”同学们深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消失了。案例33:酸酸的青苹果某中学高三同学因沉溺情感,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刘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次找其谈话。无奈石军是徐庶曹营——一言不发。苦口婆心以及批评诱导根本不起作用,石军依旧我行我素,无心顾及高考。刘老师某一日听说石军喜欢吃苹果,于是顿生一计,他热情洋溢地给石军写了一封信。信中请石军到他家做客,石军很不情愿地去了,他很讨厌刘老师的说教了,到刘老师家中,刘老师只一个人在家。但刘老师很和气,根本不提石军谈恋爱的事,只一味劝石军多尝尝他的拿手好菜。饭后,刘老师拿出几个洗好的苹果请石军吃。苹果青青的,泛着点亮色,石军咬了一口。呀,酸酸的,涩涩的,根本没有熟,不能吃嘛!石军不禁皱了眉头。刘老师这时却笑了,说:“怎么,青苹果的确有点诱人,但不好吃吧,青苹果看起来挺不错,但没有成熟,过早地摘下来吃,只会让人觉得生涩难以入口。你们青年人呀,就是要好好学习,使自己成熟起来,才是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吗?你的基础不错。今年高考相信没问题,但关键怎么做,要看你自己啦。”石军若有所悟,从此安心学习,果如刘老师所言,他考上了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案例34:小议班风一次上自习,有几个平时散漫的同学大声聊天,一个团员站起来制止他们。说话者非但不听,反而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狠狠地打了制止的同学,那个同学不示弱,回手给了一拳,于是大声说话聊天的结成一方,反对他们的也结合在一起,先是说理,后是动手,全班立刻大乱起来。张老师开会回来后,双方同学纷纷反映情况。张老师要求反映情况的同学都回去准备,在集体面前摆情况讲道理,以理服人。对没有直接参加这次“战斗”的女同学,也鼓励她们大胆发言。辩论会开始后,班主任先讲明,这次讨论会要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同时又讲了树立正确舆论的重要性。由于大家准备充足,讨论十分热烈,是非通过辩论也越来越明。最后,聊天的同学只好认输。张老师总结时表扬了积极发言坚持真理的同学,对那些聊天的同学也没有再批评,而是肯定了他们能倾听同学意见,坦诚承认错误的正确作法。那些原以为老师会严惩他们的聊天捣乱的同学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从这以后,集体舆论慢慢树立起来了。案例35:一个是拒人千里,一个是刀光血影——研究生因恋爱失败害女友的惨痛故事2001年11月7日,发生了一桩轰动合肥的某高校保送研究生陈海峰残忍杀害其同窗四年,相恋两年的女友案件。法庭上陈海峰泣不成声,语不成句地忏悔:“我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不仅自毁前程,更毁了别人,毁了两个家庭。”陈海峰在大学期间,以专业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获得了惟一的免试研究生资格,却不料在毕业前夕,因感情纠纷,竟在校园内用刀残忍地将恋人杀害,由一名优秀学生刹那间变成杀人凶手,其结果给人们诸多警示,给教育界也敲响了警钟。——《知音》杂志2001、2(NO、218)下半月版。案例36:在爱的沐浴下在爱的沐浴下,有个女孩多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十佳少年舞舞蹈特长生。18岁入党,被保送到天津南开大学。她的名字叫刘苏。小刘苏有个特殊的成长历程。妈妈苏杭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医院里度过。但是母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却从没有间断过,刘苏有自己装订起来的厚厚一大本母亲写的便条。她3岁时,妈妈生病住院了,家里没有妈妈的歌声和笑脸了,小刘苏感觉生活失去了依靠。有一天,窗外下着绵绵小雨,她在家里流眼泪,不吃饭也不说话。外婆给她送来了一张妈妈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你有一双小手。”妈妈让外婆告诉她,手是神奇的,可以抹去自己的眼泪,可以帮妈妈做事,还可以帮爱莫能助小朋友,手可以创造一切……每次见到女儿,妈妈苏杭都有许多话想说,这些话在心头凝结成简短的一句话,由家人捎给她,或写在小黑板上。刘苏上小学时,参加舞蹈比赛获得大奖,苏杭告诉她“不求别人多拍手,但愿他人暗点头”,告诫女儿不要骄傲。刘苏上中学时,苏杭写道“竞争中友爱是人类的至高境界。”刘苏上高中时,苏杭写道“个人的优越感不可有,民族的优越感不可无”。十几年,苏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未间断。有一次,刘苏物理只考了60多分,她忐忑不安,觉得很对不起妈妈,因为妈妈太不容易了。她在睡觉前给妈妈写了张便条:“妈,对不起,我的物理成绩不理想,请你原谅。”第二天早晨,刘苏发现便条下面多了一句话:“如果我用你的高分来衡量你人生的成败,那我是一个糊涂的母亲;如果我用你的分数来安慰我的病体,那我是个虚荣的母亲。”刘苏的眼睛湿润了。“妈妈多理解我呀!”苏杭还在下面附上一句:“我支持你在学校的工作。”因为她明白,女儿没考好,是因为当时她是学生会主席,考试前学校工非常多,不能安心复习。苏杭常说的一句话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愿无愧我心。”这句话给刘苏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没有妈妈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刘苏说。刘苏顺利考入重点高中,女儿16岁生日那天,苏杭送上赠言:“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必须绕开它/小心翼翼地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又肩/还驮不起如此神圣的责任。”苏杭的朋友不理解苏杭的作法,可苏杭认为爱情特别崇高美好,她对女儿不忌讳爱情这个字眼,她觉得恋前教育特别必要,而且爱情本身是崇高的,没有必要去回避它。刘苏感激妈妈,因为妈妈让她懂得了爱情这个东西,让她懂得了爱情是一种责任……——摘自《中华家教》2003年第6期

案例37:正确地对待差生留级生田青到了新的班级里,第一次和班主任见面就不愉快。他因为有过偷别人自行车的记录,这位男老师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叫他“那个偷车的小孩子”,记他觉得很尴尬难堪,有一次他犯了错,老师把他妈妈请到办公室,当前妈妈的面骂他,打他,他当时被惹急了,冲出办公室找了根铁棍就要打老师,结果被妈妈拦住了。——摘自《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8日张军只上到小学三年级便因经常逃学发展到彻底脱离学校,在社会上闲逛的孩子,跟地痞流氓混在一起。靠偷和抢“生活”。最终因为与同伙入室抢劫,将户主砍死,抢得51元,被判5年。现在这孩子才15岁。——摘自《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8日案例38:少年“网虫”游戏杀人酿大祸2002年12月29日晚,四川省眉山市一商业街某网吧内。“进攻,发射,杀死他……”8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正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战得昏天黑地,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哥们儿,我们老这样在脑上厮杀多没劲,不如我们来点刺激的,找个真人练练?”少年夏军向其他几个伙伴提议道。“好,打谁?”正在网上奋力厮杀的伙伴一齐应道。恰在这时,靠近门口的夏军往门外一望发现一同学正路过此地。“看,吴超!这小子前几天曾把我的皮带弄坏了,就收拾他吧。”夏军话音刚落,几个少年便冲出门拦住了吴超。被拉到附近一条小巷里的吴超,还没搞明白这几位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学想开什么“玩笑”,一阵拳脚便雨点般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势单力薄的吴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横祸转身欲夺路而逃,可狭小的巷口早已被几人死死封住。尽管这里较为僻静,可夏军还是认为“不够安全”。于是,几个少年凑在一起陈嘀咕之后,将吴超“押”到了一家早已散市的菜场附近——这里更为偏僻。“我们几个人同时出手太没意思,不如一对一‘单挑’。”这时,其中一个又想出了新点子。“好办法,咱们个个都显显身手!”几个少年一致同意。于是,在精神上肉体上已受到伤害的吴超又面临着新一轮灾难。秦力军、王波等人相继上场并接连得胜。但到了吴宇出手时,这个比吴超还大两岁的少年却似乎“武艺”并不怎么样。见吴宇没占到便宜,其他几个少年已经不考虑事先制定好的“游戏规则”了,又七手八脚地投入了“战斗”,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这时,瘫倒在地的吴超连挣扎着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几个少年或许意识到有些“玩”过了,一番商量后,他们留下了王波和吴宇负责送吴超去医院,其余的人一哄而散。夜已深,吴超的母亲见儿子仍未归家心急如焚,给老师和所有亲朋好友打电话,可都不知道吴超的下落,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了她的心头。午夜,电话铃声骤然响起:“请你马上到××派出所来一趟!”原来是一位三轮车夫发现的线索向派出所报的案。三轮车夫称,晚上10点来钟他收工路过菜场附近时,有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架起倒在路边的另一男孩说要用车。上车后开始他说同学喝醉了要往医院送,可途中两人却改变主意说到一家旅馆休息一下就行。于是,三轮车夫便按照要求将他们就近送到一家小旅馆的门口。离开旅馆回家的途中,三轮车夫越想越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便又返身回到旅馆向老板询问此事。老板说看这几个孩子年龄太小,其中一个又不像是喝醉酒的样子,便拒绝了他们开房间的要求。于是那两个头脑清醒的少年商量了一下便在旅馆服务台给“120”急救中心打了电话,然后回到门前等救护车,谁知救护车来时只剩下瘫在墙角的“病人”,那两个少年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前往医院的途中,“病人”因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死在救护车上。根据三轮车夫提供的线索,眉山警方立即投入案情的侦破工作。最先落入法网的是14岁的王波和李建。经审讯,王波和李建交待出其他6名涉案同学。除吴宇潜逃外地较晚归案外,其余5人均在警方发出通告的规定时间内由父母带领向警方投案自首。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个作案者均为少年,除张彬17岁,天宇等两人16岁,秦力军15外岁,王波,夏军等4人均刚满14岁。更令警方不解的是,8个涉案少年竟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犯罪嫌疑人提到了受害者曾弄坏皮带一事,但很显然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犯罪嫌疑人的暴力倾向很明显但却又是不自觉的。”办案警官在调查笔录中这样写道。2003年3月27日,四川眉山东坡区检察院对张彬8个少年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该区法院提起公诉,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针对未成年人日益严重的暴力倾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的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网络游戏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感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呆久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准则便愈加模糊。这是导致他们行为失控、不顾后果的诱因之一。四川某高校的一位教育专家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这8个少年“网虫”的行为,认为他们的所为实际是在空虚无聊、需要宣泄的心态下对暴力游戏的一种不自觉的模仿。十多岁的少年自立意识刚刚出现,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总幻想着自己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包打天下、受人崇拜的“英雄”。这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满足,他们就到游戏中去寻找。而许多以杀人、伤人为乐趣的网络游戏本身就是对正常社会规则的一种颠覆。而有些少年在玩游戏时获得一种“冲破禁忌束缚”的快感后,反过来更迫不及待地要回到社会重新“实践”一番。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十分严重,是到了该刹车的时候了!——摘自《辽宁青年》2003年第12期案例39: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996年5月18日,沈阳铁路局吉铁一中的模拟考场上,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血案。这天上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高三(一)班正在进行紧张的英语模拟考试。由于教室不够用,在教室外面的走廓上也放了两排考桌。约9时许,在走廊里参加考试的男生衣磊走进了教室,他走到解东鑫、马龙的背后,迅速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刀子,连刺了六刀,然后扔下刀逃走。结果,马龙因伤势过重,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解东鑫被刺成重伤,虽经医院救治脱险,但精神太受刺激,睡梦中常喊:“杀人了!杀人了”。据调查,马龙是该校文科班中9科成绩都是A的学习尖子。解东鑫也是文科班最有希望考生重点大学的学习尖子。杀手衣磊的成绩忽高忽低不稳定。他们都是高三(1)班的同学,又都是全班成绩数一数二的好学生。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好像是因为在竞争中的失败,加上争风吃醋等心理问题,导致衣磊走上犯罪行凶之路。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据新华社1995年6月11日电讯,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东北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选自孙之晓卜卫著《儿童教育优思录》辽宁人民出版社案例40:快乐不应成为伤害“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也应是他们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